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0周年:中国高校的前世与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南政法大学迁校风波 七七事变80周年:中国高校的前世与今生

七七事变80周年:中国高校的前世与今生

#七七事变80周年:中国高校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37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开始迁往重庆沙坪坝。学校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成都。此外,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因两次遭敌机轰炸,已先迁出南京,10月在安徽屯溪开学。南京沦陷后,安徽形势吃紧,又迁至长沙,最后内迁至贵阳。

1946

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现为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将士效命疆场 教授尽瘁讲坛

1938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

1946

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东南最优之学府

1937

1937年9月,日军侵犯厦门,厦门大学被迫迁往鼓浪屿;11月间,学校决定迁往福建西部的长汀,并于次年1月抵达。

1946

1946年6月,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现为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行走中赓续文化命脉

1938

1938年10月,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澂江。

1940

1940年,中山大学从云南澂江迁往广东省北部的东昌县坪石镇。

1945

1945年1月,日本侵略者进犯粤北,中山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学校一分为三,分别迁往粤东各县、连县、仁化。同年8月,中山大学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现为中山大学。

西南联大

学风使他们发出耀眼的光芒

1937

“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1938

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46

1946年5月,三校迁回原址,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北联大

师生入编 行军过秦岭

1937

“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

1938年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联大农学院迁往陕西武功,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亦与西北农学院有渊源。

1939

1939年,北平师大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

1940年,西北师院迁往甘肃兰州。

1946

1946年春,学校师生部分迁回北平,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部分留在西北,现为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联大医学院独立,成立西北医学院。西北联大文理、法商两个学院则组成西北大学,随后西北医学院并入西北大学,现为西北大学。

浙江大学

西迁的另一重使命

1937

“七七事变”后,浙大迁至天目、建德。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迁往江西吉安、泰和。

1938

1938年10月,迁往广西宜山。

1940

1940年初迁至贵州遵义、湄潭。

1946

1946年秋,浙江大学迁返杭州,现为浙江大学。

河南大学

书生亦血性

1937

1937年12月,河南大学撤离开封。

1938

3月,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同年10月,校长王广庆将羁留在鸡公山的文、理、法学院迁到镇平,以期在镇平安定扩充。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

1939

1939年5月,河南大学迁往嵩县。医学院迁到嵩县城内,校本部及文、理、农三院均到潭头。

1945

1945年4月,河南大学西迁宝鸡附近的石羊庙、卧龙寺、姬家殿(现今的宝鸡县八鱼乡)等地暂时安居。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回归开封。

陕北公学

义勇向前 到抗战前线去

1937

1937年10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关中枸邑县看花宫开办陕北公学分校。

1939

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部迁至枸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同年夏,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所学校一部分或全部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城北十余里的杨家湾复办陕北公学(史称后期陕北公学)。

1941

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3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

1945

抗战胜利后,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在河北正定县,后迁入北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迁至西安,现西北政法大学与其有较深渊源。

抗日军政大学

为抗战而生

1936

1936年6月1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

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七七事变”后,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遍及华北、陕甘宁、华东等地。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

1943

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同济大学

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1937

“七七事变”后,同济大学迁往浙江金华。同年11月,学校迁往江西赣州、吉安。次年7月,同济大学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同年冬,再次迁往云南昆明。

1940

1940年10月,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李庄。

1946

1946年4月,迁回上海。现为同济大学。

交通大学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38

1938年1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湖南湘潭复校。3月,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随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举校再次被迫西迁。

1942

1942年8月,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至重庆九龙坡,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部分,现发展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1946

1946年8月,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迁返唐山原址办学,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定址成都。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发展为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

战火纷飞中

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

其中蕴涵着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

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曾说

“教育方面最重要的,

当然是师范教育。

没有良好的师资,

各级教育都不会上轨道。”

上海师范大学正是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高校创建发展的代表

上海师范大学

开拓前进,改革振兴

1937

八一三事变后,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去湖南办学。他对中国师范教育悉心研究,撰写了《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等长篇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先后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中主任、校长。1951年,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廖世承出任副校长。

1954

1954,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在此基础上分别成立了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第二师范学院,后又组建为上海师范学院。廖世承先生就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院长。1958年两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历史,总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勾起回忆和反思、传递精神和力量。

今天,是纪念“七七”全民族奋起抗战80周年的日子。

80年前,宛平城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枪声,民族复兴的新阶段由此肇端。卢沟桥的鲜血书写了牺牲的记忆,也唤醒了一头雄狮。卢沟桥上一声枪响,全体中国人被惊醒,全面抗战开始。

从全民族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到全面实现“中国梦”,狮子不仅醒了,而且越来越清醒,而且清醒到气势磅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狮子再猛,也得睡醒之时。我们能有今日,全体中国人的觉醒之日----1937年7月7日,绝不能忘记!

1937年7月7日,青年绝不能忘记!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立志则中国有大志;青年敬英雄则英雄常在;青年有梦则中国有梦。

纪念七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80年前的7月7日,

战火染红了卢沟桥,

80年后的今天,

我们回顾高校变迁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聚合磅礴之力,奋发砥砺前行,

中华民族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1205期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文编 | sugar free 美编 | sugar free

责编 | 徐帅帅 审核 | Cu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