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蜡笔小新里的人物名字大全集 中药外敷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中药外敷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2023-07-13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药外敷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7-14 23:07:09

点击下载

作者:裴红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药外敷治百病中药外敷治百病试读:

前言

中药外敷疗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其方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以水、酒、醋、蜜、麻油、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中药外敷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中医著作《内经》中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和中医其他疗法一样,均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通过药物的刺激,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恢复机体内部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研究证明,由于皮肤表面具有大量的毛孔和汗腺管口,是药物进入人体内部的一种途径,皮肤各层组织,尤其是角质层表面还具有一层半渗透膜,加上机体内脏与体表又有着种种特殊的联系,所以中药外敷于体表能够治疗疾病。

中药外敷疗法应用范围广,治法简便,经济实用,疗效卓著,副作用少。尤其是在内、外、妇、儿各科的危重病人中,如果口噤不能服药,或小儿因幼小难以服药,及久病体虚、攻补难施之时,如能选用中药外敷疗法,定能提高疗效,使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化险为夷。“良医不废外治”,为了大力地推广、普及和应用中药外敷疗法,我们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本简便易学、便于操作的中药外敷疗法图书。

本书主要介绍中药外敷疗法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外敷疗法的原理和作用、常用外敷中药、中药外敷疗法的常用腧穴及内、外、妇、儿、男、五官、皮肤科常见疾病的中药外敷疗法配方。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书籍,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 中药外敷疗法基本知识第一节 中药外敷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外敷疗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其方法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以水、酒、醋、蜜、麻油、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上。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但能治疗局部病变,而且还可通过外敷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中药外敷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落后,生活十分艰苦,各种疾病流行猖獗,特别是外出采食,或与毒蛇猛兽搏斗,受了伤以后,限于无医无药,只好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于伤口上,久而久之,人们便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外用药品和相应的外治方法,这便是中药外敷疗法的起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逐渐确立了我国的中医学体系,使中药外敷疗法更多种多样化。古代医家在临床应用汤药治疗的同时,也常常配合使用中药外敷疗法,能更好地提高疗效。在我国最早的中医著作《内经》中就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记载。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上还有“薄”、“贴”、“薄贴”等名称。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涛著的《外台秘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载的医疗方法都涉及到了中药外敷疗法。

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外编》第二卷还专门介绍了许多简、便、验、廉的民间中药外敷疗法。我国杰出的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编著了中医史上的第一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在该专著中载有薄贴法、湿热疗法、水疗法、蜡疗法、泥疗法等二三十种外治法,用方约五六千首,他经过20多年“月阅症四五千人,止约五六万人”的临床实践后,深有感触地说:“余初亦未敢谓外治必能得救,逮亲验万人,始知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除吴师机在膏贴外治方面具有卓越成就外,邹存淦的《外治寿世方》和《溪外治方选》等,对外治法也有所贡献。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数千年祖国医学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这枝奇葩——中药外敷疗法,显示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中药外敷疗法在挖掘、整理和提高过程中,将会得到大力地推广、普及和应用,能更好地为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第二节 中药外敷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中药外敷疗法和中医其他疗法一样,均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因此,古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意思是说,内治法和外治法中的理、方、药三者相同,不同者仅方法各异。他还认为,病多从外而入,故医亦应有外治之法。

中药外敷疗法对机体产生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止痛、增强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和对体内生理功能重新调整等。中药外敷疗法的作用机制,与经络学说息息相关。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表里、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经”是主干,“络”是分支。经络系统包含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其中十二经络分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即任、冲、督、带、阴、阳、阴维、阳维。络脉有十五别络、浮络、外络。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能沟通身体内外,网罗全身,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一旦机体遭受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或因七情、饮食、劳役的伤害,就会发生疾病。应用中药外敷疗法治疗疾病,可通过药物的刺激,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恢复机体内部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近代科学工作者研究证明,皮肤表面具有大量的毛孔和汗腺管口,是药物进入人体内部的一种途径。实验也证明,皮肤各层组织,尤其是角质层表面具有一层半渗透膜,加上机体内脏与体表又有着种种特殊的联系,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第三节 中药外敷疗法的治疗原则

运用中药外敷疗法治病,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立法、选方用药。临证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确定属于哪一部位、哪一经络、哪一脏腑,再进一步探明病因、病机,按轻、重、缓、急来立法选方。在选药时,还要药准量足,并选择适当的剂型和制法,以适应病情之需要,这就是吴师机所说的“外治要求其本”的道理。归纳起来,中药外敷疗法的治疗原则如下。

1.重视辨证论治

在具体应用时,也必须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混淆、阴阳不分地使用中药外敷疗法,不但收不到较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吴师机说:“外治之法,问有不效者,乃看证未的,非药之不效也。”他又说:“大凡外治用药,皆本内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之处,则法为之也。”据考证,吴师机所著的《理瀹骈文》,全书内容始终坚持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把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融会贯通,使外治法锦上添花,能治疗各科多种疾病。

2.强调三因制宜

中药外敷疗法和内服药物一样,必须根据病人的性格、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和四时气候变化等情况的不同而采取适宜的治疗,决不能孤立地看待病证,机械地生搬中药外敷疗法,否则会影响疗效。因此,“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绝不能疏忽。

3.精选穴位

中药外敷疗法在局部用药时,绝大多数是选取穴位施术的,在选穴时,必须遵循“欲清上焦,选中脘、肺俞、劳宫、内关;欲清中焦,宜选神阙、涌泉、中脘;欲清下焦,宜选丹田、关元要穴;欲补五脏,宜选背俞穴;欲泻五腑,亦取背俞穴;欲救阳者,宜选关元、气海穴”等原则。正如吴师机所说:“若脏腑病,则视病之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中脘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可见,外治法若能选穴精当,疗效卓著。

4.知标本、明缓急

疾病分标本,病情分缓急,在应用中药外敷疗法时,必须分清标本,辨明缓急,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使疾病获得痊愈。因此《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至真要大论》还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选用中药外敷疗法时必须先知标本,然后分明缓急来治疗。第四节 中药外敷疗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外敷疗法的优点

中药外敷疗法应用范围广,治法简便,经济实用,疗效卓著,副作用少。尤其是在某些内、外、妇、儿各科的危重病如口噤不能服药,或患儿因幼小难于服药,及久病体虚、攻补难施之时,医生如能选用中药外敷疗法,定能开阔思路,提高疗效,使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化险为夷。归纳起来中药外敷疗法有如下几个优点:

1.适应证广

由于中药外敷疗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施治部位又比较广泛,根据古今医学文献记载和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大多数的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都可施用中药外敷疗法治疗。特别是对各种单纯性疾病或病情较轻的疾病初起阶段,中药外敷疗法完全可以起到主治作用。

2.方法简便

中药外敷疗法不需要有复杂高尖的医疗器械,手法简单,一学就会,而且作用施术部位易于辨认,同时取材容易,用药也是普通的常用药物,所以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

3.疗效迅速、可靠

中药外敷疗法不仅对某些急性病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对某些慢性病疗效非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经济负担轻

中药外敷疗法所用的药物较简单,大多是常用的中草药,药费低廉,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可把病治好。

5.安全、副作用少

由于中药外敷疗法是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的,不需内服药物,随时可观察到局部反应,如有不适,可立即将药物撤除,所以副作用少,不会发生毒性反应。稳妥安全,不会发生生命危险。因此,《理瀹骈文》说:“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证,犹可另易他药以收效,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

二、中药外敷疗法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疗法虽然具有上述很多优点,但是在辨证施治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必须辨证论治

中药外敷疗法与内治法一样,必须认真辨证施治,寻找出疾病的根本病因和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最根本的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2.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中药外敷疗法常用一些刺激性较大或辛辣性的药物治疗,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时会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辣,甚至起疱疹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发现,认真处理,如撤走药物,改换其他药物或停止用药等。为了有效地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施术前宜详细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并询问药物过敏史和孕育生产史等,然后根据病情施术。

3.严格选择适应证

中药外敷疗法虽能治疗许多种疾病,而且疗效较好,但是对某些病情凶险、来势急骤、证候复杂的危重病人,或一时难以确诊、因而无法立即施术者,不宜使用。第五节 常用外敷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一般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3大类。其中植物类中药又可分为草类、木类、果类、菜类、谷类等多种类别。动物类中药也有虫类、鱼类、贝类、禽兽类等之分。临床上又将这些中药,根据其种种特性及药物功效加以分类治病。如风寒感冒,用温热的解表药;火眼暴赤、便秘尿黄,则用寒性凉性的泻下药等。凡是以外用为主,通过体表局部直接接触而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外用药。外用药一般有偏胜之性,即药性峻猛,辛香走窜,故不能贸然内服,如需内服必须遵循医嘱。以下介绍适用于家庭的常用外治中药,包括姜、蒜、大黄、冰片等20余种。

※生姜【药用部分】根茎。【性能】辛微温。发汗,解毒,散寒,健胃,止呕。【外敷举例】

风湿痹痛:生姜捣烂敷贴。

斑秃:生姜切片擦头皮。【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生姜含挥发油和姜辣素,对皮肤有轻度刺激和渗透作用,可协调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对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还有抗炎、抗组胺作用。

※大蒜【药用部分】鳞茎。【性能】辛温。解毒,消肿,杀虫,通窍。【外敷举例】

疟疾:蒜头加食盐少许捣烂,于疟发前3小时敷于内关穴。

蛲虫病:大蒜捣烂,加入菜油少量,临睡前涂于肛门口。

预防钩虫病:下水田前用蒜头捣烂取汁,擦手足。

虫毒蜇伤:大蒜捣汁频频外涂。

头癣、体癣、手足癣:大蒜捣烂外擦。

鸡眼:蒜头与大葱捣烂外敷。

中暑昏迷不醒:蒜头捣汁滴鼻引嚏。

乳痈:隔年瘪蒜捣烂,加面粉、红糖适量,温水调敷。

急性阑尾炎:大蒜头、芒硝、大黄捣烂敷患处。【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大蒜含挥发性的大蒜素,是大蒜中含硫的大蒜氨酸破碎时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成。它对多种菌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有降低血脂、抑制肿瘤等功效。大蒜素受热易破坏,以生用为佳。临床经验是紫皮蒜抗菌疗病作用胜于白皮蒜。

※葱【药用部分】鳞茎,青葱管,连须葱白,葱实(葱的种子)。【性能】辛温。发散风寒,温通阳气。【外敷举例】

外伤肿痛:鲜葱捣汁外擦。

鸡眼:葱白、荸荠捣汁,和入松香、麻油熬膏外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葱的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并含维生素、烟酸、脂肪油和挥发油,油中含二硫化物及多硫化物。药理试验证明其有抗菌、杀虫和促进肠蠕动等作用。

※田螺【药用部分】壳和肉体。【性能】甘咸性寒。清热利水,消肿拔毒。【外敷举例】

瘰疬溃破:用田螺肉烧存性,麻油调搽。

湿疹:田螺捣烂,加冰片少许外掺。【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田螺所含蛋白质、钙、磷及多种维生素,能消除、改善机体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的病变。

※大茴香【药用部分】成熟果实。【性能】辛甘温。温肾散寒,理气止痛。【外敷举例】

疝气痛不可忍:大小茴香配以枳壳,麸炒磨粉,加盐酒调敷或热熨。

骨刺:大茴香、白芥子、川乌、牵牛磨粉加姜汁、白蜜调成糊状,敷贴患处。

胃痛:大茴香、高良姜磨粉外敷胃部。【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大茴香醇提取物茴香醚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痛。醇提取物体外试验对某些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

※大黄【药用部分】根及根茎。【性能】苦寒。通便导滞,泻火解毒,破积祛瘀。【外敷举例】

跌打损伤:大黄粉以生姜汁调敷。

急性乳腺炎:大黄粉、甘草粉等量,加黄酒熬糊外贴。

鼻疖:大黄粉、杏仁等量,捣烂如泥外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大黄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及鞣质。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原理是蒽醌物质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鞣质的主要功用为收敛,对炎性渗出有抑制作用。

※芒硝【药用部分】粗制品为芒硝,精制品为元明粉。【性能】苦咸性寒。泻热,润燥,软坚,消肿。【外敷举例】

乳腺炎初起:芒硝外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芒硝主要含有硫酸钠,以及少量食盐、硫酸镁等,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外敷皮肤可促进深部炎症吸收。

※栀子【药用部分】成熟果实及花、根。【性能】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外敷举例】

丹毒:生山栀磨粉,芙蓉叶汁调敷。

扭伤:栀子磨粉,蛋清和面粉调敷。

火伤:栀子磨粉,白蜜调涂。【现代药理研究简介】栀子含有黄色素,为栀子苷,此外含有鞣质及果胶。本品水浸出液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有加速愈合作用,并能保护皮肤及黏膜。

※肉桂【药用部分】树皮。【性能】辛甘性大热,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外敷举例】

偏正头风:肉桂粉酒调如膏,涂敷额角及巅顶。

乳痈肿痛:肉桂、甘草、乌头磨粉,醋调涂。【现代药理研究简介】肉桂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它有良好的镇静、镇痛、解热及抗菌作用。

※吴茱萸【药用部分】将近成熟的果实。【性能】辛苦性热,有小毒。散寒、行气、止痛。【外敷举例】

咽喉口舌生疮:吴茱萸磨粉醋调,贴两足心。

阴囊内缩:吴茱萸、蛇床子、硫磺、大蒜头捣烂,敷小腹。痈疽发背:吴茱萸磨粉,醋调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吴茱萸含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主要作用为镇痛和抗菌,并对某些病毒有对抗作用。

※白附子【药用部分】块茎或块根。【性能】辛温,有毒。祛风消痰,散结消肿,解毒。【外敷举例】

瘰疬:鲜白附子捣烂外敷。

毒蛇咬伤:白附子磨粉外敷伤口。

阴囊湿疹:白附子磨粉蜜调外涂。

黄褐斑:白附子、绿豆磨粉,用米泔水调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白附子含黏液质、草酸钙、蔗糖、皂苷等物质,动物实验证实其有抗结核、抗真菌作用。

※白芥子【药用部分】成熟种子。【性能】辛温。利气化痰,散结通络,消肿止痛。【外敷举例】

小儿食积:白芥子磨粉水调摊贴中脘。

肿毒初起:白芥子磨粉,醋调外敷。

膝关节肿痛:白芥子磨粉,白酒调敷。

颈淋巴结结核:白芥子、葱头捣烂敷贴患处。

软组织损伤:白芥子捣烂和蜜外敷。

脂肪瘤:白芥子、甘遂、大戟调面粉再加姜汁外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白芥子含白芥子苷、芥子酶、芥子碱、蛋白质、脂肪油。本品有刺激性,外敷能引起皮肤潮红、疼痛、充血,时间稍长可发泡,对一些痼寒顽疾能起到拔寒散邪作用。

※半夏【药用部分】块茎。【性能】辛温有毒。化痰散结,消肿止痛。【外敷举例】

痈疽疮毒:半夏磨粉,鸡蛋清调敷患处。【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半夏含挥发油、棕榈酸、植物甾醇、生物碱、硬脂酸、亚麻酸等成分。有镇痛、镇咳、镇吐等作用。

※天南星【药用部分】球状块茎。【性能】苦辛温,有小毒。化痰消结,祛风解毒。【外敷举例】

口眼斜:天南星磨粉用姜汁调贴患侧。

疗疮初起:天南星、大黄、黄柏、天花粉、芙蓉叶捣烂调敷。

毒蛇咬伤:天南星捣烂醋调敷。

跌打损伤:天南星、降香、半夏磨粉白蜜调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天南星含生物碱、皂苷、安息香酸等,生物碱为有毒成分。药理实验表明天南星提取物有抗癌效用,对部分有害菌及病毒有杀灭作用。本品有毒,内服本品中毒或外用对皮肤黏膜的过度刺激,可用稀酸或白矾水冲洗,并用浓茶、蛋清外涂。

※鹅不食草【药用部分】全草。【性能】辛温。祛风通窍,散结消肿。【外敷举例】

疟疾:鲜鹅不食草捣烂敷内关穴。

面神经麻痹:鲜鹅不食草捣烂敷患侧下关、颊车穴。【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鹅不食草含三萜类成分,如蒲公英醇、黄酮苷、有机酸、氨基酸、挥发油等。三萜类物质及挥发油能通过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增强局部血流,并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细辛【药用部分】全草。【性能】辛温,有小毒。祛风散寒,开窍止痛。【外敷举例】

头痛:细辛、白芷磨粉,醋调敷太阳穴。

小儿口疮:细辛磨粉醋调敷脐。

不孕:细辛磨粉,与姜汁、蜂蜜调敷关元穴。【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细辛所含的挥发油有镇静、麻醉、镇痛作用,而且能降低炎症组织释放组胺,有一定的促皮质激素样作用。

※冰片【药用部分】天然者称“龙脑冰片”,人工合成者称“机制冰片”。【性能】辛苦性凉。开窍,醒神,散热,止痛,去翳。【外敷举例】

痈疖:冰片、黄连磨粉外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冰片有效成分为右旋龙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蜈蚣【药用部分】虫体。【性能】辛咸温,有毒。祛风止痉,攻结散毒,通络止痛。【外敷举例】

面神经麻痹:蜈蚣磨粉用胆汁调敷患侧。

肿毒恶疮:蜈蚣、全蝎、大黄、冰片磨粉,醋调敷。

蛇咬伤:蜈蚣、白芷、雄黄、樟脑磨粉,麻油调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还含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及胆固醇。药理试验证实蜈蚣有抗惊厥作用,其水浸液对皮肤真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全蝎【药用部分】虫体或蝎尾。【性能】辛咸平,有毒。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外敷举例】

破伤风:全蝎磨粉和入少许麝香外敷。

偏头痛:全蝎、地龙、土狗、五倍子磨粉,酒调敷太阳穴。

瘰疬:全蝎、山栀熔入黄蜡制膏敷贴。【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全蝎含蝎毒素,是一种毒性蛋白,有溶血和抗惊厥等作用。

※五倍子【药用部分】虫瘿。【性能】酸涩性寒。敛肺涩肠,止血,解毒。【外敷举例】

齿衄:五倍子煅存性,磨粉外敷。

外伤出血:五倍子粉外敷。

脓水疱:五倍子、枯矾磨粉,猪油调涂。

阴囊湿疹:五倍子、黄柏磨粉,麻油调涂。

瘢痕疙瘩:五倍子、蜈蚣磨粉,蜂蜜调敷。【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五倍子主要成分是鞣质,可使皮肤、黏膜、溃疡等部位的组织蛋白凝固,而呈收敛作用,使血液凝固而呈止血作用。五倍子还有抑菌抗炎作用。

※阿魏【药用部分】油胶树脂。【性能】苦辛温。消积,散癥,截疟,杀虫。【外敷举例】

癥瘕积聚:阿魏、白芥子、乳香浸药,穿山甲油熬成膏外敷。疟疾:阿魏、大蒜捣烂敷合谷穴。【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阿魏含挥发油、树脂及树胶。挥发油中含多种有机硫化物,有渗透入皮肤黏膜下组织的作用。

※木鳖子【药用部分】种子。【性能】苦微甘温,有毒。散结攻毒,消肿止痛。【外敷举例】

红赤漫肿无头毒疽:木鳖子、草乌、半夏,炒焦磨粉水调敷。

痔疮肠毒:木鳖子醋磨外涂。【现代药理研究简介】

木鳖子含甾醇、齐墩果酸、木鳖子酸、皂苷、蛋白质等,水浸剂有降压作用。本品毒性较大,外用于皮肤有一定的消炎作用。第六节 中药外敷疗法的常用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腧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通“输”,是转输之意,“穴”指孔隙。根据腧穴的不同特点,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3类。

经穴:又称“十四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经穴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以外,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具体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位置,是指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

二、取穴方法

寻找腧穴的位置,称为取穴。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取穴准确,必须掌握中医经络学特定的骨度分寸折量法和体表天然标志。在取穴时要根据各经腧穴的具体情况,医生、患者各采用一定姿势和动作(如患者的坐、卧、屈肘、张口和医生的推、拉、翻、转等)将体位姿势摆好,再采用骨度分寸折量等取穴法,才能取得准确穴位。

1.骨度分寸折量取穴法

是将病人身体某一部位的距离,折作一定的寸数,按规定寸数取穴。《灵枢·骨度》曰:“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肥瘦,都是按“骨度法”折量。这种取穴法,头面四肢都可使用(如图1、表1)。

2.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指寸定位法”。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常用法有4种。(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屈曲,以中指中节内侧面,两端横纹尖之间距离,折作同身寸1寸(图2)。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指关节的横度折作同身寸1寸(图3),可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3)二横指(食中指)同身寸:折作同身寸1.5寸(图4)。(4)四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指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折作同身寸3寸(图5)。可用于四肢部、下腹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易有误差,只能作为其他取穴方法的补充,而不能替代其他定穴方法,否则有长短失度之弊,取穴不准,影响疗效。图1 骨度分寸折量法图2 中指同身寸图3 拇指同身寸图4 二横指(食中指)同身寸图5 四横指同身寸

3.人体天然标志取穴法

是一种以患者身体的天然标志定取腧穴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分为固定标志和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一种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凹陷和凸起、五官轮廓、头发边际、指甲、乳头、脐窝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定阳陵泉,两眉之间定印堂,脐窝正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耻骨联合上缘定曲骨等。移动标志是一种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褶等。如耳门、听宫、听会应张口取穴,而取下关则应闭口,阳溪在拇长、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与肱骨粗隆之间会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定肩,后方凹陷定肩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使用简便,定位正确。

三、常用腧穴

人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外治用药通过体表与体内、经络与腧穴、诸窍与脏腑的特定联系,而起到治其外而作用于内的效果。人体十二经脉在表皮各有分属区域,在穴位上敷贴药物或用药汁淋洗,既对穴位有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的传导传输,使药性直达病所而达到治疗效果。

1.头、面、颈部常用腧穴(图6)

※百会【定位】正坐,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之交点处。【主治】头痛,中风,癫狂,脱肛,失眠。

※囱会【定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处)。【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印堂【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对准鼻尖处取穴。【主治】前头痛,头晕,鼻炎。

※太阳图6 头、面、颈部常用腧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面瘫。

※地仓【定位】平口角旁开0.4寸处,直对瞳孔。【主治】流涎,牙痛,颊肿,口眼斜,失音,眼肌痉挛,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惊风等。

※颊车【定位】下颌角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牙痛,流涎,颊肿,面瘫,三叉神经痛。

※下关【定位】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切迹之间凹陷处。【主治】牙痛,耳聋,耳鸣,下颌关节痛,三叉神经痛。

※风池【定位】耳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后头痛,眩晕,神志失常,高血压,眼疾,落枕,项强痛。

※承浆【定位】在下嘴唇之下,唇间正中凹陷中。【主治】下牙痛,牙龈肿,口噤不开,面肿,口眼斜,中风昏迷,休克,惊风,癫痫,癔症,口腔溃疡,半身不遂,糖尿病,疝气,头项强直疼痛,小便赤黄等。

※扶突【定位】在颈侧部喉结旁3寸处,胸锁乳突肌后缘。【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唾液过多,胸锁乳突肌或舌骨肌麻痹等。

※廉泉【定位】在喉结上方凹陷中。【主治】舌下肿痛,舌强,舌弛缓,口疮,流涎症,甲状腺肿,舌根麻痹,支气管炎,喘息,暴喑,咽喉肿痛,呕吐,吞咽困难等。

2.胸、腹部常用腧穴(图7)

※会阴【定位】在阴囊(女子阴唇后联合部)与肛门之间,会阴部正中。【主治】小便不利,痔疮,脱肛,遗精,阳痿,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痒痛、多汗,肛门瘙痒、肿痛,遗尿,溺水昏迷,淋病,癃闭等。

※曲骨【定位】仰卧,脐下5寸处。【主治】小便不利,阳痿,带下。图7 胸、腹部常用腧穴

※中极【定位】仰卧,脐下4寸处。【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关元【定位】仰卧,脐下3寸处。【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四满【定位】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主治】遗精,疝气,脐下积聚,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等。

※气海【定位】仰卧,脐下1.5寸处。【主治】腹痛,泄泻,便秘,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神阙【定位】仰卧,肚脐中心处。【主治】腹痛,泄泻,水肿,虚脱等。

※天枢【定位】仰卧,肚脐左右2寸处。【主治】腹胀,腹泻,腹痛,月经不调。

※水分【定位】肚脐中心上1寸处。【主治】胃胀痛,腹胀如鼓,腹水,腹胀痛,绕脐痛,小便不利,泄泻,癃闭,反胃,水肿,肠鸣,脱肛等。

※下脘【定位】肚脐中心上2寸处。【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胃扩张,胃痉挛,慢性胃炎,肠炎等。

※中脘【定位】仰卧,剑突与脐连线之中点处。【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上脘【定位】仰卧,中脘穴上1寸处。【主治】胃痛,呕吐。

※鸠尾【定位】仰卧,前正中线剑突下0.5寸处。【主治】胸痛。

※中庭【定位】仰卧,前正中线平第5肋间隙,胸剑联合的中点。【主治】胸痛,呕吐。

※膻中【定位】仰卧,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胸痛,咳喘,乳少,心悸。

※天突【定位】坐位,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主治】咳嗽,失语,咽部异物感。

※华盖【定位】在膻中穴上4.8寸凹陷中。【主治】胸胁胀痛,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呃逆,胸膜炎等。

※璇玑【定位】在华盖上1.6寸处。【主治】胸胁胀痛,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及麻痹等。

※章门【定位】在第11肋前端。【主治】黄疸,呃逆,呕吐,水肿,腹胀,泄泻,疳积,二便不利,胸胁胀痛,肝脾肿大,胃痛,消化不良,肺结核,支气管炎,心悸,疝气,膀胱炎,肝炎等。

※梁门【定位】脐上4寸,旁开2寸处。【主治】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肠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

※日月【定位】在乳头直下第7肋下5分。【主治】胁肋胀痛,肋间神经痛,呃逆(膈肌痉挛),呕吐,吞酸,腹痛,癔症,黄疸,胆囊炎,胃溃疡,肝炎等。

※期门【定位】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主治】胸肋痛,腹胀,呕吐,呃逆,胃痛,哮喘,乳腺炎,乳汁少,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肝炎,饮食不下,黄疸,妇女热入血室,胆囊炎,胸膜炎,慢性腹膜炎,心肌炎,癃闭,遗尿,阴中痛等。

※库房【定位】在乳中线上,第1肋间处。【主治】咳嗽,胸胁痛。

※气户【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咳嗽,胸痛。

3.肩、背、腰、骶部常用腧穴(图8)

※大椎【定位】正坐低头,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主治】发热,咳喘,癫痫,项背痛。

※定喘【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处。【主治】哮喘,咳嗽,感冒,项脊痛。

※结核【定位】后正中线旁开3.5寸,与大椎穴相平处。【主治】肺结核及其他结核病。

※百劳图8 肩、背、腰、骶部常用腧穴【定位】大椎穴旁开1寸,再直上2寸取穴。【主治】咳喘,落枕。

※风门【定位】坐位,第2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缘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咳喘,胸背痛。

※身柱【定位】俯卧位,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咳喘,肩背痛。

※肺俞【定位】坐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喘,胸背痛。

※厥阴俞【定位】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心痛,心悸,胸闷,呕吐。现多用于治疗气管炎,胃痉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膏肓【定位】在厥阴俞旁开1.5寸处。【主治】肺结核,胸膜炎,支气管炎,神经衰弱,遗精健忘,哮喘,盗汗,吐血,咯血,肩背痛等。

※心俞【定位】坐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胸痛,失眠,健忘。

※灵台【定位】在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脊背强直疼痛,咳嗽哮喘,热病,丹毒,感冒等。

※至阳【定位】在第7胸椎下凹陷中,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主治】脊背强直疼痛,胸胁胀痛,咳嗽,哮喘,疟疾,热病,黄疸,胃痛,消化不良,肠鸣,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等。

※膈俞【定位】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呕吐,贫血,气逆。

※肝俞【定位】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胸胁痛,失眠,目视不明。

※胆俞【定位】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胸胁胀痛,黄疸,口苦,胃痛,呕吐,肝炎,胆囊炎,胸膜炎,噎嗝,咽喉炎,感冒,恶寒汗不出,肺结核等。

※脾俞【定位】背下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胃病,水肿。

※胃俞【定位】背下部,第12胸椎与第1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主治】胃病,慢性腹泻。

※命门【定位】俯卧位,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泄泻,腰痛。

※肾俞【定位】背下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耳鸣。

※大肠俞【定位】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痛,泄泻,痢疾,肠鸣,习惯性便秘,阑尾炎,淋病,遗尿,肾炎,脚气,脊柱肌痉挛,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腰肌劳损,痔疮等。

※小肠俞【定位】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小腹胀痛,小便淋漓,尿闭,遗尿,遗精,消渴,痢疾,赤白带下,盆腔炎,便秘,痔疮,腰痛,子宫内膜炎,肠炎等。

※膀胱俞【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小便不利,尿赤,遗尿遗精,阳痿,泄泻,便秘,腰脊酸痛,膀胱炎,痢疾,糖尿病,子宫内膜炎,下腹痛,骶骨神经痛,前列腺炎,脚气,坐骨神经痛,阴道炎,会阴部湿痒、肿痛,下肢麻痹等。

※八髎【定位】在第1、第2、第3、第4骶后孔中(分别称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主治】腰腿痛,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痛经,痔疮,下肢麻痹等。

※长强【定位】在尾骨与肛门之间。【主治】痔疮,泄泻,痢疾,脱肛,便秘,阳痿,遗精,癫痫,惊风,便血,子宫脱垂,阴痒,腰骶痛,阴囊湿疹,慢性淋病等。

4.上肢部常用腧穴(图9)

※臂臑【定位】在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下端凹陷中。【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颈淋巴结结核,目疾,癫痫,甲状腺肿,上肢瘫痪等。

※曲池【定位】曲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主治】咽喉肿痛,发热,高血压,荨麻疹,上肢麻木,瘫痪,结膜炎,角膜炎。

※手三里【定位】在曲池穴下2寸,筋肉之间。图9 上肢部常用腧穴【主治】齿痛颊肿,颌痛,流行性腮腺炎,颈淋巴结结核,胃痛,腹痛,腹泻,高血压,腰背痛,肘臂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上肢麻痹、酸痛、瘫痪,乳腺炎等。

※间使【定位】仰掌,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主治】心悸,神志失常,胸痛,上肢病证。

※内关【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主治】心绞痛,心律不齐,胃痛,呕吐,神志失常,眩晕,胸闷胸痛,昏迷。

※列缺【定位】侧掌取穴,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取之。【主治】头痛,咳嗽,鼻塞,咽痛,腕痛。

※太渊【定位】仰掌,腕横纹上,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咯血,手腕疼痛。

※神门【定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失眠,健忘,心烦,癫狂,胸痛,无脉症。

※合谷【定位】第1掌骨桡侧之中点,拇、食指并合时,在最高处取之。【主治】头痛,鼻血,牙痛,咽喉肿痛,面瘫。

※后溪【定位】第5掌骨小头的尺侧后方,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腰背痛,耳鸣,耳聋。

※劳宫【定位】握拳时,正当中指尖下处。【主治】神志失常,呕吐,手掌多汗。

※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间。【主治】腕关节痛,落枕,偏头痛,耳鸣,耳聋。

5.下肢部常用腧穴(图10)

※风市【定位】大腿外侧正中线,腘横纹头上7寸,患者以手贴于大腿外侧,中指尖下即本穴。【主治】痹证,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荨麻疹,遍身瘙痒,神经性皮炎,脚气,下肢肿痛、麻痹、瘫痪、关节酸痛等。

※血海【定位】在髌骨(膝盖)内上缘上2寸,右掌心按左膝,左掌心按右膝时拇指尖尽处是穴。【主治】经闭,阴痒,子宫内膜炎,睾丸炎,淋病,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慢性腹膜炎,脚气,贫血,腿膝肿痛,大腿内侧痛、麻痹等。图10 下肢部常用腧穴

※曲泉【定位】在髌骨(膝盖)内侧,腘窝里面横纹头之上凹陷中。【主治】大腿内侧部神经痛、痉挛或麻痹,膝关节炎,心悸,疝气,痔血,遗精,子宫脱垂,阴道炎,月经不调,闭经,阴茎痛,肾炎,阳痿,小便不利,癃闭,阴部痒痛,子宫肌瘤,腿膝肿痛等。

※委中【定位】俯卧位,腘窝中点两筋间处。【主治】腰背痛,下肢痛,腹痛,吐泻。

※阳陵泉【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胸胁痛,下肢麻痹、疼痛。

※足三里【定位】屈膝,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主治】胃肠道疾病,头昏,耳鸣,高血压,荨麻疹,下肢麻痹、疼痛。

※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处。【主治】腹痛,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下肢麻痹、疼痛。

※阴陵泉【定位】胫骨内侧下缘凹陷处。【主治】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膝关节痛。

※丰隆【定位】在外踝尖上8寸与膝窝外面横纹之间,胫骨外约二横指,两筋间隙中。【主治】头痛,目眩,癔症,精神病,癫痫,咳嗽,哮喘,腹痛,痢疾,便秘,中风,咽痛,慢性支气管炎,下肢痉挛、麻痹、瘫痪等。

※外丘【定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后约一横指。【主治】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腿痛、瘫痪,脚气等。

※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直疼痛,腋下肿痛,胆囊炎,半身不遂,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脚气,肺炎,胸膜炎,疝气,肋间神经痛,腿痛,外踝和足跟肿痛等。

※行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胁痛腹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雀目,口歪,疝痛,小便不利,遗尿,消渴,月经不调,崩漏,失眠,癫痫。现多用于治疗青光眼,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太冲【定位】在行间后1.5寸骨缝中。【主治】遗尿,疝气,头痛,目眩,崩漏,口渴,胁痛,泄泻,癃闭,黄疸,高血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肿,淋病,胸满,癔症,失眠,口眼斜,足痛无力,足趾挛痛,疝气,肾炎,乳腺炎,腋下肿痛,阴茎痛,便秘等。

※涌泉【定位】足心中央,约在足底(去趾)中央前1/3处。【主治】昏迷,神志失常。第二章 内科疾病的中药外敷疗法第一节 感冒【概述】

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寒冷季节多见。中医认为,因为病人所感受的病邪不同,人体有偏寒、偏热的差异,所以在证候表现上也有风寒、风热之分。感冒的发生,多因气候变化,寒热失常,身体虚弱,过度疲劳,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或感染时邪病毒所致。若感染非时之邪,病情严重,并有传染性者称“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辨证】

1.风寒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薄等。

2.风热感冒

症见发热,恶风,汗出不畅,口渴欲饮,头痛,面红目赤,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痰黄稠等。

3.暑邪感冒

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4.时行感冒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治疗】

1.方药一【组成】芭蕉根500克,食盐30克。【用法】将上2种药捣烂,外敷中庭、鸠尾、神阙3穴,药干后再换,敷至症状改善,体温恢复正常为止。【主治】感冒高热。

2.方药二【组成】橘子叶、老姜、葱头各等量。【用法】将上药和酒炒热,用布包熨痛处。【主治】风寒感冒,关节作痛或全身疼痛。

3.方药三【组成】绿豆粉30克,蚯蚓5条。【用法】将蚯蚓洗净,加水与绿豆粉捣成糊状,外敷于患者囟门与脐部,绷带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主治】流行性感冒。

4.方药四【组成】牛蒡子、茶叶、紫菀各15克,猪牙皂、菖蒲各12克,莱菔子30克。【用法】将上药煎成汤剂,然后用毛巾浸泡药汁湿敷于胸部,每天3次。【主治】流行性感冒。

5.方药五【组成】羌活、防风、川芎、白芷、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15克。【用法】将上药用麻油熬煎后,研细成粉末,然后装入瓶中备用。用时取适量药末以白酒调成糊状,敷贴于胸口上,每天1次。【主治】风寒感冒。

6.方药六【组成】橘子叶15克,老姜15克,葱头15克,白酒适量。【用法】将橘子叶、老姜、葱头放入锅内,加入白酒炒热,即放入透气的布袋内,敷熨头部、胸部、四肢关节等处,每日3次,3日为1疗程。【主治】风寒感冒。

7.方药七【组成】葱头7个,淡豆豉7粒,生姜1片。【用法】上药共捣烂,蒸热如膏糊,摊在厚纸上,待微热贴于患儿囟门上,贴药后有发汗反应。【主治】小儿流行性感冒。

8.方药八【组成】食用芥末面,不拘量。【用法】开水冲调,摊于布上,贴喉部、胸上部、背部,用棉花盖覆,20分钟后取去,棉花一层盖住皮肤,再用热毛巾拧干盖在棉花上。轻症1次,重症2次。【主治】小儿感冒。

9.方药九【组成】白芥子9克,鸡蛋2枚。【用法】将白芥子研细末,调鸡蛋清,敷脚心。【主治】感冒发热。

10.方药十【组成】吴萸、明矾各9克。【用法】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匀,敷两手心、足心。【主治】小儿感冒。

11.方药十一【组成】生明矾30克。【用法】研细末,用米醋调糊,贴足心。【主治】治小儿感冒。

12.方药十二【组成】栀子3个,桃仁7个。【用法】上药研末,炒麦面水调贴手心。【主治】小儿感冒。

13.方药十三【组成】鲜地龙数条,白糖适量。【用法】将地龙洗净,放入碗内,撒入白糖,地龙溶解再加面粉适量,共调捣成膏,纱布包裹,敷头顶百会穴和肚脐。干后取下加水调稀再敷。【主治】感冒高热。

14.方药十四【组成】大黄、山栀、僵蚕各4份,牛膝2份,细辛1份。【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5~8克醋调糊状,敷贴双脚涌泉穴,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无效可连用。【主治】上感、腹泻、扁桃体炎、口疮、支气管炎等所致高热。

15.方药十五【组成】石膏100克,青蒿100克,蒲公英30克,黄芩20克。【用法】共研细末,每用50克凉开水或蜂蜜拌成糊状,涂纱布贴背部肺俞穴,每日1~2次。连用3天。【主治】外感发热。

16.方药十六【组成】白芥子、干蟾、细辛、延胡索、姜汁。【用法】前4味研细末,姜汁调成饼,大小约3cm×3cm,分别贴天突、膻中、大杼、两侧肺俞穴。每次1小时,较大儿2小时,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痰多者加敷两足涌泉穴,肾虚加贴肾俞穴。【主治】小儿反复发作感冒和咳嗽。【备注】(1)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50ml,加水熏蒸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2)发热期间多饮热水,汤药应热服。饮食易消化、清淡,如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感冒兼证。第二节 支气管炎【概述】

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痰饮的范畴,以咳嗽、吐痰为主症。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风寒、风热外侵,邪袭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或感受燥气,肺津受灼,痰涎黏结所致。此病初起时常有喉痒、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1~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以后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个星期。如果急性支气管炎得不到彻底治愈,或因反复发作,可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其症状是早、晚咳嗽加重,痰多呈白色、稀薄或为黏性,如继发感染,可有全身症状和吐脓痰,如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导致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体质多比较虚弱。【辨证】

1.痰湿蕴肺型

症见咳嗽频作,晨起尤甚,痰多,色白质黏,胸脘闷胀,食少便溏等。

2.痰热蕴肺型

症见咳嗽气急,或有发热,痰多黏厚,或黄稠,咳痰不爽,口干,便秘等。

3.肺肾阳虚型

症见咳嗽气急,动则尤甚,胸闷痰多,痰多白沫,畏寒肢冷,下肢浮肿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甘遂、白芷、白芥子、半夏各15克。【用法】将上药捣烂,以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于两侧心俞、肺俞、膈俞3穴上。【主治】久咳不愈,伴气喘的慢性支气管炎。

2.方药二【组成】生蓖麻子250克,闹羊花150克,白芥子75克,北细辛90克,甘遂、生明矾各60克,冰片45克。【用法】将蓖麻子去壳,闹羊花、北细辛烘干,白芥子炒微热,甘遂用瓦焙至微黄。先将闹羊花、细辛、甘遂、明矾、冰片混合研成粉末,再与蓖麻仁混合捣成泥状,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将上药适量烘热,然后趁热分别敷于大椎、肺俞穴上,并可酌情配合敷肾俞、丰隆、膻中、天突等穴。【主治】虚寒咳嗽与气喘型支气管炎。

3.方药三【组成】白芥子75克,白芷10克,蜂蜜少许。【用法】将前两味药研为细末,加入蜂蜜拌匀成糊状,然后分成两半烤热后敷贴于风门穴,早晚各换药1次,连敷数日即愈。【主治】急性支气管炎。

4.方药四【组成】制草乌10克,制南星10克,白果10克,生姜6克,醋适量。【用法】先将草乌、南星、白果、生姜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醋调成糊状,敷于肺俞(双)、膻中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痰湿蕴肺型支气管炎。

5.方药五【组成】大黄30克,五倍子30克,牡蛎30克,醋适量。【用法】先将大黄、五倍子、牡蛎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醋调匀,做成药饼3只,敷于肺俞(双)、膻中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痰热蕴肺型支气管炎。

6.方药六【组成】芫花10克,黄菊花10克,踯躅草10克。【用法】先将芫花、黄菊花、踯躅草和匀,磨成粗粉,装入纱布口袋中,隔水蒸20分钟后反复热熨膻中、天突、气海等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7日为1疗程。【主治】痰热蕴肺型支气管炎。【附注】本方有小毒,慎勿入口。

7.方药七【组成】白芥子、延胡索各2克,生甘遂、生川乌、牙皂、桂枝各1克。【用法】上药研粉备用。治疗时用生姜汁加麻油(或菜油),调成饼。药饼中间加丁香粉0.2克,于暑夏三伏天外敷肺俞、风门、膏肓(双)穴。每次2~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去掉,10日1次,3次为1疗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8.方药八【组成】细辛0.6克,生元胡0.6克,芥子0.6克,甘遂0.6克,生半夏0.6克,樟脑0.3克,冰片0.03克(长夏三伏天之末加附子0.06克、川椒0.06克)【用法】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在长夏的初、中、末各1天贴敷璇玑,膻中,双侧肺俞、心俞、肾俞穴,每日1剂,贴敷8~24小时。【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9.方药九【组成】杏仁、木通、桃仁各10克,白胡椒25克,炒白扁豆30粒,黑木耳、鸡血藤、柴胡各6克,木香4克,木鳖子15克,沉香、巴豆、陈皮、甘草各3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每次6克,用蛋清或凡士林调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1次,7天为1疗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10.方药十【组成】白芥子30克。【用法】研细末,用水调和,贴前胸、后背,30分钟后去掉。【主治】支气管炎。

11.方药十一【组成】白芥子末90克,白芷、轻粉各9克。【用法】加适当蜂蜜调成两块饼,烤热贴风门穴,早晚各1次。【主治】支气管炎。【附注】本方刺激性强,不可久贴。有起泡不能再贴。

12.方药十二【组成】洋金花30克,甘遂10克,细辛15克,白芥子3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水调匀,做成5克重圆形药饼。于每年三伏天针刺肺俞、心俞、膈俞穴(均双侧),得气后出针。在药饼上加麝香0.01克,用橡皮膏将药饼固定于穴位,约2小时后取掉。连续3次为1疗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13.方药十三【组成】老鹳草30克,白芥子35克,细辛15克,甘遂、香白芷各10克,元胡12克,麝香0.3克。【用法】将前6味药研末,加麝香,用姜汁调匀,制成重1克的药饼。于每年夏季初、中、末伏将药饼贴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每伏1次,贴前按摩穴位2分钟,每次贴6小时。【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14.方药十四【组成】大蒜适量。【用法】去皮,捣烂,用油纱布2~3层包裹,敷两脚心涌泉穴,一般敷2小时,局部灼热有刺痛感时去掉,每日1次,连敷3~5日。【主治】风寒咳嗽。

15.方药十五【组成】麻黄60克,胡椒20粒,老姜15克。【用法】共研末,以白酒调面粉,再炒成饼,贴背部肺俞穴。【主治】冬天久咳。

16.方药十六【组成】葱头适量。【用法】捣烂,炒热(以不烫皮肤为度)敷前胸,每日1次,连续敷2~3次。【主治】风寒久咳。

17.方药十七【组成】栀子、桃仁各20克,杏仁6克,糯米、胡椒各1克。【用法】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膏,敷两脚心(涌泉穴)及足背相对应位置,覆盖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换1次。【主治】风热咳嗽。

18.方药十八【组成】白芥子、栀子、桃仁、苦杏仁各20克,吴茱萸、樟脑各10克。【用法】研末,与鸡蛋清、面粉调匀成饼状,分贴于双侧涌泉穴,用布包扎,再用热水袋加温片刻。24小时取下,如无效,再续贴1次。【主治】感冒咳嗽较重者。

19.方药十九【组成】附片、肉桂、干姜各20克,山柰10克。【用法】共研末,装瓶,先用拇指在双侧肺俞穴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药粉一小撮放在穴位上,用3cm×3cm医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若为久咳者,先用生姜及葱白捣汁擦拭肺俞穴及脊柱两侧。【主治】急慢性咳嗽,尤适用于小儿咳嗽。

20.方药二十【组成】白芥子、细辛、白芷各10克,蜂蜜20克。【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拌匀呈膏状,装入大口瓶中。在风门穴处用生姜擦至发热后,取适量药膏外敷于双侧风门穴上,外加宽胶布固定。每48小时换药1次,连用3~5天。【主治】小儿外感咳嗽。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概述】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属于中医的“哮”、“喘”、“痰饮”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劳累过度或体质虚弱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发作时,痰随气升,痰气交阻,气道不畅,肺的升降失常而导致喘咳、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吼鸣声等。临床上应按实喘、虚喘、冷喘、热喘等证候分别治之。【辨证】

1.寒哮型

症见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遇寒易发,痰白清稀,呈泡沫样,形寒肢冷等。

2.热哮型

症见咳嗽气喘,胸闷气粗,痰黄黏稠,咳出不利,汗出,口渴喜饮等。

3.肺肾阳虚型

症见气短声低,动则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腿软,精神委靡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麻黄、桂枝、细辛、五味子、杏仁、远志、半夏、黄芪、白芥子、甘遂各30克。【用法】将以上药物共研成细末,以姜汁调成糊状,然后贴敷于华盖、膻中、膏肓(双)、膈俞(双)等穴位上。隔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主治】肺肾阳虚型哮喘。

2.方药二【组成】白矾末25克,面粉、米醋各适量。【用法】将上药共调匀制成小饼状,烤热后贴敷于患者两足底涌泉穴上,并用纱布包好,敷一昼夜后将药物除掉,5~7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气喘。

3.方药三【组成】桃仁、杏仁、栀子仁各10克,白胡椒2克,糯米7粒。【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粉末,用鸡蛋1个(去黄用鸡蛋清)调匀摊于纱布上,然后贴敷于足底涌泉穴上,12~24小时后将药物取下,一般敷1~3次有效。【主治】各型气喘。

4.方药四【组成】麻黄30克(研末),白糖30克。【用法】将上药用白酒拌匀后炒热,调成饼状贴敷于膻中穴上,30分钟后将药物取下。【主治】寒哮型哮喘。

5.方药五【组成】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苏子5克,橘皮5克,甘草10克,醋适量。【用法】先将麻黄、桂枝、杏仁、苏子、橘皮、甘草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双),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寒哮型哮喘。

6.方药六【组成】桃仁10克,杏仁10克,生栀子10克,白胡椒20粒,红曲20粒,樟脑、鸡蛋清各适量。【用法】先将桃仁、杏仁、生栀子、白胡椒、红曲、樟脑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涌泉(双)、膻中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隔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热哮型哮喘。

7.方药七【组成】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细辛10克,冰片1克,生姜汁适量。【用法】先将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冰片和匀,磨成细粉,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入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肺俞(双)、膏肓(双)、百劳(双)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每次2小时,3日为1疗程。【主治】肺肾阳虚型哮喘。【附注】本方适宜在夏季三伏中分次应用,对防治支气管哮喘有良好效果。

8.方药八【组成】白芥子9克,延胡索9克,细辛9克,甘遂6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以生姜汁调后制成直径4cm、厚为0.5cm的药饼,敷贴肺俞、扶突、膈俞、膻中等穴,覆盖固定。体虚易感冒者加大椎、足三里穴;以喘为主者加贴定喘、涌泉穴;痰多者加贴丰隆穴;以咳为主者加天突、列缺穴。每两天换药一次,15天为1疗程。【主治】哮喘。

9.方药九【组成】吴茱萸、附子、巴戟天、肉桂、洋金花、补骨脂。【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药面3克,用温水调成糊状,分贴双涌泉穴,次晨取下。冬至至数九第1日开始,每晚1次,用3日。每一九连贴3次,共27次。【主治】哮喘。

10.方药十【组成】麻黄120克,老姜120克(捣烂),面粉120克。【用法】上药麻黄细研,与老姜、面粉加酒炒热,包敷背心。【主治】哮喘。

11.方药十一【组成】白矾30克(研末),面粉、醋各适量。【用法】上3味和匀做成小饼,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冬季须将小饼放锅中烙热使用。【主治】哮喘。

12.方药十二【组成】鲜白芥子。【用法】上药研细末,取少许水或蜜调,摊布上贴背部肺俞穴,3小时后揭去。【又方】用姜汁调,敷肺俞穴,皮肤红即去掉,不使起泡。【主治】哮喘。

13.方药十三【组成】白芥子4.5克,轻粉6克,半夏9克。【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于天突、肺俞穴。【主治】痰喘。

14.方药十四【组成】吴茱萸。【用法】上药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或摊至整个脚心),外用纱布包好,48小时除去。【主治】寒证哮喘。

15.方药十五【组成】麝香1~1.5克,紫皮蒜10~15头。【用法】麝香研细末,蒜头捣泥。农历端午节中午近12点,让患者俯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洗局部皮肤,正午12点将麝香敷在第七颈椎棘突至第十二胸椎棘突宽8分~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形区域内,将蒜泥敷于麝香上,60~75分钟后将麝香、蒜泥取下,清洗局部,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盖塑料薄膜并用胶布固定。连续3年端午日贴治为好。【主治】哮喘。16.方药十六【组成】杏仁、木通、桃仁各10克,白胡椒25克,炒扁豆30枚,黑木耳、鸡血藤、柴胡各6克,木香、木鳖子各15克,沉香、巴豆、陈皮、甘草各3克。【用法】上药共研细粉,混匀。每次6克,用蛋清或凡士林调敷双侧涌泉穴,再用纱布包裹固定,每天换1次,7天为1疗程。【主治】咳嗽喘症。

17.方药十七【组成】麻黄、白芍、苍耳子、甘草各9克,杏仁、辛夷、黄芩各4.5克,生石膏60克。【用法】上药共为末,以夏枯草煎汁调成饼,敷百劳、肺俞、膏肓穴上,于三伏天起敷贴。每7天1次,每次30分钟,共贴敷6次。【主治】热证哮喘。第四节 肺炎【概述】

肺炎属中医“风温病”范畴,是因为肺卫气不固,风热犯肺所致。按卫气营血辨证,可分为邪犯肺卫,热郁肺气,热入心营等证型。现代医学认为,肺炎为肺炎双球菌引起,临床上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两种。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以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为主要症状。支气管肺炎则多见于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常因感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鼻翼扇动,较大的儿童可出现寒战、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治疗】

1.方药一【组成】栀子30克,雄黄9克,细辛、没药各15克。【用法】将上药共研成细末,醋调成糊状,敷于胸部啰音最明显的部位。要经常保持药物湿润,如干燥,用醋调湿后再敷。【主治】痰鸣长久、迁延不愈的各种类型肺炎。

2.方药二【组成】山栀子25克,桃仁6克,明矾3克,米醋适量。【用法】将前3味药共研为粉末,加入米醋调匀如糊状,摊于纱布上,然后敷贴于胸部。每天换药1次,连敷7~10天为1疗程。【主治】各种肺炎。

3.方药三【组成】大黄200克,大蒜100克,芒硝50克。【用法】先将大蒜、芒硝2味药共捣烂如泥,敷肺俞穴及背部阿是穴(湿性啰音穴),敷时下垫油纱布2~4层,前胸后背轮敷,一次2小时。敷毕去掉,温开水洗净。大黄研细末,醋调成膏糊,敷阿是穴,每日2次,每次8小时。【主治】风热犯肺型肺炎。

4.方药四【组成】蒲公英。【用法】将蒲公英捣碎做成丸药如花生大,每取6丸加鸡蛋清适量捣匀后敷于胸部。又:可口服,每日3次,每次2丸,含化咽,宜饭后。【主治】肺炎。

5.方药五【组成】白芥子末4.5克,面粉少许。【用法】水调糊状,敷肺俞穴。【主治】肺炎。【附注】本方有刺激皮肤发泡的作用。第五节 肺结核【概述】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痨病”。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一旦进入人体,在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病。本病起病缓慢,常表现为低热、夜间盗汗、咳嗽、咯血、胸痛、气急、面色潮红、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容易得感染性疾病等。当有病灶播散时,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部有阴影。【治疗】

1.方药一【组成】大蒜10克,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用法】将大蒜去皮捣泥与后3味药调匀,摊放在两块2~4

层的油纱布上,敷贴两侧涌泉穴并包扎固定,隔日换药。敷2小时以上,至皮肤发红,有烧灼感时拿掉。【主治】肺结核,阴虚火旺证。

2.方药二【组成】白芥子。【用法】结核穴、风门、肺俞、心俞,每次贴上述穴位中的3个,余穴轮流贴敷。贴药3小时后除去。每隔4~5天贴药1次,3个月为1疗程。【主治】肺结核空洞。

3.方药三【组成】斑蝥、麝香。【用法】斑蝥阴干研末,以酒调制成黄豆大药丸。将药丸内加入麝香少许。使用方法:结核穴、肺俞、膏肓、足三里,贴上述穴位中的3个,1~2小时后除去。5天贴药1次,余穴轮流使用。3个月为1疗程。【主治】肺结核。【附注】贴敷中,若出现水泡可挑破,外涂甲紫药水。治疗期间应适当增加营养,若配合中药或抗结核痨药,可提高疗效。第六节 胃脘痛【概述】

胃脘痛又称胃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以胃脘部经常疼痛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辛辣、生冷等食物,以致损伤脾胃;或因情志失常,气机逆乱,损伤脾胃。主要症状是胃脘部疼痛,有嗳气吐酸,腹脘闷胀,泛吐清涎,重则呕吐,甚至呕血,大便呈黑色,似酱油样。如果胃脘部疼痛剧烈,应警惕有无大出血、幽门梗阻、急性胃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应迅速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治疗】

1.方药一【组成】生姜90克,面粉30克,鸡蛋清3个。【用法】先将生姜捣烂,然后与面粉拌匀,再加入鸡蛋清炒热,然后外敷于疼痛处。【主治】对寒性胃脘痛有效。

2.方药二【组成】栀子2份,延胡索1份,桃仁1份。【用法】将上3种药物研成细末,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疼痛处,每天换药1次。【主治】气滞型胃脘痛。

3.方药三【组成】山栀子4份,生姜1份。【用法】将山栀子和生姜捣碎研烂,再用白酒调成糊状,然后取适量敷于疼痛部位,每天换药1次。【主治】胃脘痛属火热型者。

4.方药四【组成】青黛、密陀僧各30克,雄黄、轻粉各15克。【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粉末,然后用鸡蛋清2个调匀,外敷于疼痛处,每天1次。【主治】胃热作痛。

5.方药五【组成】连须葱头30克,生姜15克。【用法】将上两药捣烂,炒热后用布包好,乘热敷于胃痛部位,每天1次。【主治】胃脘痛属寒证者。

6.方药六【组成】川乌、草乌各9克,白芷、白及各12克。【用法】研末和面少许,调合成饼,包敷剑突下胃脘部,一昼夜后除去。【主治】胃痛。

7.方药七【组成】白芥子、山栀子各20克,白芷、甘遂、川乌、草乌、芦荟、杏仁、桃仁、使君子、草决明、皂角、红花各10克,细辛、白胡椒各5克,冰片2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密封于干燥处保存。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形硬纸上,每块用量小儿约3~5克,成人约5~8克,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穴位取中脘,上脘,下脘,神阙,梁门,背部压痛点(多在灵台、至阳穴处),脾俞,胃俞,膈俞,肝俞,内关,足三里,手三里等。【主治】胃脘痛。

8.方药八【组成】白芥子、细辛各4份,甘遂、延胡索各1份。【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花生米大,药心放入少许麝香。在胃经、脾经子午流注时辰(7~11时),用胶布将药贴于穴位。取穴:足三里,天枢,阴陵泉,中脘,上脘,胃俞,脾俞,大肠俞。每次选6穴,每次贴2~3小时,每周贴药1次,10次为1疗程。第七节 慢性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等,临床以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多由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所致。【辨证】

1.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胀痛,攻撑连胁,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等。

2.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疼痛,遇寒则发,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

3.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喜冷恶热,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

4.胃络瘀血型

症见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日久不愈,痛处拒按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射干10克,延胡索10克,丁香3克,鲜生姜适量。【用法】先将射干、延胡索、丁香和匀,磨成细粉,再把鲜生姜捣烂取汁,加入药粉调成糊状,敷于痛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慢性胃炎属肝胃不和型。

2.方药二【组成】生姜30克,面粉30克,鸡蛋3只。【用法】先将生姜捣烂,再加入面粉、鸡蛋清和匀,调成药饼,敷于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寒型。

3.方药三【组成】青黛30克,雄黄15克,蜜陀僧30克,鸡蛋2只。【用法】先将青黛、雄黄、蜜陀僧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鸡蛋清调成药饼,敷于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慢性胃炎属胃阴不足型。

4.方药四【组成】大黄30克,玄明粉30克,香附30克,郁金30克,滑石30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甘草15克,生姜适量。【用法】先将大黄、玄明粉、香附、郁金、滑石、白芍、黄芩、甘草和匀,磨成细粉,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30克,将生姜捣烂取汁,与药粉和匀,调成糊状,敷于痛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慢性胃炎胃阴不足型。

5.方药五【组成】乳香15克,当归30克,延胡索20克,没药15克,鲜生姜适量。【用法】先将乳香、没药、当归、延胡索和匀,磨成细粉,再将鲜生姜捣烂取汁,调入药粉成药饼,敷于上脘、中脘、足三里(双)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慢性胃炎属胃络瘀血型。

6.方药六【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用法】共研细末,开水调稠膏,敷中脘、阿是穴。【主治】慢性胃炎、溃疡之脾胃虚寒证。第八节 呕吐【概述】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所引起。中医认为,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因为临床上呕与吐常常同时出现,故一般合称为呕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性主降,若是胃被外邪所伤,或因脏腑病邪干扰,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临床表现有寒吐、热吐之分。寒吐表现为呕吐清涎,喜热,口不渴,四肢厥冷。热吐表现为呕吐物热臭或酸苦,喜冷饮,口渴,小便短赤。在脾胃虚弱时,由于饮食难化,所以也常有呕吐发作。【治疗】

1.方药一【组成】活地龙(蚯蚓)数条。【用法】将活地龙捣烂如泥,外敷两足底涌泉穴上,并用纱布包扎,约30分钟后可见效。【主治】肝气犯胃及胃热引起之呕吐。

2.方药二【组成】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用法】将上药调成糊状,然后用以敷两足底涌泉穴,用布包扎固定,2小时后除去药物。【主治】各种呕吐。

3.方药三【组成】胡椒10克,葱白5根,章丹适量。【用法】将葱白洗净,与胡椒共捣成膏,制成两个药丸,章丹为衣,压成饼状。用时先将患者双足洗净,然后将药饼贴敷于两足底涌泉穴上。每天换药1次。【主治】各种呕吐,但孕妇忌用。

4.方药四【组成】生姜12克,半夏10克。【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入铁锅炒热后贴敷胃脘、脐中。【主治】呕吐。

5.方药五【组成】吴茱萸20克,姜12克,盐20克,葱20克。【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外敷脐中、命门穴,然后温灸。【主治】呕吐。

6.方药六【组成】藿香20克,生姜12克,薄荷12克,大腹皮6克,枳实6克。【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菜油调拌成膏状,贴敷中脘、膻中、丹田(气海)穴。【主治】呕吐。

7.方药七【组成】酒炒白芍9克,胡椒1.5克,葱白60克。【用法】将上药共捣成膏,贴心窝处。【主治】反胃、噎膈、呕吐。

8.方药八【组成】明矾适量。【用法】明矾研细末,和米饭做饼,贴两足心,待呕吐止后去药。【主治】小儿急性呕吐。

9.方药九【组成】大蒜5个,吴茱萸10克。【用法】大蒜去皮捣烂,吴茱萸研末共拌匀,揉成壹角钱硬币大小的药饼,外敷双足心。每日1次。【主治】脾胃虚寒型呕吐。

10.方药十【组成】胡椒10克,绿茶3克,酒曲2个,葱白20克。【用法】共捣成糊状,分贴于中脘、膻中、期门穴。每日1次,每次6~12小时。【主治】肝气犯胃型呕吐。第九节 胃下垂【概述】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者。多见于体形瘦长的人,生育多的妇女、有消耗性疾病者,腹壁松弛或较薄的人易患此病。轻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有上腹部不适,胃脘隐痛,腹胀,饭后加重,平卧可减轻,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嗳气、恶心、便秘、头晕、低血压、心悸等症状。【治疗】

1.方药一【组成】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用法】蓖麻子仁捣烂拌升麻粉,制成直径2cm圆饼。先剃去头顶百会穴及周围的头发,并敷贴药饼于该穴,外用胶布固定。再嘱受治者仰卧,放松裤带,用热水袋或其他可熨物熨热药饼。每次30分钟,每日3次。每块药饼可用5天,休息1天换新饼,2次为1疗程,共治3疗程,检验效果。【主治】胃下垂。

2.方药二【组成】蓖麻子98%,五倍子2%。【用法】选饱满洁白的蓖麻子肉,五倍子刷除内外杂屑研细末,和蓖麻子仁捣烂如泥,制成直径约1.5cm、厚1mm的药饼备用。剃净百会穴上的头发,药饼贴百会穴并固定,1饼可贴5天,每天早、中、晚热熨药饼10分钟。一般1贴见效,若不效,休息1天行第2贴。【主治】胃下垂。第十节 泄泻【概述】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烂,甚至泻物如水样而言。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由于脾胃功能障碍所致。因为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不和,则水谷不能消化吸收,精华之气不能运化,合污而下,乃致泄泻。发病原因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则发生急性泄泻;如果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情志失调会引起慢性泄泻。此外,腹部受凉、感冒、中暑等也可发生泄泻。【辨证】

1.伤食泻

症见腹部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臭鸡蛋味,嗳气反酸,或恶心呕吐,舌苔厚腻。

2.风寒泻

症见肠鸣腹痛,泄泻便稀,多夹泡沫,臭气甚重,或兼有怕冷、发热等症状,舌苔白滑。

3.湿热泻

症见腹痛泄泻,粪便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食欲不振,或兼有发热、恶心、口渴等症状,舌苔黄腻。

4.脾虚泻

症见食后即泻,反复发作,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或兼有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等症状,舌淡苔白。

5.脾肾阳虚泻

症见食入即泻,久泻不止,粪质清稀,夹有不消化残渣,多兼有怕冷肢寒、面色苍白等症状,舌淡苔白。【治疗】

1.方药一【组成】芒硝60~120克,苍术粉适量。【用法】芒硝研细末,装入纱布袋内,敷腹部(以脐为中心),6~12小时取下,再以苍术粉适量,用唾液或温开水调稠膏,敷肚脐,胶布固定,绷带扎紧。1~2日换药1次。连贴2~3次。【主治】伤食腹泻。

2.方药二【组成】炮姜30克。【用法】捣烂贴于脐上,盖过丹田(脐向下长约2.5寸、宽1寸),用布包扎1~2小时。【主治】寒泻。

3.方药三【组成】大蒜。【用法】捣烂贴敷足心或脐中。备注方较多,大蒜用量1~3枚不等。主治久泻、寒泻。个别用于暴泻急救的用大蒜30克,捣碎敷脐中。也有用大蒜不拘多少,捣贴足心或脐中治泄泻。【主治】寒泻、久泻。【附注】大蒜直接敷贴对皮肤刺激大,不宜久敷,可隔一层薄药棉,灼痛即止,起泡后对症处理即可。

4.方药四【组成】吴茱萸、肉桂、花椒、细辛各等份。【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外敷肚脐、两侧涌泉穴,固定,每日1换,天寒或寒象明显则药末加热后外敷。【主治】小儿泄泻。

5.方药五【组成】栀子适量。【用法】研细末,鸡蛋清或水调成糊状,敷肚脐或两脚心,每隔12小时把药膏取下,加鸡蛋清或水,使之保持一定湿度。连敷3~4天。【主治】急性胃肠炎之脾胃湿热型。

6.方药六【组成】绿豆10克,鸡蛋1只。【用法】将绿豆磨成细粉,加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囟门上,每日1换,泻止去药。【主治】小儿湿热泻。

7.方药七【组成】苦参10克,苍术10克,食醋适量。【用法】将苦参、苍术和匀,磨成细粉,加食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两足心涌泉穴(双),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清晨揭去。5日为1疗程。【主治】湿热泻。

8.方药八【组成】肉桂10克,补骨脂10克,广木香4克。【用法】将肉桂、补骨脂、广木香和匀,磨成细粉,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脾肾阳虚泻。第十一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溃疡,也可遍及整个结肠。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发病率以青壮年为高。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多由肝脾不和,湿热蕴肠,脾肾阳虚所致。【辨证】

1.肝脾不和型

症见腹泻,每于情绪激动或紧张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有胸胁胀痛,脘闷纳呆等。

2.湿热内蕴型

症见腹痛腹泻,便中夹有脓血或黏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3.脾胃虚弱型

症见腹痛绵绵,肠鸣腹泻,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或黏液,面色不华,肢倦乏力,脘胀纳呆等。

4.脾肾阳虚型

症见黎明腹泻,肠鸣腹痛,粪便清稀,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香附30克,苡仁30克,白术30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防风18克,柴胡18克,青皮15克,橘皮15克,白芍15克。【用法】将青皮、橘皮、白芍、防风、柴胡、苡仁、白术、香附、当归、茯苓等药和匀,磨成细粉,放入锅内,急火炒热,趁热装入布袋内,敷贴于小腹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2~3次,7日为1疗程。【主治】肝脾不和型结肠炎。

2.方药二【组成】干姜45克,肉桂20克,补骨脂15克,吴茱萸15克,大葱适量。【用法】先将肉桂、干姜、补骨脂、吴茱萸和匀,磨成粗粉,再加入大葱捣烂,装入布袋,置于神阀、关元、气海穴上,外覆以热水袋温熨30分钟,每晚临睡前熨贴1次,7~10日为1疗程。【主治】脾胃虚弱型结肠炎。第十二节 痢疾【概述】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两大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痢疾杆菌,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为阿米巴原虫。中医认为,痢疾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内伤,贪食生冷、油腻食物等因素有关。假若病人正气不足,或因治疗不当,导致气机传道不利,气血壅滞,湿热熏蒸,或寒湿凝滞,肠道脂膜受损,血络受伤也可致病。临床表现有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等不同证型。如果痢疾迁延不愈,正气虚弱,邪气留恋,则可变成“久痢”或“休息痢”。如感受湿热疫毒深重,或正气不能抗邪,病邪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起肝风,可发生高热、神昏、惊厥等症状。【治疗】

1.方药一【组成】吴茱萸18克,食醋适量。【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粉末,用醋调匀似泥糊样,然后取适量药物敷两足底涌泉穴上,纱布包好,2小时后取下。【主治】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厥冷者。

2.方药二【组成】大蒜头1个。【用法】将大蒜头捣烂,敷贴于两足底涌泉穴上,1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主治】细菌性痢疾。第十三节 习惯性便秘【概述】

习惯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临床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脾约”范畴,多由肠胃积热,津血亏损,或阳虚内寒所致。【辨证】

1.肠胃积热型

症见大便困难,粪便燥结,口干口臭,身热面赤,腹部胀满等。

2.津血亏损型

症见大便困难,粪便干结,坚如羊屎,头晕耳鸣,口干舌燥等。

3.阳虚内寒型

症见大便困难,粪便干结,或粪便稀软,难以排出,神委乏力,畏寒肢冷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田螺3只,食盐适量。【用法】将田螺捣烂,加入少许食盐,调匀,敷于气海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3日为1疗程。【主治】肠胃积热型便秘。

2.方药二【组成】甘遂3克,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1克。【用法】实证以甘遂研末,调姜汁敷支沟、天枢穴;虚证以巴豆、肉桂、吴茱萸研末,调姜汁炒热敷足三里、神阙穴。【主治】便秘。

3.方药三【组成】朴硝6克,皂角1.5克。【用法】将以上药物研为细末,加少量水调和,敷腹脐部。【主治】便秘。第十四节 腹痛【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原因甚多,包括现代医学的胃肠痉挛,消化不良以及胰、肠等部分疾病出现的腹痛。中医学认为腹痛多由寒邪内凝、湿热壅结、气机郁滞、瘀血内阻、饮食积滞等原因所致。【辨证】

1.寒邪内凝型

症见腹中冷痛,得温痛减,遇寒更甚,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薄等。

2.湿热蕴结型

症见腹痛拒按,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多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3.气机郁滞型

症见腹痛腹胀,攻窜不定,痛引两肋或小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见减,逢烦恼则胀痛加剧等。

4.瘀血内阻型

症见腹部绞痛或刺痛,疼痛剧烈,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等。

5.饮食积滞型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口黏恶食,嗳噫酸腐,便后痛减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胡椒25粒,丁香20粒,木香6克,生姜6克,生明矾15克,食盐5克,醋适量。【用法】先将胡椒、丁香、木香、生姜、生明矾、食盐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和劳宫穴(双),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寒邪内凝型腹痛。

2.方药二【组成】火硝10克,章丹5克,枯矾10克,白胡椒5粒。【用法】上药共为细末,以醋调之,握手心按脐上,令其出汗。【主治】寒邪内凝型腹痛。

3.方药三【组成】三棱15克,莪术15克,肉桂10克,水仙花子15克,红花15克,陈艾叶45克,木香10克,草果10克,公丁香10克,砂仁6克,高良姜12克。【用法】先将三棱、莪术、肉桂、水仙花子、红花、艾叶、木香、草果、公丁香、砂仁、高良姜和匀,磨成粗粉,取公尺长的白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再将药粉均匀撒在棉花上面,用线缝好,日夜兜在腰腹部,药粉每隔1月换1次。【主治】瘀血内阻型腹痛。

4.方药四【组成】桃仁10克,木香6克,红花6克,元胡12克,赤芍20克,官桂6克,香附6克,乌药6克,生姜3克。【用法】上9味共研细末,或者上药取汁,搅拌面粉或凡士林等,制成药饼,加热后敷肚脐和两腹、腰部。【主治】腹痛。

5.方药五【组成】胡椒10克,雄黄3克,吴茱萸12克,干姜8克。【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调拌姜汁成膏,外敷腹部两侧。【主治】腹痛。

6.方药六【组成】醋、芥末。【用法】用醋、芥末略加卤水熬浓,摊厚纸或布上,贴腹痛处,皮肤发赤起泡即去药。【主治】小腹痛。

7.方药七【组成】木香、丁香、沉香、香附、小茴香、陈皮、芍药各12克,生姜6克。【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炒热贴敷痛处,每日2次。【主治】小儿腹痛。第十五节 胆囊炎【概述】

胆囊炎是胆囊因阻塞、感染或化学因子作用而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急性胆囊炎可见右季胁部和上腹部持续剧烈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区,常伴恶心呕吐、发热等症。慢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区轻度触痛,消化不良、胃部饱胀、嗳气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山栀10克,生军10克,芒硝10克,冰片1克,乳香3克。【用法】上药共为细粉,为1次量。用时加蓖麻油30ml,75%酒精10ml,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胆囊区,每日1次,保留8~12小时。【主治】急性胆囊炎。

2.方药二【组成】大水青蛙1只,雄黄30克,轻粉、冰片各2克。【用法】上药共捣如糊状(如太干,可加适量冷水),敷贴压痛明显处,用胶布固定,早晚各1次,直至体征消失为止。【主治】急腹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

3.方药三【组成】大黄3份,白芷2份,元胡1份。【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取20~30克,加面粉5克、温水调成糊状,摊于10cm×15cm两层纱布上,贴干日月、外丘穴,药干后用温水浸湿再贴。每日换1次。【主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第十六节 胆石症【概述】

胆石症指由结石引起的胆道疾病,包括胆囊结石症、胆总管结石症和肝内胆管结石症。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右上腹或中上腹剧烈疼痛,可放射到右肩背部或右腰,常伴有恶心、呕吐,随后可出现寒战、发热、黄疸,腹肌紧张,有压痛。【治疗】

1.方药一【组成】金钱草、白芷、青皮、虎杖各30克,郁金、乳香、血竭各20克,大黄、元明粉各60克,薄荷冰10克。气滞型加木香30克,湿热型加栀子30克。【用法】诸药研细末,用时取药粉约60克,蜂蜜适量调成膏,摊于10cm×10cm及4cm×4cm不吸水棉纸上,将胆囊投影区皮肤和神阙穴用生理盐水洗净,贴本品,覆盖塑料膜,胶布固定。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主治】胆石症。

2.方药二【组成】白芷10克,花椒15克,苦楝子50克,葱白、韭菜兜各20克,白醋50克。【用法】将白芷、花椒研成细末,再将苦楝子、葱白、韭菜兜捣烂如泥,后用白醋把上述药物和匀调成糊膏状。用时取药膏适量,贴敷于中脘穴周围处,外用透明薄膜覆盖,然后用胶布加固,用腹带更好。24小时换贴1次,可连贴2~4次。【主治】胆石症,胆囊炎。

3.方药三【组成】大黄、金钱草各60克,栀子、黄芩、茵陈、郁金各40克,青皮、枳实、乌梅各30克,鲜牛胆1个,食醋适量。【用法】将前9味药研为细末,加入1个鲜牛胆之胆汁及食醋适量调成稠膏,压成直径约2cm、重约2克的药饼备用。治疗时将本品敷贴于丘墟、阳陵泉、太冲、期门、日月、肝俞、胆俞(两侧穴位交替使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主治】胆石症。【附注】配合脂肪餐及胆囊按摩。

4.方药四【组成】金钱草500克,生大黄、玄明粉各600克,槟榔、炮山甲、威灵仙各250克,郁金、白芷、木香、虎杖各300克,枳壳、陈皮各200克,薄荷冰50克,麝香少许。【用法】将上药粉碎后过200目筛,拌和调匀,装罐备用;用时取药粉20克用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摊在塑料薄膜上,贴于右日月穴,用布带固定,7~14天换药1次,2周为1疗程。【主治】胆石症。第十七节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症状。根据病原学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按临床又可分为急性、慢性、重型和淤胆型肝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黄疸”、“胁痛”、“瘟黄”、“湿阻”等范畴,多由湿热蕴结、气滞热结、脾虚湿困、肝阴亏损等所致。【辨证】

1.湿热蕴结型

症见右胁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身热口苦,小便黄赤,或面目周身俱黄等。

2.气滞热结型

症见胁肋胀痛,脘痞腹胀,嗳气纳呆,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等。

3.脾虚湿困型

症见右胁疼痛,脘闷腹胀,纳差便溏,肢体困倦,大便溏薄等。

4.肝阴亏损型

症见胁肋隐痛,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口干唇燥,手足心热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鲜毛茛10克。【用法】将鲜毛茛茎根洗净,捣成糊状,敷于列缺穴或内关穴,外用纱布包扎,6~8小时后,出现皮肤发红、局部灼痛时,将敷药去掉,再用消毒纱布包扎,24小时后揭开。若局部起水泡,则用针刺破水泡,并消毒包扎,7~10日用药1次。【主治】病毒性肝炎属湿热蕴结型。【附注】本方退黄效果明显,主要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2.方药二【组成】青黛8克,甜瓜秧4克,冰片2克,独头蒜4瓣。【用法】先将青黛、甜瓜秧、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将独头蒜捣烂,与药粉拌匀,敷于臂穴,纱布固定24小时,当皮肤出现水泡,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涂上甲紫,再予消毒纱布包扎。2~3周敷药1次,左右穴位交替,连续3次为1疗程。【主治】病毒性肝炎属脾虚湿困型。

3.方药三【组成】姜黄250克,蒲黄250克,滑石125克,山栀420克,20%酒精适量。【用法】先将姜黄、蒲黄、滑石、山栀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肝区,约0.5cm厚,外盖纱布,胶布固定,再加上热水袋热熨半小时,每日熨1次,每2日换药1次,20次为1疗程。【主治】病毒性肝炎属脾虚湿困型。

4.方药四【组成】柴胡20克,茯苓20克,白术30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薄荷3克,黄酒适量。【用法】先将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黄芩、甘草、薄荷和匀,再加入黄酒调匀,放入锅内炒热,即装入纱布装内,敷于肝区,每日2次,14日为1疗程。【主治】病毒性肝炎属脾虚湿困型。

5.方药五【组成】青黛、猪苓、川芎各100克,血竭30克,人工牛黄10克。【用法】上药共碾成粉末(过120目筛)备用。用镇江白醋、蜂蜜各等份拌和,涂于直径1cm的圆形塑料薄膜上,药糊1mm厚,敷贴双肝俞、右期门、章门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10天为1疗程。【主治】慢性乙型肝炎。第十八节 肝硬化【概述】

肝硬化是肝脏结构进行性破坏、肝细胞坏死后,纤维组织取代了大部分的肝组织,肝脏缩小变硬而成。肝硬化是由酒精、化学物质(药物)或肝炎病毒引起,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肝功能代偿期症状较轻,常缺乏特异性,以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为主。可有恶心、厌油、腹部胀气、上腹不适、隐痛及腹泻,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重症者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常有贫血、舌炎、口角炎、夜盲、多发性神经炎及浮肿,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阿魏9克,薄荷油适量。【用法】阿魏研细末,加入薄荷油,摊布上贴右胁痛处固定。连贴数日。【主治】肝硬化。

2.方药二【组成】皮硝30克,独蒜头1个,川大黄3克。【用法】共捣研做饼,贴患处,每日1换,以消为度。【主治】腹中痞块。

3.方药三【组成】甘草、甘遂各15克,鲜姜(每用9克)。【用法】上药前2味研为细末,分8等份。每次用时先捣鲜姜9克如糊,入二甘粉1份调匀,分置2块5cm×5cm的胶布上,敷于患者两侧曲泉穴。用药4小时内病人尿量增多,12小时达高峰。于24小时换药,可连续3次。然后间隔3~5天再敷。局部常有色素减退。一般无水泡、溃疡发生。【主治】肝硬化腹水。第十九节 黄疸【概述】

黄疸是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积等病史。【治疗】

1.方药一【组成】老虎脚迹草。【用法】新鲜老虎脚迹草洗净略干,打烂如浆糊。取药浆连渣少许放于蛤壳内,合蛤壳放臂膊大肉内侧,用带束好。病轻者用岘蛤壳装,重者用蛤壳,起泡用消毒针挑破,届时黄水自流甚多,但敷药处有腐状,可涂红汞,用消毒药棉保护。【主治】黄疸。【附注】本药一名老虎脚底板草和老虎脚爪草,也称猫脚底板草。外敷穴位有:内关、列缺、合谷、脐下、背项第三椎下,可并用,连续用1~2处。

2.方药二【组成】茵陈30克,生姜2片。【用法】上药同捣烂,敷于胸前。24小时换取。【主治】黄疸。

3.方药三【组成】鲜野芹菜(即石龙芮)。【用法】将野芹菜杵烂,取少许贴手腕动脉内侧,如拇指甲大,次晨起泡微痛,把水泡挑破,待黄水流干,涂以红汞,外用消毒纱布盖覆。【主治】黄疸。第二十节 积聚【概述】

积聚是指腹腔内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病证。中医把积聚分为积证和聚证两种。所谓积证是指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是结块或聚或散,多为无形,痛无定处。由于两者相互影响,而且病因相同,所以中医常把瘕、痃癖、痞块等病证,以及现代医学的腹腔内肿瘤,一起归入此证范畴。中医认为,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治疗】

1.方药一【组成】阿魏5克,芒硝9克,麝香1.5克。【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粉末,和葱白共捣烂为饼,然后将药饼直接敷于肿块上,上面再覆盖青皮,并用热熨斗熨之,每天1次,7~10次为1疗程。【主治】积聚痞块。

2.方药二【组成】水红花(即红蓼花)、蒜头、朴硝各25克。【用法】将前两味药洗净,与朴硝共捣烂如泥,敷贴于患处,不拘时间,干则换之,连敷5~7天为1疗程。【主治】腹中痞块。

3.方药三【组成】生姜30克,大葱1握,大蒜6个,牙皂皮18克。【用法】共捣如泥,摊布上,贴痞块处,每日1换。【主治】腹中痞块。第二十一节 腰痛【概述】

腰痛是指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的局部疼痛,由腰痛而引及小腹、股胯、尾部及其他部位的疼痛,亦属腰痛范畴。现代医学的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下垂、肾积水以及风湿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脊髓空洞症等均可出现腰痛。【治疗】

1.方药一【组成】辣椒叶适量,酒少许。【用法】辣椒叶冼净,捣烂,炒热,将酒频频洒上,乘热敷患处,以布条束固定。【主治】腰酸痛。

2.方药二【组成】棉花子、石菖蒲各1撮,酒适量。【用法】前2味捣烂,炒热,以酒洒上,趁热敷痛处,以绷带束。【主治】腰酸痛。

3.方药三【组成】鲜丝瓜子60克。【用法】上药捣烂,敷命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或用干丝瓜子研末,醋调成稠膏敷。【主治】湿热腰痛证。

4.方药四【组成】韭菜根、醋。【用法】韭菜根洗净、捣烂,和醋敷痛处。【主治】腰酸痛。

5.方药五【组成】骨碎补50克,杜仲20克,鸡血藤50克,威灵仙20克,当归20克,红花20克,白芷2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酒调敷患处,外盖纱布热敷,每日1次,每次2小时。【主治】慢性腰痛。

6.方药六【组成】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用法】上药研末,用95%酒精调糊状,敷于疼痛最显处,用敷料纱布固定。再用装2只60~100瓦白炽灯泡的烤箱外烤,灯泡距敷料2~3寸,每日1次,每次20~40分钟。【主治】寒湿腰痛症。第二十二节 尿潴留【概述】

尿潴留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中医把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病势较缓者称“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闭”。癃为闭之缓,闭为癃之甚,一般合称“癃闭”。尿潴留的病因,急性者多由于腰麻或分娩后引起。慢性者,老年男性则多见于前列腺肥大;中、青年多因尿路结石、尿道狭窄引起。中医认为,由于湿热蕴结,肾气不足,命门火衰,精血亏损,使膀胱开闭不利,以致发生本证。本证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强烈的尿意,欲排不能,膀胱区胀痛难忍,如为结石引起,常常导致强烈的肾绞痛,尿中有血,患者辗转不安。【治疗】

1.方药一【组成】水飞滑石500克。【用法】将上药用温水调匀,涂敷于小腹及围绕阴道周围,热即易之,连敷5~7次,每天1~2次。【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

2.方药二【组成】小茴香6克,葱头15克。【用法】上药共捣,敷小腹1小时。【主治】小便不通,少腹胀急。

3.方药三【组成】水仙头1个,蓖麻子30粒(去壳)。【用法】上药共捣烂贴足掌心(涌泉穴),一夜换贴1次。【主治】小便不通,少腹胀急。

4.方药四【组成】带须葱60克,食盐15克。【用法】上药捣烂炒热,敷脐下。【主治】小便不利。

5.方药五【组成】田螺3个,青盐9克。【用法】将田螺捣烂后,加清盐,捣揉成膏,贴脐下4.3cm处。每日1~2换。【主治】大小便不通。

6.方药六【组成】白芍10克,白术12克,白矾3克。【用法】上药研末,调拌葱汁,外敷关元、涌泉穴。【主治】尿潴留。

7.方药七【组成】芒硝3克。【用法】上药研末,贴在水分穴。3小时后小便即通。【主治】产后尿潴留。

8.方药八【组成】蓖麻子50粒,大蒜3~5瓣。【用法】上药共捣烂,敷于病人双侧涌泉穴上,外盖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排尿为止。【主治】产后尿潴留。第二十三节 急慢性肾炎【概述】

急性肾炎全称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发生在感染之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之后,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肾小球炎症改变。该病起病急,病程短,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多见。慢性肾炎全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病变,大多起病缓慢、隐匿,病程较长,迁延不愈,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急性肾炎起病急,主要表现为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常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儿童发病还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等症状。慢性肾炎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腰部酸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贫血、肾功能不全。【辨证】

1.风水泛滥型

症见眼脸浮肿,延及周身,尤以头面为甚,尿少,常伴有恶寒发热,关节酸痛等。

2.水湿浸渍型

症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神委乏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等。

3.脾虚湿困型

症见面浮肢肿,日久不退,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大便溏薄等。

4.肾虚水泛型

症见全身水肿,甚至胸水或腹水,腹胀尿少,纳呆,恶心呕吐,面浮神委,腰酸乏力,形寒肢冷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紫皮独头大蒜1个,蓖麻籽60~70粒。【用法】上2味去皮壳捣成糊状,分成两份,纱布包,于晚上敷两脚心(涌泉穴),外用玻璃纸覆盖并绷带扎好,次晨去掉,连敷7夜为1疗程。如未愈,停3天,再用上法敷7天。【主治】肾炎水泛证,湿热蕴结证等。

2.方药二【组成】大戟、甘遂、生苡仁、樟脑各10克,芫花、泽泻、地龙、大黄、槟榔各20克,土鳖虫、椒目、川乌各15克,巴豆霜1克。【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樟脑后放并以陈醋调分装入布袋内,再以蒸锅蒸10分钟,待稍凉后敷于肾区,每日3次,每次2~3小时为宜,每日1剂。【主治】慢性肾炎。

3.方药三【组成】白芥子6克,白酒适量。【用法】先将白芥子磨成细粉,再加白酒调成糊状,敷于小腹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水湿浸渍型肾炎。【附注】若敷药处皮肤起泡,则应将药物除去,暂缓治疗。第二十四节 泌尿系结石【概述】

泌尿系结石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位于肾内和输尿管内,下尿路结石位于膀胱内和尿道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1。肾结石绞痛发作多自腰部沿大腿内侧向下放射,输尿管结石绞痛多在下腹部,向肛门周围放射,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痛后血尿、活动加重;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中断;尿道结石多见于男性,表现为尿道疼痛、尿流不畅,有时成滴排尿。本病属中医的淋证范畴。【治疗】

1.方药一【组成】生葱白3~5茎,食盐少许。【用法】上药共捣烂如膏,取药膏如枣核大数块,放在胶布上分贴神阙、小肠俞、膀胱俞穴。每张1块,每穴1张,每日1换。【主治】石淋。

2.方药二【组成】虎杖根100克,乳香15克,琥珀10克,麝香1克。【用法】以鲜虎杖根和诸药混合,捣融如膏(如无鲜品可取干的粉碎为末,过筛,用葱白和诸药捣融如膏用。用时取药膏如枣大一块,放于胶布中间,贴敷神阙、膀胱俞、肾俞。一穴一张,每日换药1次。【主治】泌尿系结石(适合于泥沙样结石)。第二十五节 头痛【概述】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中医分外感与内伤两类。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邪犯清阳,或七情内伤,均可引起头痛。

外感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恶寒,鼻塞流涕;

风热头痛症见头痛恶风,口渴咽痛;

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重,恶风,胸闷困倦;

内伤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晕,两膝无力,或有遗精;

肝旺头痛则每遇思虑劳累或暴怒之后即易发作;

痰厥头痛则见头痛眩晕,胸膈支满、呕吐痰涎;

气血不足头痛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白。【治疗】

1.方药一【组成】白附子3克,川芎3克,葱白15克。【用法】先将葱白捣成泥状,再把白附子、川芎研成细末,与葱白泥调匀,摊于纸上,然后敷贴于头部两太阳穴上,1小时后痛即可止。【主治】风寒头痛。

2.方药二【组成】生姜1块。【用法】将生姜放入火中煨热,切成4片,分别敷贴于两侧前额及太阳穴上,以手帕束之。【主治】风寒头痛。

3.方药三【组成】川芎、白芷各3克,大葱15克。【用法】上前2味研细末和大葱捣如泥,敷太阳穴。【主治】风寒头痛。

4.方药四【组成】栀子、生石膏各等份。【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茶水调匀,涂敷两侧太阳穴。【主治】风热型头痛。

5.方药五【组成】晚蚕沙120克。【用法】上药调盐水或调酒炒热,布包烫头部,或敷患处。【主治】风热头痛。

6.方药六【组成】决明子30克。【用法】上药炒热研末,凉开水调和,敷两侧太阳穴。【主治】风热头痛。

7.方药七【组成】蚕沙15克,生石膏30克。【用法】上药共研末,用醋调匀或蛋白调敷前额。【主治】风热头痛。

8.方药八【组成】晚蚕沙300克,米双酒适量。【用法】将晚蚕沙与米双酒调匀,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熨头部,冷则重炒热再熨,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连续熨3~5天。【主治】热症头痛、风湿头痛。

9.方药九【组成】生大黄50克,土鳖虫5个。【用法】前1味研末,后1味捣烂,合童便调匀,外敷患侧头部(患侧头发剃去),连用5天。【主治】血瘀型头痛。

10.方药十【组成】韭菜子6克。【用法】研细末,温开水调成稠膏,敷太阳穴,外以胶布固定。【主治】肾虚头痛。

11.方药十一【组成】全蝎1个,蝼蛄1个,五倍子9克。【用法】将蝼蛄用火煅成炭,和全蝎、五倍子共研细末,以醋调作饼烤热,敷痛处。【主治】肝阳头痛。

12.方药十二【组成】草决明、石决明各等份。【用法】将草决明炒黄后,共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稠膏,敷两太阳穴和囱会。【主治】肝阳头痛。

13.方药十三【组成】全蝎21个,地龙6条,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用法】上药为细末,加1/2面粉,用酒调成饼,摊布上贴太阳穴,纱布包扎固定。【主治】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痛不可忍。

14.方药十四【组成】川乌头、天南星各等份,葱汁少许。【用法】将前两味药共焙干研末,入葱汁调匀,敷贴于太阳穴上,每天2~3次,连敷3~5天。【主治】头风痛。

15.方药十五【组成】麻黄、栀子。【用法】上药为末,用冷饭少许和药包太阳穴。【主治】头风痛。

16.方药十六【组成】栀子、草乌各等份。【用法】上药为末,葱汁调敷太阳穴。【主治】头风痛。

17.方药十七【组成】黄烟叶30克。【用法】上药用热水煮透,趁热敷。敷时将烟叶放开,敷在头部及两太阳穴处。勿使烟水流入眼内。【主治】头痛。

18.方药十八【组成】草决明(炒)60克。【用法】上药研末,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换。【主治】头痛。

19.方药十九【组成】生姜、雄黄末少许。【用法】将生姜切成片,把雄黄细末撒在姜片上,两片相合,外裹纸蘸湿,放在灶火内煨热,取出去纸,分贴两太阳穴。【主治】头痛。

20.方药二十【组成】白芷、木香各6克,乳香、红花、冰片、樟脑各30克。【用法】将上药捣碎研成粉末,用蓖麻油调成软膏放罐内备

用。在疼痛区找明显压痛点,在压痛点部位先按摩3~4分钟,然后外敷药膏,用胶布贴好,隔日1次。【主治】头痛。

21.方药二十一【组成】川芎15克,炙甘草75克,柴胡50克,黄连50克,羌活30克,黄芩15克,荆芥15克,薄荷10克,蜈蚣2条,全蝎1条,僵蚕10克,地龙15克,白芷15克,细辛10克,天麻20克,苏木25克,赤芍30克。【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蜂蜜炼为膏剂备用。同时用茶水调和,捏作小药饼,针刺后贴敷于两太阳穴及印堂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外敷时有虫爬及热感。7天为1疗程。【主治】神经性头痛。第二十六节 偏头痛【概述】

偏头痛是由于脑血管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剧烈性头痛。多见于女性,常在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发作,其中部分患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发作前,患者先有嗜睡、倦怠、忧郁感,可能在眼前出现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面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这些先兆症状出现后约20~30分钟就出现剧烈的一侧头痛,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以后逐渐减轻,常在入睡后完全缓解。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头痛”、“肝风”等范畴,多因痰湿中阻,或风邪上窜,清阳被扰所致。【辨证】

1.痰浊阻滞型

症见一侧或双侧头痛,连及目眶,头重如裹。时发时止,缠绵不已,伴胸脘痞闷,呕吐痰涎等。

2.肝郁动风型

症见一侧头痛,左右不一,或牵引眉棱骨,多呈胀痛,反复不已,每与情绪波动有关,伴有胸胁胀痛,泛吐苦水等。

3.脉络瘀阻型

症见单侧头痛,固定不移,或跳痛,或钻痛,或钝痛,或刺痛,其痛多剧,伴有面色晦滞,唇舌紫暗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生乌头10克,生南星10克,生白附子10克,连须葱白7只,鲜生姜15克。【用法】先将生乌头、生南星、生白附子磨成粗粉,再加入葱白、生姜和匀,捣烂如泥,装入纱布袋内,隔水蒸热,敷在痛处,每日3次,7日为1疗程。【主治】痰浊阻滞型偏头痛。

2.方药二【组成】生川乌6克,生草乌6克,生石膏12克,薄荷1克,细辛1克,胡椒1克,白酒适量。【用法】先将川乌、草乌、薄荷、细辛、生石膏、胡椒和匀,磨成粗粉,再加入白酒调为糊状,敷于两侧太阳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痰浊阻滞型偏头痛。

3.方药三【组成】草决明60克,石决明10克,浓茶水适量。【用法】将草决明、石决明和匀,磨成细粉,加入浓茶水调成糊状,敷于两侧太阳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7日为1疗程。【主治】肝郁动风型偏头痛。

4.方药四【组成】全蝎21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面粉、白酒各适量。【用法】先将全蝎、地龙、蝼蛄、五倍子、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木香和匀,磨成细粉,加入面粉、白酒调成药饼,敷贴于两侧太阳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脉络瘀阻型偏头痛。

5.方药五【组成】白附子3克,葱头15克。【用法】将上药捣烂如糊状,然后贴敷于疼痛侧太阳穴上,外面盖以白胶布固定。【主治】偏头痛。

6.方药六【组成】嫩柏树果50克,食盐100克。【用法】将上药共捣烂,放入锅内炒热,乘热敷于患者痛侧头部,每天2~3次,连敷5~7天。【主治】偏头痛。

7.方药七【组成】以缸砂(未漂的人中白)1匙,童尿浸过的石膏(捣烂成粉末)少许。【用法】将上药拌匀,摊于长纱布上包头(自前额包到后脑),使药粉经纱布孔隙与皮肤接触,再用纱布或绷带固定,每天敷1次。【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引起的偏头痛。

8.方药八【组成】白芷10克,细辛3克,面粉6克。【用法】将前两味药研粉,加入面粉拌匀,炒热成饼,乘热敷于患者痛处,每天换药2~3次。【主治】偏头痛。

9.方药九【组成】谷精草30克。【用法】上药研末,加白面15克,调匀摊在皮纸上,贴痛处。【主治】偏头痛。

10.方药十【组成】白芷9克。【用法】上药研末和米粉6克,炒熟,作饼,趁热贴患处,用布扎,每日3次。【又方】加细辛3克共研,作饼贴患处。【主治】偏头痛。

11.方药十一【组成】鲜威灵根一把。【用法】将威灵仙根洗净,抽筋打烂,以糖拌,敷患处。【主治】偏头痛。

12.方药十二【组成】芥子末30克。【用法】以芥子末和泥,摊布上贴患处。【主治】偏头痛。【附注】本方有刺激皮肤发泡作用,用时要应观察处理。第二十七节 三叉神经痛【概述】

本病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的阵发性、烧灼样剧烈疼痛。可发生于任何一支神经的分布区域,常因洗脸、吃饭、刷牙、刮脸等而发作。发作时间数秒或数分钟不等,一天可发作数次。中医认为本病可由风热外袭,经络气血阻滞不通,或肝、胃实热上冲,以及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治疗】

1.方药一【组成】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并摊贴于太阳穴,敷料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三叉神经痛。

2.方药二【组成】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用法】将以上药物共研成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于患侧太阳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主治】三叉神经痛。第二十八节 失眠【概述】

失眠是指初睡不能入寐,或稍睡即醒,或彻夜不得眠,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范畴,多由心、肝、胆、脾、肾失调及阴虚火旺、痰热内扰等所致。【辨证】

1.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烦失眠,入睡困难,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口舌糜烂等。

2.心肾不交型

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夜间盗汗,神委乏力,腰膝酸软等。

3.心虚胆怯型

症见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胆怯恐惧,心神不安等。

4.痰热内扰型

症见心烦失眠,口苦目眩,头昏胸闷,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黄连15克,阿胶9克,黄芩9克,白芍9克,鸡蛋黄1只,黄酒适量。【用法】先将阿胶放入黄酒内浸泡烊化备用,再将黄连、黄芩、白芍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烊化的阿胶和鸡蛋黄,调成糊状,于临睡前敷贴胸部,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阴虚火旺型失眠。

2.方药二【组成】朱砂6克,醋适量。【用法】将朱砂磨成细粉,加醋调成糊状,敷于一侧涌泉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于临睡前敷贴,次晨揭去,7日为1疗程。【主治】心肾不交型失眠。

3.方药三【组成】朱砂3~5克。【用法】用干净布一块,涂浆糊少许,将朱砂细末均匀黏附于上,然后敷涌泉穴,胶布固定,用药前先以热水把脚洗净,睡前贴敷。【主治】不寐。第二十九节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增高而言。正常人血压随年龄增长而略有变化,而且有一定的波动范围,收缩压(俗称高压)超过18.7kPa(140mmHg),舒张压超过12kPa(90mmHg),即为高血压。高血压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前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家族遗传、精神紧张、食物丰盛、少活动和体胖有关;后者多数由肾脏疾病、妊娠及脑病或肾上腺肿瘤引起。中医认为,高血压多因精神焦虑,忧思郁结或因嗜肥甘,饮酒过度,使肝肾阴阳失调所致。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是头晕、目眩、头痛、手足发胀、容易疲劳、心跳气短,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晕倒、神昏不语、半身不遂等。【辨证】

1.肝阳上亢型

症见头痛头胀,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大便秘结等。

2.痰湿壅盛型

症见头晕头胀,或头重如裹,耳鸣目花,胸脘痞闷,心烦不寐,咳吐白痰等。

3.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口干欲饮,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4.阴阳两虚型

症见头痛眩晕,神疲乏力,头热足冷,汗出心悸,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夜尿增多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桃仁12克,杏仁12克,栀子3克,胡椒7粒,鸡蛋1只。【用法】先将桃仁、杏仁、栀子、胡椒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于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晨起去之,每次敷一足,左右交替,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2.方药二【组成】白菊花200克,橘皮60克,茯苓100克,决明子200克。【用法】将白菊花、橘皮、茯苓、决明子和匀,磨成粗粉,装入长条形纱布袋中,围于颈项部一圈,外用胶布固定,3日1换,14日为1疗程。【主治】痰湿壅盛型高血压。

3.方药三【组成】吴茱萸30克,肉桂30克,磁石30克,黄连10克,蜂蜜适量,艾条1条。【用法】先将吴茱萸、肉桂、磁石、黄连和匀,磨成细粉,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6克,加入蜂蜜适量,做成药饼3只,分别敷贴于神阙、涌泉穴(双),外用胶布固定,再以艾条点燃悬灸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主治】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4.方药四【组成】葛根15克,地龙10克,白芥子6克,延胡索6克,黄连6克,肉桂3克,甘遂3克,冰片1克,细辛3克,鲜生姜100克。【用法】先将葛根、地龙、白芥子、延胡索、黄连、肉桂、甘遂、细辛、冰片和匀,磨成细粉,再把生姜捣烂取汁,拌药粉做成直径2cm,厚0.5cm的圆型药饼,置于衬有纱布的塑料纸上,敷于心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及关元穴上,贴药后局部始有凉感,后逐渐出现灼热感,3~12小时后取下,10日为1疗程。【主治】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5.方药五【组成】吴茱萸18~30克。【用法】将上药研成粉末,用醋调匀似糊状,然后敷两足底涌泉穴上。最好在睡前敷,敷时用布包扎好,每次敷12~24小时,敷后血压会很快下降。【主治】阴阳两虚型高血压。

6.方药六【组成】大蒜、吴茱萸各10克。【用法】将上两味药捣小烂,外敷于两足底涌泉穴上,纱布固定,敷24时后取走,每3天敷药1次。【主治】各型高血压。

7.方药七【组成】槐花、珍珠母、吴茱萸各30克,米醋适量。【用法】将前3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后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20克,以米醋调如糊状,分为2份,取一份贴敷于脐孔上,另一份贴敷于足底涌泉穴上,以纱布包好固定。贴后以点燃艾条灸之,每处灸15~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高血压。

8.方药八【组成】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用法】将诸药混合研为粉末,过筛后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5克填入患者脐孔上,以纱布包扎固定,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病。

9.方药九【组成】桃仁、杏仁各10克,栀子15克,胡椒7粒,糯米14粒。【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或水调膏,敷脚心涌泉穴,次日去掉,6次为1疗程,连用3~5疗程。【主治】阴虚阳亢型高血压。

10.方药十【组成】盐附子、大生地各30克。【用法】上药捣烂混融,于每晚贴敷涌泉穴,纱布包扎,次晨去掉。【主治】高血压兼局部麻木者。

11.方药十一【组成】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生姜150克,冰片20克。【用法】前3味共研末,加生姜捣如泥,再加冰片,调成膏状。每晚贴两脚心涌泉穴,7日为1疗程,连续3~4疗程。【主治】高血压。

12.方药十二【组成】马钱子12克(去壳取仁),白丑、黑丑各2克,鲜鸡苦胆12克。【用法】将前3味药混合捣碎,然后加入鲜鸡苦胆共捣成膏状,装入棕色瓶中备用。用药前先用温水将脚洗净,擦干;再换淡温盐水(每2000ml中有食盐50克)浸洗10分钟后将脚擦干;取配好的药膏敷于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包敷,胶布固定。静卧10~15小时,隔日1次,4次为1疗程。【主治】高血压。【附注】治疗期间禁烟、酒、房事,高危者应及时采用降压措施治疗。第三十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多由痰浊内阻、瘀血痹阻、气阴两虚、肾阳虚弱等所致。【辨证】

1.痰浊内阻型

症见胸闷胸痛,喘息气短,痰多色白,形体肥胖,身重乏力等。

2.瘀血痹阻型

症见心胸刺痛,固定不移,或两胁作胀作痛,心烦不安,入夜梦多等。

3.气阴两虚型

症见心痛短气,惊悸阵作,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少津等。

4.肾阳虚弱型

症见心痛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弱等。【治疗】

1.方药一【组成】檀香10克,细辛6克,黄酒适量。【用法】先将檀香、细辛和匀,磨成细粉,加入黄酒调入糊状,敷于胸、背部疼痛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痰浊内阻型冠心病。

2.方药二【组成】枳实12克,茯苓12克,木香6克,橘皮12克,大腹皮12克,鸡血藤30克,麻油适量。【用法】将枳实、茯苓、木香、橘皮、大腹皮、鸡血藤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麻油调成糊状,敷于膻中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7日为1疗程。【主治】痰浊内阻型冠心病。

3.方药三【组成】丹参10克,红花10克,黄酒适量。【用法】先将丹参、红花和匀,磨成细粉,再加黄酒调成糊状,敷于心胸疼痛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换,14日为1疗程。【主治】瘀血痹阻型冠心病。

4.方药四【组成】桃仁12克,山栀12克,蜂蜜30克。【用法】先将桃仁、山栀和匀,磨成细粉,再加入蜂蜜调成糊状,敷于心胸疼痛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3次,7日为1疗程。【主治】瘀血痹阻型冠心病。

5.方药五【组成】生南星30克,生川乌30克,黄酒适量。【用法】将南星、川乌和匀,磨成细粉,加入黄酒调成糊状,分别敷于两手心、两足心,晚敷晨去,每日1换,10日为1疗程。【主治】肾阳虚弱型冠心病。

6.方药六【组成】大蒜30克,葱白30克,冰片10克。方取2剂。【用法】每剂捣烂装入纱布袋内,火上烘热,敷于双手掌心(劳宫穴)约5分钟,外带手套,一般每天敷1~2小时,第二天再敷2剂,患者感胸闷时敷之。【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

7.方药七【组成】栀子、桃仁各12克。【用法】共研细末,蜜调糊膏摊贴心前区阿是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疗程。【主治】冠心病胸阳痹阻证。

8.方药八【组成】七厘散。【用法】七厘散适量加白酒少许调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心前疼痛区,每日换药1次,连续4周。【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9.方药九【组成】三七、蒲黄、乳香、没药各2份,冰片1份。【用法】三七、蒲黄、乳香、没药、冰片共研细末,用时取适量药末白酒调糊,置伤湿膏中央贴敷心俞穴和前疼痛区,每日1次,7天为1疗程,连续3~5疗程;或取川芎、白芷各2份,冰片1份,用法疗程如前。【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10.方药十【组成】黄芪30克,川芎、川乌、桂枝、红花、瓜蒌各15克,细辛、荜菝、丁香、元胡各10克,冰片、三七各6克。【用法】将上药打粉装袋固定在胸前区,连续2~3个月。【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11.方药十一【组成】吴萸2份,肉桂1份。【用法】上药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姜汁调糊状,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7~10天。【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12.方药十二【组成】葶苈子100克,丹参200克,乳香100克,肉桂100克,白芥子10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100~200克,加等量麦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涂在棉布或数层纱布上,厚度3cm,贴敷在心胸部位(局部皮肤以麻油以免损伤皮肤,外面再用干布或毛巾包好,待病人胸闷、胸痛、咳嗽有所好转去掉(大约2小时左右),用湿纱布擦拭敷药处,盖被卧床休息。每日1次,3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疗程。【主治】冠心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商务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崩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学生有效阅读的情感美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花果小品(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基于中关村企业的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建筑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手册(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普希金经典文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西门子S7-200 PLC编程实例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2018年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12小时视频讲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日常生活宜忌慎综合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大数据搜索与挖掘及可视化管理方案——Elastic Stack 5: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X-Pack、Beats(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学会把握分寸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电子产品测试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晨曦中的期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陈抱一讲美术(比肩徐悲鸿、潘玉良等大师,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陈抱一写给大众的绘画入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吕碧城三姊妹文学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中国城市规划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最新文章 人生就要不断精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做个心智成熟的人:人生可以不走弯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跟谁都能聊不停:一看就能用的魔鬼搭讪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赴美留学必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我的男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幸福生活讲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情商决定一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夜雨寄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让学生热爱学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On Dreams(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我的史学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Creo2.0完全学习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2018年陕西省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带出高效执行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北史(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商界40年:逐鹿人(1999-2008)(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The Boats of the Glen Carrig(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 2020 txtepub下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