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萧太后是青衣行当吗为什么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024-06-11 0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这种情况下,内侍们寻思,不能坐以待毙,反正都是一死,不如奋起一搏,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于是,一个名为小哥的内侍,加上一个名为花哥的盥人,联合了厨子辛古等,一共六人,一番密谋后,决定干一把大的。

最终,趁着耶律璟昏昏欲睡,这六人手起刀落,将其弑杀。

而耶律璟被杀之后,萧思温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但他并没有广而告之,而是和南院枢密使高勋,以及飞龙使女里等人,商议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什么计划呢?就是封锁消息,并抓紧时间请宗室耶律贤(辽世宗耶律阮次子)赶到黑山,继承皇位。

就这样,耶律贤在灵前继位,是为辽景宗。

而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耶律贤之所以能继位,离不开萧思温的拥立之功,所以,在他登基之后,自然要感谢萧思温。

他先是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没过几天,又让其兼任北府宰相,到了当年十一月,更是进封其为魏王。

而在不断加封萧思温的同时,辽景宗耶律贤为了表示恩宠,干脆娶了萧思温的三女儿,也就是萧绰。

因此,萧绰自打进宫,起点就是贵妃,并在进宫的当月,又被晋封为了皇后,而这一年,她才刚满十七岁。

并且,由于辽景宗耶律贤打小就历尽磨难,受到了不少的惊吓,这就导致其身体历来很差,所以,在登基且立了萧绰为皇后之后,很快就将大权交给萧绰。

这么一来,在景宗一朝,政治军事的重要决策,均出自萧绰之手,以至于后世就有了“国事皆燕燕决之”的说法。

那么,大辽在萧绰的治理下,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简单来说,就是她带领辽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首先,在辽景宗时代,萧绰创造了中兴局面。

辽穆宗时代,由于穆宗贪恋游猎,荒废政事,加上为政暴虐,因此导致辽国上下怨气冲天,因此国力大为衰退。

到了景宗登基后,在萧绰的协助下,辽国逐渐扭转颓势。

具体的策略,第一是一改之前对待宗室(尤其是政敌的宗室)杀戮行为,而是进行善待,这一政策,就极大缓解了辽国上层的矛盾,使得上层趋于稳定。

而上层稳定之后,内乱自然就少了很多。

与此同时,大量任用汉官,并让部分汉官进入中枢机构,比如高勋,就被封为南枢密院使,后期还被晋封为秦王。

而对汉官的重用,就从很大程度上,得以让辽国的政权机构进步,且提升了工作效率。

同时,在汉官的建议下,经辽景宗批准,萧绰开始大力改革吏治,并结合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得失,继而将这些意见推行到实际的改革实践中去。

并且,她还大胆用人,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

这么一来,很快,辽国就进入到政清治明的态势中去,而在政清治明之下,国力自然也就随之上升。

而对外,辽景宗时代的政策,是结合外部环境而变。

最开始,经辽景宗和萧绰以及大臣们商议,对于邻居宋朝,采取了不主动南伐的宗旨,但对于宋朝的敌人北汉,则采取支持政策。

甚至在此期间,辽国和宋朝,相互之间还聘史往返,互贺节日。

但到了北汉归降了宋朝之后,辽国政策开始改变,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与宋朝交界之处,期间对于宋朝的挑战,坚决予以还击。

宋太宗赵光义的“成名之战”高粱河战役,便是在这个期间发生的。

而通过高粱河之战的结果,其实也能看出,当时辽国的军事实力,随着其国力的提升,也进步明显,不然也不会在赵光义御驾亲征的情况下,依然能打的宋军全线溃败。

若不是当时赵光义跑得快,估计他就阵亡在此了。

总而言之就是,在辽景宗的全面授权之下,经过萧绰的全面主政,加上大臣们的配合,当时辽国的军事日渐强盛,政局以及经济,也在逐步步入正轨。

正因为如此,辽国在辽景宗时代,进入了中兴时期,而这背后,萧绰居功甚伟。

如果仅仅是让辽国进入中兴时期,那么萧绰还称不上比肩武则天,她更大的功绩,则是在接下来的辽圣宗时代。

公元982年,35岁的辽景宗耶律贤,病逝在围猎途中,临终之际,留下遗命,由其长子梁王耶律隆绪继位,并特意交代,凡军国大事,皆由皇后萧绰做主。

此外,他还任命立耶律斜珍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

随后,耶律贤咽气,而在当年九月末,耶律隆绪于父亲灵前继位,是为辽圣宗,当时的他,才不过是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少年郎而已。

主少国疑,这就是当时大辽的局面。

更要命的是,当时辽国宗室约二百余人拥兵自重,试图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控制朝廷,一时间,局势相当凶险。

不仅如此,宋朝的赵光义,在得知辽景宗病逝的消息后,也趁此机会,开始筹划北伐事宜。

而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升级为太后,且军国大事一把抓的萧绰,自然责任重大,面对复杂的局势,萧绰一共做了三步安排。

首先第一步,就是对两位辅政大臣加强信任,并委以重用。

比如对耶律斜珍,萧绰不仅让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同时升任其为北院枢密使,命其主管内政事务。

而在萧绰的授意下,耶律斜珍重点监控宗室贵族,使得宗室不敢轻举妄动。

对于韩德让,萧绰则升任其为南院枢密使,并多番征求其意见,而在韩德让的建议下,萧绰对宗室采取了第二步行动。

什么行动呢?就是仿照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把君王之子送往他国当人质的做法,命令辽国的宗室,把各自的家属送至宫中为质。

这么一来,宗室们就颇有点投鼠忌器。

不仅如此,韩德让还建议,由朝廷下令,命各个宗室“不得私相燕(宴)会”,这么一来,就减少了宗室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想方设法的解除宗室的兵权,使得宗室拥兵自重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而第三步动作,则是大力重用对朝廷忠心,且军事能力相当不错的名将耶律休哥(当初大败宋军的高粱河之战时,他就是主将之一),命他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

经过这几步安排,辽国内部威胁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平息,而对外,经过耶律休哥的一系列调整,整体作战实力,也进一步提升。

而这就为接下来辽国数败宋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定欺负欺负大辽的孤儿寡母,因此就发动了“雍熙北伐”,宋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辽国。

重兵压境之下,萧太后命耶律休哥为主帅,同时命韩德让和耶律斜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

辽军不仅击败了宋军主力,导致宋军死伤无数,同时还俘虏了宋军主将之一的杨业,更是将之前宋军攻下的城镇一一收复。

此战,不仅对于辽国意义重大,同时对于北宋,一样是影响深远。

也正是通过这一战,萧太后得到了辽国内部的高度认可,在战后不久,其就被百官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同时,辽圣宗也被上尊号为天辅皇帝。

换句话说,这母子二人,通过此战,稳定了自身的地位。

随后,从公元988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003年,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里,宋军在面对辽国的战争之中,可以说是输多胜少,而辽国则是屡屡获胜。

而这背后,不仅有辽国的精兵强将在起作用,更多的则是临朝摄政的萧太后一系列政策带来的效果。

总之就是,在萧太后摄政期间,她改革内政,注重农桑,知人善用等政策,不仅让辽国的军事实力逐步增强,更让让辽国从中兴开始走向全盛局面。

为何辽圣宗在亲政后不久,辽国能达到巅峰时期,就是因为萧太后摄政时期打下来的良好基础。

而萧太后对辽国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在她的主持之下,与北宋达成了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这一盟约,对于辽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澶渊之盟的签订,得以让辽国的南方趋于稳定,而这就给辽国对内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更是辽国进入全盛时期的根本。

并且也是因为有了澶渊之盟,辽国能腾出来精力对付诸如西夏、女真各族。

换句话说,萧太后用极其卓越的政治眼光,不仅换来了宋辽两国百年的和平,也换来了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这份功绩,真的是属实难得。

所以,如果要问萧太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毫不夸张的说,从文治武功层面来讲,她是一个成就不次于武则天的女人。

此外,萧太后还有不少为人少知,但却值得称道的功绩。

比如在她摄政期间,她并没有架空皇权,也没有任人唯亲,而是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了治理国家上面。

至少在史料上,这期间没有萧太后的什么娘家人或者亲人在朝中位高权重的。

另外,她摄政时期,也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杀了一批又一批宗室或者大臣,整体上均是以稳定为主,尽可能的不让朝局出现动荡。

而从这些做法中就能看出,萧太后是个更能顾忌辽国江山社稷的女人,她摄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她的权力欲望,而是想把辽国带至强大。

更重要的是,萧太后是一个知道该放权就放权的人。

公元1009年,在萧太后的主持之下,她为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举行了盛大的“柴册礼”, 而这个礼仪,说白了就是她要公开表示归政。

就这样,辽圣宗正式亲政,而他在母亲为他打造的良好基础之下,经过数年征伐与治理,终于将辽国带至全盛时期。

也正是因为在他在位期间,辽国达到了全盛,故而其死后,不仅被后世称为“辽朝盛主”,同时还混了一个“圣宗”的谥号。

而这归根结底,有相当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他的母亲萧太后。

所以,从辽国的发展以及呈现出的成果来看,萧太后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目光,也具备一流的政治水平、政治手段的统治者,更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军事家。

只不过,宋朝人为了抹黑自己的对手,编排了不少关于萧太后的绯闻,比如和韩德让有私情之类,甚至还有小说将萧太后描写成一个愚昧无知的蠢人,但实际上,这都不是辽国萧太后的真实模样。

她的真实模样,正如前文所说,是一个丝毫不次于女皇武则天的女强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