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学刊︱钱学文: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新丝路学刊︱钱学文: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

新丝路学刊︱钱学文: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

2024-06-28 10: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荐语:

本期推送的是第13期《新丝路学刊》“一带一路”研究领域文章《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钱学文研究员。感谢各位同仁对《新丝路学刊》和“上外新丝路学刊”公众号的支持!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外新丝路学刊 ,作者钱学文

上外新丝路学刊.

新丝路学刊公众号

点击上方“上外新丝路学刊” 订阅哦!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

作者简介:钱学文,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新丝路学刊》总第13期

【摘 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因而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在石油贸易方面,西亚北非国家的石油资源,一直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一个重要源头。但在石油项目的投资合作方面,受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差强人意。当今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格局虽已发生逆转,但从能源安全战略着眼,中国油企仍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能源合作中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还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在这方面奋起直追,最终实现能源供应自给自足。

【关键词】油气 能源合作 对外依存度 中国油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进口国,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坚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合作理念。在能源的生产、消费及供应方面,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尽管现在的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西亚北非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对中国经济的安全运营和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完全拥有能源自给自足能力以前,即在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拥有成熟的核心技术以前,这一重要性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本文提到的能源合作,以石油为主,天然气辅之。

一 中国的能源发展与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体制机制、对外格局、综合国力、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市场供应、人民生活、法制建设等方面中国实现了一系列的跨越。国家全方位开放,全面投入现代化的建设中,经济取得大发展,迅速迈入了经济大国行列,中国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这里应该看到,所有成就都与能源的保障供给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能源缺口长期存在,中国的资源禀赋是“缺油少气富煤”,所以长期以来保证油气的安全供应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认为: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1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

中国能源特别是在油气方面的安全供应形势相当严峻,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自1993年起,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原油998万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6.7%,此后原油对外依存度便不断上升。2011年8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美国,达到55.2%,2016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继续走高,升至65.5%。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约为3.76亿吨,同比增长13.1%,增速较往年高出5.0个百分点。全年石油净进口3.56亿吨,同比增长3.3%。该年原油产量19968.5万吨,同比下降6.9%。这是中国的原油产量在连续6年超过2亿吨之后,首次出现回落,跌破了2亿吨。另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3.6亿吨标准煤(约合30.5亿吨油当量),增速1.4%,其中石油的表观消费量为5.56亿吨,同比增长2.8%,2016年石油实际消费增速约为0.7%,同年,煤炭消费39.1亿吨,下降2%,天然气消费2040亿立方米,增长6.5%,非化石能源增长8.9%。天然气消费持续放缓,生产发展滞后于国家规划。

2014 ~2018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原油进口量和石油出口量,如图1所示。

根据中国能源消费近些年的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本文2020年初截稿)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5.9亿吨标准煤(约合33.1亿吨油当量),比2016年上升约5.3%。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降至58.2%,天然气的比重升至8.9%,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升至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油气安全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能源政策白皮书提出要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同时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能源发展,既有利于保障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客观上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大方面:一是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二是长期以来在油气贸易方面缺乏定价话语权;三是频受西方发达国家排斥与遏制;四是海湾地区的油气运输通道存在安全隐患;五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六是世界能源市场存在复杂变数。凡此种种不利因素,都要求中国石油企业必须直面挑战,为确保中国的能源供应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主要缺石油,所以长期以来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西亚北非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国能源合作的重要战略选区。但是,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生态相对恶劣,地区内宗教、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武装冲突频仍,国际干涉恣意妄为。比如,叙利亚战争持续不断;伊拉克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利比亚局势恢复缓慢;伊朗受美国极限施压,矛盾激化,军事冲突一触即发。由此不难看出,与西亚北非国家开展能源合作非常不易。

二 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油气合作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国门,参与中东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俗称“走出去”;二是抓住西亚北非产油国推行全球化能源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吸引它们投资国内的能源合作项目,在石油炼制和销售方面建立战略联盟,以市场换资源,俗称“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气贸易,二是能源项目合作。能源项目合作包括资产收购、勘探开采、管道运输、风险承包、双向投资、新能源开发等。中国同西亚北非产油国的能源合作方式可以分为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

(一)与西亚北非的油气贸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国际市场油气产品的依存度不断提升,而西亚北非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可谓世界上油气储产量最集中的地区。中国在油气领域同西亚北非国家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互惠性,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阿曼等国。2014年中国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量约是西亚北非总量的30.9%,这一数字虽非历史之最,但在中国同西亚北非的石油贸易格局中,沙特阿拉伯保持了它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重要地位。2014 ~2018年中国从西亚北非主要产油国进口原油量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发现,中国原油进口量呈递增趋势。导致中国原油进口量递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原油消费增长迅速,二是原油战略储备需要落实。

2017年国内原油产量为19151万吨,从西亚北非进口的原油量为19193.56万吨,约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5.75%,原油进口与国内产量之比为2.2:1。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约为840万桶/日,为世界之最。

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比上年增长10.1%,达4.619亿吨,日均进口924万桶,为历史新高。数据表明,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区域分布如图3所示。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国如图4所示。

图3、图4充分反映了中国的能源政策:原油来源多元化和全球化。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中国如何增加从世界其他产区进口原油,西亚北非在中国原油进口中的重要地位难以撼动。

2018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原油量同比上涨了37%,其排名因此升至第六。而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则减少了5.5%,为2022万吨,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7.9%,比上年实际减少了320万吨,减幅达到13.7%,来源国位次从第四退居到第七。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制裁给伊朗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是明显的。这一年,伊朗受美国“禁油令”影响,全年日产量呈下滑趋势,其中11月的日产量降至301万桶/日的水平,为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科威特排名第八。第九名是委内瑞拉,该国政局动荡,导致中国从该国进口的原油量较上年下降了21%,降幅较大,位次随之下降。第十名是刚果(布),它能跻身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前十,则是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之结果。2018年12月中国零进口美国原油,从而使刚果(布)一举超过美国,首次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第十名来源国。但从全年观察,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其增幅仍高达88.9%。

近十年里,中国原油进口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原油进口量继续呈上升趋势难以改变。

2018年中国从西亚北非产油国进口原油量和进口原油量代表的进口值如图5所示。

在天然气贸易方面,2014 ~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持续快速增长,2014~2018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进口量和需求量如图6所示。

2017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94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9%;进口量与国内产量之比由2012年的0.4:1扩大到0.6:1201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达2760.2亿立方米,年增量约达390亿立方米,增幅约为16.6%,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比重近8%,2018年中国进口天然气1247.8立方米,同比增长31.9%。

201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增量接近300亿立方米,这也是补足国内消费增长短板的最主要来源。在中国天然气进口中,管道气进口约520亿立方米,增速约为21%;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增速更为可观,受市场需求增加、新LNG接收站投运、新合同进入执行窗口期等影响,全年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达5400万吨(约合73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41.1%。卡塔尔、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是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2018年,中国天然气产量约为1610.2亿立方米,增量约100亿立方米,增速不足7%,远低于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从气源看,煤制气和煤层气产量和增速放缓,可喜的是页岩气产量提升显著,2018年产量超过110亿立方米,增速达22.2%,2019年因需旺盛,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加。

天然气进口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管道,二是液化。目前管道气是主要种类,但液化天然气的进口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迅速。中国从2007年开始陆续从阿曼、卡塔尔、阿联酋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双方签有液化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合同。截至2013年底,中国只有5个建成运营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但待建的接收站有十多个。目前在西亚北非的天然气输出国中,只有卡塔尔才是世界级输出地,其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保持增长,产量与进口量之比约为2:1,2017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为3809.4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46.19%;进口金额为147.5亿美元,同比增长64.99%。由于天然气供需缺口较大,因此进口增长较快。进口来源地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从卡塔尔(西亚国家)进口748.2万吨,占比20%。

2017年中国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口天然气9656万吨,同比上涨6.9%。其中,进口液化天然气6025万吨,同比增长12.2%;进口气态天然气3631万吨,同比下降0.8%。另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需要进口天然气1710亿立方米方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2013~2018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如图7所示。

2017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如图8所示。

图8表明,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三国占比合计76%,气源相对集中。同时也说明,西亚北非资源国与中国的天然气贸易相当有限,仅卡塔尔一国占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0%,其他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的西亚北非国家如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尚未起步,存在进一步加强合作的空间。

由于西亚北非资源国尚不能向中国出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气,中国作为世界上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若无中美贸易摩擦,那中国就可能会是美国天然气的潜在买家。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美国针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亦采取反制措施,其中包括自2018年9月24日起对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加征10%关税。北美是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速最快的地区,2018年的天然气产量约1.1万亿立方米,增幅为9.1%,其中美国的产量超过9000亿立方米,增幅为11%。

2018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量达2105万吨,同比增加63.2%。据统计,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226万吨(约合30.71亿立方米,特别说明,因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12月中国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为零进口),仅占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份额的4%,占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的12%,即便如此,中国仍是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前三大交易国。根据美国的能源发展趋势,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还能大幅提高,到2020年有望达到6620万吨/年。贸易摩擦会迫使美国寻求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但欧洲气源多,竞争激烈,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给天然气需求增长带来挑战。亚洲其他国家需求增量有限,短期内美国难以扩大中国以外的市场,项目融资更是面临挑战。贸易摩擦也使中国油企更多地选择卡塔尔、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非洲等地的液化天然气资源。事实已经证明,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无益,只会损害两国自身利益。

2019年,美国计划新增多个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投产,出口能力有望提升160%;俄罗斯有三条天然气管道在建,一旦建成投产,合计输送能力达1560亿立方米/年,管道天然气出口能力提升60%,未来还有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后也能增加液化天然气出口。美俄两国的天然气增产必将对全球(包括西亚北非地区在内)天然气贸易格局产生影响。

(二)与西亚北非的油气项目合作

中国油企的海外油气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各重要产油国共投资运营了十多个油气项目。从波斯湾到地中海,在西亚北非石油市场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打造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中国油企既是践行者和贡献者,也是受益者。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油企在西亚北非的能源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媒体报道,"2017年中石油中东地区原油与权益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完成权益产量4230万吨,接近中石油海外业务的半壁江山。"又如中石油参与的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三期项目,其目标为年产2000万吨石油。

1.与沙特阿拉伯的油气项目合作

中国油企早在2003年与沙特阿美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勘探合同,此后先后中标并安全、高效运作20多个地震采集项目。中国油企以此逐渐打开了沙特阿拉伯石油市场,到2017年,中国油企已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

2012年11月12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成立了下属的亚洲公司,地区总部设在北京。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上海和厦门设有两家办事处,在福建省投资了两个合资项目。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2012年4月6日,公司投资入户上海,建成一个新技术中心,经营业务包括可替代能源。2019年2月22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中方合作,成立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目标是建设一个世界级石化工业基地,其目标产能为炼油1500万吨/年、乙烯150万吨/年、二甲苯130万吨/年。中沙能源合作由来已久并卓有成效,过去主要体现在中国进口沙特阿拉伯原油和中国公司投资沙特阿拉伯国内经济领域两个方面。这次沙特阿拉伯公司转身投资中国国内,被媒体视作“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无缝对接的表现。沙特阿拉伯投资中国,加强能源合作是出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考虑。此番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便是沙特阿拉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尝试。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好途经沙特阿拉伯发展蓝图中的新的经济中心。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只要双方愿意,中国的资金以及大量的基建和工业产能完全可以被大量地投放到这一地区,沙特阿拉伯可以安全受益而无后顾之忧。客观地看,和中国合作,沙特阿拉伯获益更大,符合沙特阿拉伯的长远利益;相对而言,中方参与沙特阿拉伯的超级城市建设,机遇与风险并存,并且需要特别的耐心。

鉴于以往国际交往的经历,沙特阿拉伯“向东看”战略包括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涉及政治交往。在沙特阿拉伯看来,加强与东方文明的联系,增进对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的了解和信任,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中沙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6年中沙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遇上沙特“2030愿景”,合作是必然的,且中沙两国的成功合作案例,可以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和实施。

2.与伊朗的投资合作

中伊两国皆为世界文明古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交往,从古丝绸之路开始,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连绵不断。中国油企走出国门后,伊朗一直是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加强中伊能源合作,有助于维护中伊能源共同安全和实现能源合作共赢。2017年,伊朗的石油产量为1.8985亿吨/日,占世界总产量的4.83%,是欧佩克的重要石油输出国。伊朗天然气产量为2239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6.1%,位居世界第三。石油贸易收入是伊朗的主要经济来源,伊朗原指望签署伊核协议后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但灾难不期而至,遭遇了美国的打压。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无疑给正在努力复苏的伊朗能源贸易和对外经济笼罩了一层阴影。

中伊能源合作主要集中在石油贸易和投资合作两大方面。在能源贸易方面,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原油需求国。2017年中伊贸易额为37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0亿美元,增幅达20.4%,其中伊朗实现贸易顺差2亿美元。2018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达2927.4万吨,在西亚北非国家中排第四位。

在油气投资方面,自进入21世纪起,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同伊朗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进行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项目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中资企业在伊朗已完工和在建的项目共计136个,合同金额327.44亿美元。其中,投资合作类大项目2个,金额约60亿美元,包括中石化雅达油田一期和中石油北阿扎德甘油田一期等项目。

中伊能源合作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互补性较强,二是有利于战略对接。

在互补性方面,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使得确保石油进口安全成为一个关系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战略性问题。伊朗的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国家长期受西方制裁,其在国际油市上的市场份额被其他产油国瓜分,而近些年世界油价低迷,也使伊朗的能源出口受到影响和制约。从油气生产方面看,由于地区动乱和西方制裁,伊朗国家的生产资料老旧,油气开发、冶炼等技术落后,而以中石油、中石化为龙头的中国油企则拥有先进的石油开发、冶炼技术和比较完善的生产设备与设施,双方合作的互补性强、潜力大。反之,能源合作也能够缓解中国能源需求的压力和促进伊朗能源收入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和保障中伊两国的能源共同安全。

在实现战略利益对接方面,能源收入是伊朗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其地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国家,是通向西方的窗口。“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合作共赢,不断寻求与沿途国家和地区利益共享的机制与路径,促进全球化的良性发展。美国自特朗普执政后,重拾“孤立主义”政策,并宣布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朗制裁,强行将美国价值观念和政策泛化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对此,坚持加强中伊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伊朗能源出口的稳定和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发展,也有助于中伊两国维护自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社会与秩序的良性发展与运作。

然而,中伊能源合作实际上并非一帆风顺。国际社会一旦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就难免伤及中国油企。另外,伊朗本身对外企投资的限制也多,中国油企曾先后与其达成多项价值较高的油气合作项目,却都因西方国家的对伊朗的制裁不断“加码”而未能实施下去。

在投资环境限制方面,中国油企也是备尝艰辛。2006年12月,中海油与伊方签署了价值16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用8年时间开发伊朗北帕斯气田,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和输送设施。此项目后因遭遇地缘政治风险进展缓慢,最后被伊方叫停。又如中国在伊朗南帕斯气田的投资项目,2012年12月26日伊朗石油部单方面终止了该项目,理由是中石油对这一世界级气田区块始终不能进行实质性的开发。后来虽由中国政府出面协调,但最终结果也没能让人满意

同伊朗进行能源合作,地缘政治风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令不少中国油气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

3.与阿尔及利亚的能源合作

阿尔及利亚为北非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其中天然气生产尤为突出。2017年阿尔及利亚探明石油储量约为16.6408亿吨,世界排名第16位;产量5290万吨,世界排名第17位,主要为撒哈拉轻质油,开采成本低廉。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45012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11位;产量912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10位,全球占比2.5%,1从资源禀赋看,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好,但无论是天然气还是石油,其资源条件与海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目前阿尔及利亚主要通过老油田的深入挖潜和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采收率,才使产量得以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

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油气合作伙伴除西方国家的一些老牌石油公司如美国瓦莱罗能源公司(Valero)、意大利埃尼集团(ENI)、法国煤气公司(Gaz de France)以外,还有中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中国油气企业参与阿尔及利亚的能源合作起步较晚。阿尔及利亚与西方石油公司特别是美国的石油公司开展能源合作较早,阿尔及利亚和美国的能源合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际情况看,阿尔及利亚现在几乎就是美国在非洲的重要石油来源地。

从能源合作的法律法规看,阿尔及利亚的投资环境较差,各种条款严苛,不利于投资方。自进入21世纪起,中石化和中石油就跻身阿尔及利亚油气市场,先后获得多项合作项目。

中国油气企业获得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扎尔扎亭(Zarzaitine)老油田的提高采收率项目。合同期限为20年,分两期进行,总投资额为5.25亿美元。合同要求采用地下注水和注气方式,把油田采收率从40%提高到50%,中方在合同期内的累计产量至少达到1.62亿桶。扎尔扎亭油田项目是中石化海外勘探开发的重点。第二个项目是阿德拉尔油田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包括上游资源开发和下游石化厂建设两部分,由中石油承包,合同价值3.7亿美元,合同期限23年。该项目的石化产品行销阿尔及利亚南方四省。第三个项目是油气勘探项目,这是中国油企在阿尔及利亚首次获得油气风险勘探项目。第四个项目是438B地块油气勘探项目,该项目由中石油中标获得。地块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合同模式为产品分成。第五个项目是奥克塔特油田技术服务项目。第六个项目斯基克达凝析油炼油厂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兴建和升级改造两家石化厂。

2012年11月,中石油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泰国国家石油勘探与开采有限公司(PTTEP)组建联合公司,共同开发巴尔津盆地(面积5378平方公里)的两处新油田。在新组建的联合公司中,中石油占股24.5%,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占股51%,泰国国家石油勘探与开采有限公司占股24.5%。

2014年4月布特弗利卡任总统后,阿尔及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改善国内政治环境和投资环境。国内恐怖主义活动随之逐渐减少,安全形势得以较快改善,并迅速推动经济发展。这也为中国油企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参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布特弗利卡时期通过的《新油气法》为中国油企参与阿尔及利亚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

4.与阿联酋的油气投资合作

2012年7月16日,由中石油总承包、年输油能力达7500万吨的阿联酋哈卜善至富查伊拉输油管线建成投产。该管线总长424公里,其中陆线约长410公里,其余为海底管线。该管线是阿联酋的国家级战略项目,其最大功能是能使70%的阿联酋原油绕过霍尔木兹海峡,直接输往富查伊拉港,然后再从阿曼湾向外输出。"这条输油管线大大提升了阿联酋的石油出口能力。

2014~2016年,中国连续三年在阿联酋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中位居榜首。阿联酋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沙特阿拉伯和德国。2015年阿中贸易额达548亿美元,非石油贸易475亿美元。中国同迪拜的贸易额约490亿美元,占阿联酋和中国双边贸易总额的89%,2016年双边贸易额为400.6亿美元,其中,中国自阿联酋进口99.9亿美元,出口阿联酋300.7亿美元。为此,阿联酋希望通过深化能源伙伴关系,寻求在能源价值链上互利共赢的投资机会,促进两国发展。2016年,中国成为阿布扎比第六大原油出口伙伴。双方曾考虑在中国国内储存阿布扎比原油,并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场内进行销售。2017年2月19日,中石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阿布扎比陆上油田开发合作协议》。"阿联酋方面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在炼油和石化业务等领域开拓新的合作,为满足中国不断扩大的能源需求倾其所有,竭尽所能。同时也探讨中国在一些下游项目的潜在投资机会,其中包括芳烃厂、混合饲料裂解炉和新炼油厂等项目。在上游业务领域,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和中石油于2014年合资创立阿尔亚萨特石油作业公司,中石油持有该公司40%的股份。

另外,中石油还与意大利埃尼、法国道达尔携手参与了乌姆沙伊夫和纳斯尔(Umm Shaif&Nasr)油田项目的合作;和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ONGC)投资联合体、INPEX、埃尼、道达尔携手参与了下扎库姆(Lower Zakum)油田项目的合作。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在这两个项目中均持有60%的权益。乌姆沙伊夫油田富含凝析油,该油田与纳斯尔油田的原油产能合计可达46万桶/日。

5.与卡塔尔的油气投资合作

2010年,中石油和卡塔尔签署了一项勘探与产量分成协议,中方获得项目股份25%。两年后,中石油收购了法国苏伊士环能集团在卡塔尔的部分勘探开发权益。该项目规定,如果勘探活动获得商业发现,由中石油和卡塔尔石油公司联合开发油气资源。

2011年1月15日,中卡两国达成长期供应液化天然气协议,并于当年11月开始实施。同年5月,卡塔尔、中国、法国三国的油气公司签署了《卡塔尔BC区块胡夫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及生产分成协议》。该协议规定,法国道达尔(卡塔尔)公司在该项目中持有25%的股份;中海油西亚北非(卡塔尔)有限公司持股75%,并继续承揽该项目的作业。

2018年9月,中石油与卡塔尔再度联手,达成34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这次交易合作由卡塔尔天然气二期项目供货。这个二期项目由卡塔尔石油、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等合资组建,年产780万吨液化天然气。

6.与伊拉克的油气投资合作

2008年,中国油企在伊拉克获得了首个重要油气项目-鲁迈拉油田项目。以此为开端,中国油企随后又拿下了一系列油气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被媒体评价为“中国特色的油企运营模式促成了中国油企在西亚北非合作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格局”。

2012年8月5日,中石油的三大项目艾哈代布项目、鲁迈拉项目、哈法亚项目,日产原油达到160万桶以上,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艾哈代布项目是伊拉克20多年来首个新建投产油田,其建设工程无先例可资参照;鲁迈拉项目走出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的成功之路;哈法亚项目被伊拉克政府称为“速度最快、执行最好的项目”。中石油在伊拉克取得的能源合作佳绩,可谓中国与西亚北非能源合作中的典范,也使中国在西亚北非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经济话语权。

7.与阿曼的油气投资合作

2013年8月5日,中石油在阿曼的石油项目-达利勒油田F块的三口水平井,经注水开发日产原油均达千桶左右,超出了全油田平均单井日产230桶的水平。据报道,中石油在阿曼的石油项目已累计产油1000万吨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运营的阿曼项目在接手时都是衰竭式开发了10多年的老油田,但中石油的项目队伍还是把产量翻了近10倍,本土化率达到90%以上。

8.与埃及的油气投资合作

2015年埃及已探明原油储量为6.03亿吨,产量约3435万吨,同比增长2.5%,储产比为17.5年。埃及的天然气资源较丰富,2015年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1847.6亿立方米,虽不及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阿尔及利亚,但也超过了科威特、阿曼、利比亚、巴林等重要的阿拉伯油气资源国。埃及是中东地区最大的非欧佩克产油国之一,但不是该地区的能源大国。自2011年1月以来,埃及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对其油气生产和周边地区油气供需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解决国内人口迅速增长和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埃及在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同时,拉开了中埃能源合作的序幕。

在埃及投资开发油气的外国公司原先多达数十家,由于埃及政局动荡,一些外国能源公司投资埃及的热情受到抑制,如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燃气公司和埃尼公司等都曾从埃及撤离员工。趁外国公司“无心恋战”、试图撤离之机,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果断接手介入,并于2013年8月30日,出资并购了美国阿帕奇石油公司。按照协议,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以31亿美元收购价,收购美国阿帕奇公司在埃及的1/3油气资产权益。这是中石化首次进入埃及油气资源市场。

中埃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又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曾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欺凌,因而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中方提出的一些发展理念,均得到了埃方的积极回应,埃及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更愿意同中国开展战略合作的意向。

资源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西亚北非油气资源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也是中埃能源合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2011年以后,埃及局势持续动荡,余波不息,安全环境一度很差。但在能源合作方面,对中国油企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虽然埃及局势一时不易缓解,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但机会总是和有准备者“不期而遇”。因为当时的埃及缺乏外汇储备与资金,几成危机,但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资金不成问题。因此,打破资源保护主义桎梏、适度开放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便成为埃及方面的一项选择。与此同时,西方油企不堪忍受埃及政局动荡,纷纷撤离,而中国油企正好可以有所作为。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埃及的访问,进一步推动中埃之间的全面合作,可谓中埃合作步入“快车道”的助推剂,有助于实现中埃两国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对接,助推埃及人民实现振兴国家的梦想。

9.与科威特的油气投资合作

与科威特的油气投资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请进来”策略。2011年11月科威特石油公司与中石化签署供油协议,协议中表明科方向中方供应原油30万桶/日,期限为10年。与此配套的是一个科中合资项目,该项目计划在中国广东湛江兴建一家炼油厂和一家石化厂,建成后科威特供油增至50万桶/日。该项目投资总额达93亿美元

同年12月19日,科威特对外石油勘探公司(KUFPEC)以3.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南海崖城天然气田的34.3%股份,参与中国天然气的开发与勘探。KUFPEC是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收购完成后,在合作开发崖城油田的股权分配中,KUFPEC占股49%,中海油占股51%。

10.与也门的能源合作

2012年11月,中国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和也方,为也门首都萨那和印度洋上的索科特拉岛分别安装太阳能发电机组。该项目包括:萨那机组2台,装机容量分别为1兆瓦和0.5兆瓦;索科特拉岛机组1台,装机容量为1兆瓦。也门政府希望建设更多的发电站,特别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缓解国家用电压力。此外,也方还与中方签署了建设3个燃气电站和在夏卜瓦、扎马尔及荷台达铺设1条供气管道的意向书。但是无休止的也门冲突客观上无情地阻碍了中也能源合作。

11.与南苏丹和苏丹的油气投资合作

长期以来,与苏丹的能源合作项目一直是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项目之一,其中尤以哈季利季油田项目为中石油之代表性项目,中方占股40%。南苏丹独立后,南苏丹和苏丹在石油利益上分歧很大,并不时爆发军事冲突,该项目也因此遭遇重创,受到严重破坏。哈季利季油田为苏丹最大油田,产量约占苏丹总产量的一半,该油田遭受战火破坏,对中国的石油企业影响很大。2012年4月下旬南苏丹总统基尔就双方的能源合作专访中国,表示南苏丹坚持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双方分歧和冲突,缓和紧张局势,以便早日达成一揽子协议,和苏丹实现和平共处,同时希望中方援建替代石油管道,绕开苏丹输出原油。

三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西亚北非的油气项目合作,较之油气贸易合作,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合作历尽艰辛,存在不少问题,个别问题都已积存多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第一,双向投资仍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项目数量和规模仍有待积极开拓。

第二,老牌的欧美公司抢得先机,中国公司难以后来居上;竞争无处不在,中国公司处处受到挤压。

第三,直面竞争与挑战的思想准备仍显不足,中国油企对西亚北非地域政治以及所在国家的国情和相关法律了解不够,能源合作以油气贸易为主,勘探开发油气和中下游产业项目不足。

第四,出于政治和历史原因,除苏丹、伊拉克、伊朗外,中国油企尚未在其他西亚北非资源国获得较大规模的油气开发与生产的机会。中国油企大多集中于并购或参股西亚北非的一些中小油气田或边际油气田,获得的控股权和实际资源相当有限,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西亚北非产油国,基本上仍处于边缘地位。从资产(商业)价值和生产指标分析,中国油企明显落后于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等欧美公司,在勘探开发、技术服务、油田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

第五,油气贸易与投资不平衡,项目合作潜力虽然存在,但要真正发掘出来任重道远。西亚北非国家曾饱受殖民主义国家欺侮和奴役,独立后民族主义思想浓郁,资源保护意识强烈,这对扩大中国油企对中东油气上游产业的投资、深化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目前在西亚北非主要产油国中,伊拉克提供了较多的上游油气投资机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对国际投资的限制仍较严,机会较少,即使有机会,也常常被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强势夺去。

第六,中国企业与员工受暴力袭击与劫持不断增多,安全保障系数下降。

第七,政府部门须给予中国油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便利,向中国企业所在国家展示中国政府负责任的决心和勇气,以及能力和信心,等等。

制约中国与西亚北非地区发展能源合作的因素较多,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二是资源民族主义仍占主导地位,自从西亚北非国家开展石油国有化运动以来,资源民族主义思想笼罩了这一地区,不仅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石油企业不易进入,即使是西方国家老牌的国际石油公司也都受到极大挑战。现在西亚北非资源民族主义虽有所松动,但要完全实现破解,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三是欧美国家联手掣肘中国油企拓展业务。自从欧盟国家的殖民势力退出大中东地区后,它们便开始以一种新的面目和方式,试图收回它们的“失地”。它们需要在政治上增进掌控力,经济上分享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它们的地缘野心不及美国,但价值观和地缘战略利益趋同。"在近十年的地区动荡中,由于阿拉伯联盟各国把寻求欧美支持当作首要选择,从而使它们在西亚北非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总体来看,在欧美国家的战略协同下,中国的西亚北非能源合作备受遏制和挤压。四是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亟须提高。限于自身条件和经验中国油企常常疲于应付,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签订的各种能源合作协议,缺乏机制化或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落实起来很困难且难以协调,单靠友好关系及各个方面的外交互动,很难切实、有效并迅速全面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五是部分西亚北非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对与中国油企合作信心不足,对中国油企限制较多。这几乎成为中国油企开展油气项目合作的瓶颈。

以上可谓中国油企参与西亚北非油气开发的不利因素,但有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西亚北非产油国在资金需求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高资金需求资源国,二是低资金需求资源国。高资金需求资源国指的是那些拥有优质石油资源且资金需求大的资源国。如伊拉克和伊朗,因受地缘政治影响,石油生产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虽想大力发展油气产业,但手上资金比较紧缺。对中国企业而言,高资金需求资源国是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家才会向投资企业让渡部分地租收益。低资金需求资源国是指阿尔及利亚、苏丹这样的国家。因资金不充裕,所以想通过开采更多的油气资源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中东乱局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但也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那些高资金需求资源国出于维稳与发展的双重需要,均制订了不同规模的财政支出计划,用于改善民生,缓和国内矛盾。这就为中国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低资金需求资源国指的是那些拥有丰富油气资源,但不缺投资资金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资源国,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机会明显小得多。在高油价市场环境下,这些国家大都反对提高石油产量,因为市场一旦供过于求,油价就会下跌,油价下跌显然不符合油气生产国的利益。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双方可以找到较多合作空间,如共同实施双向投资战略等。

总之,西亚北非是一个局势错综复杂、国情各不相同的地区,中国油企在与西亚北非产油国开展合作时,特别应当加强对中东地缘政治的解读,厘清中国与中东能源合作中的若干关系。首先,要厘清中国开展与西亚北非能源合作和西亚北非地缘政治的关系。西亚北非地区的社会政治变革错综复杂,地区形势动荡,冲突不断,对中国的西亚北非能源合作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中国的西亚北非能源合作明显包含希望西亚北非政局稳定的内涵。其次,也应厘清中美关系。中美两国在海湾地区存在较多的利益关切,彼此间已形成一种博弈与合作并存的特殊关系。再次,要厘清中国与西亚北非产油国的关系。中国的西亚北非能源合作,与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密切相关。最后,要厘清中国油企与当地国家石油公司的关系。西亚北非产油国有一个共同特点:任何一国的对外合作者就是该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该公司掌控该国全部油气资源。目前部分西亚北非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对中国油企仍信心不足,对中国油企的限制较多,这一合作瓶颈中国油企必须突破。

四 能源合作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从上述中国与西亚北非资源国的油气合作看,虽然中国在项目投资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期望值差距仍较大,其中艰辛一言难尽。油气贸易虽有保障,但同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获得油气这一愿景也存在差距,况且在油气的运输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隐患。对此,要解决中国的油气供应安全问题,最好从源头着手。

(一)抓紧加快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有效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瓶颈

近十年来,国际油气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是美国在页岩油气的开发和生产领域取得了成功。21世纪初,北美油气行业开拓者在致密页岩中利用新技术开发非常规油气,首先在2008年前后获得页岩气的生产价值,然后于2014年后在页岩油生产方面取得技术性突破,从而逐步扭转了原先原油产量下跌的局面。技术革新逐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页岩油气先后进入了规模生产阶段。由于北美的页岩油气生产对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石油工业0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故称之为页岩革命。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对世界油气格局、油气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油气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改变了能源供需格局。

加快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用了11年时间,使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后又用了3年的时间,使石油进口量突破2亿吨,此后年年以此速度不断突破,一路上涨,直到对外依存度超过70%。如果现在还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确保能源的安全供应,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非常不利。据报道,中国的页岩油气资源甚至比美国还丰富,中国若能在此领域同样有所突破,获得成功,那么中国的能源供应就有望达到百年无忧,同时确保经济安全运行。所以,能源部门要特别抓紧页岩油气生产的研发,目前中国在技术上虽然尚显滞后,但此路终究是要走通的。按现在的国力和技术能力,以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奋发,迎头赶土无疑可期。积极开发包括非常规能源在内的新能源,这才是彻底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终极之道。

(二)努力规避风险,确保能源供应

积极开发新能源无疑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和远景目标。眼下还得正视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能源合作中的现实问题,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准确定位。西亚北非资源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对外合作政策各不相同,中国油企在各资源国的发展基础和参与度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各资源国的实际情况,为能源合作准确定位。对于政局比较稳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在保持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并不断扩大合作规模,认真把握机遇,争取更多的油气合作项目;对于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政局持续动荡的国家,须谨慎行事,严格控制投资速度和规模,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二是坚持竞争下的合作。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捷足先登,在西亚北非地区占有先手之利。中国石油公司与这些公司,过去有过合作,今后仍须合作,但必须清楚,这是竞争下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学习、借鉴西方石油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与科学生产技术,为自己积累经验。此外,也可以与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组建公司联盟,通过互动合作,增强话语权,争取最优惠的油气合作条件。三是认真调研,知己知彼。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及时了解西亚北非产油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变化,二是对西亚北非局势做好预判。研究分析西亚北非各产油国的能源政策非常重要,特别是油气中上游的投资政策,这样就能对日后的项目投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西亚北非产油国实现油气资源国有化后,又经过约30余年的经营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为此各产油国对各自的能源政策时常做出调整与修正。目前它们的油气资源开放度正在逐步增大,这对中国油企而言,无疑是机遇,所以需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为投资西亚北非国家做好准备。

四是打造核心竞争力。西亚北非地区是中国油企在海外的重要投资区,但近年来欧美国家对西亚北非国家采取的强势干涉政策,使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更加混乱,给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增添了许多不利因素。尽管合作环境不利,但能源合作不能轻易言弃。中国油企不仅要参与海陆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也要参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研发,形成技高一筹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在动荡的西亚北非局势中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保持投资与经营的稳定发展,在与国际石油公司的竞争中逐渐改变劣势地位。

五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管理方法,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然后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提醒、警示企业决策者。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大震荡虽发生在个别国家,但对周边国家也是危险的触发因素,稍有不测,就有可能把周边国家都卷进来,像利比亚动荡等给中国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至于埃及的政治变革、叙利亚的政治乱局以及伊朗核危机等,则对中国与西亚北非的能源合作形成了潜在性的威胁,风险极大。因此,中国油企必须迅速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把日后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六是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目前中国油企“走出去”“请进来”的规模和力度都还不够,这不是因为缺乏专门的政策鼓励和战略指导,也不是缺乏财政、金融和信息方面的支持,而是缺乏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和深厚背景。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主要由大型国企承担,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民营资本的参与度将越来越高。民营资本的参与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中国油企应对世界大国和石油寡头挑战的能力。此外,中国油气贸易的市场化程度也应继续提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增大油气期货与长期供货合同的比例。

七是增强综合国力,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实力。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先后三投否决票,既坚持了公道和正义,也坚持和维护了“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一贯原则和国家利益。今后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更要发挥中国的国际作用,为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结 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受资源禀赋限制,石油供应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安全隐患显而易见。在中国的石油进口中,西亚北非的油气资源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能源供应的安全保障对中国经济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所以努力搞好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的意义重大。从能源安全战略着眼,最好从源头做起,坚持双管齐下,既抓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外合作,也抓非传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创新。当前在技术上我国与欧美国家虽然尚存距离,但是只要奋起直追,就一定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过在此之前,中国仍需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认真进行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展望未来,国际油市供大于求,逐渐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已难以改变,近期国际油价的走势基本反映了国际油市的这一发展趋势。西亚北非资源国的单一石油经济模式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从而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开展能源合作方面也许会显示出更多的热情和迫切性。

原标题:《新丝路学刊︱钱学文: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及展望》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