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憨是一种美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蝠鲼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蝠鲼:憨是一种美德。

蝠鲼:憨是一种美德。

2024-07-06 12: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性格:很温顺

繁殖:13月怀胎,一次一胎,繁殖率很低

生长:挺慢

天敌:人类

名字

蝠鲼的英文名称为“manta”或“manta ray”。其中“manta”源于西班牙语,本意为毯子;在现代英语中,意为女性用的方头巾。这个名字对于蝠鲼那秀雅无拘束的姿态,以及形状鲜明的体型还是很贴切的。而ray在生物学中的意思是“鳐”,因此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蝠鲼是属于鳐类的一种。

除了形态与“毯子(manta)“相似之外,又因其在海中优雅飘逸的游姿与夜空中飞行的蝙蝠相仿,而得中文名:蝠鲼。至于蝠鲼之所以被人们喊作魔鬼鱼,大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外形上来看,它长相古怪,大部分都体积巨大,而且头部长有两个魔鬼般的“犄角”(头鳍)

2. 性格上来看,它羞涩却又喜欢与人类“互动”。时常会翻腾跃出海面,行为相当诡异。

1933年被捕获,它重达2267公斤,宽度超过6米。它是被船长A.L.卡恩捕获的,当时卡恩正在新泽西州布里埃勒海岸7英里外钓鱼,这时这只体型巨大的螳螂被锚绳缠住了。据报道,这艘渔船差点把卡恩的渔船拖走,海岸警卫队不得不被叫来。在一支步枪被拖回布里埃勒的码头前,它开了22枪。

相传蝠鲼有时会围住人类的船只,出水跳跃时还可能撞翻船只,虽然通常并不是它有意为之,但给渔民或游客带来的恐惧仍然存在。这些恐怕都是“魔鬼鱼”之名由来并广为传播的原因。

外表古怪的蝠鲼在很久之前就被人们描写为“魔鬼”,并传说会掀翻船只报复渔民

外貌

据说水里的动物如果没有天敌,基本就会永久的生存下去,特别是鱼类。所以在稍微有点历史的河流、湖水、甚至水库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让人无法想象的生物,更不用说上亿年历史的海洋。其实并不是生物长相诡异,只是它在几乎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形态就不需要为了生存而改变,就像蝠鲼这样,连鲨鱼都要惧他三分,毫无天敌的大货。

因此,这种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便出现在海洋中的古老鱼类的体型顺理成章的维持了1亿多年,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第一次见到蝠鲼的人常会因它“异形”般的外表而不知所措,它实在很难令人将其与常见的鱼类联想到一起。

身段

蝠鲼不像传统鱼类那样具有纺锤形的身段,一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宽大于长的胸鳍肥厚如翼状,与之圆盘一样的身体构成了巨型扁片状躯体,宛若一只“海中风筝”。

巨大的胸鳍在形态和功能上与鸟类的双翼相似,两片胸鳍间的距离称为“翼展”,即为体宽,长度大于其体长,这也是衡量蝠鲼体型大小和鉴定种类的标准。由于它的肌力大,所以连最凶猛的鲨鱼也不敢轻易袭击它。

蝠鲼巨大而扁平的身躯实际上是他的胸鳍

尾部细长如鞭,有一个小型背鳍。它们的皮肤摸起来远没有看上去光滑,背面多为黑色或灰蓝色,腹面灰白且散布着零星的深色斑点。

头部

头前方长着两只肉足,这是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也是他与其他鳐类最大的区别之一。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

蝠鲼的食物以微生物及浮游生物为主,头鳍则可以帮助形成水流使微生物顺着水流顺利滑入口中。头鳍基本上起到了人类手臂的作用,有时甚至会直接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外表古怪的蝠鲼在很久之前就被人们描写为“魔鬼”,并传说会掀翻船只报复渔民

蝠鲼的口部非常的宽大,好像一个深深的洞穴,甚至根本就是一个口袋,牙细而密集,近铺石状排列。有的蝠鲼上、下颌都会有牙齿,而有些则没有上颌牙齿;蝠鲼的鼻孔位于嘴巴前方的两边。喷水孔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相当一段距离。

蝠鲼口部如口袋一般巨大,而牙齿非常的细密,如铺石状排列

体型最小的叫做无刺蝠鲼(Mobula diabolis),主要特征是口下位,背鳍后方无尾刺,喷水孔在胸鳍基部下方。最早发现与南澳大利亚,身体宽度通常在60-120厘米左右,整个身体为暗黑色,由于体积较小,经常会游在浅海甚至岸边玩耍。现在已经较为罕见。

体积最大的是双吻前口蝠鲼,也就是咱们最常见到的。它们体盘横菱形,体盘宽约为长的2倍,成鱼大多在3-5米,重量至少1吨以上,体盘背部密生小刺。它们有一个较小的背鳍,头鳍两个,位于吻端两侧。口在头部前端。喷水孔在胸鳍基部上方。腹鳍小。有1个尾刺,但不明显。体背黑色,腹部白色,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5度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都有出没,特别是南部大西洋数量较多,所以也被称为大西洋蝠鲼,或者大西洋毯魟。

蝠鲼偶尔也会游走到浅海边,完全是处于好奇心啊

吃相

虽然体型巨大,但蝠鲼却以浮游生物、甲壳动物和小鱼为食。它们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的机会主义者,发现食物丰盛的区域后便呈直线般地来回游动,将食物集中在相对窄小的区域,头部那对可以转动的头鳍在捕食时的作用大过牙齿,可以将大量的浮游生物顺势纳到大嘴中。

口部

牙齿

蝠鲼长有多达300排钉子一样的牙齿,并且非常细小,形状类似脊状,基本都分布在下颚上。但是它的牙齿都比较钝,并且这么多牙齿却起不到咬碎食物的作用。

蝠鲼进食的时候也只能是囫囵吞枣型,应该没时间去分辨是什么

食物过于细小,大多数时候蝠鲼对于食物都是整个吞食,加上两边的肉鳍,行程了一个大漏斗状态,囫囵吞枣,基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对于捕获的浮游甲壳动物或小型的硬骨鱼,主要是依靠腮进行食物过滤,牙齿并不起到任何作用。

性格

蝠鲼平时性格安静而沉稳,几乎没有任何的领地行为和攻击性,从不攻击其他海洋动物,同类相遇时更是若无其事,在遇到潜水者时,常会羞涩地离开,不过,有些好奇心强的个体会受到氧气瓶呼出的气泡吸引而迎上前来,并喜欢被人类抚摸躯体。

蝠鲼的性格大多数时候都很温柔,都能与人很好的相处,甚至会面对摄影师“摆出”POSE

像鲨鱼和鲸鱼这些海洋大型动物一样,蝠鲼身上通常都会长时间停留着各种鱼类(以濑鱼为主),帮助他们清理皮肤上的死皮、赘生物及寄生虫。有趣的是,虽然蝠鲼就像深海中的海怪一样,它长有巨大的多孔的大嘴,任何“路过”它嘴边的猎物都会被它毫不留情的吞吃下去。

但有些体型较小的成鱼却不惧怕这种动物,比如海豚,它甚至能游进蝠鲼的嘴里。事实上,海豚游进蝠鲼的嘴里,是帮助其清理嘴里的死皮以及寄生虫。

蝠鲼的周围几乎无时无刻的都会有鱼儿附着,帮他们清理体表的杂物,达到共生

每当海豚进入蝠鲼血盆大口之后,便立即展开“工作”,海豚先是用嘴凿,随后用嘴戳,之后再检查一番看是否将蝠鲼的口腔内的“垃圾”清理干净。作为给海豚长时间服务的报酬,蝠鲼随后会给海豚“提供”濑鱼和扁鲛作为“奖赏”。

生活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表水层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我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某些种类的踪影。因为它们有洄游的习惯,所以在一个地方不会常年见到它们。

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黄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来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

大面积的蝠鲼成群的畅游或扑食的画面异常的壮观

他们的生理习性中相对是喜欢群居的,有幸看见成百上千只蝠鲼共同捕食同游,好似星际战争般的的壮观景象,当然你也会看见独自在大海中畅游,过着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一族,也或许大群的部队就在不远处。

开心

要不要这么开心

光说它温柔,可能并不特别,但看它起来跳去… 还真是憨萌。

它们经常冲出海面,跳跃至1.5甚至2米高,然后重重的砸在海面上,发出巨大的声音。以它们的体重能完成这种飞跃动作实属不易,有研究说这种奇怪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寄生虫的缘故导致(类似于鲸鱼搁浅的原因分析),但具体并没有定论。

到目前为止对于蝠鲼的跳跃海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生物行为的欣赏和惊叹

也有人提出蝠鲼的自然运动状态其实就是“跳跃” 式—— 蝠鲼游泳时,扇动着三角形胸鳍,拖着一条硬而细长的尾巴,像在水中飞翔一样,这可能也是它作出的一种旋转状的跳跃姿态,只不过发生在水中而已

自己一起开心,不如大家开心

生娃

不象别的鱼,一次产卵就有几千几万粒(像翻车鱼,一次产卵可达三亿粒——,当然,因为那货更傻萌,死亡率太高)。蝠鲼为卵胎生的,每次只生一胎,雌蝠鲼对于幼子有强烈的保护意识。有记录显示曾经发生过由于渔民收网时无意捕捉到了小蝠鲼,它的母亲为了报复,直接把小渔船压翻的事。

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间是蝠鲼的繁殖季节。此时热带海域的水温在26-29摄氏度间,蝠鲼开始成群出现在浅海区,通常是几只体型较小的雄性一起尾随在体型稍大的雌性身后,游速比平时略快。经过20-30分钟的追逐后,雌蝠鲼逐渐放慢速度,雄蝠鲼则游到爱人身下,并用胸鳍“爱抚”其身体。

完成短暂的交配后,雄性扬长而去,接下来第二个追求者会重演上述一幕。不过,雌蝠鲼最多只接受两个“意中人”的追求——1-2枚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并孵化出仔鱼,大约13个月后,小蝠鲼会直接从母体中产出,不久就能自由游动,独闯天下了。小蝠鲼一生下来就有二十千克重,长约一米,不了解蝠鲼的人,初见之下会错以为是大鱼,其实,它还只是个刚出生的婴儿。小蝠鲼5岁时达到性成熟,适龄者便可延续自己的基因。

由于栖息范围广阔,难于开展统计和调查工作,蝠鲼的野生数量一直不为人知。蝠鲼繁殖率很低,生长缓慢,而过渡捕捞、栖息环境的污染会对其种群造成危害。

看它!

国内潜友熟知的大部分热门潜地的热门潜点都有可能与蝠鲼相遇,比如菲律宾,泰国等等,概率也不算低。但如果希望提高概率的话,那肯定还要去赤道以南,大洋中间,比如以下一些地方,暂时去不了也先了解下呗。

01 科纳海岸 | 美国夏威夷

这里最大的特色是夜潜看魔鬼鱼,主要潜水团和普通游客都是从Honokohau 港口出发,能看见众多魔鬼鱼夜间捕食。

02 安伯格里斯岛 | 伯利兹

作为加勒比海的王牌潜水圣地,当然少不了魔鬼鱼的光顾,这里大部分潜点都能在全年遇见魔鬼鱼,比如Lighthouse礁和Turneffe礁。

03 亚萨瓦群岛 | 斐济

处于南太平洋的中心位置的斐济,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与大群的魔鬼鱼同游,据说曾经这里看到上万只魔鬼鱼迁徙。推荐潜点有Kadavu,Koro Sea和Bligh Waters。

04 假日岛 | 马尔代夫

每年的5月至12月,在印度洋湿暖的西南季风中,魔鬼鱼们在这些岛屿中捕食,而且这里的魔鬼鱼尺寸差别很大。

05 巴厘岛 | 印度尼西亚

NusaPedida是巴厘岛主要看魔鬼鱼的潜点,这里流大浪大,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汇聚了许多浮游生物,给魔鬼鱼提供了美食。离开巴厘岛,印尼的Irian Jaya 和Komodo 也是魔鬼鱼的相遇点。

06 伊莎贝拉岛 | 加拉帕戈斯

这里船宿最方便与魔鬼鱼相遇,主要位置在岛东北海岸的卡布马歇尔,还会遇到锤头鲨、白尖礁鲨、鹦嘴鱼等非常丰富的生物群。

保她!

蝠鲼在中国俗称“膨鱼”,它们鳃耙的干制品被称为“膨鱼鳃”。由于传统医学中“稀奇之物必有神奇之效”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膨鱼鳃(尤其是大型的双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的鳃耙)具有保健和药用的价值

据国际野生救援协会(WildAid)统计,全球八成以上的蝠鲼交易发生在中国,过去的二十年里,膨鱼鳃的交易量成倍增长,而蝠鲼野外的种群数量仍在下降。

国际自然生态保护联盟(IUCN)已将双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列为“易危”级别。希望这个在恐龙时代就游曳于大海中的温柔大鱼,不会因为人类的愚昧而灭亡。

从古到今蝠鲼都没有能逃避人类的威胁。下图是中国人某些眼中所谓的“膨鱼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