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双节棍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菲律宾棍法 涨姿势!双节棍的前世今生

涨姿势!双节棍的前世今生

2024-01-18 01: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兵器:连枷棒、长枪、叉、钯、狼牙棒、铁钩矛、画戟、蛇矛。

中国关于“双节棍”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伴随着战争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

中国古代“双节棍”的历史与记载

在中国古时,类似双节棍的这种兵器,被称做“连挺、盘龙棍、梢子棍、连筵、铁链夹棒、铁连枷...........等。

这种棍子是由打麦的农具“连枷”演变而来,“连枷”用於农作物脱粒,在我国各地叫法不一,南方部分地区有的叫“刁叉”或“调(tiao)车”,北方有些地区有的叫“扒棍子”、“转棒锤”等。

农具“连枷”用楠竹片、牛筋带包装而成,装在竹竿上。拍打时一人或数人操作均可。最为壮观的是两排人面对面轮番打枷,拍打的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连枷也可以用来脱粒干蚕豆、黄豆等,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逐步被脱粒机所代替)。

农具

由于这种棍子因其形状与农家打麦脱粒用的“连枷”相似,故俗称“连枷棍”。又因是由“梢子”和“棍身”连成,又称“梢子棍”。但无论这种兵器如何称呼,确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兵器,它是双节棍的前身,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众说不一...............

关于双节棍的源流,民间的一般说法是源于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的“盘龙棍”(盘龙杖、扫子),有大小之分,用于扫击敌人马蹄,盘龙棍原称“大盘龙棍”(近代北方又称“大扫子”)和“小盘龙棍”(小扫子)。但当时的“大盘龙棍”一端较短,一端较长,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类,使之丧失战斗力。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盘龙棍

与“梢子棍”样式基本相同的的器械,名称有很多:如“连挺”“连枷棍”“铁链夹棒”等,有的是两节组合,有的是多节组合,有的在马上使用,有的在步下使用..........

但是,关于“梢子棍”的更早记载,却可见于我国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兵法》里,在记载里,它的名字是“连挺”。

战国时期

墨子大师从战争中防守城池的实际需要考虑,发明了“连挺”(即“大梢子棍”),并记载于墨子十六篇兵法中的《墨子·备城门》和《墨子·备峨傅》。《墨子·备城门》将它列為主要的守城器具之一,要求城上“二步置连挺”。《墨子·备峨傅》称:“挺长二尺,大六寸,索长二尺。”这里所谓“挺”,是指连挺的梢节,“索”即连接梢节和把节的索链。

墨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名头好多,总之,中国古代“牛人”一个....)

墨子著书立说

据《墨子·备城门》记载:“二步置连挺、长斧、长椎各一物,枪二十枚。”意思是说将一定数量的连挺、长斧等兵器分散设置在防卫区内。《墨子·备蛾传》记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

《古代兵器知识》里对中国古代兵器“连挺”的介绍

由此可见,“连挺”在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守城御敌的重要兵器了。从先秦至唐宋,一直是古代中原将士守城的必备武器之一。 这种出于防守城池所需的兵器应时而生,就此開始了它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使命。

《古代兵器知识》里对中国古代兵器“连挺”的外形介绍

唐朝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连挺,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女墙”,指城墙上的矮墙,即城蝶。意思是说当攻城的敌人沿梯攀登到接近城蝶时,守军居高临下,用“连枷”击打敌人。

取材自历史上“十三棍僧”故事的武打片《少林寺》里,武僧与官兵对战时,也有“梢子棍”对打的场面。

《少林寺》截图,右边第二个少林武僧所持的兵器,就是“梢子棍”。

在电影里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芦苇塘之战中,还没有和王仁则公开翻脸的少林和尚们,和穷凶极恶的王军官兵们打成一团。其中一个武僧(崔志强饰演)用“梢子棍”,将官兵们打得连滚带爬,狼狈不堪。

宋朝

到了宋代时,类似双节棍的“连枷”,不但仍用于守城御敌,而且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马上兵器!!

据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记载:“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则以连枷棒击之。”这里说明当敌人攀上城蝶时,利用“连枷”利于自上向下击打的特点,打击敌人手、头等部位。

北宋《武经总要》里记载的连枷棒

关于以“铁连枷”破敌的著名战例,亦有史记载。

宋代名将狄青,在平定岭南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曾经使用过马上“铁连枷”,这是宋军以“铁连枷”破敌的著名战例。

《曾巩集》卷52《南丰先生集外文·杂识二首》载:“先是,(狄青)青已纵蕃落马军二千出敌后。至是,前后合击。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战,军士又从马上以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相枕藉,遂大败。(侬)智高果焚城遁去。”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久在西陲的狄青,充分发挥骑兵突击时铁连枷“自上而下”的击打威力,使得以步兵为主的依智高判军溃败而逃。

北宋战神——狄青,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武曲星”就是他!(顺带一提:“文曲星”则是包青天包拯!)

《武经总要》是北宋的官修兵书,所载兵器都是北宋军队的基本装备,可见“铁链夹棒”也是宋军的常规兵器之一。古代的军用兵器,一般都由政府统一制作和管理,有一定的制作标准,制度十分严格。

“铁链夹棒”——— 北宋《武经总要》记载:“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则以连枷棒击之。”

据《武经总要》记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连枷,以铁饰之,利用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西戎”,即我国古代对西北一带游牧民族的泛称。)

这里说明当时的“铁链夹棒”是用铁制成,由西戎人发明创造,戎、汉士兵都曾用它作兵器,戎人擅长骑马,手持“铁链夹棒”攻打敌人步兵。

宋代官兵看到戎人的兵器优点后,便吸取过来,“铁链夹棒”学习于“西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说明古代战争及多民族交流对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兵器图中的“连枷棍”

马上连枷也有单双之分。“手连枷棍”可能就是西戎人将马鞭子的皮质鞭梢改为短棒,再用铁链(皮条)将鞭杆与短棒连接而制成。这种改制的武器短小轻便,适合骑兵快速、灵活、机动、单手使用的要求,亦可做为赶马的“鞭子”。这大概就是现代手“梢子棍”的原形。

元明

元明时代,“连枷”仍旧是军中装备之一,而且我们在明人留下的踏青风俗画中,可以见到当时民间艺人演练长柄连枷棍的形象,说明这一军中利器至少在明代已被民间武艺所吸收。嘉靖末年王圻父子的《三才图绘·器用》卷6,明末茅元仪的兵学巨著《武备志》卷104《器械三》,都收录有“铁链夹棒”的图式和介绍文字,但基本上全抄《武经总要》,没有什新的内容。

明末清初,连枷棍传入朝鲜,保存在朝鲜古籍中的连枷谱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鞭棍”,即长柄连枷,用坚木制成。其二是“马上鞭棍”,即马上连枷,用“攒竹”制成,《鞭棍谱》中就有一人执连枷与另一人执长棍相配为伍的练习,包括起势共十个图势,另有对练路线图势,称《鞭棍总谱》和《鞭棍总图》。

鞭棍

“朝鲜十八般武艺”中的“鞭棍”,其实就是明末清初传入朝鲜的中国“连枷棍”和“马上连枷棒”。有心的朝鲜武艺家为我们保存了古代中国珍贵的武艺资料。

清朝

到了清代,“连枷棒”也是清军的装备之一。《清会典图》卷103《武备十三》有“连枷棒图”,附有文字解说:“棒其制有三,皆规木。绿营用者二:一长五尺四寸,围四寸六分,通髹黄,两端钻以铁;一虎头棒,长四尺,围四寸六分,通髹黄,绘虎纹。汉军用者曰连枷棒,左右双持,棒长□尺五寸八分,枷长七寸五分,围俱二寸五分,皆涂黄油,两端钻以铁,首各加环,以铁索相连一具。绿营制同。” 清代军制,八旗、绿营和汉军在装备上各有不同,反映了武艺上渊源有自,各具所长,这从连枷棒的不同上也可窥见一斑。绿营的两种连枷形制,应该都是马上用器。汉军左右双持的连枷棒,注明“绿营、直省同”,是说不限于汉军执用,绿营和八旗也用,是比较普及的马步兼用兵器。清军的连枷也是用硬质木材制作的,棍头上加有铁箍。

以清代为背景的动作片《卧虎藏龙》里,王府护卫刘泰保用的就是梢子棍

过去民间武术界所练的连枷,一般是两种,一种是长柄的连枷棍,明代踏青风俗画卷上画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是比较短的双连枷棍,又名“虎尾梢子”,比起前者,这种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