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云笼月 神骨俱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岳华山庙碑全文语音 轻云笼月 神骨俱存

轻云笼月 神骨俱存

2024-06-29 2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舜生

华山为五岳的西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华山以北7公里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华山神的庙宇,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宫,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有很多历代碑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岳华山庙碑》(图1局部),该石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碑额篆书2行共6字,碑文隶书22行,每行38字,碑文记载了周至汉间历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碑额两旁有唐代李商隐、张嗣庆、崔知白、李德裕等人题名。汉碑有书者姓名极少,此碑之末有“遣书郎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句,历代学者对此有所争议,这里不做评述。

前人书论把众多汉碑就其特征分为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而《华岳碑》被认为兼三者之长。在碑碣云起的东汉,可称为汉隶书法的典型。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翁方纲说得更直接:“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两汉金石记》)刘熙载也说:“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原碑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地震,今存庙中者为后人钱甫实重刻。目前所知原石拓本传世见著录者有四,即“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玲珑山馆本”。它们各有所长,同为至宝。四明本整纸装裱一轴,未经剪裁,保存了汉碑的原形,整幅古纸斑驳,墨彩浓淡淡幻。严可均题曰:“如轻云笼月,神骨俱存”。

作为纪功铭德的《西岳华山庙碑》,当然以庄重的“庙堂文字”来表现,刻写十分精到。其碑额篆书婉丽多姿,而碑文隶书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华丽优美、俊逸遒劲,整饬端庄。其字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特别是那象征波势的刚劲意味和痛快无比的笔致,一直为学习汉隶者所特别看重。金农曾说:“《华山》片石是吾师。”何绍基把《华山庙碑》作为其习隶书的字课,而刘炳森隶书也见《华山庙碑》真趣。

东汉以后,隶书的体式由细长化为方整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八分书加强了古隶运笔的律动性,强化了其波势,大大增强了古隶的装饰性效果。这类隶书代表性汉碑有《礼器》、《史晨》、《乙瑛》、《曹全》等以及我们现在所讲的《华山庙碑》。这几个汉碑书法总体风格虽然大致相同,但《华山庙碑》在厚重、强韧等方面却高出一筹。由于受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整体笼罩,因而,《华山庙碑》审美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早期汉隶方拙、奇古的倾向,将装饰意味极浓的八分披拂做了有效的限制,而使其呈现出情理交融,文质彬彬的审美风范。在充分吸取汉简帛书笔法飘逸的基础上,又加以刀法的融摄,从而使体势和笔画呈现出刀笔结合所特有的遒劲的韵致。尽管如此,《华山庙碑》书法依然含有大量篆书笔意。这就说明,东汉隶书不能完全摆脱篆书固有的影响。

《华山庙碑》结构紧凑,安稳匀称,虽有一定规律,但没有程式化,并不字字满格,一成不变,而是字形大小错落,变化多端,或方或扁,或收或放,平中求变,稳中求险。同字有不同造型,同偏旁有不同的写法,同样的笔画能分别出不同的感觉。由于字形方少扁多,因而从整碑上看,有字距大行距小横看紧凑成列的感觉。其在点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横波顿挫有拉伸之感,中段细瘦而骨力不减,尾部着力铺毫,平势出锋,富有节奏感,波磔虽有强调之意,然顿挫有致,得体得法;二是撇末呈上翘之势,别致灵动。捺笔波挑之势伸展,意态舒远;三是折钩笔,辄用上宽下窄之势,似戴绅士之冠。钩末含蓄凝练,间或有少数出锋,以示变化;四是“走之底”,都是双点走之,双点的用笔各有变化,而“走之底”捺笔开展,顺畅且富有张力。

在临习《华山庙碑》时,我们必须善于体会此碑的历史背景与技法,以及带有篆意的特点。要特别讲究其笔画质素,不可一笔带过,须从笔锋提按中达到最佳效果。由于风化而出现写刻不工整或笔画不大清晰等问题,初学书者可选用历代临习《华山庙碑》的优秀墨迹进行练习,等到掌握一定基本功后,再直接研读、临习碑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特区晚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