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山东作品述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荷花舞舞蹈鉴赏北舞 第十三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山东作品述评

第十三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山东作品述评

2024-06-12 1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式公布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获奖名单,山东作品《移山》成为六个获奖作品之一。其实,在本届“荷花奖”的舞台上,山东舞蹈带来的惊喜并非仅限于此,在入围终评的43个舞蹈之中,有5个是山东出品,是入围作品最多的省份之一。除了追求极致粗砺之美的《移山》,还有描绘济南冬季景色与人文情怀的《济南的冬天》、展现山东传统曲艺艺术特色的《板儿一响当哩个当》、体现海阳秧歌风格韵味的《货郎小小俊翠花》以及讴歌抗疫工作者崇高人格与奉献精神的《在你身边》。这五部作品,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民间舞蹈传统语汇重构等方面有所突破,展现了近年来山东民间舞蹈创作的新态势。

追求极致的粗砺之美——《移山》

《移山》是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选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与山东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王森创作的舞蹈作品。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徐悲鸿的画作《愚公移山》,编导力图勾勒出画作中的场景,并着重刻画了“移山者”的形象与开疆拓土的“移山”过程,以此诠释中华民族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群粗犷、豪放的“移山者”形象,其无一不透发出执著、坚毅的“移山”精神,并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粗砺之美。“移山”这一行为,不论是在人们的脑海中的浅层想象,还是画作中呈现出的具体形象,都符合粗砺一词所指。编导在作品中,有意将舞蹈语汇营造出粗砺的质感,非但没有破坏作品的氛围,反而极大地凸显了作品的主题与价值,成为了作品中最耀眼的一笔。

为了凸显粗砺的美学风格,编导在塑造“移山者”形象时,并没有对动作进行过多的舞蹈化处理,而着重凸显出“拙”“重”“顿”的动作质感。也恰恰源于编导的独特设计,才使得“移山”之艰辛,透过这些粗砺的动作,一一呈现出来,不论是定格的造型,还是流动中的动作,均体现了“移山”的精神与追求。

《移山》作为一部取材于绘画作品的舞蹈作品,同样具有“画”的品质与追求。在主题动作的设计上,编导有意参考了《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一个关键性的动作:演员双手举过头顶,好似挥舞锄头,用力下劈。这一动作的原型正是来源于《愚公移山》,只不过,画作中“移山者”完成这一动作时,手执钉耙等器具,而舞蹈作品中,则采取了无实物表演的方式,形成了由虚到实的变化。并且,画作中的“移山者”为静态,舞作中的“移山者”为动态,形成了由静至动的变化。可见编导功力扎实,深谙虚实、动静变化之关隘,在无道具的前提下,通过动作的发力方式与节奏处理,又营造出了有器具的动作质感;在动态变化的同时,又注重静态造型的刻画,体现了舞蹈作为“流动的雕塑”的艺术特色。在语言的设计上,编导选取了最能代表山东男性形象的鼓子秧歌,将鼓子秧歌的动作元素与“移山”动作相融合,例如,将“劈鼓子”这一动作赋予了“力劈岩石”的独特含义,成为作品的主题动作,既强化了人物形象,又凸显了作品的独特风格。

安然的冬日,温情的济南——《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由山东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滕永山创作。作品取材于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并巧妙地将散文中的意境与意象融入作品之中,通过舞蹈语言的渲染,将济南冬天的温情与味道,直白而清晰地呈现出来。

作为一部民间舞蹈作品,《济南的冬天》的风格特征与审美格调,实在是太独特了。以往的民间舞蹈,多是表现一种热情、奔放、洋溢的感情,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也多采取直接的表现方式。但《济南的冬天》不同,其表达的感情是那样的温情、安然、恬静;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更是那样含蓄、内敛。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个性的存在,使我一时之间,难以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但我相信,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无比真实的。当《济南的冬天》于舞台中徐徐呈现时,所带给我的那种独特且罕见的感受,令我陷入沉思。我想,《济南的冬天》的个性,也恰恰成为其艺术标识,成为其有别于大多数民间舞蹈作品的独特品质。

《济南的冬天》作为依托于文学作品的舞作,充分体现了舞蹈与文学的互融共生。文学作品中的冬日济南老城的风光与景色,在舞蹈作品中亦有清晰呈现。文学作品《济南的冬天》是老舍于1931年4月发表的一篇散文。文中体现了老舍对“第二故乡”济南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深眷恋。只不过,散文中描写的济南城,是上世纪30年代的老济南,与今日之济南不可同日而语,其所描写的生活状态,对今日的济南人而言,无疑是陌生的,而舞作编导在对老济南城的形象进行还原时,巧妙地处理了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在作品中呈现老济南城充满市井气的生活状态的同时,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老济南城的一种好奇与遐想,仿佛穿越回到了九十年前的济南,去重温了那令老舍迷醉的济南风光。

其次,老舍在散文中表现济南的冬天时,主要偏重于自然风光的描写,而在舞蹈作品中,编导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加入了“人”的存在。于是,人寓于景中,使景中的一切情景,充分活了起来。冬日的皑皑白雪,成为了人们生活的装点;一望无际的冰面,成为了人们游戏的空间。并且,人的加入,使济南的冬天不仅有了美丽的景色,更有了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气息。于是,“山尖”“摇篮”“脸上带着笑”等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凭借人的身体,在舞台中具备了实体存在,使观众获得了清晰的视觉感知。

说书人、听书人、书中人——《板儿一响当哩个当》

《板儿一响当哩个当》是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魏城镇、张明亮共同创作的一部山东民间舞蹈。作品取材于山东地道的民间艺术——山东快书,用语汇重构的手法,将快书的基本动作进行舞蹈化的处理与加工,将山东快书的叙事性与民间舞蹈的抒情性相互融合,继而形成一种戏中带舞,舞中有戏的审美特征,展现了山东地区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韵味与文化价值。

作品中,编导通过塑造说书人、听书人、书中人三种形象,再现了山东快书轻松、诙谐、幽默的表演状态,让山东快书在舞蹈作品中,再度“活”了过来。舞蹈化处理后的山东快书表演,仍保留了山东快书的基本风格与基本动作,如手拿快板击打节奏,或说书人说书时的嬉笑怒骂等。作品既有效地弘扬了山东快书这一民间艺术,更使传统的快书表演,成为当代民间舞蹈创作的重要素材,极大地开掘了作为听觉艺术的山东快书的视觉表现空间。

山东快书,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在叙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叙事性,恰恰是舞蹈艺术的短板。因此,当山东快书与舞蹈相融合时,其叙事功能在舞蹈作品中便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有效弥补了舞蹈在叙事上的局限,更提升了舞蹈作品的叙事空间。并且,快书中许多成熟的故事文本,随之成为了舞蹈作品的题材,故事情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巧妙构成了舞蹈作品的结构。

编导并没有停留在对山东快书表现形式的单一呈现的层面,而是将快书的叙事性与舞蹈的抒情性进行了有效融合,形成了作品中叙事与抒情并举的艺术特点。伴随着快板声响起,随着画外音的推进,一段段熟悉的故事,逐一浮现于舞台之上。而舞台中的演员,也随着情节的转变,完成了多重的身份转换:既是说书人,又是听书人,还是书中人。这三重身份的转化,非但没有违和感,反而形成了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中上演了“戏中戏”的桥段。

而山东快书有了民间舞蹈元素的加持,其可舞性亦得到了大幅加强。于是,快书表演中那些生动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在作品中得到了更大地释放与彰显。说书人也化身为舞者,快书中的情节、人物,也有了具体的物质呈现。而在舞蹈语言的设计上,该作品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编导选取了最能代表山东男性形象的鼓子秧歌作为动作元素,将山东快书的动作与鼓子秧歌的元素相互融合,用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来强化山东快书表演时的抑扬顿挫,用山东快书的基本动作,使鼓子秧歌的元素具有了表意功能。

回归传统,坚守民族根性——《货郎小小俊翠花》

《货郎小小俊翠花》是由烟台市歌舞剧院选送,由山东民间舞蹈专家张荫松领衔,青年编导王琳、吴积慧、牟文慧参与的一部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作品取材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秧歌,以秧歌中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货郎”与“翠花”作为主要人物,通过对传统动作元素的转化以及舞蹈场面的营造,充分表现了海阳秧歌奔放、质朴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部地道的山东民间舞蹈,编导并没有对民间舞蹈动作进行过多地创新性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海阳秧歌原汁原味的动作风格,因而使作品透发出一种强烈的民间性。在舞段设计上,编导着重提炼了“货郎”与“翠花”的对舞舞段,将民间形态中的一对儿“货郎”与“翠花”,创造性地发展为六对儿。并通过灵活的舞台调度手段,强化了舞者的运动轨迹,增加了作品的视觉效果。

而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绝非是舞台中呈现出的有限的人物形象、舞台调度、情感表达等,而是该作品彰显出了一种鲜明的创作态度:坚守民族根性。时下的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元,民间舞蹈作品的评价尺度与边界,也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逐渐拓宽。尤其是,大量的现代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在民间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民间舞蹈作品呈现出一种有别以往的独特美感。但同时,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舞蹈属性的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民间舞蹈、而民间舞蹈创作又要坚持怎样的原则与底线?这些问题,是每一位民间舞蹈创作者绕不开的。

在平时观看民间舞蹈作品时,我们也会时常面对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作品,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具特色,效果震撼,令人目不暇接,但若将其称为“民间舞”总感觉少点什么?而恕笔者愚见,这些让人感觉“不民间”的民间舞蹈,恰恰缺乏的是作品的民族根性。民族根性,既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也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底线与追求。从底线上来看,只有坚守民族根性,民间舞蹈作品的本质属性才有所保证;从追求来看,民间舞蹈作品的终极目的,就是彰显一个民族、地区的民族根性。

而《货郎小小俊翠花》的编导们,用作品彰显了鲜明的创作态度与艺术主张,特别是对民族根性的坚守与执著。尤其是,当民间舞蹈创作向着“现代”迈进之时,仍有人能够回归传统,扎根乡土,勇担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大旗,展现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风格,此举既值得肯定,更值得敬佩。

对现实题材的开掘与深化——《在你身边》

《在你身边》是由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选送,张弛、缪德隆、王诗如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的民间舞蹈作品。该作品以新冠疫情的爆发为背景,将视角聚焦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上,表现奔赴抗疫一线的儿子与挂念儿子的母亲之间的情感变化,诠释了山东儿女在危难之时,勇于奉献的人格力量与精神追求。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民间舞蹈作品,该作品在选材上无疑是有所突破的。在以往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中,多是表达一定的情感与情绪,或塑造一些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人物,但反映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的作品,仍是十分少见。因此,该作品以民间舞蹈语言,表现现实题材,不得不说是一个富有价值的尝试。并且,该选材紧扣时代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作品感召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作品不仅要塑造形象鲜明的人物,表达充沛的情感,更肩负着叙事的重要任务。为此,编导在舞台中营造了两个平行空间,来表现儿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并有效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编导既突出了作为主角的母与子,又将母与子的形象进行了群像设计,使其具有了更为宽广的代表性,即泛指千千万万家庭中的母与子。在舞蹈语言的设计上,编导利用了鼓子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动作元素,并加以提炼与创新,使民间舞蹈动作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功能,如通过鼓子秧歌的动作,来凸显身处一线的抗疫工作者的坚韧不拔,而以海阳秧歌的动作,来反映母亲焦急等待时的情感外化。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作为评奖中为数极少的中专院校,在“荷花奖”登台亮相,与顶尖院校、院团同台竞技,实属不易。但这并不是该所学校在“荷花奖”的“首秀”,早在2012年,该校就携作品《小嫚》跻身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并收获了铜奖的荣誉,而在本次“荷花奖”的再次入选,则再次体现了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扎实的教学成果与育人能力。

(作者范文昊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