噶尔,高原极地上的绿色变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藏阿里概况 噶尔,高原极地上的绿色变迁

噶尔,高原极地上的绿色变迁

2024-07-16 2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噶尔县,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这里的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曾被称为“生命禁区”。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噶尔人的绿色向往,从20世纪80年代,一代代噶尔人开始戈壁植树的探索。如今,狮泉河镇街道两旁红柳、班公柳、毛头柳、青海杨……已绿树成行。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内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时蔬满畦,瓜果飘香,通过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阿里人民吃上了本地生长的蔬菜。

  因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20年阿里地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俯瞰噶尔县城

  生命禁区的种菜奇迹

  德吉是土生土长的噶尔姑娘,说起家乡的变化,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吃”,“以前水果蔬菜品种比较少,即便有,‘新鲜’也是奢望。”

  由于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地区无法种植蔬果,只能靠外运供应,吃菜难、吃菜贵一直困扰着当地百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7月,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完成。不久前,记者来到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只见玻璃温室内使用塔型喷雾栽培、立体管式水培等现代种植方式的蔬菜鲜嫩水灵;传统蔬菜大棚内即将成熟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高海拔地区大规模种植蔬果的场景令人啧啧称奇。

  据园区负责人刘江介绍,目前农业生态园区内总共有40余座大棚,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内地技术能手,种植了20多种蔬菜和10多种水果。“夏季生产的蔬菜瓜果可以达到市场供应量的40%左右,冬季生产的蔬菜可以达到市场供应量的10%,极大丰富了当地人的菜篮子,基本可以满足噶尔县城居民的需求。”

  阿里地区年水份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0倍,空气十分干燥。为了保湿保暖,传统大棚修成半地下建筑,土黄色的墙壁连接着半圆弧状的塑料棚顶,需要浇灌的时候,打开棚顶,上方的喷灌装置便能给植物浇水。来自陕西的农业技术员史培能对园区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指着藤蔓上坠着的一颗颗圆溜溜的西瓜说:“这些西瓜都是从内地引进的品种,阿里地区日照时间长,这里生长的西瓜格外甜。”

  除了传统的塑料温室大棚,园区里的另一大特色是现代化的玻璃温室。温室内各种新奇的种植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立体管式水培、墙体式基质栽培、塔型喷雾栽培等。据史培能介绍,除了寒冷的冬季,这里种植的蔬菜可不间断生长,能产出数季。

  紧邻蔬菜玻璃温室的是一座花卉玻璃温室。数百平米的空间内,各种盆栽花草争奇斗艳,让人感到春意盎然,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高寒缺氧的阿里。

  38岁的姆朗坚参正在西瓜大棚忙碌,他的家离产业园不远,经常到这里来打零工,每天200元的收入让他很满意。“一年有六七个月能在这里干活。”姆朗坚参说,“大儿子在地区上学不用花钱,媳妇在家专心照顾小儿子,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据了解,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合作社为组织单位,农牧民提供劳力并参与分红。园区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农民通过在生态种植园打工,增收致富

  昔日“沙城”变绿洲

  “我们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噶尔县园林绿化局局长熊应龙调侃道,回忆起5年前他带领大家种植小叶青海杨时的情景他感慨“比养孩子还难!”

  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阻挡噶尔人的绿色向往。早在2005年,阿里地区就专门从陕西省聘请了林业专家,进行草木种植技术指导。1989年,阿里地区政府将治理噶尔县狮泉河镇风沙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94年,阿里地区正式启动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作为阿里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从2016年开始,噶尔县多次邀请全国知名林业专家和技术员来阿里实地考察,对造林地块、面积、树种、造林密度、栽植管理进行系统科学设计规划。为了确保草木引种的适应性,他们还派出技术人员到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甘肃张掖市以及陕北和内蒙古等地考察,拜访林业专家和育林大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种,除了本地的班公柳、红柳、沙棘,青海杨、新疆杨、毛头柳、国槐,还有紫花苜蓿等草木也先后在阿里高原“安家落户”。

  试种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噶尔人的植树造林的热情。狮泉河滨河路、象雄广场、星空广场、康乐新居、贡桑林卡、马泉公园绿化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有树木、下有花草,乔木、地被、鲜花相映成趣。随着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累计完成工程造林5.3万亩,植树885万株,种草6100亩。

  在总结狮泉河镇绿化经验的基础上,阿里地区政府提出了“城区重点打造、道路扩带增量、单位广泛增绿、园区提档升级、乡镇连片覆盖、村居园林穿插”的插绿扩绿增绿思路,着力推进重要流域、重点区域、重要公路、城镇周边和农村植树种草,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草、在屋内养花养草。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在高标准栽植草木的同时,阿里地区严格管护措施,细化管护责任,加大管护力度,总结摸索出“注营养液、裹纱棉被、绑支撑架、涂伤痕剂、建防护罩、施生根粉、覆塑料膜、打蒸腾剂”八大防护经验在全地区推广。在狮泉河绿化景观带,你可以看到,每一株树都有树木防护罩保护,每一片草地也都采取了覆膜防冻保护措施。

  “一泓碧水,两岸绿色,十里美景”。漫步狮泉河两岸,但见河岸杨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一池春水,留下婆娑倒影。“河变湖,树成林”,让这条过去连麻雀都不肯光顾的著名大河,成了棕头鸥等水鸟游弋嬉戏、流连忘返的天堂,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噶尔,不仅狮泉河镇街道两旁树木成行,周边的昆莎乡、门士乡、扎西岗乡、左左乡也都是处处见树、片片成林。

  绿色,对于噶尔人民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数字最有说服力。经过多年努力,狮泉河镇无霜期从1994年的83天延长到现在的170天,降水量从1994年年均76.5毫米增加到现在的135.3毫米,阿里地区7县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也达到了99%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植树造林改变了阿里恶劣的生态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冈仁波齐山下游人如织;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里新鲜果蔬不断上市;燕尾山下昔日的戈壁今日新城拔地而起。“今天的阿里,不仅经济稳步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拥有碧水蓝天净土、动物植物多样,大部分山川仍处于原生状态。”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布旺拉说。

  “把生态建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造福阿里百姓!”阿里地区政府初衷不改,“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绿色林业壮大特色产业、人文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主线越来越清晰,以构建和维护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以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主线的国土绿化行动路子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阿里各族干部群众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阿里篇章。”展望未来,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信心满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