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游记分享展示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精读和跳读》教学设计

2024-06-27 2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西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交流《西游记》的内容,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收获。2.理解小说的主题,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进阶发展。3.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精读和跳读,把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名著作品中。学情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但是面对大部头名著,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没有好的读书方法,仅以看连续剧的方式来替代文本阅读。学期初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西游记》,并开展过多次读书活动。本课通过阅读和交流《西游记》的内容,展示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收获,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更深入阅读、思考《西游记》,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重难点:结合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书中描绘的神魔环境折射出的现实社会,深层理解小说内涵。3 运用精读与跳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探究和初步欣赏的能力。课前准备:学期初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和每周固定的阅读课阅读《西游记》,并认真完成以下内容:1.能够分析《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2.至少能讲两个《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故事;3.小组合作,表演一出舞台剧;4.对《西游记》小说的主题有深入理解;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读经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一个故事之所以尽人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它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老师手中的这本《西游记》正是如此。有名家评论《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奇书,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西游记》阅读交流展示课,一起来分享阅读收获,品评百态人生。【板块一】 众说纷纭谈人物[屏显师徒四人图片]西游记塑造了很多的经典形象,而这师徒四人是最主要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假如现在对这个团队进行裁员,你认为西游的路上可以少了谁?今天在这里我们也开办一个小小的“百家讲坛”,栏目这一期的主题就是“西游的路上可以少谁”,待会请小专家上台来给我们讲一讲这四个人物,现在先请大家开始小组讨论。(讨论结束,由四个小组长分别上台来分析这四个人物)师:(小结)感谢这四个小专家作客“百家讲坛”,经过这些小专家一分析,我们发现:,西游路上,师徒四人一个都不能少,正所谓“你挑着担来,我牵着马”,每个人物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过渡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要靠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去丰满、去塑造。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讲一讲《西游记》中那些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故事情节)【板块二】 滔滔不绝话情节小故事我来讲:(大闹天宫)西游记的诸多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你能为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 请学生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故事。(过渡语:刚才咱们听了同学讲的小故事,接下来,咱们看看小组合作表演的微电影,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2.微电影我来演: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你最熟悉的一个故事。(过渡语:《西游记》中还有许多像刚才这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又因果分明,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你能找出下面这些情节之间的联系吗?3妙情节我来连:你知道情节之间的联系吗?请你上台来连一连线。(过渡语:这两位同学像孙悟空一样有火眼金睛,发现了他们错综复杂的联系。走进 《西游记》,如同走在艰险坎坷的人生旅途,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入无底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根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至西天取得真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引人思考,炫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令人惊叹不已,接下来,咱们就走进这世界,走进第三板块:谈天说地论环境)【板块三】 谈天说地论环境提出探究:鲁迅说《西游记》“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神魔世界 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一个世界 (师: 这样说来,小说中即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找不到一方净土。老师认为《西游记》以优秀的幽默和讽刺,反映并批判了社会现实,显现了人们改造现实的愿望以及对封建秩序一定的反抗精神,神话描写和现实描写相统一,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既光辉灿烂又妙趣横生的艺术形象。刚才,同学们和我都谈了自己对西游记主题的理解,接下来,咱们走进真正的《百家讲坛》,看看作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是如何评说的?)播放视频:(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真与诚(周汝昌老先生认为是求真求诚,那钱文忠教授呢?)(复旦大学教授) 钱文忠:玄奘精神(师:听完了这两位专家的解读 ,相信同学们对《西游记》的内涵会有更深的理解。【板块四】 读书得见讲方法(过渡语:《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人物鲜活丰满,情节完整严谨,想象多姿多彩,语言朴实通达,真的值得大家仔细品读。但有的同学说,老师,这本书太长了,八十多万字,整整一百回,有点读不下去。那在这里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种读书方法:精读和跳读。)[屏显:什么是精读?什么是跳读?]现在老师以《西游记》第五十九回为例,给大家讲一讲这两种读书方法。请大家打开《西游记》,快速阅读第370页至376页,讲“精读就是细读”,“精读就是精思”,“精读就是鉴赏“。说完精读,咱们再来讲讲跳读。跳读指向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请同学指出哪些地方可以跳读。(师:除了衣着外貌和打斗场面外,老师再延伸拓展一下,比如《红楼梦》,也是一本集百家之长,汇百家之粹的名著,它包罗万象,涵盖诗词、医药、戏曲、宗教、饮食、风俗等等,假如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是太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跳读过去)小结布置任务同学们,《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许多经典故事人们口耳相传。 毛泽东曾有诗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在“四大名著”中,毛泽东少年时代最早读的就是具有永久魅力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晚年的毛泽东对其依然兴趣盎然,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对照着读。老师希望还没读完《西游记》的同学继续读下去,读过的同学不妨再多读几遍,或许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现在在我们来看看下一阶段的活动目标:[屏显活动目标]再读《西游记》,写出你的更深的感悟。一首诗,一幅对联,一段仿写,一篇读后感均可。2.另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将其读完。时间:一个月方法:精读和跳读最后,我谨以宋代诗人翁森的一句诗来与你共勉: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