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一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和所处时期 莫扎特的一生

莫扎特的一生

2022-09-07 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品文/PIXIU

  提起莫扎特,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一个神童、一位音乐的天才。然而,他伟大在哪里,又神奇在什么地方?恐怕许多人不会完全清楚。

  莫扎特4岁能弹小步舞曲,5岁开始作曲,6岁登台演出,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2岁第一部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出品,14岁获骑士勋章。到15岁时,已经写出4部歌剧、16部交响曲、各类体裁的器乐作品10余首。这就是莫扎特的神奇之处。

  可惜,他仅活了35岁,成音乐史上的一大悲剧。《安魂曲》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本是受客人委托而作,不幸的是,这首悼亡的弥撒曲竟成了莫扎特本人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的挽歌。

  莫扎特身后留下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600多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从5岁-35岁,在30年的创作生涯里,每年要写出20多部作品,每2周就有一部传世杰作面世。数量之大、速度之快、涉及领域之广泛、作品品位之高,令人震惊。面对如此庞大的作品系列,以至于后人不得不按时间顺序一部一部整理标号为作品K.1、作品K.2、作品K.3……直至作品K.626,其中的K是整理者Koechel(克歇尔)名字的首字母。至今,这一记录在西方音乐史上没有哪位作曲家能够超越。钢琴家李斯特曾这样评说,莫扎特写下的音符比一个训练有素的抄谱员一辈子抄写的还要多。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辉煌的,却也是不顺的。他从6岁起就往来奔波于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期间,受到过奥匈女王玛丽娅·特蕾西亚的宠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邀他进宫演奏,乔治三世欢迎他来到英国,约瑟夫二世聘任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乐师。然而,唯独他的家乡萨尔茨堡的大主教瞧不起他,觉得莫扎特只是一个四处乞讨的卖艺者;不重用他,把他当作是一份私人财产,当作与厨子、仆役一样的下人对待;不给他好脸色看,常常怒骂、叼难、惩罚他。莫扎特是有骨气的,25岁时终于忍无可忍,毅然辞职,然后离开家乡,独自到维也纳谋生,从而成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教会的束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叱咤风云的皇亲贵族、那些奢华壮丽的城堡宫殿、那些作威作福的主教王公,那些忌妒打压过他的同行,都随时间的冲刷与世事的变迁,或被人遗忘,或成土成泥成尘。然而,莫扎特永远没有被人忘记。到1962年,市面上有关他的研究专著已经高达4000多种,如今可能又近翻倍。他写下的那些美妙而动人的乐章,几乎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传颂唱演。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经久不衰;四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传唱不绝。一代代的后人为他短暂的生命悲叹,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无尽的欢乐、鼓舞、抚慰与启迪。这就是莫扎特的伟大之处。

  为了更好地再现莫扎特的一生,现整理他的故事如下,以资品鉴。

     (一)神童双现

  奥地利,萨尔茨堡,位于风光秀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这里也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的父亲是萨尔茨堡宫廷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作曲家。他的母亲也热衷于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这对父母曾生有7个孩子,其中5个早早夭折,只留下莫扎特和姐姐南妮儿。莫扎特是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3岁的时候,莫扎特便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能够记住乐曲的主题,并辨认出简单的和弦。

  莫扎特4岁时,有一天,父亲带朋友回家,见儿子正在纸上涂写着什么,于是好奇地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呢?”莫扎特说:“我在作曲。”父亲笑了,觉得他在胡闹。他拿起儿子写的东西,看后大惊,忙对客人说:“亲爱的,你快过来看看,这是什么?”谁也没有想到,小小莫扎特真的在作曲,他使用的音符准确无误且超乎想像。很快,这件事在朋友圈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莫扎特是一个神童!”

  莫扎特的父亲心中暗喜,经过反复测试后,感到儿子似乎真的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从此,他放弃自己的作曲和宫廷乐手的演奏,专心在家教儿子和女儿学音乐,想尽最大力量挖掘他们的潜力。很快,莫扎特就能弹出小步舞曲。姐姐南妮儿比莫扎特大4岁,也是一位不可小瞧的神童。长大后,她成为一流的大鍵琴(古钢琴)演奏家。时人公认,姐弟俩是萨尔茨堡的奇迹、“双童星”。

  家里一下出了两个神童,这位父亲来了劲儿。于是对两个孩子的训练越来越严格,除了教复杂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外,还教他们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历史和文学等知识。

  这幅画就是父亲教女儿和儿子学习的情形,中间的画像是莫扎特的妈妈。莫扎特5岁时,已能辨出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高音。

      这一年,他写出了第一首协奏曲。协奏曲是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一个5岁的孩子能写出这么复杂的套曲,令无数音乐家汗颜,因为这在西方音乐史上从未有过。

    (二)初露峰芒

  莫扎特6岁时,他的父亲觉得时机成熟了,该出去试试了。于是从1862年起,这位44岁的父亲带着一对“双星童”,开始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巡回演出,时间长达10年之久。

   1、第一次旅行演出(4年)

  他们去的第一站是慕尼黑(巴伐利亚选候国的首都)。1762年春天,两个孩子在选候帝面前表演,不仅迎来了鲜花、掌声与惊叹,而且颇受皇后宠爱。当时莫扎特的姐姐10岁,也成为另一个令人羡慕的神童。

  第二站是维也纳(奥地利的首都)。1762年8月,姐弟二人为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演奏。地点在美泉宫,美泉宫就是后来极富传奇色彩的茜茜公主的夏宫,人称小凡尔赛宫。在宫中,6岁的莫扎特不小心跌倒,被小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扶起。演奏完毕,他扭动着幼小的身子,乖巧地爬上椅座,吻了女王的面颊。

  女王是一名歌唱家,地位显赫,又十分喜爱音乐。她问:“小朋友,你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呢?”莫扎特瞅瞅那位美丽的小公主,答:“长大了,我想娶小公主为妻。”众人大笑。后来,这位玛丽·安托瓦内公主(1755年-1793)做了路易十六的皇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推上断头台。

  由于深得女皇的欢心,在一幅《奥地利皇家观赏音乐会》的画作中,小莫扎特后来被特意安插补画了进去。这就是莫扎特在维也纳受到的极高礼遇。

  第三站是巴黎(1763年11月-1764年4月),他们在巴黎居留了近半年时间。

  国王路易十五邀请他们出席一个半私人性质的晚宴。莫扎特像在奥地利一样彬彬有礼,毫不怯场。演奏完毕,他去吻皇后的脸时,遭到拒绝。皇后对这种亲近行为十分生气。莫扎特小小年纪,第一次意识到不同上流社会的礼仪有着深刻的差异。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位皇后正是路易十五的情妇,不吻也罢。

  事虽如此,但不影响他们在巴黎的受欢迎程度。一位会唱意大利歌曲的贵族小姐,请莫扎特为她伴奏。莫扎特说:“请您先唱一遍,我听听。”接着,他就开始了即兴伴奏。女歌手再唱第二遍时,莫扎特的伴奏与第一遍完全不同。就这样,他们相互配合,反复唱了十几遍,每一次伴奏迥然不同。莫扎特的即兴演出让人瞠目结舌、如痴如醉,迎来无尽的掌声、欢呼声和惊叹声。父子三人的行程不得不延后,这就是他们在巴黎居留了近半年的原因。

  在途经法兰克福的时候,歌德听了莫扎特的音乐会,深受感动。后来,他每每想起这件事时,仍然记忆犹新。“我见到他时,他还是一个7岁的小孩。那年,我才14岁。我清楚地记得他是一个头戴假发、身佩短剑的小大人。”后来,这位德国诗人、大文豪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有人能为《浮士德》作曲的话,那一定是莫扎特。”可惜,当歌德耗费一生辛劳完成《浮士德》这部长达12111行的旷世诗剧时,莫扎特已经离开尘世。

  第四站是伦敦(1764年4月-1765年7月)。伦敦是最后一站,他们居留的时间比巴黎还要长,足足有1年多光景。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上升势头,一场由蒸汽推动的工业革命已经初露曙光。

  在这里,国王乔治三世热烈欢迎这对小神童来到英国,并邀请他们进宫演出。

  在这里,一家报纸刊登了扎眼响亮的音乐会预告:“莫扎特是能使全欧洲乃至全人类感到自豪的神童,8岁少年使音乐家们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

  在这里,两个孩子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姐姐南妮儿并不比弟弟逊色,但弟弟更显奇才。他们的父亲根据贵族淑女、绅士们的要求,有时候让儿子蒙着眼睛弹钢琴,有时候又全场安排由莫扎特一个人演出,时间长达4-5个小时。就这样,他们一次一次地延长在英国居留的时间。

  在这里,有人邀请他们说:“定居下来吧,不要再回奥地利了”。他们的父亲算了一笔帐,如果在英国定居,一家人一年下来要花费300英镑,而他在萨尔茨堡的薪水一年仅仅30英镑,昂贵的生活成本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让专家学者们感到惋惜和遗憾。他们提出的观点是:“假如莫扎特真的就此留在英国,就不会有后面的不幸,他也不会35岁殒命,世人也能享受到这位天才写出的更多、更庞大的音乐作品。他的人生也将重新改写。”然而,这都是后话,谁又能扭转人世间的种种造化呢?

  在这里,莫扎特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什么是交响曲?它是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作曲时需要通过综合运用并挖掘各种乐器的性能及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这种大型器乐套曲本质上是交响乐队的“奏鸣曲”,但比奏鸣曲更富于表现力、更加富于恢宏的气势。8岁创出交响曲,这是莫扎特已经具备全部作曲知识的一个重大体现,标志着他的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成熟。

  1765年7月,父子三人自伦敦返家,途经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达20多个城市(顿克尔克—里尔—根特—安特卫普—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梅赫伦—巴黎—第戎—里昂—日内瓦—洛桑—苏黎世—温特图尔—沙夫豪森—多瑙欣根—乌尔姆—第林根—奥格斯堡和慕尼黑),所到之处,不无轰动。

  1766年1月,父子三人凯旋归来,抵达家乡。至此,历时4年的第一次巡回演出结束,试验成功。让我们小结一下这次长途历程:(1)莫扎特从出发前的6岁,长到了10岁,姐姐南妮儿已经14岁,双双成为名符其实的音乐神童。(2)他们见识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学会了法语和英语。(3)没有赚到多少钱,演出所得全部花费在了旅程上。(4)最大的遗憾是,孩子们没有得到工作,这是莫扎特的父亲没有想到的。他原本希望借巡回演出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早在宫廷和上流社会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返家途中,再次路过慕尼黑时,选候帝又设宴款待了他们,但并没有提出要给他们一个固定的职业。

  愿望落空了,怎么办?回家后,他们一边休息,继续学习补充中断的学业,一边准备再次外出。此前,他们在外的声名,早已传回家乡。不久,萨尔茨堡大主教邀请莫扎特进宫,创作大型清唱剧。

   2、第二次旅行演出(2年)

  一年后的1767年9月,有人邀请他们到纳也纳。于是,这位父亲再次带着15岁的女儿、11岁的儿子,开始了第二次外出演出。

  他们经林茨,来到“音乐之都”-纳也纳。不想中途两个孩子重病,被送进医院疗养。病好后,于1769年1月抵达家乡。

  这次外出只有2年时间(1767年9月-1769年1月),但最值得提说的一件大事是:1768年,莫扎特写出第一部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作品取材自卢梭的喜剧《乡村占卜者》。同年,歌剧《装痴作傻》面世。

  歌剧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主要或者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表达剧情的戏剧。对剧本、歌手、唱腔(独唱与合唱)、伴奏器乐、舞蹈、服装、表演、灯光、道具等多种元素,均有很高的要求。莫扎特小小年龄能够写出2部歌剧,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奇迹。公认的评价是,莫扎特12岁时已经在音乐体裁上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

  此刻,我们可能会问,莫扎特每天这么忙碌,怎么能有空创作?秘密是这样的,在旅途中,莫扎特坚持在马车上作曲。因为白天他们几乎全部忙于演出,只有旅行途中和夜晚才有空闲。他常常坐在一种特制的带抽屉的写字小桌前谱曲。在长达数年的旅行期间,他一直是这么做的。

  从莫扎特写出第一部歌剧后,他的父亲觉得,应该带儿子去“歌剧之乡”-意大利学习。于是当年年末,他们又出发了。

  3、三次意大利之旅(4年)

  1769年12月,莫扎特开启了为期4年的意大利旅行演出。这次外出,不是为了谋职,而是为了让莫扎特学习歌剧,以丰富和提升艺术底韵。

  这位父亲是重男轻女的。南妮儿虽然也十分优秀,但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有一天,他和女儿商量说:“南妮儿,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你也清楚,积攒有限,如今不能让你们姐弟二人一起出门演出了。你是姐姐,能让给弟弟吗?”懂事的女儿当即说:“没事的,爸爸,您带弟弟去吧,我待在家里就行。”就这样,南妮儿在17岁时,结束了她最辉煌的外出演奏生涯。

  此后,外出变成了父子二人同行,少了南妮儿。从1769年12月-1733年3月,在父亲陪伴下,莫扎特先后3次出行意大利,他的歌剧创作出现巨大的跃进。

  1770年,歌剧《米特里达特》一上演即引起轰动,在米兰连续演了20次。这对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作品取材于古罗马史,讲述的是本都国的国王米特里达特反对罗马统治的斗争故事。公元前63年,米特里达特率军出征罗马,留两个儿子(法尔纳切、西法列)和未婚妻阿斯巴西亚在家卫国。不久,前线传回消息说,父王已经战死沙场。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父王的未婚妻,于是反目成仇,谁也不让对方。正当兄弟俩相互发生冲突之际,国王突然平安归来。他并没有战死,而且还带回了巴蒂亚王的女儿伊斯梅内,准备许配给大儿子法尔纳切,但被拒。为此,国王极为不满,关禁了两个儿子,同时下令让未婚妻阿斯巴西亚服毒自杀。此刻,罗马大军进攻而来,米特里达特不得不去迎战。阿斯巴西亚端起毒酒,正欲饮下,西法列(被伊斯梅内偷偷救出)及时赶到,抢过毒杯丢弃,然后立刻赶往沙场,前去帮助父王。国王已经负了重伤,幸有二儿子及时赶到战场,才被救回皇宫。到这一刻,米特里达特才终于明白,儿子对他是忠诚孝顺的,于是他把王位和阿斯巴西亚赐给了二儿子。大儿子也悔悟了,与未婚妻伊斯梅内和好,又冲向前线,放火把罗马军的船只烧光。他乞求父王发慈悲,赦免他。国王很愉快地宽恕了自己的孩子们,溘然逝去。这一场面让民众受到极大的激励,化悲痛为力量,纷纷发誓要“与罗马势不两立,抗战到底!”在本都国国民举国上下的高呼声中,戏剧达到高峰。据说,现场的观众无比狂热,激动地高呼:“大师万岁,大师万岁!大师万岁!”在上演的20天里,夜夜爆满。这就是莫扎特的音乐魅力。

  同年,莫扎特被罗马教皇克雷芒十四世颁赠骑士勋章。这一年,他仅14岁。要知道,许多贵族伯爵终其一身求之不得的荣誉,莫扎特很轻松就得到了。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音乐。维罗纳爱乐乐团授予他乐长头衔。

  在米兰,有一天,莫扎特听到了意大利作曲家格雷戈里奥•阿列格里谱曲的《求主垂怜》, 该曲由皇家西斯廷教堂唯一保存,谱子从不外泄。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根据记忆写出了九部合唱的所有曲谱,中间只有二三处小的错误,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他又被推荐加入博洛尼亚爱乐学会。其实,从小莫扎特的记忆力就非常惊人。无论是钢琴、风琴、小提琴,只要别人演奏一遍,他就能熟练地弹出来,不知道曲谱又怎么能弹奏出来? 1772年,歌剧《卢乔·西拉》在米兰演出。

  1773年,莫扎特结束意大利之行,回到家乡。这一年,他16岁。

  总结这三次出行,我们可以看到,莫扎特从6岁起到现在已经在外奔波了整整10年时间。10年来,他先后游历了德奥、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罗马等国家。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乐器),结识了J.K.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知名音乐家。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受J.K.巴赫的影响最大。J.K.巴赫是德国作曲家,死后50年里几乎被人遗忘,后来被誉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经过10年的广闻博识和不断历练,莫扎特的创作体裁越来越广泛,风格越来越多样,且对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演出中,有时候他坐在键盘前演奏协奏曲,有时候又成了管弦乐队的指挥;很多时候,他是小提琴的独奏者、或者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甚至是中提琴手。有人评说,没有哪一个作曲家能如此多才多艺,潇洒自如地演奏三种不同的乐器,并能达到音乐会的水准。许多职业的乐师耗费一辈子精力都达不到。

  抛开他的音乐成就不说,我常常在想,10年外出,他每天要坐马车,住旅馆,吃不一定完全可口的饭菜,在行车途中还要在颠簸起伏的马车上谱曲,到了各地还要忙着筹备演出。这样频繁的奔波生活,对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来说,肯定是场疲惫不堪的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莫扎特小小年龄,究竟是如何承受住,或者说习惯于这种生活的?也许,他真的喜欢这样,甚至不以为苦,反而乐此不彼。真是令人服气!

   (三)迈向成熟

  对一个音乐家说,迈向成熟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可以是作品的广度、深度、对后世的影响力的考量,也可以看他是不是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更可以是考察他的为人和品格。这几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其实,作品不仅是感情的表现,也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一旦走向成熟,就意味着他必须要经历一番苦痛苦难,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方能得到成长,进而成为一个有超凡格局的人。16岁之前,莫扎特是“累并快乐着”,而16岁之后,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呢?一连串想不到的打击与考验。

  1773年,莫扎特结束意大利之行,回到家乡萨尔茨堡。大主教西吉茨蒙德聘他为宫廷的管风琴师。17岁的莫扎特有了自己固定的收入,尽管不高。当时,音乐家的地位很低下,只能依附于上流社会而生存,因为只有宫廷贵族才能养得起自己的乐队。这就是莫扎特的父亲10多年来带着儿子到各国宫廷演出的原因,他想尽快给儿子找一份固定的职业。

  如今的职位虽然不十分满意,但总算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此期间,莫扎特利用外出游历所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素材,又创作出大量作品,曾独自去维也纳演出。到18岁生日前,他已经创作出34首交响曲、16首弦乐四重奏、5部歌剧、超过100部其他不同体裁的作品。

  后来,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大主教西吉茨蒙德去世,莫扎特的父亲失去了宫廷保护人。新上任的大主教名叫科罗瑞多。按理说,以莫扎特的才华、实力、在外的名声,新任大主教应该继续重用他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主教为了验证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童、货真价实的音乐天才,把他单独留置在皇宫一个月,与父亲隔离,以此来证明那些曲子都是他本人所作,非其父所为。很明显,这是刁难。试想,莫扎特早在10岁第一次巡回演出归来,欧洲各国已经公认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神童乐师。14岁,又获得神圣罗马帝国教皇钦赐的“骑士勋章”。萨尔茨堡宫廷,怎能不知?

  新主教上任后,规定以后没有他批准不允许他们外出。有几次,慕尼黑和维也纳宫廷邀请莫扎特前去,小小萨尔茨堡宫廷,又怎敢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抗争?只得让步。于是1775年,歌剧《假园丁》和《牧人王》得以在慕尼黑上演,南妮儿前去观看助阵。但演出完毕,父子三人迅速返回。

  工作环境越来越难了。莫扎特虽有旷世奇才,但大主教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奴仆,地位低下,待遇微薄,还常常受到刁难。为了谋求一份舒心的工作,一个栖身之地,2年后,征得大主教同意后,莫扎特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外出演出与谋职生涯。

  这次,他的父亲没法儿再陪他出门,同行的是他的母亲。接下来的这次长达2年(1777-1779)的旅行演出,让莫扎特的艺术创作走向了真正成熟。

  1777年9月,母子二人开始出发,行程为:慕尼黑—奥格斯堡—曼海姆—巴黎。

  在曼海姆,他们留居了5个月。也许,这是莫扎特一生中最为快乐的5个月。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单簧管,就喜欢上了它的魅力;见识了优秀的德语歌剧,接触到闻名全欧的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家,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曼海姆乐派是当时欧洲第一个成立交响乐团的队伍。更加重要的是,他与女高音歌手阿洛伊西亚坠入爱河。

  21岁的莫扎特,16岁的阿洛伊西亚,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姑娘的歌声,就被迷住。莫扎特的父亲听说后,极力反对,告诫儿子应先以事业为重,不宜过早谈婚论嫁。于是,他来信催促他们继续前行,尽快到巴黎。在那里,有一份工作正等着莫扎特。事后,他们发现这份工作的层级很低,收入极其微薄,于是作了拒绝。

  莫扎特一心想娶阿洛伊西亚为妻,但后来事与愿违。这个姑娘没有选择他,而是嫁给了别人。5年后,莫扎特娶了阿洛伊西亚的妹妹为妻,这是后话。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进一步交待。

  不管怎样,初恋给莫扎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什么是初恋?初恋就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爱情最原始最朴素的形态,因而它也是最美好、最神圣、最不容易忘怀的。这段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多年以后,莫扎特仍然念念不忘,有事实为证:1786年,在歌剧《剧院经理》中,赫尔茨夫人的唱段就是以阿洛伊西亚为人选而作出的。1787年,歌剧《唐璜》上演,阿洛伊西亚饰演了唐娜·安娜。1789年,莫扎特专门为阿洛伊西亚写了一首咏叹调-《可爱的春天》,其高音达到D3,以展现她的高音之美。1791年,她在歌剧《魔笛》中饰演夜后,唱腔华丽,与角色完美契合。这就是莫扎特的第一次爱情。

  更加痛苦的事情在后面,离开曼海姆,来到巴黎4个月,莫扎特的母亲不幸病逝,享年58岁。一位母亲死在了陪儿子外出求职的路上,死在了异国他乡,这是多么大的悲哀!

  谁能想到,一位为世人育下一对“神童双星”,一心期待他们早日实现梦想的慈爱母亲,会突然告别人间,随风逝去?谁能想到,一位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富有艺术细胞,并把基因传给自己孩子的伟大母亲,还没能亲眼看到儿子后面创出的更大的辉煌,竟早早离去?又有谁能想到,一位代替丈夫,长途艰辛,远涉重洋,含辛茹苦,企盼帮助一个天才尽快择良木而栖,选优林而鸣,却客死他乡,令人同情起敬的伟大的女性,永远离开了我们。据说,生前她是一个聪明乐观、善良机智又幽默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安娜·玛丽亚(1720-1778)。

  22岁的莫扎特,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在唯一的朋友帮助下,一边想法儿安葬母亲,一边痛哭不止。他发誓一定要加倍发奋,自强自立,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还有那在家园中守护着、等待着、渴望着他满载而归的父亲和姐姐。

  莫扎特不得不结束行程,迅速回家。本来是母子双双欢喜出门,如今归来的却是一个孤独悲痛的身影。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受曼海姆乐派的影响较大,增强了作品的新元素和戏剧性。

  回家后,突然少了一位至亲,一家三口多了无尽的伤痛与悲戚。莫扎特的父亲变得越来越专断,性情暴烈倔强。儿子在宫廷的工作并不舒心,外出多年又未能谋到新职。女儿南妮儿已经27岁,纵有千般才华,却还没有嫁人,快成一个老姑娘了。想到这些,这位老父亲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他常常暗自伤神,扪心自问,难道自己这么多年下的功夫白费了?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莫扎特在宫廷里的工作。1779年,莫扎特回到萨尔茨堡之后,继续担任管风琴师,又完成了一批以《加冕弥撒曲》为代表的管弦乐作品。歌剧《伊多美内奥》(1980)在慕尼黑首演。但大主教根本不赏识他,不重用他,不给他好脸色,甚至比以前更甚。“莫扎特,你不是本事很大吗?为什么还要灰溜溜地回到我的门下!”

      在大主教的眼里,他只是和厨子、仆役、门卫一样的下人。让他随时守候在厅堂听候吩咐,与其它奴仆一起接受辱骂责难,甚至是惩罚。此外,莫扎特得不到理想的职业,还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那时的作曲家地位是很低的,他们必须依靠宫廷贵族才能生存,他们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增进主人的雅兴和福祉。离开上流社会,艺人就无法生存。

      因此,莫扎特外出无果,再次回来后,我们不难猜到,大主教一定会更加不高兴,更加害怕他摆脱自己的控制。“他一次次跑出我的管辖范围,到各国、各城、各地四处招摇,办什么音乐会,这分明是不把主人放在眼里,一个奴仆下人凭什么要拥有这么出众的本领!天赋和才干是应该给我们这些教皇贵族的。再说放着宫廷的工作不安分守己,非要到外面表演挣钱,那不就是一种乞讨吗?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乞讨行为!”

  很明显,他的肚量不够大,不愿意当伯乐。然而,这位心胸狭窄的主教先生,哪里会知道,一个天才受了这样的待遇,总有一天会远走高飞;他又哪里能料到,若干年后,萨尔茨堡会因莫扎特而驰名寰宇,而不是依靠他这个小小的地方长官。

  有一次,大主教带莫扎特出访维也纳,介绍说这是“我的家庭作曲家”。他把莫扎特当作了私人的财产,命令他当众跳舞,以取悦众人。莫扎特不从,因为他此刻已经不再是幼年时那个任人摆布的小神童,而是变成一个有心志、有尊严的青年。大主教骂:“你这个白痴,为什么不听话!”面对侮辱和控制,莫扎特提出要辞职,宰相被激怒,他接着骂:“你这个乡巴佬,混蛋,滚!给我滚开!”后来,这一场景被影射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据说,许多贵族看了此剧后,浑身冒汗,异常气愤。

  其实,在18世纪由宗教神权主宰的欧洲封建社会,这种场面并不罕见。音乐就是皇家贵族的专利,艺人就是下贱的仆人,脱离教会的民间艺人就是四处乞讨的飘浪者。同时代的大音乐家海顿在宫廷里也遇到了同样的境地,只不过他默默地忍受了一生。古希腊时代,盲人荷马就是一个边卖唱,边讨饭的艺人。

  1781年5月,对莫扎特来说,是一个终生不会忘记的日子,也是一个重大转折。有一天,他终于忍无可忍,毅然辞职,决定离开家乡,独自外出谋生。父亲劝他去赔罪,尽快与大主教重新交好,但他坚决拒绝。这一年,莫扎特25岁。

  他对父亲说:“我不是公爵,但我可能比许多靠继承得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于我的生命。爸爸您知道,我的人格,对我对您,都应该是最珍贵的。”这就是莫扎特骨气。

  从此,莫扎特成为奥地利历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与宫廷毅然决裂,脱离教会束缚,敢于维护个人尊严与自由独立人格的作曲家。

  去哪里呢?维也纳。等待他的是什么?谁也不会想到,从这一天起,一位天才的生命离最后的终点只剩下10年光景。生活的磨难对莫扎特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维也纳的10年,也成为他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10年。

  (四)创出巅峰

  来到维也纳后,莫扎特租房住下来,开始了自由作曲家的生涯,并受到国王约瑟夫二世的庇护。

      第二年,也就是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开始排练。但因为莫扎特的出现,让宫廷同行显的更加平凡和平庸;他耀眼的锋芒,让其他宫廷音乐家们深感威胁。他们出于忌妒与排挤,千方百计阻挠干扰,好在有教皇力挺,该剧在维也纳首演,之后连续上演了16夜,大获成功。歌剧描写了一对恋人几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女主角名叫康斯坦策。此后不久,莫扎特恰恰娶了一个名叫康斯坦策的姑娘为妻子,过程周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世事真是机巧难言!

  1782年8月4日,26岁的莫扎特不顾父亲和姐姐反对,与一位音乐家的女儿成婚。因为这段婚姻,莫扎特第一次与父亲出现矛盾。妻子名叫康斯坦策,20岁,她正是莫扎特初恋对象的妹妹,颇有教养,又富于音乐常识,也是一位女高音歌手。康斯坦策一家以前居住在曼海姆,后来搬到了维也纳。莫扎特孤身一人来到维也纳后,受到了这一家人的关照。这就是他与康斯坦策结缘的过程。他早先的恋人已下嫁他人。

  1783年7月(婚后第二年),莫扎特带着妻子回家探亲。这一年,莫扎特的父亲64岁,姐姐32岁,后者仍然独身。回到维也纳不久,莫扎特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初为人父的莫扎特极为伤心。

  28岁时,他加入共济会。这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宗教团体,宣扬自由、平等、兄弟之爱。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莫扎特写出许多新作。

  有一次,他正在理发,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从椅子上站起来,寻找钢琴,却忘了自己正在理发。他在前面跑,理发师傅在后面跟着跑,手里抓着他的辫子。这就是莫扎特对音乐的痴迷体现。

  1785年,莫扎特29岁,与海顿(1732-1809)成为好友。海顿是第一个提倡器乐从歌剧的管弦乐中独立出来的作曲家,也是管弦乐的建设者。他讲求各种器乐的组合法,被后世誉为“交响曲之父”。这一年,适逢莫扎特的父亲前来探望成家3年的爱子,海顿对这位老父亲说:“我以人格担保,您的儿子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开始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乐的创作经验,后来写出6首弦乐四重奏,专门献给海顿。

  什么叫四重奏?就是用4种乐器来组合演奏,通常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弦乐四重奏就是后来的交响乐的开端,海顿是弦乐四重奏的开创人,所以他才有“交响乐之父”的美名。海顿比莫扎特大24岁,年龄上二人属忘年之交,但在音乐上是平等互鉴的挚友知音。

  莫扎特的创作在一步步走向巅峰,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品位越来越高。这年的夏天,他一气呵成,另外写出5部小提琴协奏曲。

  1786年,又一气呵成,写出3部钢琴协奏曲(最近2年累计写出12首完美的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巴黎上演,滑稽剧《剧院经理》在维也纳首演。可惜,受以宫廷乐长萨列里为首的同行压制,他们在国王面前进馋言,《费加罗的婚礼》只安排了9次演出。此剧问世几百年来,没有删除修改过一章半节,以其完美、宏大、迷人的魅力,风靡全球,经久不衰。

  据说,《费加罗的婚礼》首演时,原本兴高采烈的王宫贵族们,观看后变得脸色铁青,浑身冒汗。因为歌剧肆无忌惮地把贵族们的生活讽刺了一番。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唱段出自主角费加罗之口。“ 伯爵大人!因为您是一位贵族,所以您就自认自己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是,权贵、财富、阶级、影响力……诸如这些,您是如何得来的呢?您恐怕除了花点力气找对人家投胎之外什么也没做吧?去除身份和地位之后,您不过是一介平庸之徒!然而,在一群平凡人之中出生的我,为了生存、为了糊口,我所花费的精力脑力,大概比您家族世世代代统治国家的心力要多得多!”

      很明显,费加罗的表白,正是莫扎特一生遭受屈辱痛苦、向往自由光明的心声体现。

  1787年,歌剧《唐璜》在布拉格首演,大受欢迎,出现万人空巷的轰动场面。此剧的脚本由莫扎特的朋友达·蓬特改写,作品揭露了贵族的腐烂生活,肯定了主人公蔑视封建礼教并追求幸福的一面,是一部具有深刻伦理道德意义的作品。人物复杂真实,重唱叠起,在矛盾冲突中极富感染力。上演前,忽然发现没有序曲,莫扎特连夜赶写,达旦完成,可谓大天才之特征!

  就在莫扎特为自己源源不断地创出新作而欣喜欢快之际,这年5月,他的父亲奥波尔德不幸去世,享年68岁。

  莫扎特的祖父是一个订书匠,莫扎特的父亲(1719-1787)不是音乐科班出生,毕业于圣本笃大学的哲学与法律专业。20岁时,在萨尔茨堡宫廷当了一位男仆兼乐师,在雇主家与仆役一起吃饭。虽然地位下贱,但他成了当时最博学的作曲家之一,后升为宫廷的副乐长。等莫扎特4岁显出神童潜质那年,这位父亲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授儿子和女儿学音乐上。

  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形象,专横专断,占有欲强烈,渴望控制儿子的生活,哪怕是一个细节。也有人说,他牺牲了自己作曲和在宫廷的演奏,为了孩子的前程而无私地奉献着,专断是可以理解的。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我觉得,他都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一位卓越而伟大的老师、一个因慈爱而变得固执专断,总是不想让一位神童走弯路的职业规划师。莫扎特一生没有上过学,他的父亲就是他终生的老师与密友。假如没有这位严厉博学的父亲,不带着他广泛游历,莫扎特就难有后来的辉煌成就,我们也不会享受到莫扎特留给后人的庞大而美妙的音乐盛宴。一句话,他为全人类培养了一位不朽的天才。这就是奥波尔德不可否认的贡献。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伤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一家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5岁时,即可指物作诗,诗风奇巧。乡人公认,他是神童。于是,人们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还有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小儿子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到12-13岁时,人们叫他作诗,已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年近20岁时,他和普通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作者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天资是那样的好,因为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由这个故事来看,莫扎特的父亲并非方仲永的父亲。他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很博学。1756年曾出版过一本《小提琴实用基本教程》,被当作标准教课书长达100多年;他并不目光短浅,而是有长远严密整套的计划。他一方面带着孩子外出演奏,扩大视野;另一方面又教导严格,要求苛刻,除了教孩子学音乐外,还教文学、历史、法语、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这种处处严厉专断、事事不允许有丝毫马虎的做法,正是莫扎特姐弟没有变成普通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爱因斯坦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光有天赋,不持续学习,不付出心血和汗水,天赋也会像器物上金闪闪的漆面一样,天长日久也会被磨光褪色。

  莫扎特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天资,却也同样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勤奋。他在马上谱曲,而旅行的马车一定是晃荡不稳的;别人倒头大睡的时候,他却在夜间加班创作;别人逍遥自在的时候,他在研究构思作品,这些都是勤奋最好的证明。同行们忌妒他,后辈们自叹弗如,其实都只是看到了表面。这正如莫扎特本人所言:“没有谁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人们认为,我的艺术成就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你们都看到了我的天份,但没有看到我的勤恳。我每天花8个小时练琴,但是人们却用天才两个字来概括我全部的努力。”

  1788年,约瑟夫二世聘用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乐师、室内乐乐师。这是莫扎特离开萨尔茨堡大主教后,第一次获得了一份固定的职业。这一年,莫扎特32岁。来维也纳这几年,他都是靠别人临时邀请创作,从中赚点生活费用。

  有了正式工作后,莫扎特兴奋无比。这年夏天,他在6周内,一气呵成,写出一生中最伟大的3部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又称《朱庇特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6周,就是42天,我们不会写乐谱,假如只写3篇足以传世百年的文章,想想,您能做到吗?

  紧接着的1789年,他又为宫廷写了12首舞曲,1790-1791年冬天,又写出6首舞曲。1790年,歌剧《女人心》上演。一系列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个个都是精品,他凭什么会连续产出?无疑,在天才之外,本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整个维也纳都在关注莫扎特。与在家乡受到的冷遇完全不同,奥地利大公、罗马教皇成了伯乐,他们认同莫扎特的天资、赏识莫扎特的才华,也喜欢莫扎特天马行空的奇思异想,这匹千里马开始在音乐的田园里肆意奔驰。虽然受到同行的公开忌妒、暗中打压、结伙排斥,但他们根本无法阻止一位天才的泉涌宏流滚滚而来,四处横溢倾泄、喷涌奔发!可惜,1790年约瑟夫二世辞世,莫扎特失去了宠爱他的明君,而他本人也只剩下生命的最后1年。

  (五)安魂挽歌

   莫扎特在创作上蒸蒸日上,生活却过得并不好,甚至越来越难。结婚几年来,妻子常年生病,6个孩子夭折4个,只留下2个。自从父亲去世后,莫扎特失去了昔日的照应;妻子又不善理财管家,收入微薄,夫妻俩却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因此,日子过得入不敷出,还常常借钱度日,但额度不大,均能很快还掉。为此,他只得拼命工作,每天应接不暇,不断地依靠演出和创作,弥补家用;他还教了许多学生,以便收点学费。

  1791年,是莫扎特最繁忙的一年,也是离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的一年。

  上一年,约瑟夫二世驾崩。这一年,利奥波德二世即将继位。他应邀来到法兰克福,受新王委托创作歌剧《狄托的仁慈》,以便是在9月6日的国王加冕礼上演出。接受使命后,他无心欣赏美因河畔的美丽风光,急忙返家。同时开始创作另外一部歌剧《魔笛》。此刻,他常常生病,时而高烧畏寒,时而蒙昧不醒,时而又恢复正常。

  7月的一天,他告诉妻子说,他想作一部真正体现自己精神和理想的《安魂曲》,以了心中的一桩心愿。他预感自己的身体有点不妙。

  不久,一位神秘的黑衣男人敲开了他的家门,委托莫扎特代写一部《安魂曲》,当即付出高额定金而去。“不要再问我是谁,也不要问我受谁之托。2周后,我还会来!”

      莫扎特为难地说:“2周,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完成,再说……”

   "不要再说什么,快写……!”黑影消失在夜色中。

  突然间,莫扎特生出一阵不祥的恐惧感。“他是谁?他怎么知道我正想写一部《安魂曲》?难道这是上帝给出的信号,是死神派来的使者?难道这《安魂曲》是为我自己而作?”莫扎特蜷缩着病体,浑身瑟瑟发抖,一遍又一遍回想着刚才那个神情冰冷的陌生人。为了生活支出,他接下了这个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狄托的仁慈》《魔笛》的创作。

  9月6日,利奥波德二世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歌剧《狄托的仁慈》在布拉格上演,大受欢迎。

  9月30日,歌剧《魔笛》在维也纳上演,更受欢迎。脚本由莫扎特的朋友-德国民族剧院的经理希卡内德编写,作品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采取了新众教赞歌式的音乐组合手法,崇高、庄严、神圣,其间又融入民族童话风。10月,反复演出了24次。连续近1个月,莫扎特每天亲自登台指挥,精疲力尽,结果重病晕倒在现场。没有人能想到,此刻离这位天才的最后殒落,只剩下2个月零几天的日子。因此,讽刺剧《魔笛》成为莫扎特有生之年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四大歌剧中最杰出的一部。

  10月,他着手创作《安魂曲》,中间几度中断。因为共济会又请他写短曲。妻子带了孩子到伯登疗养,她一直身体不好,他又接送妻儿出行。

  12月,莫扎特正式写《安魂曲》,不久,病重卧床。他感到死神越来越近,于是向自己的学生讲解《安魂曲》的总体构思、结构安排、应有的气氛与效果。

  12月5日凌晨1点左右,莫扎特死于维也纳家中,享年35岁。这一天,距离他36岁生日只剩8周。他比任何人都更早地开始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奋笔疾书,但《安魂曲》只完成大部分。剩下的部分由他最得意的学生补充完成。这位不辱使命的学生名叫聚斯迈尔。

  就这样,一位3岁显神童,4岁会弹曲,5岁开始作曲,6岁登台演出,8岁作出交响曲,12岁写出歌剧,14岁获得骑士勋章的少年天才,带着他未尽的事业,未完成的梦想,在生命的第35个年头飘然而去,回到了上帝的怀抱;一位富有天资,却不依靠天资,从6岁起常年在外奔波演出,从不知疲倦,极富才华却一生不顺的神童志士,与人世告别,魂归大地山川寂野。

  就这样,一位拥有旷世奇才,却不善与宫廷教皇周旋,只擅长音乐创作,没有一个月,没有一个星期,甚至说没有一天让时光白白流走,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却又过得洒脱自在的乐天派;一个不得不依托于宫廷教会生存,却又敢于与宫廷教会决裂的音乐勇士;一位受上帝派遣来到凡间传达真诚、善良与美好,又早早完成使命的音乐精灵,被召回天国,留下无尽的记忆与动人的绮丽,让世人惊叹伤心哀怜!

  就这样,一位把音乐作为生命,把创作作为乐趣,把所有的音乐体裁全部写过一遍,作品却个个有品位、有深度、有影响;个个流传后世,成每个爱好音乐的初学者、每一个进阶者、每一个知名不知名的专家、学者、音乐家,学习观摩、弹练领悟的作曲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莫扎特活着的时候,虽然艰难不顺,但他从没有悲观过。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认为穷人最讲义气。他常常说:“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的、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易受感动,爱掉眼泪,似乎永远长不大。小时候,在皇宫表演时严肃认真,表演结束后,骑了扫帚到处奔跑。如今,我们再也无法看到他那可爱的身影。只有从他用35年的短暂生命铸就的乐章里,从那闪动着孩子般永恒的纯净、欢乐与热情中,依稀忆起他的容颜。

  出殡当天,风雪交加,狂风吹过,大雪飘飞,恶劣的天气令送葬的亲友不得不停下脚步,委托教堂的送葬员把这个伟大的灵魂安葬于墓地。然而,他被简葬在了贫民的坟场,与几个流浪者、罪犯同处一室。因为他身处社会下层,一贫如洗,没钱厚葬,还欠下了1682弗罗林的债务,活着的时候连房子也没能买得起。

  也许,这是一种悲哀;也许,这是一种不公;也许,这是一种天意。在他安息于大地那一刻,没有亲友一同前行陪伴至墓地,没有葬歌相送,没有鸟儿欢唱,没有白云朵朵,也没有绿叶鲜花相迎,更没有他人打扰。

      也许,他活着的时候,得到了他最喜爱的一切,此刻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也许,他活着的时候,实在是太忙太累。此刻,他什么也不想要,只想静静地,不让人打扰,独自休息下来;静静地,静静地,随那大地的无声的哀曲,随着自创的安魂的挽歌,深深闭目,沉沉睡去……

  也许,《魔笛》不该吹响;也许,《安魂曲》不该创作……他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哑然长悲,痛不欲生。

      这是可痛哭的日子,

      死人要从尘埃中复活,罪人要被判处。

  然而天主啊!求你予以宽赦。

  仁慈的耶稣!求你赐他们以安息。

  9天后(12月14日),布拉格,一个离维也纳数百公里的城市,莫扎特的脚步曾经踏过多少遍的热土,人们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安魂弥撒,参加者4000人,其中有120位音乐家。

  17天后(12月22日),人们在维也纳为他的妻子举办了一场慈善音乐会,集了1500莱茵盾,当朝皇帝捐了120莱茵盾。当时,一个成年男仆的年收入最多是120莱茵盾,一位小学老师的年收入是100莱茵盾。莫扎特的妻子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之后数年,莫扎特作品音乐会在德意志、奥地利各城市陆续举办,他的妻子康斯坦策亲自登台演唱,并全力收集、出版丈夫生前的所有作品。

  100年后(1891年),迎来莫扎特去世百年祭辰,他的墓被移葬到维也纳中央陵园的名人墓。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奥地利,萨尔茨堡,因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而成为全球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从莫扎特去世那一年起,每年的12月5日,萨尔茨堡都要举办一场莫扎特年度音乐会。与此同时,全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身份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记念这位音乐史上罕见的巨星。

      长天浩浩,青山肃穆,逝水流年。莫扎特这个名字,他的可歌可叹可泣的人生历程,几个世纪以来,与他的作品一样,恒久地温暖着一颗颗希望的心灵,激励着着一颗颗奋斗的心灵,抚慰着一颗颗伤痛的心灵,唤起着一颗颗即欲沉沦的心灵,他那乐观、向上、明快的音符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莫扎特不仅属于萨尔茨堡,不仅属于维也纳,不仅属于奥地利,他属于全世界!

    (六)作品贡献

  莫扎特在35年的生涯中,有20年(6-26岁)完全在外奔波演出,即使26岁成家,也没有脱离这样的生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广闻博识的生活经历,让他的音乐才华如泉水一样,流淌不止;又如宏流一样,穿过山川大地、森林旷野、平原高地、草原山谷、宫廷民间,所到之处,都化为音符,给后人留下了品味不够的精神财富。

  1、歌剧:22部,最知名的四大歌剧为《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尤其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既批判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作态、骄逸的生活,也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机智勇敢的品质。

  2、协奏曲:50余部,其中钢琴协奏曲29部。莫扎特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成为协奏曲的创始人。之后,协奏曲的结构固定包括了三个乐章:第1乐章为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似咏叹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质的乐章。

  3、交响曲:约50部。三大交响曲于1788年6周内完成,风格完全不同。《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被誉为莫氏“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宏伟乐观、豪迈向上,又富有宗教色彩。他的交响曲加上协奏曲,是一个惊人的产量,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家作曲家能够匹敌。此外,在气势恢宏的《第34号C大调交响曲》K.338中,用了40把小提琴、12把低音提琴、6支大管和加倍的管乐器,成真正的音乐盛宴。但曲子里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乐器呢?莫扎特的音乐驾驭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4、奏鸣曲:钢琴奏鸣曲17部、小提琴奏鸣曲6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部,形成古典乐派3个乐章对比的套曲形式,成后世典范。

  5、弦乐四重奏:23首,献给海顿的6首代表了最高水准。

  6、宗教音乐:因为在宫廷教会工作的原因,宗教音乐占了很大比例,《安魂曲》为至上。一直到死,莫扎特的音乐里都没有痛苦,只有纯净、真挚与动人的欢乐;也没有丝毫的绝望情绪,恰恰相反,满是给人以温柔、爱意、宽解与平和之美。

  7、其它:此外还有众多小夜曲、舞曲、风俗作品,均十分活泼轻松。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天真稚趣、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充满乐观主义情绪。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世事多么不易,环境多么恶劣压抑,他的音乐都是自然乐观的。后人公认,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简朴到了成为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而这一艺术又如珍珠般玲珑亲切,似阳光般热情不朽,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他的成就遍及音乐体裁的各个领域,器乐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赋格曲、嬉游曲、小夜曲、幻想曲等多种体裁。声乐包括:歌剧、康塔塔、歌曲、弥撒曲、圣母颂歌、奉献经等。其中最突出的领域是歌剧和协奏曲。无疑,他是一个公认的对音乐最有理解力的天才。歌德说:“莫扎特的创造力禀承了上帝的意旨,化身为音乐。”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莫扎特的妙笔下,不但他眼中的一切均化身为音符,就连他本人也是音符的化身?

  他写谱很快,一次成形,几乎不改。据说,“乐圣”贝多芬完成一部作品后,基本是汗流夹背,中间要涂改数十遍;瓦格纳到30岁才有像样的作品。莫扎特的妻子说:“他写曲子,就和写信一样轻松自然”。许多时候,他没空作小提琴的伴奏曲,常常在心中酝酿好,到现场即兴演奏,天份超乎想像。因此,也有人说莫扎特是“上帝的抄谱员”。

  他一生的作品实在是太多,几乎没有他没写过的音乐类型,且个个品质上乘。第一个整理他的作品的音乐家Koechel(克歇尔),不得不按作品的年代次序,一部一部标号为作品K.1、作品K.2、作品K.3……直至作品K.626,K是就克歇尔名字的首字母。这种标记法一直延用至今天。此后,一旦发现新的作品,又被插入作品列表,以K.xxA、K.xxB、K.xxC等标识,以示其为后来补入之曲。这就是莫扎特构建的庞大的音乐盛宴。

      他和海顿、贝多芬,并称为古典主义音乐三大家。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被誉为欧洲歌剧史上的四大巨子。此后的音乐家,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柴可夫斯基等人都受过其影响。

      贝多芬比莫扎特小14岁。1787年,他专门来维也纳拜访过时年31岁的莫扎特。贝多芬根据莫扎特出的题目即兴演奏了幻想曲,莫扎特马上预言:“留心这个天才!不久他就会骚扰世界!”这就是两位天才见面的情况,4年后莫扎特去世。数年后,贝多芬成为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匠。

    (七)相关补充

  1、关于莫扎特的死因之谜。至今扑朔迷离,有肾病、传染病、被人谋杀、劳累过度之因,各种猜测众说不一。

      持传染病一派说,假如莫扎特8岁那年,接受别人的邀请从此定居在伦敦,就不会感染35岁那年维也纳出现的传染病,这无论如何都令人惋惜。

      持被人谋杀观点者认为,谋杀者就是罗马宫廷的乐长萨列里,他曾在莫扎特去世前两月请他到家中赴宴,无旁人参加,怀疑下了毒。电影《莫扎特传》(1984版)就是以这个线索来构思的。在现实生活中,萨列里乐长因为受到世人的质疑,一生心情压抑,晚年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人。他的名字常常被人提起,但他的作品非但没有流芳后世,而且早早退出舞台。持谋杀论者还怀疑是他的妻子所为,因为没做验尸,当天下葬。研究这一问题的,有科学家、医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气象学家,各界专家学者云集,但至今没有确凿依据。一位气象学家研究多年,终于查到一份历史资料: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出殡那天,风清日朗,并非雨雪交加,可这又怎么能解释莫扎特的死因呢?

  2、关于《安魂曲》的委托人之谜。已经明确,一位名叫瓦尔赛格的伯爵,1791年2月其妻去世。为了悼亡妻子,他让仆人前去请莫扎特谱写《安魂曲》。仆人就是那位神秘的黑衣人。此外,这位伯爵也是一位作曲家,常常花高价买来别人的乐谱,然后标上自己的名字。他原想借莫扎特的《安魂曲》求取盛名,不想引起嫌疑。

南妮尔

  3、关于莫扎特的姐姐。小时候,她与弟弟一起被誉为萨尔茨堡的“神童双星”。长大后,以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家驰名于世。1782年,莫扎特26岁结婚那年,南妮儿已经30岁。一个宫廷官员追求她,但因收入微薄,被南妮儿拒绝。她33岁时嫁给一个有钱的、比她年长15岁的法官,但丈夫早逝。之后,她返回家乡当了钢琴教师,78岁命终。

      4、关于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1762-1824)。褒贬不一,受贬的成份居多。

      许多人认为是康斯坦策不善理财管家,且懒惰常病,花钱阔绰,造成了莫扎特早逝。莫扎特育有6个孩子,活下来2个,长大后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但他们终生未婚。令后人不解的问题是,若有一子未婚,尚可理解。二子均未婚,这是不是从侧面说明康斯坦策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莫扎特去世后,康斯坦策改嫁给一个外交官,他们共同收集、整理、出版了莫扎特的传记和作品。莫扎特生前出版的作品寥寥无几,逝世十几年后才开始突飞猛进。今天我们见到的财富就是康斯坦策的功劳。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有不少人认为,她是对得起莫扎特的。康斯坦策从结婚以来就一直身体不好,但她最终以80岁的高龄去世,比丈夫多活了近半个世纪。

      5、关于电影《莫扎特传》(1984)。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影片《莫扎特传》,是以莫扎特死于谋杀而构思的,在第57届奥斯卡金奖上,获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8项大奖。影片开头,萨列里(罗马宫廷的乐长)为神甫弹了三首曲子,前两个都是他自己创作,神甫听了无动于衷。第三首曲调非常优美,神甫听了异常激动,问是谁的作品?其实,它就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 K.525 。这部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背景音乐和歌剧片断囊括了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40部。如果您喜欢,不妨仔细听听。

  最后,让我们以泰戈尔的诗句,再次向这位伟大的音乐神童、不朽的天才、音乐史上罕见的巨星,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与最真切的悼念!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

  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

  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在热爱世界时,便生活在这世界上。

  如果你偶然想起了我,

  我便为你歌唱。

  为了这个,我已等候了很久。

      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

备注:

1、 萨尔茨堡:神圣罗马帝国名下的一个独立的大主教教区,直到1803年神圣罗马帝国通过法律,实施政教分离,萨尔茨堡大主教失去了统治地位,纳入斐迪南三世管辖,并获得选帝侯资格。

2、选候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种选举制度。设7个国家为选候国,选候帝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它本质上是一种诸候国之间为维护政权和共同利益的盟约。慕尼黑选候宫是当时教皇最大的宫殿。

3、美泉宫:昔日富有传奇色彩的茜茜公主(1837-1898)的夏宫。茜茜公主是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

4、玛丽娅•特蕾西娅(1717-1780),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皇帝约瑟夫二世的生母,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任期间,与其子约瑟夫二世皇帝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奠定了奥地利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础。

5、约瑟夫二世(1741-1790),奥地利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65—1790),1780年起任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以开明专制著称。

6、《乡村占卜者》:是卢梭创作的喜歌剧。1752年,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因为接受年金而会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后来该剧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7、达·彭特: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填词人,也是一位诗人。他和莫扎特先后合作完成了三部著名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因此而著名。

参考资料:

1、《遇见莫扎特》:保罗·约翰逊(著),中译出版社。

2、《名人传记丛书:莫扎特》:国际文化出版社。

3、《丰子恺谈音乐》:东方出版社。

4、电影《莫扎特传》(1984版):米洛斯·福尔曼执导。

相关知识:《歌曲之王-舒伯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