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史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营 常州史志

常州史志

2024-07-12 1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常州诸多的望族中,刘氏是地方有影响的大族之一,明清以来,做大官,搞学问,代不乏人,延绵不断,并孕育了像刘于义、刘纶大学士(宰相);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刘逢禄和艺术大师刘海粟等一大批在常州,乃至全国有代表性的大家,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为常州的地方文化积淀奠下了扎实的根基。

    常州的刘氏宗族共有多支,最早从科举入仕搜寻世家,宋朝即有刘吁、刘锐等考取进士,但并未形成气候,出人投第者寥若晨星,对地方也未产生多少影响。刘氏宗族中正真盛名于常州是到了明清以后的西营刘氏,西营刘氏是刘氏诸支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一支,为什么称“西营刘氏”,源于一代武将刘真驻扎常州“西营”繁衍生息所致。

    刘真原是安徽凤阳东北濠泗人,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国名将汤和都是同乡。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酷镇压,民不聊生,全国农民纷纷起义,刘真随熟稔汤和一起从军,并受朱元璋统辖,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了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来郭子兴病逝,由朱元璋担当起义军领袖。

    刘家与朱家本来也比较熟悉,且有恩于朱家。朱元璋父辈很穷,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有一年(甲申)家乡濠泗发生疫情,朱元璋父母及幼弟染疫去世,因无连葬身之地,刘家看他们可怜,便拿出自家耕地让他们安葬,后来朱元璋发迹,便将这块地送给了朱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父母的坟墓进行大规模修缮,为报答刘家,封刘氏族长刘继祖为候,担任皇陵护陵官,对随汤和南征北战的刘真及其侄子刘洪给予了格外关照。至正十六年(1356年),刘真、刘洪随东路军统帅汤和率兵渡江南征,攻克苏南,为朱元璋定都金陵(南京)建立明皇朝护卫,在西瀛里(原常州云桂馒头店身底下)设西营,江阴设北营,长兴设东营。明皇朝建立后,以洪武为纪年。这时全国很多地方还没有统一,长江上游采石(今马鞍山市西南)有陈友谅雄踞一方,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常州以东(苏州)由张士诚称雄,自称吴王,虎视眈眈,朱元璋为铲除两强,西抗大汉,东征吴王,命汤和率东路军继续东进,围歼张士诚,命刘真叔侄驻守西营,他们在常州驻守达十多年之久。刘真在驻守期间,成婚生子。出于这一支的后裔便叫西营刘氏。

    后来刘真又奉调陕西、山西等地率师征战,任都督,一度追击元军残部至新疆等地,将残部打得溃不成军,少量残余元兵后来逃入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刘真被任命为大同守备,下辖六镇3.6万人,成为阨守边防的重将。临终前,刘真要求归葬常州。后来葬在常州上城峰。子孙后代从此在常州繁衍500多年,遂成地方一支古老巨族。

    刘真生有二子,长子名刘钦,次子叫刘敬。刘敬较有名,于建文二年(1400年)考取举人,历任郯城知县、建昌府通判、易州知府,最后官至刑部员外郎。他为官廉洁奉公,宽厚仁爱,在位期间,大行仁政,体察民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明朝西营刘氏,以耕读传家,代代相传,到“万历末年,子姓日繁,科名渐起”,出了许多举人、进士,家族开始兴旺起来,成了本地受人尊敬的名门大族。八世孙刘纯仁,字景范,万历举人,官泉州推官。其长子明祚,崇祯恩贡,授湖州通判;次子熙祚,天启举人,官至浙江御史、湖广巡按。三子永祚,天启恩贡,官至福建兴化知府。

    西营刘氏经过明代数百年近十代家族传递和文化积累,到明清之际,终于以一个文化望族的形象崛起于世,形成了名闻遐迩的刘氏望族。

    它的崛起从第九代刘光斗开始,到第十一代刘于义、第十四代刘星炜、刘纶和第十六代刘逢禄达到顶峰。

    刘光斗是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天启五年(1625年)考取进士,曾任浙江绍兴府推官、屯田郎中,在崇祯皇帝时曾任河南道御史,后因涉贪,名声不太好被罢官。北京明皇朝被李自成灭亡后,他效力于新拥立的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权,任御史。不久,福王政权灭亡,清军进入南京,他投降清朝政府,被任命为行人司司正,派他安抚镇江、常州两府十二县民众,负责讨要各县户口粮役名册,曾经率部平定吴越反清势力,受到清政府的重用,随后西营刘氏家族兴盛发达起来。

    刘光斗是西营刘氏开基始祖刘真的第九世孙。从刘真传到刘光斗的世系是:刘真——刘敬——刘俊——刘敏——刘璠——刘峑——刘应时——刘纯敬——刘光斗。其中刘璠生子刘镃,因为早逝无子,改以外甥张氏顶嗣,他就是第六世刘峑。所以严格地说,后世显赫的西营刘氏实质上是张氏的后裔。

    刘光斗生了二个儿子,分别叫刘谦尊和刘履旋。刘履旋与常州状元吕宫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同科进士,官任河北保定府知府。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刘维祺、刘维烈、刘维章、刘维熊、刘维宁。

    刘履旋的儿子,个个都很优秀。其中刘维烈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官任屯田郎中。刘维祺是康熙九年(1670)进士,刘维宁也是进士出身,后来做官做到福宁知州,与父亲一样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地方官。

    刘谦尊的儿子刘维桢,是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五年(1666)任莘县知县,有诗文传世,他的儿子刘于义极为著名,是刘氏家族二个大学士(一品官)之一。

    刘于义,字喻旃,号蔚冈,是西营刘氏在清朝第一位脱颖而出、地位显赫的人物。他康熙五十一年(1712)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开始起步。他才华出众,在翰林院很有名气,每次由他撰写的文稿都得到康熙皇帝赏识,因入仕时已处康熙晚期,还未来得及提拔,康熙驾崩。雍正称帝后,他很受器重,先后升任日讲官、起居注官、顺天府尹、山西学政使(副省长)、户部右侍郎(副部长)、吏部左侍郎、直隶河道总督、刑部尚书、直隶总督、陕西总督等职,成为雍正皇朝的大红人之一,在战事频繁期间,曾被雍正皇帝派驻肃州,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负责关防,专管军储。乾隆继位后,刘于义因系前朝旧臣,一度被免,但不久复出,在乾隆八年(1743年)再度出任户部尚书,第二年改为吏部尚书,后加授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头衔,成为西营刘氏第一位宰相。其显赫的地位,为西营刘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由于刘于义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了乾隆年间,他已是三朝元老,而又授大学士衔,乾隆外出巡游和从圆明园回宫,一般朝臣都要到西直门迎送,只有他和张廷玉、史贻泽三位元老可免,并恩赐他在紫金城骑马,这在清朝是一种极高的待遇。清朝近三百年中,常州共有二人享受过这一皇恩,另一人是盛宣怀(慈禧恩准)。

    西营刘氏另一位大学士是刘纶,刘纶是刘光斗第五世孙,他是沿着刘光斗次子刘履旋的血脉——刘维宁——刘演(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刘机向下传承的,因他父亲没有功名早逝,刘纶从小生活困苦,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他的发达颇具传奇色彩。有一次他饿得发慌,看到隔壁邻家在抽旱烟,想凑过去抽一口,不料邻家看他穷,瞧不起他,说“饭都吃不饱,还抽什么烟”,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刘纶的自尊性,从此他苦读不辍,经过十多年的寒窗磨砺,在岁科考试中,名列县学生考试第一,以廪生保荐参加乾隆元年举行的博学鸿词科。

    博学鸿词科是在每三年一次正常科举考试以外,由朝廷遇到喜事举行的一种特殊选材考试,俗称“恩科”,在清朝一共举办过两次,第一次是康熙十八年,这次是乾隆登基,考试对象不按正常科举县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殿试(状元)惯例进行,而是由地方、省管教育的机构通过层层推荐筛选确定参考人选,人数极少,考试人身份不限,不一定要具备举人资格后,才能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刘纶是一个没有功名的人,首次赴京考试,就在殿试中夺魁,被乾隆皇帝拔为第一,成了货真价实的状元,当时他还只有二十六岁。

    从此,刘纶由翰林院编修做起,节节攀升,历任内阁学士、直南书房、礼部侍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以工部侍郎身份兼任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十年,与大学士刘统勋同时辅政乾隆皇帝,为乾隆所倚重,有“南刘东刘”之称,成为乾隆时期的主要大臣之一。此后,他又任户部侍郎、顺天府尹、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头衔、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一系列要职,成为西营刘氏又一位宰相,将西营刘氏的辉煌推到了顶峰。

    刘纶为官非常清廉,他显达后,不改书生本色,生活朴素,除上朝的朝服外,平时穿戴极为随便,破旧衣履常不离身,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为人低调,处事平和,从不喜怒于色。他不得田产,在任侍郎期间所置二间房屋也很普通。后来当了大学士仍然如此,有一次侍郎王昶上门有要事商量,夜半饥饿,想弄点吃的,让仆人准备一点下酒的菜肴招待,厨房竟拿不出来,只找到几粒白枣。

    刘纶才华出众,做事缜密细致,跟随乾隆身边二十多年,很受器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负责科举考试,阅卷至深夜突然劳累去世,乾隆皇帝得知后非常痛惜,曾说失去刘纶,是天大的不幸。后来专门派皇子去参加刘纶的丧礼,追赠他为太子太傅,谥“文定”,并将他的神位供奉在京城贤良祠,供人祭祀,地位之高,在常州的为官者中少有。所著《绳庵内外集》二十四卷,很有影响,受到京城朝臣推崇,评价他的文章“浸淫六朝,根抵汉魏”。

    西营刘氏在乾隆皇朝中,还有一位重臣,他就是刘星炜。

    刘星炜是刘光斗第六世孙,他是刘维烈之后。刘维烈生子刘淳增,刘淳增的孙子就是刘星炜。

    刘星炜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考取进士,后又在殿试中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获传胪。他初任翰林院编修,后督广东学政、安徽学政(管教育副省长),累官侍读学士、直上书房,最后官至礼部侍郎。他在安徽学政任上,上奏建议童生考试五言六韵诗,被朝廷采纳。童试有诗的内容,就是从他开始的。

    乾隆年间,西营刘氏一门出了刘于义、刘纶和刘星炜三位朝廷大臣,这标志着西营刘氏家族的崛起与显赫进入了第一个高潮。自此以后,西营刘氏家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长盛不衰,特别是刘纶之后,孙子刘逢禄在学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望族。

    刘纶共生四个儿子:长子刘图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举人,任广西南宁府同知;二子刘跃云;三子刘召扬,国学生;四子刘骥称早逝。其数个儿子中,要数刘跃云最有名,

    刘跃云(1737~1808)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科举中,以一甲第三(第一为状元,第二为榜眼)名被乾隆点为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奉天府丞、工部侍郎、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等职。曾担任过山东乡试主考官,他的仕途比父亲刘纶要坎坷一些,曾因得罪乾隆宠臣和珅遭到排挤降职处分。后来和珅被嘉庆皇帝查处贪污罪状时,又被重用,任大理寺少卿,专门负责查办和珅案子,最后按照嘉庆皇帝的意图,在监狱里逼和珅服毒自杀。

    刘跃云也很有才气,曾任《四库全书》校勘。宰相刘罗锅——刘墉在临终前专门嘱咐他,自己作故后,让他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可见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刘纶的孙子辈中,刘逢禄最有名,刘逢禄是刘纶第三个儿子刘召扬之子。刘召扬的婚姻是门当户对,娶著名学者、今文经学家、礼部侍郎庄存与之女为妻,刘逢禄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除了刘氏门风的家学渊源外,从小就跟随外祖父庄存与和舅舅庄述祖这两位著名学者学习《春秋公羊传》、尽得真传是分不开的。

    刘逢禄,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他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礼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年),补仪制司主事。以后一直在礼部任职十二年未有升迁,直到去世。他的官职虽然不是很高,不能与祖父、伯父相比,但学术成就却青出于蓝胜于蓝,名气、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祖父刘纶。由于他钻研经学,熟悉内外典章制度,任职期间,每遇国家重大礼仪,他都能够根据儒家经典的释义,予以阐述,解决疑难问题,深为时人叹服。

    刘逢禄最大的贡献表现在学术文化上。他推崇春秋公羊学,专主董仲舒、何休、李育等人的学说。是清常州学派的奠基人、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治学强调“务通大义,不专章句”。一生著述等身,曾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以阐发今文的微言大义;推原榖梁、左氏得失,著《申何难郑》4卷;又博征各史刑、礼有失之处,作《仪礼决狱》4卷。另外还有《论语述何》、《尚书今古文集解》、《刘礼部集》等多种著作传世。龚自珍、魏源均从其学《公羊春秋》等学说,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曾有“东南绝学在毗陵”的评论。

    刘逢禄在世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只有活到五十六岁,但他的学术思想对清后来今文经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的许多著名今文经学者,都是出于刘氏门下。国史——《清史稿》把他列入《儒林传》。

    刘逢禄娶夫人潘氏,赠恭人,共生7个儿子,其中长子刘承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任候补咸安宫教习;二子刘承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著有《麟石诗文钞》2卷。

    西营刘氏在清昌盛一时之后,族人一直以诗书传家,“绩学植品”,维持其文化望族的形象。这种重视诗书的家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终于在20世纪使西营刘氏再一次勃然以兴,产生了以刘海粟、刘狮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成为现代文化望族。

    刘海粟是西营刘氏第19代、康熙十五年进士和工部屯田司郎中刘维烈后代。刘海粟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多种职务。刘狮为刘海粟兄长之子,刘狮父亲晚清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云南为官,民国后任财政厅长,出钱资助刘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刘狮从该校毕业后,赴日本深造美术,成为著名画家,有“画鱼圣手”的美称,解放前夕去台湾,后移居美国。

    刘海粟生有6个儿子:刘龙、刘虎、刘蟒、刘豹、刘蛟、刘麟,其中刘豹影响最大,建国初,他放弃美国优厚生活,投身中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研究,创办中国第一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出版国内第一部自动控制专著(1954年),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最为权威的专家,先后担任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工程系系主任、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院长及全国政协常委。

    20世纪前期在常州工商界,刘氏家族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刘叔裴,刘叔裴是西营刘氏第18代、刘氏家族第一个大学士刘于义之后,同时又是嘉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刘嗣绾的曾孙,他的父亲曾撰,曾任辰州府知府,他排行第三,曾于浙江候补同知,在军械所谋事,在军火交易中获利后,投资实业逐渐起家,在二三十年代成为常州富绅,刘国钧接盘大纶改办大成纺织公司,都靠他的全力支持,才得以成功,后来中华书局面临倒闭,他又成为“常州银团”重要注资人,掌控中华书局经济命脉,度过难关。

    随着近代社会的开放,刘氏家族中有很多人漂洋过海,在国外扎根,闯荡出一片蓝天,在美国创业有成的第20世刘家澍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宗清元撰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