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湖北莲藕:美味与情感记忆(武汉话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藕夹怎么做汤才好吃 01 湖北莲藕:美味与情感记忆(武汉话版)

01 湖北莲藕:美味与情感记忆(武汉话版)

2024-01-17 1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1 湖北莲藕:美味与情感记忆(武汉话版) 29.6MB 00:0032:18

主播:朱轶(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湖北人关于美食的记忆,第一缺不了的就是莲藕。

不爱喝排骨藕汤的人,不能叫作湖北人。那一大吊子煨到排骨在锅里微微发颤、莲藕的粉红色和清香扑面而出、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蒙在面上、油花儿轻轻飘动的藕汤,在幼年时就植入了几乎每个湖北人的味觉里。它关乎美味,也关乎温暖、亲情,和每个人的成长相伴随。

再穷的人家,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每个月煨一次藕汤是少不了的。湖北人只要说“藕汤”,都心知肚明指的是排骨藕汤,只不过物资贫瘠的岁月里,富裕点的人家用筒子骨和排骨,日子紧巴的人家用肥肉或是猪蹄、内脏之类的。

煨藕汤少不了砂锅吊子,“吊子”是湖北方言,指一种尖底的黑砂锅容器。吊子在灶火上慢慢熬,只要经济上允许,肉一定要舍得给,不然太瘦的汤既引不出猪的肉香,淀粉质的藕也沾不够油腥,白白浪费了一大锅原料,香气都闷着发挥不出来。一大吊子正宗的藕汤里,排骨和藕各占一半,煨到肉和藕的味道都混合到汤里,肉轻轻一撕就能从排骨上掉下来,藕变得白色中透着粉红。盛出一大碗堆着肉和藕的汤,洒上切成寸断的小葱,汤上还蒙着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

▲一大吊子排骨莲藕

每家只要能攒点肉,就琢磨着凑齐原料来煨藕汤。一家煨汤,满院飘香,大家开玩笑说:“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武汉人豪爽大方,即使自家也盼望了很久,等汤好了,还是会给邻居每家人盛一小碗。这样下来,一个月里不是自家煨汤,就是邻居送来藕汤。

如果家里有客人来,头一天主人就会用炉子煨好汤,汤在砂锅吊子里放上一晚,第二天客人来了热一遍,味道更加浓厚醇美。湖北人的藕汤好像不是用来配主菜的,它本身就是一道关键的主菜。客人上桌,主人往往给每个客人单独盛一大碗藕汤,排骨和藕满满地堆在汤面上,再盛一盆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吃完了各自碗里的,再吃别的菜,中间那盆藕汤也像菜一样,吃的是它,喝的也是它。所以藕汤的记忆,是和大家庭、邻里之间以及每个人的成长相伴的。

过年时排骨藕汤更是少不了。要说备年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常常有人为了年前买到排骨,往往带上竹编的筲箕和砖头,整晚排队,实在累得不行了,跟后边的人说说,把筲箕和砖头放在队伍里,自己歇歇再过来。排一整夜买来的排骨,一定是用来煨藕汤,可见藕汤对于湖北人来说何等重要。排在前头的人还能买到猪下水,猪下水不在计划供给之列,不用票。

年节期间的聚会,好似大家庭开的一个品鉴会,除了尝尝各家做菜的手艺,同样是排骨藕汤,今年哪家煨得好,哪家的藕最粉最香,大家喜欢评说一番。想想整个湖北都差不多,排骨藕汤植入了绝大多数人的味觉记忆中。

“粉”是评价汤里的藕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它的含义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面”,用来熬汤的藕必须要煨得烂。但是藕的烂,并不是外形烂在汤里,那可没了卖相。藕的外形还是滚刀块,只是一口咬下去,藕如栗子般很绵软,淀粉质的香味又浓稠。藕咬一口,丝如胡须般扑向食客的面颊,轻轻挠痒痒。藕丝不能太多,拉起来不宜太重,这样藕就太老了;但是没有藕丝的话,藕显然又太嫩,淀粉含量少,吃起来不香。

如果没有买对藕,就算把吊子底煨穿了,藕也烂不了。这买来的若不是汤藕,一吊子汤煨下来,藕自岿然不动,丝毫没有把自己融进肉汤的意思,咬在口里生生脆脆,肉汤和藕是分离的。喝汤的人会斜着眼看着主人:“伙计(方言,‘兄弟’的意思),这买的是么斯(方言,‘什么’的意思)藕,哪里叫藕汤咂!”做汤的人也会不好意思,好似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藕在过年时也是做菜的好食材,味道鲜美,价格不贵,每家每户都会把藕放进年夜菜里。炸藕夹或藕圆子是另一个甜蜜的记忆。藕经过油炸后,淀粉的香味加上口感的酥脆,特别馋人。

▲湖北民间常见菜 炸藕夹

藕夹是湖北特有的做法,将藕切成片,其中每两片不完全断开,中间加上调好味道的肉末,外边裹上鸡蛋面粉糊,再到油锅里炸得酥脆。用来做藕夹的藕,要求不是太高,脆一点或粉一点都行,所以好藕用来煨汤,剩下的可以做藕夹。炸藕夹和北方的炸茄盒类似,不过茄子极为吃油,炸起来比藕夹更油腻。

藕圆子也是一道独特的湖北菜,有不同的做法,可以是炸藕圆,也可以是蒸藕圆。藕圆子可以加肉末,这样细细碎碎的藕末容易黏合到一起,再把藕圆子放到油锅里炸,又香又脆。更有湖北风味的藕圆子,外边裹上一层泡过的糯米,蒸熟后藕香和米香渗透在一起。还可以在藕圆子外层裹上阴米,所谓“阴米”是将糯米蒸熟后晒干,再蒸再晒,反复两三次之后,得到的阴米细小密实,浓缩了米的香味。将阴米裹在肉圆外,在油里炸熟了特别香。

藕在湖北人这里还有其他做法,比如湖北的沔阳人擅长做蒸菜,“沔阳三蒸”天下闻名。沔阳三蒸简单说来是蒸肉、蒸鱼和蒸菜。这蒸菜的原料,外人一般是不会想到的,比如用米粉蒸藕丁、茼蒿、菱角米、萝卜丝。菜放在蒸笼的最下层,肉和鱼放置其上,蔬菜和鱼肉都把米粉当作介质,调上酱油、红腐乳汁等,味道互相融合,出锅时淋上香油、醋,洒上葱花。鱼和肉的油脂吸收到米粉里,一点不油腻,吸收了油脂的米粉使得素菜又增香不少。

一顿湖北人的过年饭,独具风味的菜肴有排骨藕汤、炸藕夹、糯米蒸藕圆、腊鱼腊肉、自制香肠等。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说,湖北菜的特点是原汁、味浓、纯正、微辣、咸鲜。鄂菜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将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和水产性原料结合起来,一道菜里往往是主料加主料的搭配。比如排骨藕汤,一般用3斤排骨和3斤藕,两者都是主料。

九孔藕

湖北人没有多少挨饿的记忆。生长在鱼米之乡,湖里素的有莲藕菱角,荤的有小鱼小虾,还不至于挨饿。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代表性的美食很多是与湖泊相依偎的。如果要挑选出最能代表湖北特色的年货,大家普遍想到的还是莲藕。冬天一般是万物萧条之时,淤泥包裹的湖面下却依旧能挖出白嫩嫩的新鲜莲藕,这种植物性的美味在冬天尤显珍贵。虽然很多湖北人从小喝排骨藕汤长大,却从来没有去细究,一碗味道顶级的藕汤,它从原料到手艺经过了哪些奇妙的变化。那些抚摸过莲藕的采藕人,那些用双手塑成黑砂吊子的手艺人,那些用点睛之笔让香味“跳”出来的大厨们,怎样共同决定了一碗藕汤的极致味道?

食材本身最为重要。湖北产藕的地方非常多,莲藕的整体质量高,好像很难证实哪里是“最好”的。一个常识是,九孔莲藕是上品,质量胜于常见的七孔莲藕。但在九孔莲藕的产地,就有好几个竞争激烈的选项。

卢永良提到,仙桃沔城莲花池、蔡甸莲花湖、浠水巴河九孔藕都是顶级的藕。蔡甸的莲藕种植面积大,比较产业化;沔城和巴河的藕产量小,市场上不多见。距离仙桃市区40多公里的沔城镇里的沔城莲花池,第一眼看上去好生凋敝。池子有大小不等的几个小湖,一些地方是水面,一些地方黄褐色的淤泥上插着一根根稻草色的荷叶梗,它们低垂着腰杆,有些已经烂在泥土里了。看到淤泥的湖底,便知水面其实非常浅。

▲采藕的工人从湖中挖出莲藕,冬季的莲藕非常适合煨汤

不过在养藕人眼里,湖底那淤泥下,可全是宝贝。地道的藕农郑启仁曾说:“我看一看湖面上的荷梗,就能知道哪支荷梗下有莲藕。”原来并不是每支荷叶梗下面都藏着果实,一枝藕最多能长出72片荷叶。郑启仁说:“特别是八九月份荷叶铺满湖面的季节,那长着莲藕的荷梗就好似孕妇,白头粉面的,又饱满又精神。”有经验的采藕人认准荷梗,大脚丫顺着这支荷梗往下踩,一旦触碰到淤泥里小的莲藕枝丫,脚马上条件反射式地往上抬起,以免踩坏了莲藕。他们再用脚横着摸摸藕的走向,便知道哪支是主藕,哪支是枝干,双脚顺着主藕的走向,在它两侧踩出两道槽,再用脚尖往上一挑,这支藕便能轻松地用手捡起来了。

沔城人用脚来踩莲藕,确实是个稀罕事。湖北其他好几个地方的人们,基本上用钢锹协助手来挖藕,也有人用水枪来冲,可沔城人却祖祖辈辈用脚踩。沔城州休闲农庄的老板谢均汉说,沔城建城的历史有1500多年了,传说建城时为了取土烧城砖建城墙,取土的地方成了后来的莲花池。这里处在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湖里淤泥的营养特别丰富。人们还在藕田里养点鱼,草鱼和武昌鱼养不得,因为它们会吃莲藕的活梗,花白鲢和刁子鱼、胖头鱼都适合藕田。莲花池千年来形成的淤泥非常深,用手不好挖,再加上因为养鱼,池里的水不会完全放干,所以一代代传下来都是用脚来踩藕。

沔城并不是普通的乡野之地。大莲花池的边上有一个高台,庙山门墙高三丈,粉红色,上嵌四个金字“广长律院”,据说是董其昌手书。广长律院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是湖北三大律院之一。沔城从明初开始,几百年来曾一直是府、州、县治地,因此这里庙宇桥梁特别多。莲花池在历史的种种变故中一直没有中断养藕的历史,所以这里的藕与今天的改良品种区别明显,它们比较细长,谈不上粗壮漂亮,但是煨到汤里特别软糯,滋味足,回甜长。

热情的本地人王桃珍曾经形容这种味道:“莲花池里的藕煨汤之后,一口咬下去,块状的粉浆从藕里流出来,满口都被藕香味包裹着。那种粉浆好像上等的鲫鱼汤,又白又浓,再吃到别处的藕,清淡、脆,不是这个滋味啊。”藕是这道汤里的主角,湖北人喝汤其实是“吃”汤,首先要尝尝这汤里的藕是否粉,大块大块的莲藕就吃得人肚子半饱,极少去评价肉的味道如何。

莲藕的节奏

莲藕生长的周期真是让庄稼人满心欢喜,这一年四季里,与莲藕相关的作物生生不息。郑启仁说,莲分为三种:观赏性的花莲;以产莲子为主的籽莲;产藕和藕带的叫作菜莲。湖北人知道藕带是非常珍贵的时令菜,每年5、6、7月,刚种下去一两个月的藕秧长出了藕带,这种手指般细嫩的植物,可以说是藕的小时候。它们这时完全没有淀粉,吃起来像清脆的蔬菜,却又有鲜爽的甜味,清炒或是做酸辣藕带都很爽口。

藕带的主干被采摘人抽走后,原来的枝干又会长成主枝,这样一根藕可以抽十来次藕带。温度达到33摄氏度以上时,藕带每天能长1米长。仙桃等地这一片冲积平原的腐殖土营养丰富,并且非常疏松,很适合藕带的生长。如果土质板结,藕带在泥里拱不动,就会变老,不再生长。所以湖北的藕带十分脆甜,外省吃不到这样的美味。

到了七八月份湖里长莲蓬,就意味着淤泥下的藕即将在泥土里往前钻,慢慢成形了。但是如果之前抽了十几次藕带,就基本断了这根藕的生命,接下来长出的藕又瘦又小,没有产量和卖相,只能留着庄稼人自己吃。所以准备产藕的荷梗,庄稼人才舍不得抽藕带,而是静候藕从夏天到秋末的成长。

9月初,新藕就可以上市了。这时的藕特别脆嫩,吃起来比梨还甜。卢永良说,这种新花藕适合生吃、凉拌或是滑藕片。所谓滑藕片,最佳是用米汤来滑,藕片在锅里只用短暂翻炒即可,加少量盐,吃的是它脆甜的原汁原味。接下来的时间,莲藕的淀粉质越长越多,待到10月末,藕里的淀粉质完全长成,此时是煨汤的最佳季节。再往后荷梗倒下,容易把湖里的水倒灌进藕孔里边,藕会有一点水臭味。不过湖北的藕已是最佳品质,所以人们会整个冬天都把它当作煨汤的好料。过不了多久,新一年的藕带又上市了。

湖边的人还会有一些乡间风味的菜肴,比如锅巴藕饭,将藕剁碎后和大米一起煮,一直煮到锅里出现锅巴,喷香喷香。还有荷叶尖炒鸡蛋,荷叶米粉蒸藕,将糯米塞进藕孔里蒸……

而用藕来煨汤,从秋天一直到冬季结束,藕的这种用途贯穿了人们冬天热气腾腾的餐食中。沔城莲花池的藕农们准备等到腊月十几后,加足马力踩藕,等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

武汉蔡甸的采藕人是传统的用手挖藕,他们看上去好似孤独的考古人,在寂静的田间默默翻腾着淤泥。新翻的淤泥呈黑色,与面上黄褐色的泥土不一样,采藕人身后的淤泥好像是他开拓的一条战壕,粗细长短不一的藕被甩在泥土上,有点像残肢。藕裹着薄薄的泥土更容易保存,所以直到上市之前,它们都蒙着黑色的“面纱”。郑启仁是熟练的用脚踩藕的藕农,他自豪地说:“我若在前面踩藕,你后边的人捡起来清洗,根本就跟不上我踩藕的速度。”他们泡在寒冬的冷水里,每从泥里拖出一条藕,都会用双手捋去藕的淤泥,好像在从头到尾抚摸这条来之不易的生物。看过采藕人辛苦的劳作之后,会突然对吃到口里的每一块藕背后的采藕人,生出敬意。

鸡窝灶·吊子·手艺

湖北人总说“煨汤”,到底这个“煨”是一个怎样的意象。藕农龚义爽说起最好喝的藕汤,肯定要有鸡窝灶。鸡窝灶和一般北方烧柴火的灶类似,但是这个灶口又大又深,直径大约两尺,深度也有两尺。平时炒菜将大铁锅放上去,若是煨汤,取下铁锅,将黑砂吊子放入灶里边。看上去黑砂吊完全被“埋”进了灶里。人们先用柴火稻草围在吊子四周烧,这时烧的是明火,吊子里放着猪肉。待到汤被大火烧开,主人会将大量的谷壳、锯末倒在柴火上,很快明火被扑灭,谷壳或锯末聚拢着吊子,有半个吊子那么高,用阴火将这一吊子汤慢慢地“煨”熟。龚义爽说,这一吊子汤大约十一二斤重,要用掉三四斤谷壳或锯末,煨出来的汤才好喝。

有时候人们会在做晚饭之后,利用灶灰的余热,将用大火滚过的汤慢慢闷,第二天早上起来,一吊子藕汤已经香飘很远了。只是现在农民不断住进楼房,鸡窝灶已经不多见了。

好汤肯定离不开好的烹饪器皿。卢永良曾说,汉川、宜昌、恩施等地都有人生产吊子。在汉川马口有个原来全村生产吊子的马鞍乡炮竹湾。吊子的主要原料是山西白煤的灰,再一比一地和上黄泥巴,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现在白煤的灰不太好找,整个村子只剩下两户人家生产,今年的生产已经完成了。

虽然没有正在生产的作坊,村子里处处可见废弃的吊子,以及烧制吊子的窑洞。高温烧出的吊子是土红色的,还要放进土地里挖出的洞中,用稻草点火来烧,烧制5分钟后,便成了黑色的砂吊。做过多年吊子的胡桂平说,白煤烧过的灰不能太细,否则坯子不成形。好的吊子烧制后敲起来声音特别洪亮,没有杂音。煨汤的吊子是尖底的,因为如果是平底,用久了之后吊子底容易往下陷,尖底的不易变形。

这种民间传下来的吊子,在科学数据上也得到了支撑。卢永良说,根据测试,黑砂吊的保鲜度能达到90%以上,远胜于钢精锅。吊子的透气性也好,湖北人煨一吊子藕汤能喝几天,吊子起到了天然的保鲜作用。

有了九孔莲藕、鸡窝灶和黑砂吊子,这一锅藕汤的味道肯定错不了。卢永良说,和藕搭配的猪肉,最好取筒子骨和排骨。筒子骨上的肉不必剔得太干净,排骨也不用太瘦,这样肉的油脂和藕的淀粉充分融合,汤才会好喝。筒子骨和排骨煨到八成熟,再将藕放进汤里,如果藕放得太早,淀粉会包裹住猪肉,使肉的香味出不来。他自己还有一个小秘诀:一大吊子汤里,放一小块巴掌大小的腊肉皮,这汤就会格外地鲜美。

(注:本文节选、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第721期《最想念的年货》专题报道,《湖北莲藕与洪山菜薹》一文,作者/吴琪,2013年2月04日出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