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故宫藏 织绣 清代(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莲衣浅文 ​【服饰文化】故宫藏 织绣 清代(四)

​【服饰文化】故宫藏 织绣 清代(四)

2023-11-30 1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服饰文化】故宫藏 织绣 清代(四)

织绣

故宫博物院藏有织绣文物13万余件,包括服饰、材料、陈设用织绣品和织绣书画四大类。其中服饰类有成衣、冠帽、冠杂、靴鞋袜、佩饰、佛衣和活计等;材料类有锦、缎、绫、罗、绸、纱、绢、绒、缂丝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有铺垫、坐褥、靠垫、迎手、椅披、门帘、帐子、围幔、被子、枕头、炕单、炕席、桌围等;织绣书画是以书画、诗文作品为蓝本,运用织、绣等工艺技法加以艺术再现的欣赏性艺术品,装帧形式有轴、卷、册、条屏、屏风、扇面、镜心等。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宫用品。这些织绣品几乎都产自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官营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资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严格,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丝织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织绣藏品数量多、品种繁、规格高、质量精、保存好,在国内及世界博物馆同类藏品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清代服饰制度、清代丝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丝织业发展状况,以及清代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艺术审美和思想观念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清代4

1.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丝质,苏州织造,纵448cm,宽196.3cm。清宫旧藏。

此轴是以清宫画师丁观鹏的作品为稿织造的织成锦,内容以“西方净土变”为题材。此锦织造工艺极为繁复,其幅面之巨,需三四人同时上机操作,运用长跑梭技术将二十余种色丝、圆金线如绘画着色般织造于画幅之上,并以细线构织出轮廓。图中有亭台、楼阁、宫阙、华盖幡幢以及阿弥陀佛等佛教人物278尊,并饰以流云、树木、花草。其人物面目清晰,表情生动,服饰轻柔飘逸,线条流畅,如工笔细绘一般,充分体现了原画稿的艺术风格,亦反映出乾隆初期苏州织成锦技术水平之高超。

此幅曾藏于养心殿、乾清宫,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太上皇帝”、“八徵耄念之宝”、“宜子孙”、“珠林重定”、“秘殿新编”、“宣统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是研究清代织成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2.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

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清乾隆,身长145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16cm,下摆长166cm。清宫旧藏。

为上衣下裳相连式圆领马蹄袖单层袍。领口系有红织金缎里石青缂丝表披领。右襟钉铜鎏金水纹錾花扣6枚。领后垂明黄色绦两条,每条各镶红色珊瑚背云1块、红珊瑚坠角2个、珍珠4颗、米珠12组。领口拴黄纸签,上墨书“高宗月白缂丝描金边单朝袍一件。珊瑚背云两块、珊瑚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

朝袍在月白经丝地上,用五彩纬丝和赤黄圆金线缂织花纹,其中胸背及两肩织正龙各一。胸部正龙身下织以蝙蝠、寿桃、灵芝、珊瑚、磬和暗八仙构成的团杂宝纹样,龙身间点缀五彩流云,周围以海水江崖为边饰缂织成大幅过肩柿蒂形纹样。腰帷织行龙五条。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一。衽正龙一。下裳正龙二、团龙四。袖端正龙各一条。下摆为八宝平水。通身列十二章,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通身衣缘镶描金勾连纹边及三色圆金边各一道。

此件朝袍运用了齐缂、戗缂、套缂、构缂、缂鳞、缂金等多种缂织技法。山石海水以戗缂法缂织,晕色层次丰富,过渡和谐自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流云用五彩纬丝,在分色区域按顺序相套,长短参差,表现出彩云飘动之势。尤其是龙鳞以赤、黄二色金线缂织,细致入微,立体感毕现,逼真传神,突出地表现了龙这一核心纹样。

清代皇帝朝服穿用于朝会、重大典礼等最为隆重盛大的场合,是等级最高的礼服,其制作与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定。这件朝袍的做工、款式、颜色、花纹、饰物、附件等无一不是当时严格繁细的服饰制度的具体反映,而五爪金龙的数量和分布、十二章及明黄绦的使用等,即服饰最高等级的体现,以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根据典制,皇帝朝服概用明黄色,只有在祭天祈谷求雨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月白色。这件月白色朝服当是乾隆皇帝夕月时穿用。

3.石青缎绣金龙棉朝褂

石青缎绣金龙棉朝褂,清乾隆,身长130cm,肩宽40cm,下摆宽120cm,左右开裾各长80cm。清宫旧藏。

褂丝质。圆领,对衿,左右开裾,片金缘。石青缎地上绣两条上升的金龙,并彩绣流云飞蝠、海水江崖等纹饰,间以缉珍珠、珊瑚米珠团寿字,外环缀捶鍱花卉嵌珊瑚、绿松石、金板,以钉珊瑚、珍珠排珠相连。朝褂上缀银鎏金錾龙纹扣9枚。内挂红色暗团云龙金寿字织金缎里,中间薄施棉絮。

这件朝褂集多种工艺及刺绣针法制成,纹样层次鲜明,立体感突出。平金和缉米珠工艺在清代服饰上并不少见,但金板嵌珠石用于装饰皇后服装则为清乾隆时期首创。

此朝褂为清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秋冬季御用,将其套在朝袍外,与朝袍和朝裙共同构成礼服,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圣节以及其它重大典礼场合。

4.明黄缎绣八团双凤捧金寿字纹袷袍

明黄缎绣八团双凤捧金寿字纹袷袍,清乾隆,苏州刺绣,道光时缝制,身长145cm,两袖通长177cm。清宫旧藏。

袷袍用明黄缎缝制。裾左右开。周身绣双凤捧金寿字纹,领边、接袖处和袖口均绣灵芝捧寿字纹,间以云蝠纹。领、袖镶石青缎钉串珠朵花边一道,外镶团龙杂宝纹石青缎一道。袍下摆饰海水江崖纹,上有珊瑚、火珠、如意头、海珠、方胜、犀角、蝙蝠等纹饰和一笔写成的“寿”字,寓意“寿山福海”。图案作对称式。衬白素绸里。

袷袍周身的双凤捧金寿字纹绣工考究,使用了平针、套针、网针、施针、扎针、钉线、接针、斜缠针、松针等多种针法。领边团寿为缉线绣。袷袍设色极为丰富,有粉红、桃红、水粉、月白、雪灰、湖色、蓝、湖绿、黄绿、姜黄等19种色彩,采用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三晕、四晕的退色方法,晕色自然,层次分明,鲜艳夺目。

据载,清代的皇后吉服,“国初定,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顶,礼服用明黄色,秋香色,凤凰、翟鸟及五爪龙文”。这件袷袍应为庆贺大典及千秋节(皇后生日)时皇后所服用。袍的领口系黄签,上墨书:“道光十三年元月二十一日收沈魁交绣明黄缎八团凤有水袷袍一件。”从袍的绣工及设色等特点看,袍料应为清乾隆朝苏州之贡品,道光时期缝制。其绣工精细,针脚匀齐,纹样构图得当,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为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之精品。

5.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袍身长147cm,两袖通长173cm。清宫旧藏。

袷袍裾左右开,捻襟,马蹄式袖,衬粉红地暗花绸里。袷袍面料为浅绿缎,地为八枚三飞缎纹组织。所绣为博古纹饰,有各式插花古瓷瓶共8组:前胸绣白地彩云龙敞口瓶,插牡丹花一束;两肩各绣蒜头瓶和龙穿花贯耳瓶,分别插月季花和暑葵花一束;前襟下幅左绣青花宝月瓶,分别插菊花和芙蓉一束,右绣凸雕蟠螭瓶,插罂粟花一束;后背绣兽耳衔环瓶,插牡丹花;后下幅左绣贯耳瓶,插茶花和梅花,右绣兽耳衔环瓶,插海棠花。花瓶间饰以石竹、万寿菊、水仙、秋菊、兰花与四季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下幅有海水江崖与杂宝纹,寓意“寿山福海”。领、袖边为石青缎,绣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该袍领口有黄签墨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收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

袷袍纹饰用彩色绒线绣制,运用了套针、斜缠针、接针、桂花针、扎针、滚针、打籽针、施针、圈金绣等多种针法。设色丰富,并采用了三晕色和四晕色的方法,层次鲜明。此袷袍绣工精致,针脚匀齐,配色淡雅,主题鲜明,陪衬有序,为乾隆时期苏州刺绣品之杰作。

6.香色缎绣云金龙纹袷袍

香色缎绣云金龙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身长144.5cm,两袖通长183cm。清宫旧藏。

袷袍右衽,左右开裾,马蹄袖,石青素缎接袖一段,湖色暗花绸衬里,有铜镀金扣4对。袍面主题纹饰为9条金龙,前胸、后背及两肩正龙各1,下幅前后升龙各2,底襟升龙1。此外,领边绣行龙3,间正龙2;左右接袖处绣行龙各2;左右袖端绣正龙各1。龙纹间饰以五色云蝠、杂宝和多种吉祥花卉,以玉兰、海棠、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灵芝、竹和水仙寓意“灵仙祝寿”,石榴、佛手、桃实寓意“福寿三多”,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柿子与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下摆绣平水江崖纹,中有戟磬、灵芝、珊瑚、海珠和蝙蝠,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领口系黄签,上墨书:“乾隆五十年四月初四日收敬事房呈览香色缎金龙袷蟒袍一件。”从袷袍的色彩、纹样、形式可看出此为嫔、贵人、常在所穿的吉服袍。

袷袍纹饰使用了平金、套针、斜缠针、钉线、打籽、松针、接针、鸡毛针、滚针、施针、网针等多种针法绣制,并采用二晕、三晕和四晕色技法,晕色自如,使袍面色泽艳丽。此袍纹饰设计巧妙,主题鲜明,陪衬有序,绣工精致,针脚匀齐,为乾隆时代苏州刺绣中的上品。

7.香色地八团喜相逢纹织金缎袷袍

香色地八团喜相逢纹织金缎袷袍,清乾隆,袍身长140cm,两袖通长181.7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缎料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用紫赤圆金与淡圆金两种金线织纹饰。两肩和前后身共有8个“喜相逢”团花,间饰折枝花卉、蛱蝶、蝙蝠;下幅为凤戏牡丹,并有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又玉兰、灵芝、莲花、太湖石、平水纹,寓意“寿山福海”。领、袖边为石青缎地,使用多种针法绣有“五蝠捧寿”。缘为1道棕色缠枝莲纹织金绸边。衬里为黄绿折枝梅鹊纹暗花绸。

领口系黄签,正面墨书:“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包衣昂邦呈览”,背面墨书:“香色缎织二色金厢领袖女袷袍一件”。

该袷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仍旧金彩交辉。

8.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棉袍

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棉袍,清乾隆,身长153cm,两袖通长192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领、袖镶酱色云龙海水纹妆花缎边,宽8.5cm。领边有正龙2,行龙3;接袖处有行龙2,两袖端有正龙各1。棉袍面料为妆花缎,衬湖色云纹暗花绫里。妆花缎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44根/cm,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50根/cm,纬线投影宽0.15-0.2mm,无捻。纹纬用“挖梭妆花”织造,这种织造方法设色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在一排同样的花纹上可以织出不同的色彩,使色彩丰富多变。此种技术于宋代已出现,盛于明清,并沿用至今。该袍面料织牡丹、石榴花、菊花、兰花、梅花、桂花、水仙等花卉和松竹等,蜂、蝶翩翩起舞于花丛间,栩栩如生。花卉与蜂、蝶之设色有月白、石青、蛋黄、粉红、紫红、雪灰、浅绿、墨绿和茄皮紫等共20多种,五彩斑烂,色调和谐。

此妆花缎棉袍料织造精细,纹饰设计巧妙,构图疏朗有致,密而不繁,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历经二百余年,至今色泽仍艳丽如新,实为清朝中期妆花缎袍之精品。此袍应为嫔之冬季便服。

9.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清乾隆,江宁织造,身长143cm,两袖通长171cm。清宫旧藏。

袷袍右衽,大襟,马蹄袖,裾左右开。其面料为妆花缎,衬月白素绸里,缀铜镀金梅花海水纹扣4对。妆花缎织纹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50根/cm,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46根/cm,纬线投影宽0.2mm。纹纬用圆金线和彩丝,采用“挖梭妆花”与通梭技术织造。前后身共翔凤9只,后前心背有一凤衔牡丹,两肩各饰一凤衔海棠花,下摆前后各二凤,底襟一凤衔梅花。下幅织海水江崖及杂宝纹饰,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设色丰富,有红、桃红、粉红、水粉、鱼肚白、绿、墨绿、白、月白、沉香、土黄、雪青、浅藕荷、蓝色等共计18种。运用间晕、二晕、三晕配色法及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退晕法,使整幅缎面色彩多变,富丽典雅。纹样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装饰趣昧。该袷袍是清中期江宁织造的妆花缎之杰作,为嫔之吉服。

10.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清乾隆,苏州绣制,纵21.3cm,横119cm。清宫旧藏。

此图以缂丝加刺绣制成。其背景为缂丝,而主要人物、动物及树木等则是在缂丝上加绣。天空为宝蓝色,上有五彩瑞云。山坡草地之上,苍松绿树之间,3名男童与9只小羊正在嬉戏。9只小羊寓意“九阳消寒”,而3名童子属阳,取“三阳开泰”之意。图中运用了平戗、勾边线、搭梭等缂丝技法和戗针、钉线、施针、斜缠针、打籽针、擞和针等刺绣针法,色彩丰富艳丽,特别是蓝与红、白等色的对比,使得主题突出,物象分明。

图上方有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

九羊意寄九阳乎,因有消寒数九图。

子半回春心可见,男三开泰义犹符。

宋时创作真称巧,苏匠仿为了弗殊。

漫说今人不如古,以云返朴欲惭吾。

辛丑嘉平御题

辛丑嘉平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从御题诗可知,此图为清乾隆年间苏州丝织匠人仿宋人绘画《九阳消寒图》而作。

画面钤“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嘉庆御览之宝”等印。

此作品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11.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清晚期,长72cm,宽104.5cm。清宫旧藏。

挂屏画面红日高照,柳枝摇曳,3只小羊嬉戏于嫩草茸茸的地面上,表现出大地复苏的初春景象。画面左上角题诗:

三百何须诩牧群,三羊足註九三文。

竭思曾著开泰说,或匪离经创臆云。

挂屏背景及花草等以缂丝技法表现,而三羊、柳树等以缂毛技法织成,体现出羊毛的绒感和立体效果。此件作品的缂法虽简单,然色彩丰富,偶有动笔描绘之处,不失为缂丝与缂毛相结合的佳作。

12.本色纳纱加绣春牛图卷

本色纳纱加绣春牛图卷,清乾隆,纵35cm,横92cm。

此图卷在本色方孔纱地上彩绣远山、飞鸿、小桥流水、回廊水榭、树木、人物、坡陀、花草等纹样。作品采取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斜一丝串、平针、套针、平金等针法绣制。在布局上吸收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三远”的全景式构图,把平远、高远和深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布势奇巧,开合有度。画中人物既各自独立,而又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近景水榭上人物的目光被远方牧童手中的风筝所吸引,那种回眸扭颈的忘情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中,刺绣者还巧妙地使用了以异色丝线合股绣制的合色方法,将饱经风雨的坡陀和树木枝干的明暗质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此作品构图优美,绣工细腻传神,体现出制作者对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捕捉能力。

13.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纵47cm,横32cm。

此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此图轴缂、绘结合,缂法简练,线条规整匀齐,敷色渲染和谐自然。

14.缂丝御题王谷祥哺雏图挂屏

缂丝御题王谷祥《哺雏图》挂屏,清乾隆,纵64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挂屏为乾隆帝观赏明代画家王谷祥(1501—1568年)的哺雏图后,忆起当年为警示官员勤政爱民,御制了大量宋代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颁赐臣属之事有所感触,遂下谕旨将王谷祥的《哺雏图》加以摹缂以作为他爱民如子的座右铭并御笔亲题。作品采取二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搭缂、构缂、木梳戗、凤尾戗等技法缂织。为强调主题并表现纹样的质感,老雀和幼雏的形象采用了缂毛工艺,雀雏嗷嗷待哺的情景表现得尤为真切。

图上朱缂“乾隆鉴赏”、“八徵耄念”、“自强不息”、“八徵耄念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谷祥”、“禄之”等印章。

挂屏之上有三段蓝色缂丝题记或题诗,其中二段为依清高宗御笔摹缂而成,一段题记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观王谷祥《哺雏图》的感想;一段为乾隆帝御题七绝诗。另有一段为王氏原画的自题五绝诗。

此作品丝、毛并用,缂工繁复考究。对这类题材的书画作品,乾隆帝曾一再告谕臣下:“勿仅视为寻常诗画”。

15.缂毛鸡雏待饲图

缂毛《鸡雏待饲图》,清乾隆,纵64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图为一件集书法、绘画、缂丝、缂毛等艺术手段的合璧之作。上部为乾隆御笔题跋,下部为仿南宋李迪所绘《鸡雏待饲图》。书与画相得益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荆州发生几十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而贪官污吏并未接受此前两次洪水的教训,对治水有失查察,置若罔闻,更有官僚“置买洲地,种植芦苇,牟利肥家已非一日,万民生灵咸受其害,情节甚属可恶……共见共闻之事当不加体意访,随时筹办,致郡城被水成灾,为数十年未睹”。乾隆皇帝气愤和失望之余,命摹缂李迪《鸡雏待饲图》并题诗以警示臣下,要“为民父母之官”。

此图在缂织技法上追摹李迪原作写实的神韵,着意表现鸡雏渴望、无奈、无助的神态,并采用丝毛合捻之线,施以长短戗、平缂、搭梭等技法晕色,使鸡雏羽毛的层次和质感表现得尤为真实。摹缂御笔文字则用丝线,虽然仅用平缂、搭缂技法,但缂工细致传神。

此图缂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寿”等5枚朱印。

《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著录。

16.缂丝九老图轴

缂丝九老图轴,清乾隆,纵180cm,横93cm。

原画稿佚名,但具有明代画家仇英的绘画风格。此图采用缂、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原作的风貌,以常见的平缂、搭缂技法缂织物象轮廓,用笔皴染描绘山石、松枝等,细微之处辅以繁复变幻的缂织技法,如山坡晕色使用长短戗,鹿身使用木梳戗,花卉桃实使用构缂等,较好地表现了物象的质感和原作工丽细腻的人物画风格。此图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工笔处精织细缂,写意处以笔墨渲染,格调清雅脱俗。图上钤有“子清”等印2枚。

17.缂丝乾隆御笔泮池济宁行宫诗册(第十册)

缂丝乾隆御笔泮池济宁行宫诗册(第十册),清乾隆,纵42cm,横48cm。清宫旧藏。

作品在本色地上用平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墨缂乾隆御笔行书诗、谣各一首。

此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巡幸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时,在泮池行宫接到河南巡抚徐绩(?-1811年)晴雨奏折后有感而发所作的《晓云诗》和《布疋谣》。

《晓云诗》:

晓云暗远天,庶几作甘雨。

行行散以轻,失望意为抚。

结穗者垅麦,吐苗者坂黍。

胥待膏泽滋,吾民一何苦。

已近圣人里,敬忆圣人语。

秀而恐弗实,学与农同矩。

晓云一首丙申(1776年)暮春月下浣御笔

《疋帛谣》:

戋戋彼疋帛,裁量用刀尺。

缝纫熨帖始成衣,一丝牵引万丝随。

古人制字有深意,至心如丝声从思。

子舆训官曰得之,大易又戒朋从来。

人心惟危道心微,试看一丝与万丝。

疋帛谣丙申暮春下浣御笔

字迹结体开张,用笔劲健,粗细转折放逸流畅,其中用长短戗表现“飞白”效果,如“暮”、“来”等字。作品上朱缂“乾隆宸翰”、“陶冶性灵”印;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乾隆御览之宝”印。此作品缂织细腻,临摹效果逼真,充分表现出乾隆皇帝的书写风格。

诗册的夹板为紫檀木制,上雕嵌白玉隶书“泮池济宁行宫第十册”。

18.绣线杨应琚书《盛京赋》冊

绣线杨应琚书《盛京赋》册,清乾隆,25开,每开纵32cm,横38cm。

《盛京赋》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恭谒祖陵时所作。内容为训诫宗室“恪守旧章”,“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应琚将《盛京赋》以正楷书写,后着人刺绣成册,进贡给乾隆皇帝。后来杨应琚虽获罪被皇帝勒令自尽,但此件书法与刺绣合璧的作品却保留了下来。

册页为原装裱。明黄缎绣五彩金龙封面,饰祥云、海水江崖纹。封底为明黄缎绣蝙蝠、杂宝,饰五彩祥云,取福庆吉祥之意。前后所备白纸装饰刺绣蓝龙边,裱缠枝花卉暗花金纸。

内绣页为白色素缎地,用深蓝色丝线刺绣。针法并不复杂,仅为常见的齐针、斜缠针等,但擘丝极细,运针甚精。作者完全按照中国书法运笔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次序绣制。每一笔的运丝都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走向以斜缠针排列,而非不分笔画次序平面地运丝。绣工规矩细致,针脚平齐均匀,横竖顿挫不失笔意,每个字都有润雅的丝光和浮雕般的立体感,比之翰墨书法别具一种艺术感染力。

19.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

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清乾隆,纵206cm,横86cm。清宫旧藏。

释迦牟尼像以五彩丝线和金线缂织而成。此释迦牟尼像为禅定像,九华芝盖下曼陀纷落,祥云环绕,在背光的衬托下佛陀面目慈善,结跏趺坐于七宝莲花须弥座上,右掌压左掌,仰置于足上当脐前。上方诗堂在蓝地上用金线缂织乾隆御赞行书四言诗一首:

天上天下,独立称尊。

水月道场,现此金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日是庄严,见为颠倒。

维摩天花,尚云弗若。

何佛光中,曼陀纷落。

九华芝盖,七宝莲台。

三车法演,五叶宗开。

即有即空,非空非有。

众生度尽,宴坐义手。

壬午春正月御赞

此应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正月书。并缂织朱白文“欢喜园”、“乾隆宸翰”印各一方。

此幅缂丝释迦牟尼像摹自石窟寺壁画的汉传佛教画,以工笔重彩法织成,缂织自然,用平缂、长短戗、构缂、搭缂等缂法准确地表现了佛像的神韵。局部以笔着色并描金使物象更加生动。此像色彩极丰富,多用晕色法表现色阶层次,使物象色泽和润。释迦牟尼像以大红、金线缂织而成,光彩夺目。

像上钤有朱文印章“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11方。《秘殿珠林续编》二函八册著录。

20.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

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清乾隆,纵40cm,横67cm。清宫旧藏。

米色地上缂织芦花白鹭,右上方以黑线缂织高宗隶书御制诗一首:

采采亚汀洲,为花岂自由。

群摇令夕雨,不异去年秋。

藏鹭恋青叶,凌波颤白头。

吟看惊隙影,荣落宜淹留。

诗末织圆、方朱印“乾”、“隆”各一方。此图轴的特点在于先缂织出物象形状,其上再着笔渲染,如白鹭即先以白丝线织其形态,而后用墨笔画羽毛,地上的小草则全以笔描画,这种织与画的结合,可以画笔来描绘细小而不易缂织之处,弥补了织的不足。

此作品织与画搭配得当,缂工上乘,以平缂、构缂、环缂、子母经为主。画面上还钤有阳文朱印“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三希堂精鉴玺”、“无逸斋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宣统鉴赏”和“乾隆鉴赏”、“宜子孙”、“宝笈重编”阴文印章。《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21.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

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身长142cm,两袖通长192cm。

朝袍为披肩右衽捻襟马蹄袖式,石青缎素接袖一段,衬月白小缠枝暗花绫里。披肩绣二龙戏珠。朝袍的主题纹饰为云龙纹。袍身纹饰由云龙与柿蒂纹组合而成,前胸、后背、两肩、腰帷、衽、底襟、下摆、袖端共绣龙纹43条,分别为正龙、团正龙、行龙。前胸和后背的正龙中心绣一团暗八仙捧寿与海水江崖纹,间以五色流云。通身列十二章。朝袍的龙纹以平金针法绣制,其它绣纹使用了套针、斜缠针、钉金线等10多种针法。朝袍周身镶石青团龙杂宝纹织金缎边1道,并钉三色金边1道。后背钉明黄绦2条、珊瑚2块、坠角4个、珍珠8颗、饭珠24组。

此朝袍应为乾隆皇帝祭南郊祈谷雩时所服用,其绣工考究,捻金线匀细,平金匀齐,针脚细密,设色丰富瑰丽,晕色自如,为清乾隆时期苏州绣制的宫廷朝服之精品。

22.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清乾隆,身长138.5cm,两袖通长172.5cm。清宫旧藏。

袷褂对襟,宽袖,裾后开。石青色缎地,用彩色纬丝织纹。此褂饰8团夔龙花卉纹,两肩各饰夔龙勾莲捧寿字纹一团,其团纹以对称的夔龙组成如意头状,间饰云蝠及菊、玉兰、勾莲、绣珠、石榴、暑葵、桂花、牡丹、梅花、水仙和秋葵等折枝花卉。下幅地景为多幅组合的吉祥图案,如“灵仙祝寿”、“鹤鹿同春”、“和合二喜”、“万年如意”、“年年有余”、“福寿三多”以及“寿山福海”等。

这些吉祥纹样中,用通梭织云纹平水,以挖梭织八团折枝花卉。彩纬颜色有枣红、粉红、水粉、绿、黄绿、姜黄、金黄、蓝、月白、湖色、淡青等14种。运用间晕、二晕、三晕配色法及由深到浅和由浅到深的退晕法,色调丰富,花纹活泼,构图严谨匀称,装饰性极强。此为清代中期妆花织物之杰作。按《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此应为贵人、常在于庆典节日时所服用的吉服褂。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呈览”,背面书:“石青缎织五彩八团花卉女袷褂一件”。

23.刺绣赤壁夜游图轴

刺绣赤壁夜游图轴,清乾隆,纵186cm,横46cm。

此图以五彩丝线,运用套针、接针、滚针和斜缠针等针法,并辅以石蓝、石绿和赭石等颜料皴擦点染,描绘出苏轼与友人夜色下泛舟赤壁之景。画面月色朦胧,峭峰壁立,苍松虬曲,波水浩荡,苏轼与友人佛印、黄庭坚于小舟中坐观江山胜景,纵论千古,感时序之易逝,人生之虚幻。画面上方墨书:

忽过黄泥坂,举杯邀二客。

有鹤从天来,东方云既白。

署款“乔之文”,朱线绣“乔之文”印。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中年被贬谪湖北黄州后,曾两次游黄州附近的赤壁,借物咏怀,前后作两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首,均成千古绝唱。苏轼游赤壁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书画和工艺品中常用的题材。

24.缂丝宝典福书册

缂丝宝典福书册,清乾隆,纵29cm,横30cm。清宫旧藏。

此册16开,缂织和刺绣朱、白文印章凡120方,每方印文均配以黑色丝线缂织的楷书释文,而每印的印文中均有“福”字。其中白文印均为缂织,运用齐缂和搭梭技法,朱文印绝大部分为刺绣,均用切针技法。印章形状丰富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外方内圆形、外圆内方形、双钱形、不规则形等。印文字数4字至13字不等,以7字为最多。首开缂黑色“宝典福书”四字,末开缂隶书题“万寿八旬大庆乾隆庚戌元旦臣胡季堂恭进”,缂“臣胡季堂”和“敬摹”印,钤“宝蕴楼藏”印。“庚戌”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值乾隆帝八旬万寿节,和珅、金简等大臣向乾隆帝进献了用寿山石和青田石制作的“宝典福书”印章各一套作为寿礼,分别为120枚和60枚。这套缂丝宝典福书册即摹缂120枚寿山石“宝典福书”印章,由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季堂恭进。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

25.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

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清乾隆,苏州,纵115cm,横64cm。

此图以漳绒织造技法再现沈铨画作的风貌和韵致。画面绘两只孔雀昂然立于山石之端,石下梧桐树枝繁叶茂,树梢仅及山石之腰,衬托出山石的突兀高峻。图中花纹均为割绒而成,绒毛细密簇立,花、地光度反差明显,物象立体感强烈,视觉效果精彩。左上方题款“乾隆丙辰仲秋仿宋人法南蘋沈铨”,钤“福寿”印。丙辰为乾隆元年(1736年)。右下角钤“苏州福寿织局”印。

沈铨,清代花鸟画家。他远师北宋黄家,近取明代吕纪画法,形成工笔花鸟深厚的写实功底,以精密妍丽见长。曾东渡日本,创“南苹派”画风,对日本绘画艺术影响很大,同时他也吸收了日本传统绘画的优长。此图轴中艺匠以漳绒独特的工艺技法将原作画风重晕染、富明暗、立体感强等特点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别具艺术特色。

26.缂丝青牛老子图轴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清乾隆,纵329cm,横137cm。清宫旧藏。

画面以齐缂作块面缂织,在局部灵活地施用构缂、长短抢和缂金。人物的须发用缉线绣,牛毛、牛鼻等细部则用笔绘染。此作品塑造出神态生动的老子乘牛而行的形象,颇具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承继传统工笔重彩法的宫廷人物画风格。画幅上方题御制诗二首,分别为巳卯年(1759年)和庚辰年(1760年)题。图上缂织“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七玺,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琴书道趣生”九玺。

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多以此寓吉祥之兆,本图即用此典故。此图幅面巨大,缂丝、刺绣和绘染并用,技法精湛,是乾隆时期艺术水平高超的缂丝加绣代表作之一。

27.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

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清乾隆,纵74cm,横24cm。清宫旧藏。

《袁生帖》是晋代王羲之的草书法帖,旧摹本曾藏清内府,刻本见《三希堂》、《真赏斋》和《郁冈斋》等丛帖。这件作品系摹缂乾隆帝的临本而成。米色地,以蓝色丝线缂草书:“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计25字。笔法含筋裹骨,纵逸而不失森严,婀娜而不失刚健,跳动中蕴蓄圆劲,显示出缂技的娴熟和高超。缂织落款:“壬申三月望御临”,壬申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钤乾隆帝摹宝三方:“乾隆宸翰”、“学古有获”、“陶冶性灵”,鉴藏宝二方:“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

《石渠宝笈三编》和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

28.顾绣金刚经塔轴

顾绣金刚经塔轴,清乾隆,长213cm,宽69cm。

此轴在八枚缎地上刺绣金刚经塔。塔共7层,从下至上以赤圆金线作边框,将金刚经曲折回转地绣于框内。最下层绣须菩提向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提问的情境,释迦牟尼结迦趺坐,左手扶膝,右手施说法印,经文即从释迦牟尼头上方开始,按回纹从右向左刺绣。塔中间第四层绣一小塔,其它6层均绣释迦牟尼的不同说法相。此图轴形式新颖,绣法独特,用蓝色丝线将金刚经文绣在回文框内,字用滚针、斜缠针、套针等针法绣成。人物绣工亦细致,用了套针、网绣、施毛针、斜缠针和滚针等。金刚塔则用金线、赤圆金线和银线以平金针法绣成,因为塔之轮廓皆用金,经塔金光奕奕,呈现出一派庄严神秘的气氛。此轴属现存顾绣作品中别致而罕见的佛教题材绣品。

29.顾绣觅药图轴

顾绣觅药图轴,清乾隆,长123cm,宽45cm。

此图轴在本色绫地上刺绣觅药图。画面中白云环绕着青山,苍松上飞落着一只仙鹤,树下有二高士,半山腰一小童正在采药,其上方墨书:“授得长生诀,迢遥入翠微。采芝云染袖,觅药雾沾衣。”并绣有朱印三方:“聚宝斋”、“露香园”、“虎头”。

此图轴绣、画结合,人物、小鹿和仙鹤主要用彩色丝线以套针、网针、施毛针、打籽针、鸡毛针、斜缠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小鹿有动笔着色之处,山石则以画为主,绣出轮廓后以石青、石绿、赭石和墨平涂渲染,树叶先用绿色平涂,再在其上绣树叶形状。此图绣、画结合,体现了顾绣最主要的特征,所绣“露香园”、“虎头”也是顾绣的主要印记,此作是清代有代表性的顾绣精品之一。

30.顾绣渔樵耕读图轴

顾绣渔樵耕读图轴,清乾隆,长112cm,宽45cm。

此图轴具有文人画的情趣,表现文人对清雅闲适、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绣家以绣绘结合的技法追摹原作风格,远山近坡均以笔墨描绘点染。人物、木桥、茅屋、树木等则以针代笔,以丝代墨,精细地绣制。针法除平针、套针、滚针、正抢针等常用针法外,草鞋、渔篓用网针,茅屋的窗棂、房顶用编针,芦苇、小草用斜缠针,而衣纹除用滚针勾勒外,还用笔墨渲染,使之富有立体感。此幅诗塘题跋“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为青色丝绣,“青碧斋”、“露香园”、“静顾”三印为红色丝绣。

31.缂丝乾隆御笔喇嘛说卷

缂丝乾隆御笔喇嘛说卷,清乾隆,纵35cm,横444cm。清宫旧藏。

此卷系在浅驼色地上墨缂清乾隆帝御笔行书《喇嘛说》。引首处缂行楷“从俗布公”,边框双勾彩缂缠枝莲纹样。作品采用了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结字圆润规整,字体大小交错,疏密有序。朱缂“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太上皇帝之宝”、“淳化轩宝”、“宣统尊亲之宝”印。作品包首在明黄色地上缂织彩云金龙等纹样。题签缂织“御笔喇嘛说卷”。

此作品缂织考究,装饰精美。《喇嘛说》是清高宗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制定金奔巴制度亲笔书写、而后缂织成卷的。此文总结了清王朝对待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成为清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事务的基本纲领,其政治作用一直延续至清末。此缂丝卷反映了清中央政府对喇嘛教的支持和对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的高度重视。

32.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

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清乾隆,纵82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图轴为清高宗御笔缂丝画。图中于米色地上彩缂花瓶与瓶中的梅花、水仙、竹子、灵芝以及鲜活的盆草、萝卜蔬菜等物,以取“仙壶淑景”之意。作品采取二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用平缂、构缂等技法缂织,局部作渲染补色处理。画面左侧墨缂御笔行书“仙壶淑景”,朱缂“乾”、“隆”、“含豪邈然”、“摛藻为春”、“寓意真可人”等朱白印章。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涌现出许多文人花鸟画家,如元代的钱选、明代的王谷祥和清代的金农等。他们的作品或用水墨,或施色彩,对物象的表现准确,设色清淡,用笔简逸,具有文雅稚拙的书写韵味。此图画面即带有文人花鸟画的明显特征,作品构图简捷明快,缂工细致入微,晕色及渲染自然和谐,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33.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

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清乾隆,纵74cm,横24cm。清宫旧藏。

此件作品是根据清乾隆皇帝临摹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苏轼)的《霜余帖》底稿缂织而成,在作品本色地上用平缂、搭缂等技法缂织蓝色行书《霜余帖》,运笔遒劲流畅,颇具东坡笔意。作品上朱缂“乾隆宸翰”、“自强不息”,并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朱印。

苏轼笔法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且其诗清新豪健,独领风骚,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推崇,乾隆闲暇时也爱御临苏诗帖,追摹其神韵。此作品缂织精细入微,既保持了乾隆书法结字圆润的风格,又不失苏字的笔法和意韵,是一件缂丝御临帖的佳作。

34.缂丝元音寿牒册

缂丝元音寿牒册,清乾隆,纵29cm,横30cm。清宫旧藏。

此册页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弘历80岁寿辰之际,内务府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等人辑录的120条吉祥寿语篆刻成印章,然后刑部尚书胡继堂又用巧匠将其缂织成印谱,恭进给乾隆帝的寿礼。作品在粉色地上以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缂织。册页计17开。册首墨缂隶书“元音寿牒”,边框用三蓝缂松、鹤、云和万字纹样。正文为朱缂篆书“万寿无疆”等朱、白印谱各60方及墨缂楷书释文。册尾朱缂“臣胡继堂”、“敬摹”印,钤“宝蕴楼藏”章。

此作品装饰素洁淡雅,印文疏朗清晰,线条流畅。120个书写各异的“寿”字不但反映了清代高超的缂丝工艺,亦体现出中国古代金石文字变幻莫测的神奇魅力。

35.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

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清乾隆,纵135cm,横74cm。清宫旧藏。

画面中35尊佛像形态相同,唯颜色各异。每尊佛均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手捧宝瓶,背后衬火焰、祥云。此幅织锦悬于佛堂中用于供奉。

无量寿佛像常在祝寿场合陈设。清宫每年都要制做各种材质的无量寿佛,用于万寿节等庆贺活动。

此幅佛像用色多达十余种,属织造工艺繁复的多重经纬显花锦,其运梭细致工整,图案规矩匀称,又织圆金线为点缀,愈显流光溢彩,华贵富丽。

36.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

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清乾隆,纵30cm,横498cm。

《后赤壁赋》为大文豪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重游赤壁后所作,明代画家仇英依赋作画,此图卷由缂丝艺人以仇英画为蓝本缂织而成,详尽地描绘出苏轼在初冬时节夜游赤壁的场景。画面共分8段,前三段表现苏轼重游旧地的欢快,后五段则借景写情,寄人生如梦之感慨。图卷采用平缂、长短戗、构缂、搭梭、掼等多种缂织方法,使用了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所织人物形象生动,景物写实,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色为主,表现出仇英的小青绿山水风格,反映了清代缂丝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云机仙制”,并钤“乾隆御笔” 朱文印。卷中还钤有“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无逸斋精鉴玺”等鉴藏印。末段缂织蓝字“实父仇英”及葫芦形“十洲”朱印。

此为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且手卷是横织横用,横宽5米多的织机实属少见。

《石渠宝笈续编》五函十八册著录。

37.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

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清乾隆,纵85cm,横39cm。清宫旧藏。

此轴在缃色地上以蓝色丝线缂织乾隆皇帝所临米芾草书《元日帖》: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御临米芾帖。

缂织“所宝惟贤”、“乾隆御笔” 朱白文印各一方。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朱文印二方。

此帖虽用缂丝织成,但其笔墨风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通篇变化有致,笔法丰润,有如墨笔书写一般,筋雄骨健,自然流畅。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38.刺绣庆寿通景屏

刺绣庆寿通景屏,清乾隆,纵220cm,横50cm。

通景屏由8幅组成,每幅均在米色绫地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全景画面中的庭院建筑富丽堂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场面宏阔,人物众多,既有贺寿的文武官员,男女老幼,又有众多艺人分布在庭院中,一派热闹喜庆的场面。画面中第四、五幅是景屏的中心,描绘一位身着明朝官服的官员及其夫人正襟端坐。

此景屏仿明代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绣画结合。人物完全用五彩丝线绣成,采用套针、斜缠针、网绣、施毛针、滚针、鸡毛针、打籽针、扎针、钉线、擞和针、合色线等针法,绣工细密,针法丰富,颜色艳丽,大红大绿的使用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此景屏体现了仇英一派的人物画在织绣中的运用和发展。

39.刺绣御制题松下听琴图挂屏

刺绣御制题松下听琴图挂屏,清乾隆,纵70cm,横38cm。清宫旧藏。

绣品原为一挂屏心,在本色地上刺绣松下听琴图。图中山峦层叠,山间小溪流淌,坡地山石旁的松树下有一高士抚琴,其右侧一人倚坐聆听,勾画出一幅清新幽雅的世外桃园图。

画面左上角题:“御制题松下听琴图”,并有诗曰:

松下班荆翟舆赵,何来周子结同心。

静涛幽操相问答,弌例听为尘外音。

臣谢墉敬书。

下绣二方印章“臣墉”、“敬书”。

此图主要用套针、斜缠针、车轮针、施毛针、滚针绣成,其中山坡、人物衣服、树木等大面积的部位使用套针针法,这种基本的刺绣针法使物象更具立体感。图中的小草、苔点等则用笔渲染。设色以深蓝、蓝、月白、白、草绿为主。此图应是由乾隆皇帝御题诗,谢墉书写,再命匠人绣制而成的。

40.缂丝乾隆御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卷

缂丝乾隆御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卷,清乾隆,行书,37行,纵31cm,横214cm。清宫旧藏。

此卷是在本色地上缂织清乾隆皇帝御书《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引首上织黑字行书“辟诬彰武”,四字上方正中缂织“古希天子”朱文印。正文末尾织款题“乾隆丁未新正月御笔”,下织“古希天子之宝”朱文印和“犹日孜孜” 白文印各一方。

从款题可知,此文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新年之际。

此卷缂法为平缂与搭缂,缂工虽简,但技艺精湛,织出的字如手书般流畅自如。

在文中,乾隆皇帝从古今以少胜多而得天下的大战役说起,提及黄帝诛蚩尤的涿鹿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以及战国时田单的火牛阵,进而批驳范晔所记汉代昆阳之战中用猛兽助威得胜的说法实属荒诞,指出汉光武帝刘秀是凭神武勇略和士兵敢死之气势而大溃敌人夺取胜利的,最后感叹作史传实非易事。

41.织锦金线佛像轴

织锦金线佛像轴,清乾隆,纵102cm,横61cm。清宫旧藏。

像轴以湘色绸为地,采用挖梭技法,以纬五枚左向斜纹显花,织制阿弥陀佛像。佛藏式装束,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头戴缀摩尼宝的五叶宝冠,佩耳珰、项链、臂钏、手镯和脚镯等,怀抱甘露寿瓶,手作禅定印。画幅大面积施用金线,配色和谐,织制精细,显现出佛的庄重威穆之感。

42.缂丝乾隆御笔十全老人之宝说卷

缂丝乾隆御笔十全老人之宝说卷,清乾隆,纵30cm,横281cm。清宫旧藏。

晚年的乾隆皇帝志得意满。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反击廓尔克的战役全胜之时,弘历已入耄耋之年。他总结在位以来取得的历次军事胜利,称为“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并作《十全记》“以昭武功而垂久远”,更意在通过军事成就而彰显自己的仁君之道。为此又镌刻“十全老人之宝”玉玺,并作文述旨,思尽君王之职,敬祈天佑帝业。

手卷在浅黄地上缂织蓝字行书42行,末尾落款“乾隆癸丑仲春月中澣御笔”,应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二月下旬所书。并缂织“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朱、白文玺各一方。引首缂织蓝字行书“职思祈佑”,四字正上方钤“八徵耄念之宝”。此手卷缂工简单,以平缂为主,缂法精致细密。

43.缂丝仙山楼阁图

缂丝仙山楼阁图,清乾隆,纵29cm,横28cm。

此图在本色地上缂织仙山楼阁。殿宇亭台之间树木葱郁,小桥流水,彼岸远方有群山及山中楼阁。画面布局繁密,境界幽静旷远。

此作品将缂丝与绘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先缂织后添色。缂工主要用平缂织物象的轮廓,间用搭缂、长短戗手法,其上再用各种颜色绘出形象。画中的楼阁建筑以界尺画出,山石皴法使用了墨、石绿、赭石色,极似仇英的楼阁界画之风格。

此缂丝画中楼阁工细,山青树茂,敷色古雅。

44.刺绣御笔热河考卷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清乾隆,纵34cm,横492cm。清宫旧藏。

热河,即武列水,是滦河的支流,流经河北承德。清乾隆帝曾派蒙古喀喇沁旗郡王及内大臣对热河进行考察,并钦作《热河考》,原文见《高宗御制文》二集第二十一卷。文中认为热河即古武列水,且说明:“三源既汇,又西南流,沿山庄东北,历锤峰下,山庄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

这件绣品即摹乾隆帝此篇御制文而绣成。在缃色绸地上以黑色丝线绣字。绣线劈绒细密,运丝流畅,得原作工致雅逸之墨气。引首绣行书“武列征源”,上方中央以朱线绣“乾隆御笔”玺印。卷首以朱线绣“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和“游六艺圃”3方印。卷尾绣落款:“戊子仲秋月上澣御笔”,“戊子”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绣朱文印三枚:“乾”、“隆”、“几暇临池”。

朱启钤《清内府藏刺绣书画录》著录。

45.缂丝乾隆御笔梅杏图轴

缂丝乾隆御笔梅杏图轴,清乾隆,纵107cm,横55cm。清宫旧藏。

此画幅以梅花和杏花为主题构图,梅、杏枝干横伸斜欹,疏影参差,花朵含苞初绽,芳菲绚丽,传递着早春的气息。画幅以齐缂法进行块面缂织,以构缂法勾勒花边轮廓,在直长的枝干处施以搭缂,而梅树的瘤节则用包心戗缂出,梅干的虬曲苍劲得以生动地表现。

画面上方缂织御题诗:“梅兄杏弟江南例,杏主梅宾蓟北题。底藉郭驼法之巧,可忝庄叟物斯齐。” 款题:“田盘富于杏,兹游正值盛开,雨后益饶艳冶。向于雨,花室移盆,梅植于庭者同时放花。因各写一枝,兹成是诗。书之乙巳暮春御笔。”“乙巳”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款末缂“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朱印2方。另在画面左侧缂“意在笔先”和“摛藻为春”朱印2方,右下角缂“涉笔偶值几闲”朱印1方。

此图轴构图简逸,设色轻淡,物象拙朴而神气十足,得绘画中小写意法之笔韵。

展开全文

织绣

故宫博物院藏有织绣文物13万余件,包括服饰、材料、陈设用织绣品和织绣书画四大类。其中服饰类有成衣、冠帽、冠杂、靴鞋袜、佩饰、佛衣和活计等;材料类有锦、缎、绫、罗、绸、纱、绢、绒、缂丝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有铺垫、坐褥、靠垫、迎手、椅披、门帘、帐子、围幔、被子、枕头、炕单、炕席、桌围等;织绣书画是以书画、诗文作品为蓝本,运用织、绣等工艺技法加以艺术再现的欣赏性艺术品,装帧形式有轴、卷、册、条屏、屏风、扇面、镜心等。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宫用品。这些织绣品几乎都产自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官营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资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严格,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丝织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织绣藏品数量多、品种繁、规格高、质量精、保存好,在国内及世界博物馆同类藏品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清代服饰制度、清代丝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丝织业发展状况,以及清代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艺术审美和思想观念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清代4

1.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丝质,苏州织造,纵448cm,宽196.3cm。清宫旧藏。

此轴是以清宫画师丁观鹏的作品为稿织造的织成锦,内容以“西方净土变”为题材。此锦织造工艺极为繁复,其幅面之巨,需三四人同时上机操作,运用长跑梭技术将二十余种色丝、圆金线如绘画着色般织造于画幅之上,并以细线构织出轮廓。图中有亭台、楼阁、宫阙、华盖幡幢以及阿弥陀佛等佛教人物278尊,并饰以流云、树木、花草。其人物面目清晰,表情生动,服饰轻柔飘逸,线条流畅,如工笔细绘一般,充分体现了原画稿的艺术风格,亦反映出乾隆初期苏州织成锦技术水平之高超。

此幅曾藏于养心殿、乾清宫,并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太上皇帝”、“八徵耄念之宝”、“宜子孙”、“珠林重定”、“秘殿新编”、“宣统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等印玺,是研究清代织成锦技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2.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

月白地云龙纹缂丝单朝袍,清乾隆,身长145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16cm,下摆长166cm。清宫旧藏。

为上衣下裳相连式圆领马蹄袖单层袍。领口系有红织金缎里石青缂丝表披领。右襟钉铜鎏金水纹錾花扣6枚。领后垂明黄色绦两条,每条各镶红色珊瑚背云1块、红珊瑚坠角2个、珍珠4颗、米珠12组。领口拴黄纸签,上墨书“高宗月白缂丝描金边单朝袍一件。珊瑚背云两块、珊瑚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

朝袍在月白经丝地上,用五彩纬丝和赤黄圆金线缂织花纹,其中胸背及两肩织正龙各一。胸部正龙身下织以蝙蝠、寿桃、灵芝、珊瑚、磬和暗八仙构成的团杂宝纹样,龙身间点缀五彩流云,周围以海水江崖为边饰缂织成大幅过肩柿蒂形纹样。腰帷织行龙五条。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一。衽正龙一。下裳正龙二、团龙四。袖端正龙各一条。下摆为八宝平水。通身列十二章,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通身衣缘镶描金勾连纹边及三色圆金边各一道。

此件朝袍运用了齐缂、戗缂、套缂、构缂、缂鳞、缂金等多种缂织技法。山石海水以戗缂法缂织,晕色层次丰富,过渡和谐自然,富有立体感和质感。流云用五彩纬丝,在分色区域按顺序相套,长短参差,表现出彩云飘动之势。尤其是龙鳞以赤、黄二色金线缂织,细致入微,立体感毕现,逼真传神,突出地表现了龙这一核心纹样。

清代皇帝朝服穿用于朝会、重大典礼等最为隆重盛大的场合,是等级最高的礼服,其制作与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定。这件朝袍的做工、款式、颜色、花纹、饰物、附件等无一不是当时严格繁细的服饰制度的具体反映,而五爪金龙的数量和分布、十二章及明黄绦的使用等,即服饰最高等级的体现,以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根据典制,皇帝朝服概用明黄色,只有在祭天祈谷求雨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月白色。这件月白色朝服当是乾隆皇帝夕月时穿用。

3.石青缎绣金龙棉朝褂

石青缎绣金龙棉朝褂,清乾隆,身长130cm,肩宽40cm,下摆宽120cm,左右开裾各长80cm。清宫旧藏。

褂丝质。圆领,对衿,左右开裾,片金缘。石青缎地上绣两条上升的金龙,并彩绣流云飞蝠、海水江崖等纹饰,间以缉珍珠、珊瑚米珠团寿字,外环缀捶鍱花卉嵌珊瑚、绿松石、金板,以钉珊瑚、珍珠排珠相连。朝褂上缀银鎏金錾龙纹扣9枚。内挂红色暗团云龙金寿字织金缎里,中间薄施棉絮。

这件朝褂集多种工艺及刺绣针法制成,纹样层次鲜明,立体感突出。平金和缉米珠工艺在清代服饰上并不少见,但金板嵌珠石用于装饰皇后服装则为清乾隆时期首创。

此朝褂为清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秋冬季御用,将其套在朝袍外,与朝袍和朝裙共同构成礼服,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圣节以及其它重大典礼场合。

4.明黄缎绣八团双凤捧金寿字纹袷袍

明黄缎绣八团双凤捧金寿字纹袷袍,清乾隆,苏州刺绣,道光时缝制,身长145cm,两袖通长177cm。清宫旧藏。

袷袍用明黄缎缝制。裾左右开。周身绣双凤捧金寿字纹,领边、接袖处和袖口均绣灵芝捧寿字纹,间以云蝠纹。领、袖镶石青缎钉串珠朵花边一道,外镶团龙杂宝纹石青缎一道。袍下摆饰海水江崖纹,上有珊瑚、火珠、如意头、海珠、方胜、犀角、蝙蝠等纹饰和一笔写成的“寿”字,寓意“寿山福海”。图案作对称式。衬白素绸里。

袷袍周身的双凤捧金寿字纹绣工考究,使用了平针、套针、网针、施针、扎针、钉线、接针、斜缠针、松针等多种针法。领边团寿为缉线绣。袷袍设色极为丰富,有粉红、桃红、水粉、月白、雪灰、湖色、蓝、湖绿、黄绿、姜黄等19种色彩,采用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三晕、四晕的退色方法,晕色自然,层次分明,鲜艳夺目。

据载,清代的皇后吉服,“国初定,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顶,礼服用明黄色,秋香色,凤凰、翟鸟及五爪龙文”。这件袷袍应为庆贺大典及千秋节(皇后生日)时皇后所服用。袍的领口系黄签,上墨书:“道光十三年元月二十一日收沈魁交绣明黄缎八团凤有水袷袍一件。”从袍的绣工及设色等特点看,袍料应为清乾隆朝苏州之贡品,道光时期缝制。其绣工精细,针脚匀齐,纹样构图得当,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为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之精品。

5.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

浅绿色缎绣博古花卉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袍身长147cm,两袖通长173cm。清宫旧藏。

袷袍裾左右开,捻襟,马蹄式袖,衬粉红地暗花绸里。袷袍面料为浅绿缎,地为八枚三飞缎纹组织。所绣为博古纹饰,有各式插花古瓷瓶共8组:前胸绣白地彩云龙敞口瓶,插牡丹花一束;两肩各绣蒜头瓶和龙穿花贯耳瓶,分别插月季花和暑葵花一束;前襟下幅左绣青花宝月瓶,分别插菊花和芙蓉一束,右绣凸雕蟠螭瓶,插罂粟花一束;后背绣兽耳衔环瓶,插牡丹花;后下幅左绣贯耳瓶,插茶花和梅花,右绣兽耳衔环瓶,插海棠花。花瓶间饰以石竹、万寿菊、水仙、秋菊、兰花与四季海棠等折枝花卉和蝴蝶。下幅有海水江崖与杂宝纹,寓意“寿山福海”。领、袖边为石青缎,绣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该袍领口有黄签墨书“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收绿缎绣花卉棉袍一件”。

袷袍纹饰用彩色绒线绣制,运用了套针、斜缠针、接针、桂花针、扎针、滚针、打籽针、施针、圈金绣等多种针法。设色丰富,并采用了三晕色和四晕色的方法,层次鲜明。此袷袍绣工精致,针脚匀齐,配色淡雅,主题鲜明,陪衬有序,为乾隆时期苏州刺绣品之杰作。

6.香色缎绣云金龙纹袷袍

香色缎绣云金龙纹袷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身长144.5cm,两袖通长183cm。清宫旧藏。

袷袍右衽,左右开裾,马蹄袖,石青素缎接袖一段,湖色暗花绸衬里,有铜镀金扣4对。袍面主题纹饰为9条金龙,前胸、后背及两肩正龙各1,下幅前后升龙各2,底襟升龙1。此外,领边绣行龙3,间正龙2;左右接袖处绣行龙各2;左右袖端绣正龙各1。龙纹间饰以五色云蝠、杂宝和多种吉祥花卉,以玉兰、海棠、牡丹花寓意“玉堂富贵”,灵芝、竹和水仙寓意“灵仙祝寿”,石榴、佛手、桃实寓意“福寿三多”,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柿子与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下摆绣平水江崖纹,中有戟磬、灵芝、珊瑚、海珠和蝙蝠,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领口系黄签,上墨书:“乾隆五十年四月初四日收敬事房呈览香色缎金龙袷蟒袍一件。”从袷袍的色彩、纹样、形式可看出此为嫔、贵人、常在所穿的吉服袍。

袷袍纹饰使用了平金、套针、斜缠针、钉线、打籽、松针、接针、鸡毛针、滚针、施针、网针等多种针法绣制,并采用二晕、三晕和四晕色技法,晕色自如,使袍面色泽艳丽。此袍纹饰设计巧妙,主题鲜明,陪衬有序,绣工精致,针脚匀齐,为乾隆时代苏州刺绣中的上品。

7.香色地八团喜相逢纹织金缎袷袍

香色地八团喜相逢纹织金缎袷袍,清乾隆,袍身长140cm,两袖通长181.7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缎料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用紫赤圆金与淡圆金两种金线织纹饰。两肩和前后身共有8个“喜相逢”团花,间饰折枝花卉、蛱蝶、蝙蝠;下幅为凤戏牡丹,并有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又玉兰、灵芝、莲花、太湖石、平水纹,寓意“寿山福海”。领、袖边为石青缎地,使用多种针法绣有“五蝠捧寿”。缘为1道棕色缠枝莲纹织金绸边。衬里为黄绿折枝梅鹊纹暗花绸。

领口系黄签,正面墨书:“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包衣昂邦呈览”,背面墨书:“香色缎织二色金厢领袖女袷袍一件”。

该袷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仍旧金彩交辉。

8.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棉袍

香色地百蝶花卉纹妆花缎棉袍,清乾隆,身长153cm,两袖通长192cm。清宫旧藏。

袍右衽,捻襟式,马蹄袖。领、袖镶酱色云龙海水纹妆花缎边,宽8.5cm。领边有正龙2,行龙3;接袖处有行龙2,两袖端有正龙各1。棉袍面料为妆花缎,衬湖色云纹暗花绫里。妆花缎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44根/cm,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50根/cm,纬线投影宽0.15-0.2mm,无捻。纹纬用“挖梭妆花”织造,这种织造方法设色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在一排同样的花纹上可以织出不同的色彩,使色彩丰富多变。此种技术于宋代已出现,盛于明清,并沿用至今。该袍面料织牡丹、石榴花、菊花、兰花、梅花、桂花、水仙等花卉和松竹等,蜂、蝶翩翩起舞于花丛间,栩栩如生。花卉与蜂、蝶之设色有月白、石青、蛋黄、粉红、紫红、雪灰、浅绿、墨绿和茄皮紫等共20多种,五彩斑烂,色调和谐。

此妆花缎棉袍料织造精细,纹饰设计巧妙,构图疏朗有致,密而不繁,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历经二百余年,至今色泽仍艳丽如新,实为清朝中期妆花缎袍之精品。此袍应为嫔之冬季便服。

9.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

香色地翔凤纹妆花缎袷袍,清乾隆,江宁织造,身长143cm,两袖通长171cm。清宫旧藏。

袷袍右衽,大襟,马蹄袖,裾左右开。其面料为妆花缎,衬月白素绸里,缀铜镀金梅花海水纹扣4对。妆花缎织纹为八枚三飞经向缎纹组织,经密为150根/cm,经线投影宽0.1mm,纬密为46根/cm,纬线投影宽0.2mm。纹纬用圆金线和彩丝,采用“挖梭妆花”与通梭技术织造。前后身共翔凤9只,后前心背有一凤衔牡丹,两肩各饰一凤衔海棠花,下摆前后各二凤,底襟一凤衔梅花。下幅织海水江崖及杂宝纹饰,寓意“寿山福海”。

袷袍设色丰富,有红、桃红、粉红、水粉、鱼肚白、绿、墨绿、白、月白、沉香、土黄、雪青、浅藕荷、蓝色等共计18种。运用间晕、二晕、三晕配色法及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退晕法,使整幅缎面色彩多变,富丽典雅。纹样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装饰趣昧。该袷袍是清中期江宁织造的妆花缎之杰作,为嫔之吉服。

10.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

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清乾隆,苏州绣制,纵21.3cm,横119cm。清宫旧藏。

此图以缂丝加刺绣制成。其背景为缂丝,而主要人物、动物及树木等则是在缂丝上加绣。天空为宝蓝色,上有五彩瑞云。山坡草地之上,苍松绿树之间,3名男童与9只小羊正在嬉戏。9只小羊寓意“九阳消寒”,而3名童子属阳,取“三阳开泰”之意。图中运用了平戗、勾边线、搭梭等缂丝技法和戗针、钉线、施针、斜缠针、打籽针、擞和针等刺绣针法,色彩丰富艳丽,特别是蓝与红、白等色的对比,使得主题突出,物象分明。

图上方有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

九羊意寄九阳乎,因有消寒数九图。

子半回春心可见,男三开泰义犹符。

宋时创作真称巧,苏匠仿为了弗殊。

漫说今人不如古,以云返朴欲惭吾。

辛丑嘉平御题

辛丑嘉平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从御题诗可知,此图为清乾隆年间苏州丝织匠人仿宋人绘画《九阳消寒图》而作。

画面钤“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嘉庆御览之宝”等印。

此作品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11.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

缂丝毛三阳开泰挂屏,清晚期,长72cm,宽104.5cm。清宫旧藏。

挂屏画面红日高照,柳枝摇曳,3只小羊嬉戏于嫩草茸茸的地面上,表现出大地复苏的初春景象。画面左上角题诗:

三百何须诩牧群,三羊足註九三文。

竭思曾著开泰说,或匪离经创臆云。

挂屏背景及花草等以缂丝技法表现,而三羊、柳树等以缂毛技法织成,体现出羊毛的绒感和立体效果。此件作品的缂法虽简单,然色彩丰富,偶有动笔描绘之处,不失为缂丝与缂毛相结合的佳作。

12.本色纳纱加绣春牛图卷

本色纳纱加绣春牛图卷,清乾隆,纵35cm,横92cm。

此图卷在本色方孔纱地上彩绣远山、飞鸿、小桥流水、回廊水榭、树木、人物、坡陀、花草等纹样。作品采取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斜一丝串、平针、套针、平金等针法绣制。在布局上吸收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三远”的全景式构图,把平远、高远和深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布势奇巧,开合有度。画中人物既各自独立,而又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近景水榭上人物的目光被远方牧童手中的风筝所吸引,那种回眸扭颈的忘情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品中,刺绣者还巧妙地使用了以异色丝线合股绣制的合色方法,将饱经风雨的坡陀和树木枝干的明暗质感充分地表现出来。

此作品构图优美,绣工细腻传神,体现出制作者对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捕捉能力。

13.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纵47cm,横32cm。

此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此图轴缂、绘结合,缂法简练,线条规整匀齐,敷色渲染和谐自然。

14.缂丝御题王谷祥哺雏图挂屏

缂丝御题王谷祥《哺雏图》挂屏,清乾隆,纵64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挂屏为乾隆帝观赏明代画家王谷祥(1501—1568年)的哺雏图后,忆起当年为警示官员勤政爱民,御制了大量宋代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颁赐臣属之事有所感触,遂下谕旨将王谷祥的《哺雏图》加以摹缂以作为他爱民如子的座右铭并御笔亲题。作品采取二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搭缂、构缂、木梳戗、凤尾戗等技法缂织。为强调主题并表现纹样的质感,老雀和幼雏的形象采用了缂毛工艺,雀雏嗷嗷待哺的情景表现得尤为真切。

图上朱缂“乾隆鉴赏”、“八徵耄念”、“自强不息”、“八徵耄念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谷祥”、“禄之”等印章。

挂屏之上有三段蓝色缂丝题记或题诗,其中二段为依清高宗御笔摹缂而成,一段题记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观王谷祥《哺雏图》的感想;一段为乾隆帝御题七绝诗。另有一段为王氏原画的自题五绝诗。

此作品丝、毛并用,缂工繁复考究。对这类题材的书画作品,乾隆帝曾一再告谕臣下:“勿仅视为寻常诗画”。

15.缂毛鸡雏待饲图

缂毛《鸡雏待饲图》,清乾隆,纵64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图为一件集书法、绘画、缂丝、缂毛等艺术手段的合璧之作。上部为乾隆御笔题跋,下部为仿南宋李迪所绘《鸡雏待饲图》。书与画相得益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荆州发生几十年未遇的洪涝灾害,而贪官污吏并未接受此前两次洪水的教训,对治水有失查察,置若罔闻,更有官僚“置买洲地,种植芦苇,牟利肥家已非一日,万民生灵咸受其害,情节甚属可恶……共见共闻之事当不加体意访,随时筹办,致郡城被水成灾,为数十年未睹”。乾隆皇帝气愤和失望之余,命摹缂李迪《鸡雏待饲图》并题诗以警示臣下,要“为民父母之官”。

此图在缂织技法上追摹李迪原作写实的神韵,着意表现鸡雏渴望、无奈、无助的神态,并采用丝毛合捻之线,施以长短戗、平缂、搭梭等技法晕色,使鸡雏羽毛的层次和质感表现得尤为真实。摹缂御笔文字则用丝线,虽然仅用平缂、搭缂技法,但缂工细致传神。

此图缂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寿”等5枚朱印。

《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著录。

16.缂丝九老图轴

缂丝九老图轴,清乾隆,纵180cm,横93cm。

原画稿佚名,但具有明代画家仇英的绘画风格。此图采用缂、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原作的风貌,以常见的平缂、搭缂技法缂织物象轮廓,用笔皴染描绘山石、松枝等,细微之处辅以繁复变幻的缂织技法,如山坡晕色使用长短戗,鹿身使用木梳戗,花卉桃实使用构缂等,较好地表现了物象的质感和原作工丽细腻的人物画风格。此图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工笔处精织细缂,写意处以笔墨渲染,格调清雅脱俗。图上钤有“子清”等印2枚。

17.缂丝乾隆御笔泮池济宁行宫诗册(第十册)

缂丝乾隆御笔泮池济宁行宫诗册(第十册),清乾隆,纵42cm,横48cm。清宫旧藏。

作品在本色地上用平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墨缂乾隆御笔行书诗、谣各一首。

此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巡幸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时,在泮池行宫接到河南巡抚徐绩(?-1811年)晴雨奏折后有感而发所作的《晓云诗》和《布疋谣》。

《晓云诗》:

晓云暗远天,庶几作甘雨。

行行散以轻,失望意为抚。

结穗者垅麦,吐苗者坂黍。

胥待膏泽滋,吾民一何苦。

已近圣人里,敬忆圣人语。

秀而恐弗实,学与农同矩。

晓云一首丙申(1776年)暮春月下浣御笔

《疋帛谣》:

戋戋彼疋帛,裁量用刀尺。

缝纫熨帖始成衣,一丝牵引万丝随。

古人制字有深意,至心如丝声从思。

子舆训官曰得之,大易又戒朋从来。

人心惟危道心微,试看一丝与万丝。

疋帛谣丙申暮春下浣御笔

字迹结体开张,用笔劲健,粗细转折放逸流畅,其中用长短戗表现“飞白”效果,如“暮”、“来”等字。作品上朱缂“乾隆宸翰”、“陶冶性灵”印;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乾隆御览之宝”印。此作品缂织细腻,临摹效果逼真,充分表现出乾隆皇帝的书写风格。

诗册的夹板为紫檀木制,上雕嵌白玉隶书“泮池济宁行宫第十册”。

18.绣线杨应琚书《盛京赋》冊

绣线杨应琚书《盛京赋》册,清乾隆,25开,每开纵32cm,横38cm。

《盛京赋》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恭谒祖陵时所作。内容为训诫宗室“恪守旧章”,“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应琚将《盛京赋》以正楷书写,后着人刺绣成册,进贡给乾隆皇帝。后来杨应琚虽获罪被皇帝勒令自尽,但此件书法与刺绣合璧的作品却保留了下来。

册页为原装裱。明黄缎绣五彩金龙封面,饰祥云、海水江崖纹。封底为明黄缎绣蝙蝠、杂宝,饰五彩祥云,取福庆吉祥之意。前后所备白纸装饰刺绣蓝龙边,裱缠枝花卉暗花金纸。

内绣页为白色素缎地,用深蓝色丝线刺绣。针法并不复杂,仅为常见的齐针、斜缠针等,但擘丝极细,运针甚精。作者完全按照中国书法运笔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次序绣制。每一笔的运丝都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走向以斜缠针排列,而非不分笔画次序平面地运丝。绣工规矩细致,针脚平齐均匀,横竖顿挫不失笔意,每个字都有润雅的丝光和浮雕般的立体感,比之翰墨书法别具一种艺术感染力。

19.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

缂丝乾隆题赞释迦牟尼像轴,清乾隆,纵206cm,横86cm。清宫旧藏。

释迦牟尼像以五彩丝线和金线缂织而成。此释迦牟尼像为禅定像,九华芝盖下曼陀纷落,祥云环绕,在背光的衬托下佛陀面目慈善,结跏趺坐于七宝莲花须弥座上,右掌压左掌,仰置于足上当脐前。上方诗堂在蓝地上用金线缂织乾隆御赞行书四言诗一首:

天上天下,独立称尊。

水月道场,现此金身。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日是庄严,见为颠倒。

维摩天花,尚云弗若。

何佛光中,曼陀纷落。

九华芝盖,七宝莲台。

三车法演,五叶宗开。

即有即空,非空非有。

众生度尽,宴坐义手。

壬午春正月御赞

此应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正月书。并缂织朱白文“欢喜园”、“乾隆宸翰”印各一方。

此幅缂丝释迦牟尼像摹自石窟寺壁画的汉传佛教画,以工笔重彩法织成,缂织自然,用平缂、长短戗、构缂、搭缂等缂法准确地表现了佛像的神韵。局部以笔着色并描金使物象更加生动。此像色彩极丰富,多用晕色法表现色阶层次,使物象色泽和润。释迦牟尼像以大红、金线缂织而成,光彩夺目。

像上钤有朱文印章“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11方。《秘殿珠林续编》二函八册著录。

20.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

缂丝乾隆御制诗鹭立芦汀图轴,清乾隆,纵40cm,横67cm。清宫旧藏。

米色地上缂织芦花白鹭,右上方以黑线缂织高宗隶书御制诗一首:

采采亚汀洲,为花岂自由。

群摇令夕雨,不异去年秋。

藏鹭恋青叶,凌波颤白头。

吟看惊隙影,荣落宜淹留。

诗末织圆、方朱印“乾”、“隆”各一方。此图轴的特点在于先缂织出物象形状,其上再着笔渲染,如白鹭即先以白丝线织其形态,而后用墨笔画羽毛,地上的小草则全以笔描画,这种织与画的结合,可以画笔来描绘细小而不易缂织之处,弥补了织的不足。

此作品织与画搭配得当,缂工上乘,以平缂、构缂、环缂、子母经为主。画面上还钤有阳文朱印“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三希堂精鉴玺”、“无逸斋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宣统鉴赏”和“乾隆鉴赏”、“宜子孙”、“宝笈重编”阴文印章。《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21.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

宝蓝缎彩绣平金云龙纹朝袍,清乾隆,苏州绣制,身长142cm,两袖通长192cm。

朝袍为披肩右衽捻襟马蹄袖式,石青缎素接袖一段,衬月白小缠枝暗花绫里。披肩绣二龙戏珠。朝袍的主题纹饰为云龙纹。袍身纹饰由云龙与柿蒂纹组合而成,前胸、后背、两肩、腰帷、衽、底襟、下摆、袖端共绣龙纹43条,分别为正龙、团正龙、行龙。前胸和后背的正龙中心绣一团暗八仙捧寿与海水江崖纹,间以五色流云。通身列十二章。朝袍的龙纹以平金针法绣制,其它绣纹使用了套针、斜缠针、钉金线等10多种针法。朝袍周身镶石青团龙杂宝纹织金缎边1道,并钉三色金边1道。后背钉明黄绦2条、珊瑚2块、坠角4个、珍珠8颗、饭珠24组。

此朝袍应为乾隆皇帝祭南郊祈谷雩时所服用,其绣工考究,捻金线匀细,平金匀齐,针脚细密,设色丰富瑰丽,晕色自如,为清乾隆时期苏州绣制的宫廷朝服之精品。

22.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清乾隆,身长138.5cm,两袖通长172.5cm。清宫旧藏。

袷褂对襟,宽袖,裾后开。石青色缎地,用彩色纬丝织纹。此褂饰8团夔龙花卉纹,两肩各饰夔龙勾莲捧寿字纹一团,其团纹以对称的夔龙组成如意头状,间饰云蝠及菊、玉兰、勾莲、绣珠、石榴、暑葵、桂花、牡丹、梅花、水仙和秋葵等折枝花卉。下幅地景为多幅组合的吉祥图案,如“灵仙祝寿”、“鹤鹿同春”、“和合二喜”、“万年如意”、“年年有余”、“福寿三多”以及“寿山福海”等。

这些吉祥纹样中,用通梭织云纹平水,以挖梭织八团折枝花卉。彩纬颜色有枣红、粉红、水粉、绿、黄绿、姜黄、金黄、蓝、月白、湖色、淡青等14种。运用间晕、二晕、三晕配色法及由深到浅和由浅到深的退晕法,色调丰富,花纹活泼,构图严谨匀称,装饰性极强。此为清代中期妆花织物之杰作。按《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此应为贵人、常在于庆典节日时所服用的吉服褂。

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呈览”,背面书:“石青缎织五彩八团花卉女袷褂一件”。

23.刺绣赤壁夜游图轴

刺绣赤壁夜游图轴,清乾隆,纵186cm,横46cm。

此图以五彩丝线,运用套针、接针、滚针和斜缠针等针法,并辅以石蓝、石绿和赭石等颜料皴擦点染,描绘出苏轼与友人夜色下泛舟赤壁之景。画面月色朦胧,峭峰壁立,苍松虬曲,波水浩荡,苏轼与友人佛印、黄庭坚于小舟中坐观江山胜景,纵论千古,感时序之易逝,人生之虚幻。画面上方墨书:

忽过黄泥坂,举杯邀二客。

有鹤从天来,东方云既白。

署款“乔之文”,朱线绣“乔之文”印。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中年被贬谪湖北黄州后,曾两次游黄州附近的赤壁,借物咏怀,前后作两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首,均成千古绝唱。苏轼游赤壁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书画和工艺品中常用的题材。

24.缂丝宝典福书册

缂丝宝典福书册,清乾隆,纵29cm,横30cm。清宫旧藏。

此册16开,缂织和刺绣朱、白文印章凡120方,每方印文均配以黑色丝线缂织的楷书释文,而每印的印文中均有“福”字。其中白文印均为缂织,运用齐缂和搭梭技法,朱文印绝大部分为刺绣,均用切针技法。印章形状丰富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外方内圆形、外圆内方形、双钱形、不规则形等。印文字数4字至13字不等,以7字为最多。首开缂黑色“宝典福书”四字,末开缂隶书题“万寿八旬大庆乾隆庚戌元旦臣胡季堂恭进”,缂“臣胡季堂”和“敬摹”印,钤“宝蕴楼藏”印。“庚戌”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值乾隆帝八旬万寿节,和珅、金简等大臣向乾隆帝进献了用寿山石和青田石制作的“宝典福书”印章各一套作为寿礼,分别为120枚和60枚。这套缂丝宝典福书册即摹缂120枚寿山石“宝典福书”印章,由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季堂恭进。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

25.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

漳绒沈铨绘孔雀图轴,清乾隆,苏州,纵115cm,横64cm。

此图以漳绒织造技法再现沈铨画作的风貌和韵致。画面绘两只孔雀昂然立于山石之端,石下梧桐树枝繁叶茂,树梢仅及山石之腰,衬托出山石的突兀高峻。图中花纹均为割绒而成,绒毛细密簇立,花、地光度反差明显,物象立体感强烈,视觉效果精彩。左上方题款“乾隆丙辰仲秋仿宋人法南蘋沈铨”,钤“福寿”印。丙辰为乾隆元年(1736年)。右下角钤“苏州福寿织局”印。

沈铨,清代花鸟画家。他远师北宋黄家,近取明代吕纪画法,形成工笔花鸟深厚的写实功底,以精密妍丽见长。曾东渡日本,创“南苹派”画风,对日本绘画艺术影响很大,同时他也吸收了日本传统绘画的优长。此图轴中艺匠以漳绒独特的工艺技法将原作画风重晕染、富明暗、立体感强等特点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别具艺术特色。

26.缂丝青牛老子图轴

缂丝青牛老子图轴,清乾隆,纵329cm,横137cm。清宫旧藏。

画面以齐缂作块面缂织,在局部灵活地施用构缂、长短抢和缂金。人物的须发用缉线绣,牛毛、牛鼻等细部则用笔绘染。此作品塑造出神态生动的老子乘牛而行的形象,颇具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承继传统工笔重彩法的宫廷人物画风格。画幅上方题御制诗二首,分别为巳卯年(1759年)和庚辰年(1760年)题。图上缂织“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七玺,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乾清宫鉴藏宝”、“琴书道趣生”九玺。

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多以此寓吉祥之兆,本图即用此典故。此图幅面巨大,缂丝、刺绣和绘染并用,技法精湛,是乾隆时期艺术水平高超的缂丝加绣代表作之一。

27.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

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清乾隆,纵74cm,横24cm。清宫旧藏。

《袁生帖》是晋代王羲之的草书法帖,旧摹本曾藏清内府,刻本见《三希堂》、《真赏斋》和《郁冈斋》等丛帖。这件作品系摹缂乾隆帝的临本而成。米色地,以蓝色丝线缂草书:“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计25字。笔法含筋裹骨,纵逸而不失森严,婀娜而不失刚健,跳动中蕴蓄圆劲,显示出缂技的娴熟和高超。缂织落款:“壬申三月望御临”,壬申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钤乾隆帝摹宝三方:“乾隆宸翰”、“学古有获”、“陶冶性灵”,鉴藏宝二方:“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

《石渠宝笈三编》和朱启钤《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著录。

28.顾绣金刚经塔轴

顾绣金刚经塔轴,清乾隆,长213cm,宽69cm。

此轴在八枚缎地上刺绣金刚经塔。塔共7层,从下至上以赤圆金线作边框,将金刚经曲折回转地绣于框内。最下层绣须菩提向坐在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提问的情境,释迦牟尼结迦趺坐,左手扶膝,右手施说法印,经文即从释迦牟尼头上方开始,按回纹从右向左刺绣。塔中间第四层绣一小塔,其它6层均绣释迦牟尼的不同说法相。此图轴形式新颖,绣法独特,用蓝色丝线将金刚经文绣在回文框内,字用滚针、斜缠针、套针等针法绣成。人物绣工亦细致,用了套针、网绣、施毛针、斜缠针和滚针等。金刚塔则用金线、赤圆金线和银线以平金针法绣成,因为塔之轮廓皆用金,经塔金光奕奕,呈现出一派庄严神秘的气氛。此轴属现存顾绣作品中别致而罕见的佛教题材绣品。

29.顾绣觅药图轴

顾绣觅药图轴,清乾隆,长123cm,宽45cm。

此图轴在本色绫地上刺绣觅药图。画面中白云环绕着青山,苍松上飞落着一只仙鹤,树下有二高士,半山腰一小童正在采药,其上方墨书:“授得长生诀,迢遥入翠微。采芝云染袖,觅药雾沾衣。”并绣有朱印三方:“聚宝斋”、“露香园”、“虎头”。

此图轴绣、画结合,人物、小鹿和仙鹤主要用彩色丝线以套针、网针、施毛针、打籽针、鸡毛针、斜缠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小鹿有动笔着色之处,山石则以画为主,绣出轮廓后以石青、石绿、赭石和墨平涂渲染,树叶先用绿色平涂,再在其上绣树叶形状。此图绣、画结合,体现了顾绣最主要的特征,所绣“露香园”、“虎头”也是顾绣的主要印记,此作是清代有代表性的顾绣精品之一。

30.顾绣渔樵耕读图轴

顾绣渔樵耕读图轴,清乾隆,长112cm,宽45cm。

此图轴具有文人画的情趣,表现文人对清雅闲适、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的追求。绣家以绣绘结合的技法追摹原作风格,远山近坡均以笔墨描绘点染。人物、木桥、茅屋、树木等则以针代笔,以丝代墨,精细地绣制。针法除平针、套针、滚针、正抢针等常用针法外,草鞋、渔篓用网针,茅屋的窗棂、房顶用编针,芦苇、小草用斜缠针,而衣纹除用滚针勾勒外,还用笔墨渲染,使之富有立体感。此幅诗塘题跋“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为青色丝绣,“青碧斋”、“露香园”、“静顾”三印为红色丝绣。

31.缂丝乾隆御笔喇嘛说卷

缂丝乾隆御笔喇嘛说卷,清乾隆,纵35cm,横444cm。清宫旧藏。

此卷系在浅驼色地上墨缂清乾隆帝御笔行书《喇嘛说》。引首处缂行楷“从俗布公”,边框双勾彩缂缠枝莲纹样。作品采用了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结字圆润规整,字体大小交错,疏密有序。朱缂“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太上皇帝之宝”、“淳化轩宝”、“宣统尊亲之宝”印。作品包首在明黄色地上缂织彩云金龙等纹样。题签缂织“御笔喇嘛说卷”。

此作品缂织考究,装饰精美。《喇嘛说》是清高宗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制定金奔巴制度亲笔书写、而后缂织成卷的。此文总结了清王朝对待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成为清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事务的基本纲领,其政治作用一直延续至清末。此缂丝卷反映了清中央政府对喇嘛教的支持和对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的高度重视。

32.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

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清乾隆,纵82cm,横36cm。清宫旧藏。

此图轴为清高宗御笔缂丝画。图中于米色地上彩缂花瓶与瓶中的梅花、水仙、竹子、灵芝以及鲜活的盆草、萝卜蔬菜等物,以取“仙壶淑景”之意。作品采取二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用平缂、构缂等技法缂织,局部作渲染补色处理。画面左侧墨缂御笔行书“仙壶淑景”,朱缂“乾”、“隆”、“含豪邈然”、“摛藻为春”、“寓意真可人”等朱白印章。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涌现出许多文人花鸟画家,如元代的钱选、明代的王谷祥和清代的金农等。他们的作品或用水墨,或施色彩,对物象的表现准确,设色清淡,用笔简逸,具有文雅稚拙的书写韵味。此图画面即带有文人花鸟画的明显特征,作品构图简捷明快,缂工细致入微,晕色及渲染自然和谐,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33.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

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清乾隆,纵74cm,横24cm。清宫旧藏。

此件作品是根据清乾隆皇帝临摹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苏轼)的《霜余帖》底稿缂织而成,在作品本色地上用平缂、搭缂等技法缂织蓝色行书《霜余帖》,运笔遒劲流畅,颇具东坡笔意。作品上朱缂“乾隆宸翰”、“自强不息”,并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朱印。

苏轼笔法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且其诗清新豪健,独领风骚,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推崇,乾隆闲暇时也爱御临苏诗帖,追摹其神韵。此作品缂织精细入微,既保持了乾隆书法结字圆润的风格,又不失苏字的笔法和意韵,是一件缂丝御临帖的佳作。

34.缂丝元音寿牒册

缂丝元音寿牒册,清乾隆,纵29cm,横30cm。清宫旧藏。

此册页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弘历80岁寿辰之际,内务府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等人辑录的120条吉祥寿语篆刻成印章,然后刑部尚书胡继堂又用巧匠将其缂织成印谱,恭进给乾隆帝的寿礼。作品在粉色地上以平缂、构缂、搭缂等技法缂织。册页计17开。册首墨缂隶书“元音寿牒”,边框用三蓝缂松、鹤、云和万字纹样。正文为朱缂篆书“万寿无疆”等朱、白印谱各60方及墨缂楷书释文。册尾朱缂“臣胡继堂”、“敬摹”印,钤“宝蕴楼藏”章。

此作品装饰素洁淡雅,印文疏朗清晰,线条流畅。120个书写各异的“寿”字不但反映了清代高超的缂丝工艺,亦体现出中国古代金石文字变幻莫测的神奇魅力。

35.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

织锦三十五尊无量寿佛轴,清乾隆,纵135cm,横74cm。清宫旧藏。

画面中35尊佛像形态相同,唯颜色各异。每尊佛均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手捧宝瓶,背后衬火焰、祥云。此幅织锦悬于佛堂中用于供奉。

无量寿佛像常在祝寿场合陈设。清宫每年都要制做各种材质的无量寿佛,用于万寿节等庆贺活动。

此幅佛像用色多达十余种,属织造工艺繁复的多重经纬显花锦,其运梭细致工整,图案规矩匀称,又织圆金线为点缀,愈显流光溢彩,华贵富丽。

36.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

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清乾隆,纵30cm,横498cm。

《后赤壁赋》为大文豪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重游赤壁后所作,明代画家仇英依赋作画,此图卷由缂丝艺人以仇英画为蓝本缂织而成,详尽地描绘出苏轼在初冬时节夜游赤壁的场景。画面共分8段,前三段表现苏轼重游旧地的欢快,后五段则借景写情,寄人生如梦之感慨。图卷采用平缂、长短戗、构缂、搭梭、掼等多种缂织方法,使用了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所织人物形象生动,景物写实,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色为主,表现出仇英的小青绿山水风格,反映了清代缂丝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云机仙制”,并钤“乾隆御笔” 朱文印。卷中还钤有“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无逸斋精鉴玺”等鉴藏印。末段缂织蓝字“实父仇英”及葫芦形“十洲”朱印。

此为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且手卷是横织横用,横宽5米多的织机实属少见。

《石渠宝笈续编》五函十八册著录。

37.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

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清乾隆,纵85cm,横39cm。清宫旧藏。

此轴在缃色地上以蓝色丝线缂织乾隆皇帝所临米芾草书《元日帖》: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御临米芾帖。

缂织“所宝惟贤”、“乾隆御笔” 朱白文印各一方。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朱文印二方。

此帖虽用缂丝织成,但其笔墨风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通篇变化有致,笔法丰润,有如墨笔书写一般,筋雄骨健,自然流畅。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38.刺绣庆寿通景屏

刺绣庆寿通景屏,清乾隆,纵220cm,横50cm。

通景屏由8幅组成,每幅均在米色绫地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全景画面中的庭院建筑富丽堂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场面宏阔,人物众多,既有贺寿的文武官员,男女老幼,又有众多艺人分布在庭院中,一派热闹喜庆的场面。画面中第四、五幅是景屏的中心,描绘一位身着明朝官服的官员及其夫人正襟端坐。

此景屏仿明代仇英工笔重彩人物画,绣画结合。人物完全用五彩丝线绣成,采用套针、斜缠针、网绣、施毛针、滚针、鸡毛针、打籽针、扎针、钉线、擞和针、合色线等针法,绣工细密,针法丰富,颜色艳丽,大红大绿的使用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此景屏体现了仇英一派的人物画在织绣中的运用和发展。

39.刺绣御制题松下听琴图挂屏

刺绣御制题松下听琴图挂屏,清乾隆,纵70cm,横38cm。清宫旧藏。

绣品原为一挂屏心,在本色地上刺绣松下听琴图。图中山峦层叠,山间小溪流淌,坡地山石旁的松树下有一高士抚琴,其右侧一人倚坐聆听,勾画出一幅清新幽雅的世外桃园图。

画面左上角题:“御制题松下听琴图”,并有诗曰:

松下班荆翟舆赵,何来周子结同心。

静涛幽操相问答,弌例听为尘外音。

臣谢墉敬书。

下绣二方印章“臣墉”、“敬书”。

此图主要用套针、斜缠针、车轮针、施毛针、滚针绣成,其中山坡、人物衣服、树木等大面积的部位使用套针针法,这种基本的刺绣针法使物象更具立体感。图中的小草、苔点等则用笔渲染。设色以深蓝、蓝、月白、白、草绿为主。此图应是由乾隆皇帝御题诗,谢墉书写,再命匠人绣制而成的。

40.缂丝乾隆御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卷

缂丝乾隆御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卷,清乾隆,行书,37行,纵31cm,横214cm。清宫旧藏。

此卷是在本色地上缂织清乾隆皇帝御书《书光武大破莽兵于昆阳事》。引首上织黑字行书“辟诬彰武”,四字上方正中缂织“古希天子”朱文印。正文末尾织款题“乾隆丁未新正月御笔”,下织“古希天子之宝”朱文印和“犹日孜孜” 白文印各一方。

从款题可知,此文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新年之际。

此卷缂法为平缂与搭缂,缂工虽简,但技艺精湛,织出的字如手书般流畅自如。

在文中,乾隆皇帝从古今以少胜多而得天下的大战役说起,提及黄帝诛蚩尤的涿鹿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以及战国时田单的火牛阵,进而批驳范晔所记汉代昆阳之战中用猛兽助威得胜的说法实属荒诞,指出汉光武帝刘秀是凭神武勇略和士兵敢死之气势而大溃敌人夺取胜利的,最后感叹作史传实非易事。

41.织锦金线佛像轴

织锦金线佛像轴,清乾隆,纵102cm,横61cm。清宫旧藏。

像轴以湘色绸为地,采用挖梭技法,以纬五枚左向斜纹显花,织制阿弥陀佛像。佛藏式装束,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头戴缀摩尼宝的五叶宝冠,佩耳珰、项链、臂钏、手镯和脚镯等,怀抱甘露寿瓶,手作禅定印。画幅大面积施用金线,配色和谐,织制精细,显现出佛的庄重威穆之感。

42.缂丝乾隆御笔十全老人之宝说卷

缂丝乾隆御笔十全老人之宝说卷,清乾隆,纵30cm,横281cm。清宫旧藏。

晚年的乾隆皇帝志得意满。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反击廓尔克的战役全胜之时,弘历已入耄耋之年。他总结在位以来取得的历次军事胜利,称为“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并作《十全记》“以昭武功而垂久远”,更意在通过军事成就而彰显自己的仁君之道。为此又镌刻“十全老人之宝”玉玺,并作文述旨,思尽君王之职,敬祈天佑帝业。

手卷在浅黄地上缂织蓝字行书42行,末尾落款“乾隆癸丑仲春月中澣御笔”,应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二月下旬所书。并缂织“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朱、白文玺各一方。引首缂织蓝字行书“职思祈佑”,四字正上方钤“八徵耄念之宝”。此手卷缂工简单,以平缂为主,缂法精致细密。

43.缂丝仙山楼阁图

缂丝仙山楼阁图,清乾隆,纵29cm,横28cm。

此图在本色地上缂织仙山楼阁。殿宇亭台之间树木葱郁,小桥流水,彼岸远方有群山及山中楼阁。画面布局繁密,境界幽静旷远。

此作品将缂丝与绘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先缂织后添色。缂工主要用平缂织物象的轮廓,间用搭缂、长短戗手法,其上再用各种颜色绘出形象。画中的楼阁建筑以界尺画出,山石皴法使用了墨、石绿、赭石色,极似仇英的楼阁界画之风格。

此缂丝画中楼阁工细,山青树茂,敷色古雅。

44.刺绣御笔热河考卷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清乾隆,纵34cm,横492cm。清宫旧藏。

热河,即武列水,是滦河的支流,流经河北承德。清乾隆帝曾派蒙古喀喇沁旗郡王及内大臣对热河进行考察,并钦作《热河考》,原文见《高宗御制文》二集第二十一卷。文中认为热河即古武列水,且说明:“三源既汇,又西南流,沿山庄东北,历锤峰下,山庄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

这件绣品即摹乾隆帝此篇御制文而绣成。在缃色绸地上以黑色丝线绣字。绣线劈绒细密,运丝流畅,得原作工致雅逸之墨气。引首绣行书“武列征源”,上方中央以朱线绣“乾隆御笔”玺印。卷首以朱线绣“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和“游六艺圃”3方印。卷尾绣落款:“戊子仲秋月上澣御笔”,“戊子”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绣朱文印三枚:“乾”、“隆”、“几暇临池”。

朱启钤《清内府藏刺绣书画录》著录。

45.缂丝乾隆御笔梅杏图轴

缂丝乾隆御笔梅杏图轴,清乾隆,纵107cm,横55cm。清宫旧藏。

此画幅以梅花和杏花为主题构图,梅、杏枝干横伸斜欹,疏影参差,花朵含苞初绽,芳菲绚丽,传递着早春的气息。画幅以齐缂法进行块面缂织,以构缂法勾勒花边轮廓,在直长的枝干处施以搭缂,而梅树的瘤节则用包心戗缂出,梅干的虬曲苍劲得以生动地表现。

画面上方缂织御题诗:“梅兄杏弟江南例,杏主梅宾蓟北题。底藉郭驼法之巧,可忝庄叟物斯齐。” 款题:“田盘富于杏,兹游正值盛开,雨后益饶艳冶。向于雨,花室移盆,梅植于庭者同时放花。因各写一枝,兹成是诗。书之乙巳暮春御笔。”“乙巳”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款末缂“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朱印2方。另在画面左侧缂“意在笔先”和“摛藻为春”朱印2方,右下角缂“涉笔偶值几闲”朱印1方。

此图轴构图简逸,设色轻淡,物象拙朴而神气十足,得绘画中小写意法之笔韵。

本文转载自:博古鉴赏沙龙 微信号: bgjss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