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虽有嘉肴文章主旨 22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比较阅读试题(含答案)

2024-05-20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比较阅读试题虽有嘉肴(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南方多没人》: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④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没人:善于潜水的人。没:潜水。②涉:步行渡水。③苟然:随随便便的就能做到的样子。④得:体会到。1.请用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日与水居/面善而居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C.虽有嘉肴/则虽壮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见舟而畏之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由“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B.甲文结尾引用古代《兑命》里“学学半”名言,是用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C.乙文中“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意思是说,只有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才能和水打交道。D.“不调查,不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能很好地印证乙文的观点。5.甲乙两文各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1.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方式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如果生下来就不熟悉水性,那么即使长到成年,看见水上的船就会感到害怕”。2. C【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学过的课文。如A项,相处/居住。B项,所以。C项,即使。D项,畏惧,害怕。3.(1)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如(1)“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2)“日(天天,每天)”“道(方法)”。4.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意思是:对于那些不识水性的人来说,如果不去和水打交道,即使学了再多再好的游泳的理论,也起不到任何作用5.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乙文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着边际,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从教和 学 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采用了 “设喻说理” 的说理方法,用北方人学游泳的事例,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参考译文】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徒步过河,十岁就能漂浮在水面上,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中了。潜水的本领难道是随便、轻易地就能掌握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活动规律的。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也见到了船也害怕。所以北方的勇敢的人,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用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人。所以但凡不学习而致力寻求规律技术,就如北方学潜水的人一样。虽有嘉肴(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善学者》:善学者,师逸而功倍(1),又从而庸之(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3),先其易者,后其节目(4),及其久也,相说以解(5)。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6)。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注释](1)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2)庸:归功于。(3)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4)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5)说:同“悦”。(6)从容:同“舂容”,即撞钟。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共2处。(2分)叩 之 以 小 者 则 小 鸣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教然后知困 (困难) B然后能自反也(同“返”,返回)C 又从而怨之 (埋怨,抱怨) D 及其久也 (等到)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②此皆进学之道也。译文:4.两文都阐释了学习的有关道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5.两文都是论述学习的道理,在论证方法上有共同之处,请简述。(4分)参考答案:1.叩之以小者/则小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要根据句子整体意思来划分,不能把意思紧密相连的词语、短语割断开来。本题中“者”跟在形容词“小”、“大”后面表示某种情况,后面要停顿。“则”表示那么,也是表示前面是某种情况,后面是这种情况引起的后果,所以在“者”后停顿,在“则”前停顿。2.D【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困”是困惑的意思,“反”是反省的意思,“怨”的古义比较重,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在初中课文《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中“怨”就是“怨恨,仇恨”的意思。今义没有古义重,有所弱化,意思是“埋怨,抱怨”。“及”义为“等到”。课文《两小儿辩日》“及其日中如探汤”这句话中的“及”即为“等到”。3.①《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②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句要正确翻译两个“学”字和“谓”,②句要注意关键词“进学”和“道”。4.相同处:都谈论了学习和教导两个方面的关系。甲文指出学习和教导相互影响;乙文论述了善学和善教的技巧,好学生遇到好老师,是天作之合。不同处:甲文侧重论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的观点,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发生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寓意实践出真知。乙文侧重论述了如何善学善问,如何善教善答,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两个不同的主体身上。寓意好的老师与好的学生相得益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要在读懂读透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甲文强调教学相长,乙文提到学生的善学和老师的善答,可以发现也是讲学和教两个方面,所以可以提炼出其相同处:都谈论了学习和教导两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甲文所说教学相长不是现代教育所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与教导别人相互促进,学习和教导的是同一个主体。而乙文所说善学和善教分别指学生和老师,是两个主体。由此可以归纳出两文的不同处。两文寓意也是有所不同。甲文强调“食,知其旨”,“学,知其善”,寓意实践出真知;乙文说应答如敲钟,钟有好钟、破钟,敲钟人要了解钟的特点,用好的方法敲钟,就会有好的效果,将学生比如钟,老师比如敲钟人。寓意好的老师与好的学生相得益彰。5.都采用了设喻类比的方法,甲文用“佳肴”比喻“至道”,指出“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自然贴切;乙文用“攻坚木”来比喻善问,“敲钟”来比喻善答,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甲文先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为了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将佳肴比作至道,“弗食,不知其旨”类比“弗学,不知其善”,以此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将善问比作“攻坚木”,先易后难,逐步解决,将“善待问”(即善教)比作“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类比善教者有好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这样可以概括出两文论证方法的相同处:设喻类比。甲文还有引用《兑命》资料的引用论证方法,但是乙文没有。不能作为共同处。【参考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 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怨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虽有嘉肴(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0分,每小题2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奚:怎么。2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不知其旨也 旨:(2)然后能自反也 反:(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4)舍问,其奚决焉 舍:2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虽有嘉肴(三)23.(1)旨:甘美,美味,甘味 (2)反:反省 (3)好:喜欢,喜爱 (4)舍:放弃,舍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1)(2)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联系上下句便可作答。(3)(4)题为课外词语,解答时可结合上下文意,联系课内词语来判断。如:“好”字,可联系《叶公好龙》,解释出“喜欢”之意;“舍”字,可联系《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解释出“放弃,舍弃”之意。24.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根据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②根据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③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在这里,“也”是语气词,故可在这里停顿;“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分别表明两层意思,故中间可停顿。2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答题时一方面要将重点词语落实到位,如“至”“善”“虽”“好”等。同时,注意句式,第二句为判断句,翻译时要落实到位。26.【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可以在通读两文的基础上,把握它们的内容,【甲】阐述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故曰:教学相长也”是对二者关系的总结,可以作为中心论点;【乙】中的首句“君子之学必好问”明确表明“学”与“问”的关系,且下文围绕这点进行阐述,故可以作为中心论点。27.(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一般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答题时,可以比较两文,结合论证方法的特点,加以概括。在这里,【甲】引用名言,属道理论证;【乙】直接层层说理,属道理论证。【甲】除了正面阐述外,还用“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行反面论证;【乙】以“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从反面阐述“学”与“问”的关系。【乙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