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十数年,一直在奔跑,蘑菇街创始人陈琪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蘑菇街创立时间 创业十数年,一直在奔跑,蘑菇街创始人陈琪的故事

创业十数年,一直在奔跑,蘑菇街创始人陈琪的故事

2024-07-01 0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郝德秀 编辑/ 冯寅杰(本文原载于《创业人》杂志 原标题《蘑菇街:潮人和技术派的本土Pinterest梦想》)

卸任蘑菇街CEO整整一年的创始人陈琪近日发声,他与互联网十年高速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这代人,在互联网中拼搏创业,在互联网上奔跑成长。”

如今已经是蘑菇街董事长的陈琪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

把时间回拨到2012年前后——苹果手机、安卓智能手机还是人们手中的“时鲜货”;微信App才面世不过半年;4G网络资费大幅下降……

“就像2000年前后PC时代为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打开门户网站创业大门一样,我们这10年的创业得益于新的基础设施——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陈琪说,以前创业做生意需要有厂有设备,现在互联网是开放的,只要有互联网技术就有机会去创业。

淘宝第51号员工

陈琪是典型的80后互联网创业者,有着计算机专业背景,曾是淘宝第51号员工。“当时代向前,新的基础设施出现,创业于我而言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2011年,他和大学时期的同学共同创办了蘑菇街。

“刚创业的时候,互联网行业是开放互通的,比如我们最早做的导购社区,可以连接微信、微博、淘宝等,系统的开放是当时创业的风口,一个网站可以链接另一个网站。”陈琪回忆。

在陈琪看来,10多年来创业的另一个风口,是2013年前后开始兴盛的风险资本。“我们刚创业时,都没听说过风投,我和其他创始人都是卖房创业。”陈琪笑着说,“后来风险投资很热,我们也引入ABCD一轮轮融资,资本推动行业的整合能力开始变强。”

并购、上市、转型……像多数互联网企业发展历程一样,蘑菇街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机遇。“虽然其中也有波折,但我们都克服下来了。”陈琪说。

微信、移动支付、手机健身、网络租车、长短视频、掌上阅读……10年来,海量应用覆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批公司因此诞生、壮大、成熟。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有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

“但很明显,这10年里,后5年不同于前5年,互联网创业方式有所转向。”陈琪说,获客成本变高,互联网模式创新创业门槛随之变高,仅仅是模式创新,已经很难在市场里获得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创业内外因素在变,但创业初心不变。在陈琪看来,蘑菇街本身并不仅仅是电商,而是围绕着“美丽经济”“大众时尚”创新创业。“从开始的时尚社区,到后来的网红经济和网红店,再到直播电商,都有我们在行业里探索的身影。”

事实上,蘑菇街是行业里率先入局直播电商的。

十年之后,谁更牛?

“今天上午见了蘑菇街的小陈,又一个八零后,后生可畏呀!”4月14号中午,薛蛮子在微博上感叹。

后面跟着“SharkUI”的回复:“谢谢薛老的指点和教诲,我们还都是新兵蛋子,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行。”这位自称互联网新兵的“SharkUI”,就是蘑菇街创始人兼CEO陈琪。“deep, fast, sharp, as a shark.”陈琪这么解释自己的微博名字。显然,在他看来,选择创业,已不仅仅是选择涉入江湖成为大鳄,而是潜入深海成为鲨鱼。

去见薛蛮子之前的凌晨,从杭州赶来北京出差的陈琪,因为北京空气太干燥,鼻子不舒服,睡不着,又想起知乎网站创始人周源曾邀请他回答一个问题,便索性登录知乎,“咬咬牙分享了一条压箱底的经验。”

陈琪“咬牙” 分享的,就是被许多人转发的《十年之后看,Pinterest和 Instagram谁的价值将会更大?为什么?》一文。文章中,他提出了自己总结的“FOR” 模型:碎片(Fragments)、组织(Organize)、再组织(Re-Organize),并据此对Twitter、新浪微博、Tumblr、Pinterest以及自家的蘑菇街做了比较分析。

对2004年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陈琪而言,写一篇专业文章,显然不是什么难事。除了应付周源的邀约,陈琪大概还想借此说清楚自己早已疲于解释的一个问题:蘑菇街和Pinterest不是一回事儿。

“真要作比较,也应该拿美国的polyvore和lookbook跟我们作比较。”陈琪说,“Pinterest是图片分享社区,蘑菇街是女性购物的分享和导购网站。”

如果从“赚钱”的角度区分二者,则可以分得更清楚:蘑菇街是赚钱的,Pinterest是不赚钱的。

2010年上线的Pinterest在赚钱方面很纠结。尽管它访问量已超过LinkedIn,仅次于Facebook和Twitter,成为美国第三大社交网站,也引来风投垂青与无数模仿者,甚至有传言说其估值已超过77亿美元,但坐拥千万注册用户的Pinterest却偏偏一直未能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无法将庞大用户变现。

而蘑菇街却是风光无限。根据蘑菇街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3月31日,蘑菇街注册用户950万,日浏览量1.1亿次,日均为淘宝带去500万次点击,引导的淘宝成交量为6万单,是淘宝目前最大的社区流量来源。按照淘宝联盟公布的平均每单80~90元计算,蘑菇街每天超过10万佣金进账,一个月可以为淘宝带去约1.5亿的成交额。

陈琪表示,今年的目标是为淘宝带去30亿的交易额。——难怪薛蛮子会感叹“后生可畏”。

同样感到“后生可畏”的,或许还有马云。Facebook与Instagram之间高达10亿美元的收购案似乎引发了“Instagram效应”,有人建议Google应该买下Path,也有人说Amazon和Pinterest才是天生一对。如果Pinterest在图片后面添加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Amazon的购买链接,那么Pinterest就成蘑菇街了,而Amazon也就扮演了淘宝的角色。如此推算,自然会有人问,淘宝会不会收购蘑菇街?

淘宝如今已加快SNS化进程,相继推出了淘便宜、哇哦、一淘发现、淘宝圈子、顽兔等类Pinterest产品。对此,陈琪表示对蘑菇街没有影响。“淘宝正向生态系统方向前进,而我们是淘宝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大学毕业后在淘宝做了6年产品经理的陈琪说。

淘宝会不会收购蘑菇街?

创业?先卖房子,后弃期权

很难想象,为众人呈上一席电商盛宴的蘑菇街,“厨房”里只有七十多人。而这七十余人中,近一半的人负责技术。“我对‘囤积’工程师有癖好。”技术出身的陈琪笑着说。

2008年汶川地震时后,陈琪的妻子创建了一个讨论企业捐款的论坛“琳琅国货”,网站的技术负责,自然落到陈琪身上——他成了第一个“被囤积”的工程师。

当这个论坛的主题逐渐变成女性购物分享,且每天的访问人次超过六七十万的时候,陈琪开始意识到,商机出现了:将社区资源与电子商务结合。社会化电商Social Shopping的概念初见端倪。

很快,2010年2月,陈琪从淘宝辞职,放弃了价值一千多万的期权,与大学同学魏一搏开始创业。然后,陈琪100万卖掉自己在杭州的一套房子,魏一搏50万卖掉自己在深圳的一套房子。这150万,就是他们创业的启动资金。之后不久,淘宝首席架构师岳旭强和和淘宝最牛的营销人“胖胡斐” 李研珠相继加入,二人现在分任蘑菇街的CTO和CMO。

蘑菇街诞生之前,最先问世的是卷豆网。之后,这个创业团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直至蘑菇街的出现。可以说,淘宝、当当、京东等让人们知道了去哪里买东西,而蘑菇街则告诉人们应该买什么。

陈琪自己在蘑菇街注册了几十个“马甲”:“同事们都不知道我的‘马甲’。一有空隙,我就穿上一个,去蘑菇街逛逛。一闭眼,我就成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或三十几岁的白领,和用户们聊得热火朝天,揣摩她们的消费心理。”也许就是在这样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句颇有些绕口的经验之谈:积累用户利已行为得到利她结果。在今年三月份的艾瑞峰会上,他把这句话的出处也抖了出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话是,追逐个人私利有助于实现公共福祉。

虽然蘑菇街的新闻在电商领域很抢眼,但陈琪大部分的时间都躲在一边专心捣鼓蘑菇街。“每个月拿出两三天的时间给PR徐达,听他安排采访、活动之类的。剩下的时间,别来打扰我。”。

对于蘑菇街的产品和技术,产品经理出身的陈琪倾注了很多精力,他不想被打扰也是有理由的。这几天,他在微博上说:“最近邀请我参加各种会议、论坛、讲座、访谈的朋友越来越多,拒绝大家我也很不好意思。但是我相信大家邀请我是希望我能接着讲讲干货,多少对听的人有些帮助。但是我创业两年,也就总结了那两三点有价值的经验,再说一两次就用完了。江郎才尽之后,还是让我埋头工作吧,到时一定接着说干货。”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