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的诞生: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袁世凯清末新政 近代教育的诞生: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

近代教育的诞生: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

2024-06-28 1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我国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清末戊戌变法时期,在20世纪初期的清末新政正式建立,本文尝试探析新式学堂的建立过程。

1.科举制的废除

现代学校的建立与科举制的废除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产生于隋代,完善于唐代。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取代了在隋代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不以门第高低,出身贵贱的标准来选拔官员,所有的寒门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在明清时期逐渐僵化,考试内容被局限在四书五经之中,致使读书人的思想被钳制,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也是现代学校体系建立的主要障碍。

科举考试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深。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倡导和主导下、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戊戌变法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在变法措施中,科举制的改革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维新派认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不能救亡图存,因此在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文,改时务策论,诏书指出“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敝……若不因时变通,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因而要“自下科为始,乡、 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科举制遭到沉重打击。但是随着变法的失败,八股文很快就被恢复。

八股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政府内的保守的顽固派被消灭殆尽。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自上而下的新政改革。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了议程,科举制的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废除八股取士及停罢武科考试。1901年8月,清政府颁发上谕“自明年始……不准用八股程式”至此,八股取士制彻底废除。第二,递减科举取士名额。1904年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清政府批准了这个奏议,并付诸实施,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大减 少了。第三,停止科举。1905年9月,袁世凯、赵尔巽等封建大臣奏请停止科举,清廷迫于形势,诏准“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正式废除。

2. 学堂的普遍建立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如1861年在北京建立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在福州建立的船政学堂。但是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新式学堂大都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愿意上这些学校的人非常稀少,人们还是将科举视为正途,这些学校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维新变法运动前后,新式学堂的设立开始普遍起来。在维新变法之前,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建立万木草堂,1894年严复在北京建立通艺学堂,1897年王先谦、陈宝箴在长沙设立的时务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曾颁布上谕,“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 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并设立了各种专门学堂,如铁路学堂、矿务学堂、农务学堂、华侨学堂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的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变法失败后,基本所有新式学堂都被停办,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下来。

京师大学堂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1901年9月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发兴学诏书指出“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1年秋,山东学政秉承袁世凯意旨谕令各州县生员 ,提出科举变通的方向是“废八股而重经义 ,试史论而策西学”,要求生员 所学必以经史为主 ,而兼习西学 ,并开列了 48 种中西图书 ,供生员研习。这虽不免有中体西用的味道 ,但其引进国外的 先进科学技术、教学方法、教育制度的锋芒咄咄逼人。在袁 世凯离山东巡抚任的前夕即 1901年11月4日 ,他制定了《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分四章 ,即学堂办法、条规、课程、经费。该章程引起清政府的重视 ,成为以后制定学堂章程的蓝本。袁世凯重视学堂教育,这对以后几任东抚影响很大,如周馥、杨士骧等都极力举办教育 ,从而促进了山东教育的近代化。

在袁世凯起了带头作用以后,各省争相仿效,中国一时出现了兴建新式学堂的热潮, 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之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完成了由点到面的分布和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制。

在清末举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清政府。因此清政府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各学堂,一人捐资较巨者,由督抚禀请奏明给奖。这里并没有明确奖励措施,只是统一概括。此后,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督抚在为捐资较巨者请奖时,又提出了多种奖励方式,而奖励标准也多次进行改动。总体来看清政府的捐资兴学有以下特点:1.褒奖方式多样。为鼓励民众捐资兴学,清廷下发的褒奖章程中规定了对于捐资者根据捐资数额可以奖以贡监、花翎等虚衔或者捐纳实官,还可以奖给功照、匾额、旌表、建坊,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2.捐资主体多样。包括清朝官吏上至一品大员下至九品小吏、民间乡绅或者绅商、僧众、节妇、农民、华侨、留学生。3.捐资方式多样。对于民众的资产捐献可以是多种方式,除了捐献银两、银元,还可以捐献房屋、田产、器具等,没有严格的限制,最后进行奖励是折合成实银数来进行褒奖。

据当时的清政府的学部统计,1907年各省有学堂 37888 所, 学生1024988人。 1908年学堂数达到 17995 所,学生数 1300739。 一年当中学堂增加26.7﹪,学生增加26.9﹪。1898年,清政府初步建立了高等学、 中等及小学三级学制,是近代学制的雏形。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 “壬寅学制”,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张百熙、 张之洞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为 “癸卯学制”,学制的颁布是我国建立现代学校体系的关键部分。

3. 蓑翁说

我国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近代化不仅为我国全面的近代化培养了人才,也直接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创新,解放了长久被束缚的思想,激发出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为各种新思潮的诞生创造了前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 张磊:《试论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

2. 王韶华:《浅析清末新式教育的建设—捐资兴学》

3. 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学堂建设》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