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语言文字与编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族特色文化文字介绍怎么写 藏族语言文字与编译

藏族语言文字与编译

2024-06-11 2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主要聚集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阿布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现有人口542万人(2001)。

藏族尊称“博”,因地域的不同,藏族内部又分“卫藏巴”、“康巴”、“安多瓦”,统称博巴。从考古发现可知,至少在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前些年发现的林芝遗址说明古林芝人生活的年代在新石器时代,与藏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延续3个世纪的强大吐蕃王朝,到公元9世纪半期分类、瓦解。后从元朝至清朝,藏族地区一直统一在中央王朝统治之下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特产;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是藏族的共同语言,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省区,藏语分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藏文属拼音文字,创始于公元7世纪,由藏族学者吞弥桑布扎所创。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组成,以音节为单位,自左至右横写,书写字体有楷体和行体两大类。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几次厘定,主要是为了规范异体字和简化拼写法。从公园7世纪中叶开始,用藏文撰写的有关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宗教、医药学、天文历算、逻辑因明等方面的文献著述浩如烟海、卷帙万千。藏文推广和使用,对藏族文化的记录、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进几十年来,经过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已整理、出版了400多种及上百万册的藏学典籍、名著、资料和文献,创办了数十种藏文报刊,在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藏文便以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据史书记载,吞米桑布札创制藏文后,在松赞干布的授意下,用新创的藏文编译了《宝箧经》等20多部梵文佛经。到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为了传播佛教的需要而从印度、尼泊尔和汉地迎请许多高僧译家,在新建成的桑耶寺开辟译场,广译经论,掀开了大规模翻译佛经序幕。在赤松德赞至热巴巾的四代赞布期间,从邻国迎请的 高僧大德和吐蕃本地的译师共同翻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至今尚存的、编纂于公元812年的《丹噶目录》,共收经论739,分23类。这一期间出现了贝饶杂那等史籍称之为“九大译师”的本土译家,翻译内容以大乘典籍为主,其中以“经部”居多。当时除了佛经之外,还从梵文和汉文翻译了一些文学、医学、艺术、工巧、伦理、史学等方面的书籍,如《龙喜记》、《医命经》等。敦煌文献中的《罗摩衍那传》、《战国策》、《尚书》等藏文编译文,据考证均属公元8-10世纪的译文。为求得译文的准确性和名词术语的统一性,公元8世纪初期,在赞布赤德颂赞的授意下,第二次厘定藏文,并编定了《声明两卷》,对编译标准、译法等问题以文本和法令的形式定了下来,通令全国通行。

吐蕃王朝解体后,谷格王朝的大译师仁钦桑布、俄勒贝喜饶翻译了数量众多的佛教显、密经典,据《布顿佛教史》记载,其时译成藏文的佛教典籍达108种之多。译品以密教经典为主。从公元10至20世纪初,可考证的藏族译师有一千余人。所翻译的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主,涉及历算、医学、文学、因明、声明、工巧等,这些译品构成了藏文达藏经《甘珠尔》和 《丹珠尔》。

解放后,随着传播媒体及印刷业的发展,藏文的翻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翻译以汉译藏为主,其中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哲学、社会科学等基本政治理论读物占绝大部分。其他翻译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主席诗词》、《天安门诗抄》、外国著名作家的一些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吐蕃传》等历史著作。此外还有刊载于藏区各地报刊上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众多译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