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x·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ayx·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ayx·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2024-07-14 1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螳螂捕蝉》课本剧(精选12篇)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1

  《螳螂捕蝉》课本剧

  时间 战国时代

  地点 王宫内

  人物 吴王:吴国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吴王

  第一幕

  [幕启。早朝时,吴王想去攻打楚国,大臣们立马反对。

  吴王:(略带怒气)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难道这也错吗?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国,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对啊!大王,虽然您去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总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国,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们都是一片赤诚,一心为国着想,可是吴王怎么领会不到呢?

  看来真实天亡国啊!

  (这些话都被侍奉吴王的少年听到了,他决心帮助那些大臣们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把命令下死了,怎么办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第三个早晨他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回禀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那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这棵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蝉,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拱着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却又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它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的真仔细!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吗?

  少年:是的,那黄雀要啄是螳螂,却又不知道我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大王,其实,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道理呢!

  吴王:你接着讲。

  少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觉得他讲的有道理,最终,打消了攻打楚过的念头。

  [幕落。

  郑谰改写的课本剧《螳螂捕蝉》

  年/239.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转来转去 祸害 大王 隐伏 处死 前爪 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 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 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 (教师边出示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指名读

  (3) 这句话大臣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的意思。

  (5) 你觉得大臣的意见如何?(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 指导读好这句话。

  (7) 吴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8) 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 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2)教师设疑:(机动)少年为什么不当场进去讲述这个故事?如果当场当时跑进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学生说说)

  (3)教师小结以上段落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 请大家照以上方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 学生练习朗读

  (3) 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① 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 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 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 啄 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 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 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2、揭示寓言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3、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揭示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提醒纠正

  提示:“候”与“侯”的区分

  2、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谁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讲清楚。

  三、感悟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

  1、过渡:文中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国王了,可大臣们劝说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少年劝说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交流

  大臣劝说的结果:招来了吴王的死命令;少年劝说的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大臣怎么劝说的?说的有道理吗?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理由

  (2)出示楚国和吴国的地图,并介绍:楚国在长江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相隔很远,旁边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吴国想要攻打楚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楚国,攻下楚国后,你认为其他诸侯国此时“乘虚而入”,“虚”包含哪些因素?

  (3)学生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吴王固执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比较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区别(课后第三题)

  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少年劝说的结果

  四、感悟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并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两段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比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就是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指导朗读第一句:少年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一定会突出“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些词语,你会意味深长的说吗?

  (6)学生练读句子

  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2)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4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几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⑤正隐伏着祸患)全班分4组,每组依次默写一组,最后都奖励一组。(⑤)

  2、自己批改;评价。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根据默写的词语和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恍然大悟  )

  如{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板书:(打消念头)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板书:

  吴王固执---→ 听“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劝——吴王

  螳螂捕蝉          准备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黄雀在后          打消念头      不顾身后隐患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5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教师只须作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

  【设计特色】开放、有情趣地解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别出心裁入新课

  1.歌星—→刀郎—→刀螂—→螳螂—→螳螂捕蝉。(其中简介昆虫:“螳螂”和“蝉” )

  2.理解“捕”字。(换成“捉、逮、抓、啄、吃、杀”等来读)

  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理念:导入要自然 、亲切、不露斧凿痕迹,学生要在轻松愉快、兴奋不已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才能真正地寓教于乐,才能达到“课未始,情已浓”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① 指名说;②同学之间互相说;③再概括些怎么说?④点拨: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把内容再“减肥”怎么说?⑤想一想,吴王和侍卫官,主要又写谁?为什么?用一句话来说。⑥过渡小结:一篇5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侍卫官,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侍卫官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并说出理由来。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找出这些理由?这一遍我建议大家细细地读,边读边画边思考。

  (设计理念:强化初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强化初读,才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减肥”运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利于训练整体把握的能力,从而发展语言。)

  三、细读课文话侍卫

  1.细读课文,教师巡视。

  2.大家话侍卫官。

  板书:侍卫官是一个(        )的人。

  ①完成上述填充。估计答案有:非常勇敢、为国分忧、关心国家大事、有耐心、爱动脑子、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机智勇敢、粗中有细、爱和平等等。

  ② 师问:侍卫官的劝叫什么劝?(智劝、妙劝、巧劝、拐弯抹角地劝、旁敲侧击地劝等)大臣们的劝又是一种怎样的劝呢?(直劝、正劝、笨劝等)侍卫官是怎样劝的?劝说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胸有成竹地读,不慌不忙地读,沉住气地读、不紧不慢地读等),自由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

  (设计理念:多元解读课文,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学生反复玩味,看似多余,其实学生在这种循环往复,盘旋上升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对语言进行感悟、积淀到内化,让人感受到语文课里有语文。)

  四、品读课文悟关系

  1.过渡: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上台用符号表示。讲讲你的设计。

  3.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吴国、楚国、诸侯国;我们、玩耍、荒废学业等)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4.师问: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那些打仗的士兵、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手无寸铁的平民、无辜的老百姓、可怜的儿童和老人等等)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板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设计理念:提倡自主学习,绝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点。放任自流,自然就失去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不是“自流”,“放手”不是“放任”。)

  五、玩味词语掀波澜

  1.师问:联系上下文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感悟到:自己愚笨的想法,侍卫官的机智勇敢,国家需要安宁,不要战争等等)

  2.师总结: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设计理念:学生可以自由感悟,只要基本合理即可。要给学生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引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玩耍←—我们←—荒废学业

  附阅读短文:螳螂捕蝉

  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

  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直说。于是他每天早晨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

  吴王听说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你每天早晨跑到花园里去干什么?”

  侍卫官回答说:“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

  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还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妙在哪里?

  2、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6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1、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故事内容,领悟“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2、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把握教材。如: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这时候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品读,加深巩固。

  3、重视朗读。“三分文章七分念”。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我请学生多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还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感悟文本。

  4、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且渗透复述故事。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1)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2)(出示)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              。故事是这样的                       。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故本王决定              。

  5、以听写词语、听故事和复述故事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本节课很多方面做得较好,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时间还是用的较多了;学生的全面参与性还不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完整表达。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为“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生对于寓言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他们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体会蕴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形象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少年巧妙劝说中显露出的惊人的机智与高超的谋略。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体现以下两点:一是体现合作式学习。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小组合作,互讲互评;二是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在学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维进入死胡同时,及时拨云见日,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畅快。

  下面例举课堂实录一个片断:

  师:这位少年每天拿着弹弓到花园里转悠,一连三个早晨,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这是为什么?

  生1:他在寻找猎物。

  生2:不对,我觉得他是在寻找机会,好接近吴王。

  师:理由呢?

  生2: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之后,才来花园里转悠,说明他正想办法要解决劝说吴王的问题。

  师:有道理。大家赞成吗?

  生3:赞成。我认为他是在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不然为什么连续去了三天呢?

  师:他打着鸟了吗?他讲给吴王的故事是亲眼看见的吗?

  生1:是亲眼看见的,不然怎么会讲得那么详细?

  生2:不是真的,我认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只是想借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

  生3:我也赞成不是真的,你想树那么高,树叶又密,他哪能对螳螂捕蝉看得那么清呢?

  师:有道理,谁还说?

  生4:我认为他或许以前见过,现在用他来说服吴王,更能表现出少年惊人的机智与谋略。

  师:理解得相当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儿呢?

  生1:吴王已下了决心,但他却说服了吴王。

  生2:他不但说服了吴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辩着,议论着,不觉已到下课,仍意犹未尽。

  教学反思: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本文内容浅显明白,但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少年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恰好用来说服吴王,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年的机智与谋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小语教材,我感觉苏教版对学生的总体要求较低,而且要求不明确,这实际是给教师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一无所获。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挖掘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7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8

  热烈祝贺陶建忠老师在常州市村校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溧阳市城南小学 陶建忠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课文: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 (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 。(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 (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9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二、细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相机出示下面一段话: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读出螳螂的紧张和专注。

  (2)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3、这个故事是谁说给谁听的?他为什么要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了这段话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引导体会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过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是一种简单的讲吗?

  (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b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们觉得侍卫官的哪句话最关键?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2)赏读:(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10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参照一些老师的教学建议,把课文最后一节中吴王连声夸奖少年的那句“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作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话。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找到以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第一,这句话是在吴王下了死命令以后;第二,与 “螳螂捕蝉”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关。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还适当延伸:“你觉得少年的话有道理吗?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11

  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⑶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参考答案:

  1、⑴要;⑵旁边;⑶伸

  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

  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蝉》课本剧 篇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