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奖:让优秀非虚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虚构作品有哪些 谷雨奖:让优秀非虚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谷雨奖:让优秀非虚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谷雨奖:让优秀非虚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4月10日,谷雨非虚构论坛特意邀请了50多名业内最具实力的作者和纪录片制片人、导演,在古北水镇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分享。“为优秀创作者助力”的谷雨奖也同期启动。而DOCO热纪录作为当代社会非虚构影像的传播者之一,也列席参与了此次论坛的记录和报道。

“非虚构是顶级奢侈品”

谷雨奖发起人、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在论坛上致辞时认为,非虚构作品“应该说它确实是越来越奢侈了”。

杨瑞春特意提到了腾讯网总编辑李方写的文章《世界上最昂贵的奢侈品》,她非常认同此篇文章的观点,即从总体情况而言,媒体大部分都是或者微利或者亏损的,需要更多的情怀或者价值观的投入。

“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想要坚持做媒体,想要坚持做好媒体,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从商业化角度看,非虚构作品的生产周期非常长,并且不是产出很高的创作品类,因此是其中的顶级奢侈品。

谷雨奖发起人、腾讯网副总编辑杨瑞春致辞

杨瑞春对当下的非虚构写作状况有些担忧。她发现,近几年“非虚构”虽已成为热词,但很多稿件并未厘清非虚构的概念,因此,非虚构的标准有待建立。在这一点上,她与知名非虚构作者、谷雨奖评委召集人李海鹏达成共识。二人都认为,好的非虚构作品应关注现实议题和公共利益,触达大众圈层的范围,同时注重叙事质量。

杨瑞春表示,非虚构对作者提出极高的要求,“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才华的写作者,要有非常严格的非虚构规范的训练,还需要有一个记者的敏锐和挖掘深度的能力,甚至需要对人性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而在目前,非虚构写作有陷入套路化模式的危险,在技术上需要突破创新,而且还面临后继人才缺乏的局面。

同时,杨瑞春也直言,非虚构作品虽然是奢侈品,但它也不应该曲高和寡。“我们的作品是要接地气,是要影响更多的公众的,对于做这件事情的这些人来说,需要更多笃定和坚持,需要拒绝很多诱惑。”

“写作和公益,都是让人心向善,对社会有益的事业”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剑锋在致辞时表示,腾讯公益和腾讯新闻联合支持非虚构创作不是巧合。“因为我们就是想通过创造性的努力为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最好是这些东西可以让人心向善,让这个社会向好。写作就是这样的方式,公益也是这样的方式,写作和公益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在这里相遇。”

谷雨奖评委、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剑锋致辞

“谷雨工作室成就非常卓越,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平台上最优质、规模最大的非虚构创作平台,也聚拢了中国最好的一批有理想、有一流的创作能力的新闻人、作家、导演等等。它也是最有资格推动非虚构写作界的荣耀之冠谷雨奖。”傅剑锋说。

傅剑锋期待创作者能一直秉持初心,关注现实和公益,创作出促进人心向善的一流非虚构作品。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他觉得“更需要有一群人不被浮华、喧嚣,还有唯利的流量、肤浅的情绪所影响的人,用沉静的心,用理性的笔,用优雅的故事写作,写出与这个时代相衬的作品,并且不断地引领人心向善。”

“写作者应具备整体性的能力”

论坛上,著名导演贾樟柯以谷雨“特别读者”身份出席。他用自己的创作经历分享了对非虚构创作的看法。

贾樟柯回忆了过去21年自己在电影工作中所参与的非虚构影像和文字创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拍纪录片,直到2010年的《海上传奇》前,几乎保持着一部故事片、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节奏。

谷雨特别读者贾樟柯致辞

贾樟柯提到一个观点:现实在成为作品之前其实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发生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通过记者、作家、导演的提炼、观察和发现,它们尽管是物理性存在的,但却未必根植于人们的认知中,不一定会使人有所触动。

贾樟柯注意到,近两年“非虚构写作”已成为热词,但也有很多人对它产生了大量的误解,一些人不仅简单定义理解了非虚构作品,而且还忽略了非虚构写作者、影像工作者们非凡的创造性。

贾樟柯纪录片《东》《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

贾樟柯认为,作为一个非虚构创作者,需要具备非凡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故事或人物生活情感中的内在逻辑。此外,还要有表现力,能将事实呈现出来。

“人们通过零散的生活碎片认识现实世界,但写作者应该具备整体性的能力,即将局部发生的事情放在总体性里面去思考的能力。这个总体性包括历史的、政治的、科技的、时间性的、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等等。”贾樟柯说,他的很多故事、很多电影包括虚构的作品,也有很多是来自真实的世界,“虚构跟非虚构其实都是通向事实的一个桥梁”。

“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核心价值”

作为奥斯卡纪录片的选片委员、CNEX的执行长,制片人陈玲珍在对话环节特别提到了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徒手攀岩》。

纪录片主题对话嘉宾:陈玲珍、韩萌与主持人宋晓晓(从左至右)

“这部影片讲人物故事,讲运动本身的重点,讲了对抗内在的恐惧及外在环境之间怎么去寻找协调,面对挑战。”为了拍摄攀岩,摄制团队需要学会攀岩,同时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拍摄。陈玲珍说,技术手段的进步使观众能看到的作品越来越精彩,“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品的核心价值”。

好雨知时工作室总监金辉则从纪录片爱好者的角度推荐了《燃点》这部片子,这部影片以戴威、罗永浩、Papi酱等创业者为主角,讲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创业经历。“这些人的故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创业也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辉认为,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时代中更激荡的,更富有变化的题材中去。

纪录片主题对话嘉宾:张楠、金辉(从左至右)

纪录片导演韩萌从创作者的角度为其他人推荐了荣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囚》。对于韩萌来说,《囚》这部纪录片虽然聚焦的是精神病人,但5个小时的片长并没有让她感觉到倦怠。在她看来,纪录片需要承载的是一种价值,它需要引发人的思考,它也可以提出问题。“我不认为纪录片能解决太多的问题,但是它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这可能是纪录片所能够承载的一种社会责任。”

《黄河尕谣》的导演张楠十分坦白,他直言去年自己并没有看到真心觉得佩服的中文纪录片。但他同时也表示,《生活万岁》这部影片给他带来了一些感动。

纪录片《生活万岁》

“影片中呈现了14个生活中完全不相关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影片以一种共同的生之艰辛,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种接近文学性的东西,那个东西是很多电视纪录片没有的。”张楠认为,《生活万岁》给了他一些意外的感受,而这部影片对电影语言的使用也做得十分出彩。

围绕着纪录片的困境和突破,陈玲珍和张楠又补充说明,非虚构作品既包括文字又包括影像,如果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影像可以互相成就、互相转化,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将一些非常好的非虚构文字故事跨界合作进行影像化处理,这可能对非虚构创作的整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被看见是最重要的”

在非虚构写作的分享环节,刺猬公社创始人、 CEO叶铁桥提出非虚构写作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负责人从玉华首先想到,目前在这个行业能够留下来的是“稀有动物”,很多人已失去沉迷其中、“忘掉四肢”的感觉。人员经过淘洗之后,日子反而要比以前好过一点。真正开始喜欢特稿写作的留下来了。

非虚构主题对话嘉宾:主持人叶铁桥与嘉宾从玉华、张寒(从左至右)

《人物》杂志兼《每日人物》主编张寒则说,作为自负盈亏的媒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钱。此外,很大的负担来源于争夺“被看见”的压力,人们的碎片时间正被各种视频、鸡汤所切割。

“当你在成千上万的公众号想出来,想被看见,大家都会觉得看阅读量是一种非常数字化的行为。如果一篇稿子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没有被更多人看见,只有几千阅读量的时候,是让人觉得很难受的事情。”

非虚构主题对话嘉宾:杜强、关军(从左至右)

《时尚先生》副主编杜强发现,目前行业内缺少新人,“也许有零散的热情做这个事,但写得好的人没有再继续出来。原先写得好的人在不断流失”。至于如何让独立平台更好地生存,这对他而言仍是一个问题。他觉得热情是地基,但非虚构写作的兴旺发达不能光靠热情。

非虚构作家关军注意到,在自我表达时代,一些进行非虚构创作的小型创业公司目前生存得不错。这类公司更多依靠业余作者。与此同时,真正靠非虚构谋生的写作者几乎没有,“既是一个环境的问题,本身这种写作方式对人的回馈就不够,所以也不会产生一个职业的独立的作者。”

张寒坦承,《人物》的记者团队普遍年轻。90后在心智、信息接受度、见识等方面远胜于上一代。但他们普遍缺少更有力度的东西,“希望这些小朋友们能够多待一段时间,写出更好、更有超越的报道。”

从玉华的观点是,人才的培养是时间的礼物。在时间点到达前,写作者所能达到的只是技法。她发现,当下,不少写作者对技法的关注超过了本身故事的力量,对故事的尊重不够,“大家都走得太快了,太年轻了。”

谷雨奖的产生,正是为了助力更多的优秀创作者,繁荣行业生态。作为致力于成为最具专业水准的华语非虚构奖项,谷雨奖力图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月度和年度的纯公益奖项,以奖励杰出的图文非虚构作品和纪录片,并引领人心向善、社会向好。

谷雨主编王波发言

接下来的一年里,由资深媒体从业者、学者、导演等人士组成的评委会,希望找到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奖掖它的作者,以为支持,不仅期待可以出现严谨、上乘的作品,更期待同时出现不拘一格、锐意进取的作品。

DOCO热纪录十分希冀看到由你创作的非虚构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