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染织工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藕丝织布起源与发展 汉服的染织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

2023-03-23 1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让汉服变得精致美丽的工艺

汉服的染织工艺——丝织工艺(上)-图片1

、三角形纹、折线纹、云纹、∽纹、叶形纹、龟背纹等等。

春秋战国时代,以蚕丝为原料的罗织物风靡一时,如罗帐、罗幔、罗衣、罗裙罗衾......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楚国的文学家宋玉,在他著名的《神女赋》中有“罗、纨、绮、绩盛文章”句,赞叹精美的丝质花罗就好象那生动、活泼、富有文彩的文章一样。

春秋战国时代的纱的品种繁多。新兴的地主阶级僭越周礼的规定,开始用丝织的纱涂上漆做帽子。在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土过一块浅棕色的绉纱手帕,它的经纬丝线的拈度和拈向不一样,织成后绉缩相错,表面显得凸凹不平,然细薄,却给人以一种厚实感。

《庄子·逍遥游》记载,春秋时代,我国已有丝絮布,人们把那密实、挺括、有一定强度的丝絮布作为布帛的代用品,也有人拿来在上面作文写字,被称为原始纸。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与各国人民的交往,我国美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就已传到西亚及欧洲诸国,受到各国人民的赞美,认为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这些艳丽多彩、轻盈柔滑的丝绸织物,象天空的彩霞,春野的繁花,闪耀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芒。

3、秦汉的染织工艺(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据《日本纺织技术の历史》记载,秦始皇时(前259—前210年),吴地(今浙江一带)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技术和缝制吴服。西汉哀帝(前6年到前1年)年间,我国罗织物和织罗技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到西汉时,汉和西域联系已经沟通。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据《汉书·张骞传》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0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携带大量丝织品,促进了中外丝织技术交流。我国的养蚕、缫丝、丝织和印染等技术陆续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地。这条从我国长安(今西安)开始,连接中亚、西亚、欧洲的贸易通道,主要是以运销我国的丝绸织物而著名于世界,所以中外历史学家称它为“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武帝年间,我国已通过南海道与南亚各地区进行物资交流。汉武帝曾派遣直属于宫廷的“译长”(外交官),率领“应募者”(临时船工)带着大量黄金和丝织物,从雷州半岛乘船,驶过南海,入暹罗湾绕过印度支那半岛,再过孟加拉湾来到黄支国(现今印度南部地区),然后交换了“明珠、璧琉璃(一种贵重的宝石装饰品)、奇石、异物”等返回中国。一条与横跨中亚、西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相平行的海上丝绸通道,从此也畅通起来,当时的海船自福建、广东起锚,向南海驶去,可达东南亚各地区,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抵达南亚各国,向西北则到达阿拉伯半岛或北非地区。促进了丝绸海陆贸易和纺织技术的传播。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经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将我国著名的丝绸等纺织品远销亚、欧、北非等地。它扩大了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增进了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又有飞跃的发展。染织的产量大,品种多,技术先进。不只在提花织物方面,已能织出精美而富于变化的花纹,而且染色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当时中原地区出产的染色织花丝绸,不仅受到国内边区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在汉代首都长安,“少府属官有东织室令丞、西织室令丞”。东织室、西织室是负责为统治阶级生产高级丝织物的纺织场,令、丞是主管织室的官。《汉书·贡禺传》、《汉书·地理志》也记载:西汉朝廷设织室令丞管理纺、织、染手工业,襄邑、临淄专设服官,“齐三服官作工种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京城长安东西织室亦一岁费五千万”。襄邑、临淄都是当时染织工艺生产的著名地区,汉代统治者在这里设“服官”管理生产。这说明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官管理纺织染手工业的生产,生产规模很大。

除官营纺织业外,也有私人经营的作坊,及地主豪富人家经营的规模较大的丝织作坊。如《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机用一百二十蹑(nie),六十日成一匹,直万钱”。又据《汉书·张汤传》载,汉武帝时,豪富张东世经营的作坊,有七百人从事生产,他的妻子也参加纺绩。

汉代纺织业的瀑布兴盛,还表现在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从事纺绩。在当时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是普遍现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是当时农村的真实写照。那时农村纺绩主要是葛麻之类,以解决自家衣裳问题,或者用生丝织成绢帛,作为缴纳赋税之用。由于汉代纺织业的发达,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其他工艺品种如铜器、画像石等,也常采用纺织作为装饰题材。

汉代染织生产的产量很大。且不说当时广大农民、手工业者所织造的嘛、葛布数量之大,就是精美高贵的丝织品的产量和消耗量也是惊人的。据记载,汉武帝时,一年征集的丝织品达五百万匹,在武帝的一次出游中九消耗缯帛一百余万匹。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一次送给匈奴单于就有“锦绣缯帛三万匹”。他的幸臣董贤建住宅竟至“柱槛衣以绨(ti)锦”。武帝、昭帝时代,高贵的丝绸织物已不再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品,民间有钱的人也都服用“绣衣戏弄”、“素绨锦冰”、甚至连犬马也“衣文绣”了。当时丝织品已经成为商品广泛流通。如《汉书·灌婴传》:“灌婴睢(sui)阳贩缯者也”。可见丝织品作为商品买卖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而从朝鲜、外蒙古、苏联的贝加尔湖地区都粗体了汉代丝绸织物,在西亚的叙利亚(古条支国)、伊朗(古安息国)、意大利(古罗马帝国)以及地中海沿岸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现不少我国汉代的丝绸,在许多国家的古史中都有关于我国汉代丝绸的记载,它又一次说明汉代丝绸不仅广销国内,而且已经远销国外。成为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争相抢购的珍品。

汉代染织技术水平很高,这从汉墓出土的大批精美、艳丽的丝、麻、毛、棉等织物可以得到充分证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薄如蝉翼的襌衣素纱和立体感鲜明的彩色绒圈锦等丝、麻织物。可以推断当时确已使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否则无法织出这类产品。以绒圈锦为例:绒圈锦是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织物表面的矩形图案部位,呈现有立体感强的环状绒圈。它的制造工艺与一般纹锦不同,除了要有一套提花装置外,还必须用两个张力不同的经轴加起绒针,才能织成。绒圈锦的总经数为8800—11200根,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要上千的综束,其织造之艰巨,可想而知。这说明两千一百年前我国已采用双经轴的提花机,用提花束综来控制上万根经纱。

这时的木制织机为以后提花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经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有花楼的提花机生产情况。挽花工坐在花楼上,织工坐在布机前,与挽花工配合投梭织制。上拉一束,下投一梭,有条不紊。

从汉墓出土的杯形菱纹提花罗,是以粗细线条构成耳杯菱形图案。它是横式连续排列法分为粗细二档,每一图案循环纵向为7厘米,横向为3.7厘米,粗花纹线条挺秀,菱形相扣,大小套叠组成四周对称图案;细花纹工整精细,上下对称,图纹清晰;地部网孔雅致匀和,花地分明,说明当时罗织机已有提花束综合绞综装备,提花和编织技术都已相当成熟。

秦汉时,我国各地广泛采用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它的构造虽然简单、原始,但在当时世界上已建是最先进的织机。欧洲直到公元六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到十三世纪才广泛采用。

①丝织工艺

汉代的丝织工艺由于专业织工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所以汉代丝织品从纺、染、绣工艺到花纹设计,都有空前的提高和法则。很多产品不仅柔软光滑,细密结实,而且花纹瑰丽,色彩绚烂,光彩夺目,成为古代染织艺术的珍品。

汉代,丝织品的品种很多,缯帛为其总称。根据制作原料及染织技法的不同,又分为锦、绫、绮、罗、縠(hu)、纱、缣(jian)、缟、缚、纨、紬(chou)、缦、綮(qi)、素、练、绢、织成等名目。如纨为素缯,绮为文缯,体味厚缯,素为白缯,锦为多层织文等。

秦汉时代,山东仍是我国蚕丝业最发达的地区。丝织工艺,以齐、陈最著名。其产品主要供皇室统治者使用。《论衡》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的记载,可见当地妇女从事织绣是很普遍的。当时襄邑的织锦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花色、品种,都超过了卫锦。皇室、公卿大夫的衣着,大都是襄邑的贡物。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乘舆刺绣,公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中国通史简编》记有:“临淄、襄邑两地织工都在钻研技术,企图发明织花机。”又载:“襄邑织工发明织花机,不知在何年,至少在东汉初,这种织物已为公卿大臣所服用。”据《后汉书·章帝纪》所载,这两地的丝织产品情况是:“(建初)二年……四月……诏齐相省冰纨、方空縠、吹纶絮。”唐李贤注释:冰纨是形如其洁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