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虚拟数字人物项目背景 《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2024-07-01 06: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亿欧智库发布《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将虚拟数字人制作技术的建模、驱动、渲染三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展示,对虚拟数字人现状及产业链进行详尽分析,并对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分别做出未来趋势预测,对虚拟数字人在泛娱乐、金融、文旅、教育、医疗、零售等商业应用场景进行了案例分析。

报告作者丨焦天一

报告审核丨王彬 王辉

“十四五”以来,国家多项政策加速驱动虚拟数字人发展,特别是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首次明确地鼓励和支持虚拟人的发展。

投融资层面,截至2022年9月,我国虚拟数字人赛道投融资金额就已超过去年,达到24.9亿元。根据亿欧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投融资金额约为19.71亿元,而在2015年,这一统计数字仅为0.33亿元,6年间CAGR达到97.71 %。参与机构包括红杉资本、IDG 资本、顺为资本、峰瑞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以及字节跳动、小米、网易等互联网或科技公司,产业未来发展势头乐观。

政策扶持、科技发展、资本涌入,均为虚拟数字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而盛行全球的元宇宙相关概念又为产业注入无限动力,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从行业应用到商业落地,其所蕴含的前景空间令从业者奋力向往。

同时我们发现,虚拟数字人产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真正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机构并不多,概念盛行之下,也需产业在研发与创新上的重视与投入,使产业更持续的成长。

亿欧智库在此背景下发布《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希望能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帮助,更期待与大家交流与互动。

《2022中国虚拟数字人商业应用前景展望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虚拟数字人是通过建模、动作捕捉或 AI 等科技手段,制作出具有外貌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虚拟形象,并通过显示设备呈现出来。虚拟数字人创造的价值主要是打破物理的空间限制,提供了更多沉浸感、参与感和互动感。

从概念上来说,数字人、虚拟人、虚拟数字人三者概念存在细微差别。数字人的范畴包含虚拟人,虚拟人的范畴包含虚拟数字人。数字人强调角色存在于数字世界,虚拟人的身份是虚构的且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虚拟数字人强调虚拟身份和数字化制作手段。

虚拟数字人赛道受到资本青睐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行业虽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全球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是相对明确,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虚拟消费和数字经济的接受度非常高,用户需求也相对明确,市场潜力巨大;二是部分场景已得到检验,赛道本身具有足够的科技含量,符合AI多模态融合升级的大趋势,同时目前应用场景已经较为丰富,其中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场景在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变现路径等方面都已得到市场检验;三是自2021年爆发的元宇宙概念进一步促进赛道的发展。

虚拟数字人竞争激烈,但真正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机构并不多。截至2021年底,中国机构在国内共申请了1322项数字人专利,其中高校申请超200项,互联网巨头申请超110项。截至2021年底,共计58家机构获专利授权,企业涉及科技巨头、高校、数字人领域企业及银行;按照数字人专利申请数量情况进行排名,成立仅6年的追一科技表现亮眼,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67项专利申请中有15项获得授权。百度专利获批授权数量最多,51项数字人专利申请中有20项授权成功。魔珐科技已申请虚拟数字人相关专利25个,其中已成功获得授权专利14个,包括发明专利12项 ;授权占比近60% 。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虚拟数字人行业可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虚拟人的基础技术层为虚拟人的生产制作提供技术支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所有虚拟人呈现及交互所需的硬件,如显示设备、芯片和交互所用的光学器件、传感器等;以及制作虚拟人时需要承载算力的计算设备、动作捕捉所用的各类光学器件以及动作传感器等。软件端除了呈现和交互软件外,在制作环节还需要建模软件和渲染引擎。

平台层是虚拟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分为垂直虚拟人厂商、AI类厂商、互联网厂商及CG/XR厂商,为虚拟数字人的制作及开发提供技术能力。平台层汇聚的企业较多,商汤、百度、科大讯飞、魔珐科技、相芯科技均有提供相应数字人技术服务平台。

随着需求提升和技术迭代,虚拟数字人逐渐赋能众多传统领域。从各场景落地模式来看,应用层可分为To B 和To C;

To B 端主要应用于泛娱乐中的影视、金融、文旅等领域,变现模式主要为需求方采购服务型虚拟人,以达到替代真人的效果。

To C 端针对泛娱乐中的传媒和游戏等领域,变现模式主要为打造虚拟偶像或虚拟IP, 通过运营手段扩大C端的粉丝流量,再通过流量变现。

在应用层,商业化场景的边界正在交融与泛化,如科大讯飞打造的AI 虚拟人交互平台,已经服务到金融、媒体、数字化、政务、文旅等各行各业;如以AIGC为核心创作能力的度晓晓,也可以做品牌代言人,或者内容制作人,甚至演唱会策划人;而全网粉丝超百万的李未可,已经逐渐延伸为潮品牌。

虚拟数字人的行业兴起,或许只是在未来,元宇宙世纪大幕的一角被揭开,大航海时代迅速上演,如若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同时它也是在当下,产业端的数字化、媒体端的泛娱乐、人群端的Z世代以及资本端仍在追逐的新消费,所相叠加的波峰,仍可谓大浪滔天。

以下是报告节选正文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