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比军边境防御工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荷兰装甲部队 二战比军边境防御工事

二战比军边境防御工事

2022-12-14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http://www.niehorster.org/

作者ernard Vanden Bloock 

侵删

早在1939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的1934-1935年间,比利时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与自己接壤的纳粹德国的威胁,故而也顺应欧洲各个军事强国修筑边境防御工事的浪潮修筑了军事防御工事体系,其组成成分主要包括——覆盖从安特卫普到列日的东北边界的两个连续阵地、列日防线、以及阿登防线、安特卫普-纳木尔-吉维特防线

阿尔伯特运河阵地

从1935年起至二战爆发,整个比利时东部边境被118个混凝土永固掩体形成的屏障覆盖,沿着连接安特卫普、蒂尔豪特、 德塞尔、博霍尔特和拉纳肯的阿尔伯特运河形成了一道天然反坦克壕沟,这条运河线平均宽14米, 2.5米深。掩体大多建在西面河岸。从沿着默兹河的比利时和荷兰之间的边界,也修建了十二个大型反坦克掩体,每个掩体配备一门比军47毫米反坦克炮, 一挺重机枪和一个探照灯。这些掩体阻断了从荷兰到比利时的全部主要道路。其中还有大量额外防御工事体系,由于这一狭窄地带靠近德国本土从而时刻都在进行着高度戒备,距离荷兰本土也仅有10-15 公里

大型反坦克掩体图纸博霍尔特-拉肯运河前方的荷兰边境处的A23号大型反坦克掩体,位于位于Grevenbricht附近

比利时人希望在盟军深陷运河两岸战斗的时候,在阿尔伯特运河沿岸这个阵地上守住敌人数天以拖缓德军进攻。阿尔伯特运河从安特卫普到汇入默兹河的这段流域约160公里长,被有意加工设计为天然反坦克壕沟。它平均宽60米,深5米。河西岸的土地也添加了大量反坦克障碍,守军把守着东边的平地。形成了一道德军装甲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尤其是在东岸,河岸又陡又高。平均高度大概在65米,在埃本-埃麦尔地区,运河穿过一座大山,形成了一个难以铺开通行的峡谷,似乎能够阻止从那一侧的任何敌人进攻。

运河西岸有148座中型机枪掩体防御,其中大部分有两个射击口(两挺重机枪)。它们大多建在运河岸边,间隔600-700米。横向开火,由于运河河岸有很长的直线延伸,横向开火能够让各个机枪掩体的火力范围重叠,形成彼此保护。 向西,运河连接了阿登要塞区的构成部分玛利堡。而运河的东部也是最危险的区域。由于靠近荷兰边境,且离德国本土也不远,这意味着德国人可以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到达那里。更糟糕的是,比利时-荷兰边界围绕马斯特里赫特的陡峭地形意味着当战斗打响时比利时将无法控制该地区的默兹桥。该防区还组成了列日要塞区的左翼。如果敌人设法在这一点上强行打通运河,他们就能够转向列日。处于这点考虑,比军修筑了埃本-伊麦尔要塞区来防止这一危险发生。从它俯瞰马斯特里赫特的优势位置,可以全力阻止德国人通过。其也被设计成了两个120毫米炮塔、四个75毫米可伸缩炮塔与12个75毫米可伸缩射击炮的四座三口掩体以及12门比军60毫米反坦克炮、22挺重机枪的混凝土永固结构,这一点德军统帅部非常清楚,因此他们想出了1940年5月10日对此处进行伞兵滑翔机突袭的主意,最终导致该处被闪电突破

从土木工程技术上讲,埃本-伊麦尔要塞区是是列日防线的一部分,但从地理实际以及其120毫米榴弹炮17公里的射程以及75毫米榴弹炮10公里的射程来看,它被整合到阿尔伯特运河的防御中, 不是列日防线本身的防御。

列日防线

最初,列日防线建设的目的是在战争打响后德军向西推进的主战线上为盟军提供掩护,但由于政治原因,它的实际功能远远超出了发挥这一作用的必要程度,直到它成为比利时最大、最复杂的防御工事体系,其一共有五个连续的防御层:一个被比军称为avancée阵地的前沿屏障,以及第1、第2、第3和第4号装甲阵地。实际上,对于一个如此靠近德国的防线来说,1号装甲阵地有火力过剩的嫌疑,而且整个防线由于侧翼薄弱(北面是阿尔伯特运河,南面是阿登高地)而暴露在危险之下,极易被德军迂回通过并包围歼灭

列日防线前沿屏障区建于1933年,由66个比军“轻型”机枪碉堡组成(下图为该碉堡的图纸)。每个碉堡都只有一个设计口,架设一挺重机枪并驻守四名守军,碉堡群形成了从Beusdaal到Stavelot(见列日防线地图)的9个火力输出中心。其作用是在被全线突破前进一步拖缓德军进攻,原计划由撤退的边防军退居该区域与碉堡群协助防守。1940年5月10日德军突袭比利时战役打响后,由于德军伞兵已经大量空降至比利时纵深,在与德军先头开路部队发起接触之前,前沿屏障区被下令放弃,守军已于凌晨撤离。

下图为前沿屏障区亨利-查普利火力输出中心的地图,1940年5月10日战斗打响时,由于该区域通讯被德军伞兵切断,驻守该区域的比军部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由于封锁了该火力输出中心从亚琛到亨利-查普利的主要道路。所以这是德军越过距列日防线仅10公里的边境线后遇到的第一个障碍。通往列日的道路上的下一个障碍是位于西南方向约9公里处的一号装甲阵地。亨利-查普利火力输出中心的拼死抵抗放慢了敌人向列日前进的速度,为后续部队在一号装甲阵地上部署争取了时间。由于只有重机枪火力,随后该火力输出中心被德军全线突破,事实证明,德军对比利时的主要攻势发生在列日以北。

地图中也对亨利-查普利火力输出中心的几个关键掩体地点进行了标注:A:红砖墙和瓦片屋顶完美地掩盖了这个掩体,从路上几乎看不见。它位于亚琛至列日公路左侧100米的农场建筑后面。 B:位于通往德尔登城堡的小路右侧的灌木丛边缘。这个掩体用一层特殊的漆层加以伪装,并辅以一种特别种植的灌木和幼松树篱。 C:没有资料  D:它坐落在一片草地上,被一种特殊的涂料和活的树篱伪装起来  E:被砖墙和瓦片屋顶掩盖,被树篱环绕。 F:这个碉堡建在一个大棚子里。重机枪射穿了一扇假窗户。 G:没有资料  I:被一排山楂树遮住了。 J:坐落在一片草地上:用油漆和树篱伪装起来。 K-L:没有资料  M:这个碉堡位于从亨利夏贝尔到奥贝尔公路右侧的一个大农场后面。它用砖墙和瓦片屋顶的组合进行伪装。

一号装甲阵地长50公里,覆盖列日郊区约18公里。阵地从默兹河东岸的Visé到乌尔河上的康布林,呈一条很宽的弧线。它由三座装甲堡垒和178个碉堡构成,分两到三层。大多数工程建于1934-35年,碉堡是中型单发射口机枪掩体。有两个射击口两挺重机枪,有的一个射击口一挺重机枪(下图为这两种碉堡图纸),其他包括13个炮兵观察哨,两个大型反坦克掩体(一门比军47毫米反坦克炮,一挺重机枪,一盏探照灯构成)和4个小型反坦克掩体。这些掩体不一定有重叠的火力区域,而是以排为单位按作战位置需要3或4人分组,各自为战。两个掩体之间的间隔由野战工事和步兵战壕防守。

1:25000的一号装甲阵地地图,装甲堡垒Aubin-Neufchâteau在西北角,绿色点为碉堡。MB18号碉堡是阵地的观察哨。MN22号碉堡装备有两挺重机枪,其他都是一挺重机枪。左下角绿色箭头表示站在装甲堡垒Aubin-Neufchâteau向东南方的拍摄的下图地点,左上角蓝色箭头为摄影站位站在装甲堡垒Aubin-Neufchâteau地图标注向东南方的拍摄的全景,MN26号碉堡位于照片中山谷底部的某处从阵地东部拍摄的MN25号碉堡

一号装甲阵地的三座装甲堡垒建于1934-1937年,在设计上与埃本-伊麦尔要塞区相似,但规模更小,能够承受420毫米及其以下口径炮弹的直接攻击,分别名为Aubin-Neufchâteau、Battice和Tancrémont,装备了2-4门比军120毫米榴弹炮、75毫米榴弹炮以及4-5门47毫米反坦克炮与60毫米反坦克炮以及2-3门比军81毫米迫击炮、10-20挺重机枪

一号装甲阵地实际上是在比利时高层“边界防御”概念倡导者的政治压力下建造的,火力确实非常强劲,然而,当与德军在此交上火后,比军意识到阵地很多掩体太过暴露,德军此时已经是大兵压上,阵地极易被德军从某一部分集中突进从而全线突破,而计划进驻该区域防御的法军距离此处南部还有几天的路程。因此,一号装甲阵地的主战线在交火时间并不长的情况下被命令撤回至二号装甲阵地,大部分掩体被放弃。

二号装甲阵地长约35公里,覆盖列日郊区,在城区外围约8-9公里处形成半圆形。有6个一战时期的堡垒(1929-31年翻新)和62个碉堡(1934-35年建造),在大多数地方形成了各个方向的直线。大多数掩体是中型双射击口类型(图一二为碉堡图纸)。有大量反坦克障碍,并在一些穿过的铁路上也设置了可动障碍,从而保护阵地及列日城区,图三为二号装甲阵地地图

中型双射击口碉堡图纸中型双射击口碉堡图纸二号装甲阵地地图

比军计划打算完全在列日防线的这部分作战,并指派比军第三集团军保卫它,然而未能付出实施,列日防线的主要作战力量基本都牺牲在这里

三号装甲阵地指的是默兹河东岸的三个小桥头堡,作用是保护过境点不被德军通过第二装甲阵地后突破。掩体的选址是为了在他们的火力下守住道路和德军发起机动攻击的可能通道。故而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防御阵地,因为他们的任务是阻止德军任何对默兹河过境点的强渡行为,为工兵摧毁河上桥梁争取时间。而道路将被反坦克碉堡或工兵制造的障碍所阻塞

 三号装甲阵地构成: Visé桥头堡:15个轻型掩体(1挺重机枪)和4个大型反坦克掩体挡住道路。 Argentau桥头堡:8个轻型机枪碉堡,2个大型反坦克碉堡。 Jupille-Rénory桥头堡:5个轻型机枪碉堡,8个大型反坦克碉堡,保卫通往列日的道路。 总共42个碉堡,包括14个反坦克碉堡。 没有资料记载其究竟是在桥梁被炸毁后放弃还是一直坚守直至被德军全线突破

四号装甲阵地保卫默兹河西岸,由三个部分组成:1.默兹河线列日以南Flémalle至立溪,以及以南Flémalle至北立溪31个碉堡。 2.阿尔伯特运河线有9个中型机枪碉堡(单射击口和双射击口掩体的混合),从Coronmeuse到Lanaye(从土木工程技术上讲不是列日防线的一部分,是阿尔伯特运河的延长线。 3.在俯瞰默兹河的高地上,两个翻新的一战堡垒和十个中型双射击口机枪掩体阻断了从Pontisse到Lanaye的悬崖通道。注意,在很多情况下,掩体被结合到桥梁中,如下图这张珍贵照片所示:这座阿尔伯特运河上的这个碉堡被并入Veldwezeldt桥的桩基中。并不是比军制式版型,有三个以上的射击口,装备有两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照片中在掩体内被俘后带出来的比军士兵属于比军第7步兵师。

阿登防线

比军在阿登地区共建造了321个碉堡。其中309个是轻型机枪掩体,1个是重型,只有12个是中型掩体(中型掩体全部集中在Libramont和Neufchâteau一带)。形成了阿登防线,很多资料通常把阿登被归类为火力输出中心,而非系统的防御工事体系,因为总的来说,阿登的很多掩体的任务保卫一个城镇,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交通要道或一个山谷。

阿登防线的任务与列日防线相同:让撤退中的比利时军队拖延敌人,防止他包抄任何友军单位。1940年,该任务由比军精锐的第1阿登猎兵师的七个营执行,他们有序地向默兹河撤退,直到与法军会师,并全力掩护法军在默兹河的部署。比军阿登猎兵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挫败了德军试图冲过他们包抄歼灭的企图,令大部队有序后撤。在几次交战中,阿登防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查布雷赫兹、马尔特兰热和博丹格方向的掩体。

粗略地说,阿登防线有两个连续的火力输出中心串 第一条:与卢森堡接壤的维尔萨姆-古维-胡法利斯-巴斯通尼-阿隆 第二条——莲河谷-巴拉克弗莱特-乌尔特西部 其他值得注意的一个较大的火力输出中心是Neufchâteau附近的交通要道处,有27个掩体,勒科捏有20个,圣休伯特有7个。

下图为阿登防线阵地在战后修建的横跨卢森堡-布鲁塞尔主干道N4号高速公路的左翼的部分的地图。文蓬附近的桥梁标志着阵地的终点。在高速公路与文蓬中间的标注出的掩体是作者发现和远处拍摄的。资料记载这个火力输出中心有11个碉堡,但作者经过走访只发现了4个。第四个碉堡位于N4号高速公路左侧1000米处,地图上未标出。

下为其中某一碉堡的正前方以及射击口特写

从碉堡射击口朝向看向正前方的视野环境,可以想象在1940年5月11日,比军第一猎骑兵师的士兵正紧张地透过碉堡的射击口向外张望。乌尔特河对岸的友军已在夜间撤离,而德军随时可能在地平线上滚滚而来……

安特卫普-纳木尔-吉维特防线

安特卫普-纳木尔-吉维特防线,本应是比军和盟军的主战线,却成了主要的纵深防线。它本来可以相当强大,但结果是,太多的资源被比利时花在边境防御上(主要是列日和阿登)。 其他的纵深防御包括根特西岸的坚固桥头堡,以及一个覆盖南部通往布鲁塞尔的阵地和沿海的轻型防御工事。

防线从北部开始,安特卫普要塞区固定在安特卫普城区周围,然后由科宁休伊克堡到瓦弗尔延伸到南方。从那里,一个连续的反坦克屏障延伸到纳木尔要塞区。战线的最后一段,即从纳木尔到法国吉维特的默兹山谷,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工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两个同心环的防御工事保护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安特卫普港口。内环位于城市边缘,由一道土墙和护城河组成,护城河两侧是19世纪的砖瓦和灰泥堡垒。外环在安特卫普周围15公里外形成了一个94公里长的弧形。它由一系列的堡垒和多面堡组成,装备有钢炮塔上的大炮。大多数作品建于1906年至1914年之间,用的是无武装混凝土。安特卫普河下游弯道上的三座堡垒保护这座城市免受海军的攻击。 1914年一战爆发后,外环遭到德军的袭击,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导致了1914年10月的沦陷。 1917年,德军开始修复一些防御工事,并建立了安特卫本-特恩豪特战壕,以抵御来自荷兰的盟军入侵。阵地沿着安特卫普外环的北段和安特卫普-特霍恩运河。在比利时堡垒之间,从斯舍尔特河到特豪特运河的交汇处,共建造了524个掩体。这些掩体有0.5 ~ 1米厚的无武装混凝土墙。屋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厚0.6至0.8米。这些掩体被设计来抵抗持续75毫米的火力和/或150毫米炮弹的偶尔打击。

一战结束后,防御工事年久失修,直到1934年比利时决定再次加强安特卫普的防御工事。这个新工事群被称为安特卫普要塞区,有三个任务: 1.保护安特卫普免受德军装甲部队穿过荷兰的猛攻。 2.掩护东北边境屏障的左翼、阿尔伯特运河阵地和戴尔阵地。 在斯凯尔特河上建立桥头堡以防军队被迫撤退到河岸线上。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外环被重建并加强反坦克防御以及分层掩体阵地。 这些堡垒进行了翻新和修复,但没有重新装备火炮。每个要塞被改造成步兵要塞,由一个机枪连(8挺重机枪,12挺轻机枪)防守。守军将大部分重机枪部署在老式炮塔坑上的现代化掩体中,在两个工事之间提供侧翼火力。剩下的机枪被安装在堡垒的斜坡和传统炮台和炮台内部的露天混凝土位置上,以保护堡垒本身。每个堡垒还配备了密封装置和内部通风系统以防御毒气攻击。

较小的棱堡被改造成一个加强型机枪排(2挺重机枪和6挺轻机枪)的排大小阵地。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被安置在修筑在棱堡正面的两个掩体内;其余的火炮在传统炮台中就位。 机枪掩体防御着堡垒和棱堡之间的间隔。在大多数地方,它们形成了两条连续的直线。比军在30年代建造了很多新的掩体,但在安特卫普要塞区的北部,这条线包括许多由德国一战时期的掩体改造而成的掩体。比军制造的掩体都是其标准的中型掩体,有些有两个甚至三个射击口,但大多数只有一个射击口。 反坦克防御系统由反坦克壕沟、反坦克水渠和钢铁障碍组成。这条反坦克壕沟建于1938年至1940年长30公里,连接了从斯凯尔特河口到阿尔伯特运河的要塞区东北段的堡垒和棱堡。水渠宽14米,积水2米(如有需要可增至2.5米)。之间有部分间隔,内角有机枪掩体。道路在土坝上穿过沟渠,形成了15个路口,还有一个地下通道。这些土坝可以很快被反坦克障碍阻挡。此外,比军还建造了33座轻型可拆卸桥,以便步兵穿行机动部署

安特卫普要塞区的一段,显示了反坦克壕沟、水渠,一个棱堡,一个堡垒和诸多间隔碉堡、步兵通行桥、反坦克障碍以及掩体射程,问号标注的属于从外观看无法知晓其用途的掩体,作用是什么至今无从考证

安特卫普要塞区与KW-布鲁塞尔要塞区在阿尔伯特运河到科宁休伊克堡一带相连,在那里,反坦克防御包括从运河到利尔的一片水,以及从利尔到科宁休伊克堡的一道钢铁障碍物。 为了抵挡来自斯凯尔特河口的海上攻击,比军创建了一个特殊的岸防体系,由两个120毫米炮台、一个150毫米炮台、四个75毫米炮台、一个探照灯排(9个探照灯)和三个陆基鱼雷发射管组成。任务是保卫河流下游的水域,安特卫普西北的斯凯尔特河下游防御工事。注意,比军无法保卫河口本身,因为它是荷兰的领土。

至1940年5月,安特卫普要塞区由23个棱堡和较小堡垒、工事以及560个掩体和一个由各种部分形成的连续的反坦克障碍组成。在入侵前的几个月里,动员起来的比军还进行了一系列野战工作,以补充这些防御。从而辅助形成一个坚固而连贯的步兵阵地。 由4个比利时步兵师防守的PFA于1940年5月16日与德军先头开路部队发生交火。5月16日,比军成功击退德军对要塞区北面的进攻后,于次日晚上接到撤退命令开始陆续撤离要塞区。与此同时,德军第208师和第256师试图从东北方向突破要塞区。在随后的战斗中,肖腾堡、布拉斯夏特堡和德里胡克堡等堡垒给德国人带来了一些麻烦,有效地掩护了比军大部队撤退。安特卫普要塞区的其余部分没有发生重大战斗,均随着撤退命令被放弃

KW-布鲁塞尔要塞区,或被盟军称为戴尔要塞区,覆盖布鲁塞尔,连接安特卫普要塞区和纳木尔。它从安特卫普附近的科宁舍伊克特堡延伸到瓦弗尔,因此得名KW,沿着沼泽般的戴尔山谷,形成了一个天然反坦克屏障。1939年至1940年,在那里一共建造了235个碉堡。都是中型机枪碉堡,装备有两个射击口,用于侧翼射击。大多数掩体都有重叠的火力范围。就像比军在30年代建造的大多数掩体一样,这些建筑通过使用油漆、厚木板和轻砖墙,伪装成棚屋和小民房的样子。尽管这条防线设计得很好,由反坦克障碍和从科宁舍伊克特到鲁汶的铁路以及从鲁汶到瓦弗尔的水域以及戴尔山谷组成的反坦克屏障保护着,但它的纵深并没有多少,在大多数地方,掩体都形成了一条单直线,由第二梯队安排的全面防御集群作为后备力量,图为要塞区地图。

LW19号碉堡实际施工后的图纸,属于KW-布鲁塞尔要塞区碉堡的典型设计。该碉堡位于铁路的鲁汶——瓦弗尔段

1940年5月14日和15日,KW-布鲁塞尔要塞区与德军先头开路步兵师发生交火,要塞区鲁汶一带和瓦弗尔一带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比军与盟军一直坚守阵地,然而由于默兹河以南战局的灾难性发展只得撤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就此被放弃。

1:25,000比例的瓦弗尔南部KW-布鲁塞尔要塞区右侧地图。碉堡用黑点表示,火力范围用黄色区域表示。灰色的都是战后建筑。

从北部拍摄的BL2号机枪掩体,注意在掩体中心的手雷投掷口。大的矩形开口是机枪的射击口。长而窄的开口是观察口。1940年5月14日,这个机枪掩体由法军第13步兵师第2预备连的部分士兵守卫。

下图为碉堡图纸

下为从远处拍摄,摄影师正站在反坦克屏障一带,1940年,这座掩体被隐藏在伪装网下,还是很不明显的

BL2号机枪掩体的左侧重机枪射击口火力范围。1940年5月14日至15日,该区域发生激烈战斗。前线位于向南1500米的戴尔河畔。德军伞兵的跳伞点在对面的山上。注意,这和1940年的地形完全一样,除了没有反坦克屏障(白叉就是当年反坦克屏障的路径)。

这是在上一张的图片上用红色箭头表示的BL1号机枪掩体,BL2号机枪掩体以西500米。黑色方块表示掩体的两个机枪端口之一的位置。摄影角度在重机枪的火力范围内。转身,沿着小路走200米,将会穿过BL2号机枪掩体的火力区

在KW-布鲁塞尔线要塞区南侧和纳木尔要塞区阵地之间有28公里绵延的农田,被称为格布卢缺口。比军用连续的三种反坦克障碍线来填补缺口,到1940年5月10日,已经放置了5000多个。值得注意的是,格布卢缺口的以南三分之一都在纳木尔要塞区的射程之内。

然而,在1940年5月10日,工人们仍在最后的缺口位置上组装反坦克障碍,使得缺口出现了许多漏洞。这些漏洞导致被派往格布鲁区的法军第一集团军部署在隔离墙后方几英里处,沿布鲁塞尔至纳木尔铁路线部署。1940年5月14日和15日,法军和德军在格布卢缺口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德军在迪南特和色当取得突破,法军几乎没能守住阵地,就接到了撤退命令。

1940年的纳木尔要塞区地图。灰色带代表碉堡区域位置。黑色表示大型装甲堡垒,周围的虚线是反坦克屏障。西北方向的虚线是格布卢反坦克屏障,7座堡垒总共装备了40门装有旋转钢制炮塔的远程火炮,注意名为Emines和Cognelée的堡垒没有火炮。

盟军原计划在纳木尔要塞区阻止德军。比军第七兵团(第8步兵师和第2阿登猎兵师)奉命保卫这里,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在反坦克屏障的保护下建立一个稳固的阵地,免受装甲攻击,并得到堡垒炮兵的支持。然而,南方发生的灾难性战局迫使计划发生改变,随着德军装甲部队大举越过纳木尔以南的默兹河,盟军无法再守住要塞区,于1940年5月15日和16日奉命撤退,比军第七兵团没有战斗就放弃了要塞区,留下堡垒和掩体独自战斗,最终要塞区被德军全线突破。

梅赫伦桥头堡是一个小的防御工事体系,位于KW-布鲁塞尔要塞区后方,据资料记载有21个未知类型的碉堡,现在已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根特要塞区全长20公里,连接着莱厄河和斯凯尔特河,建于1939-1940年,形成了根特周围的保护带。根特要塞区由六个横跨通往根特的公路和铁路的堡垒组成。每座堡垒都是密密麻麻的碉堡网络,提供多层次的防御,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堡垒由两到三排连续的掩体连接在一起。一共有228个碉堡。大多数是中型机枪掩体,有一个或两个射击孔,但也有少量大型反坦克掩体和比军75毫米榴弹炮炮的火炮掩体。掩体与野战工壕沟、铁丝网、散兵坑相结合。并结合有一些反坦克障碍物,但它们并没有在整个阵地上形成一个连续的屏障。

1940年5月20日,盟军在斯凯尔特河撤退后,德军部队与根特要塞区发生了交火。当日,德军第56步兵师的一次进攻险些突破要塞区东段,但5月21日比军的一次反击夺回了失地。德军计划在5月23日对要塞区发起新的突击,但比军在5月22日至23日夜间接到撤退命令撤离了要塞区。要塞区西段始终未发生战斗

芒特附近的根特要塞区的MU11号碉堡,属于比军制式中型机枪碉堡,德军第56步兵师战地记者拍摄

凯斯特要塞区这个覆盖南部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的要塞区的修建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证明二战刚爆发时比利时的中立立场。用来抵御法国入侵的。事实证明,它也保护了KW-布鲁塞尔要塞区的右翼。由五个堡垒和尼诺维、凯斯特、哈尔、布雷恩-拉勒德和滑铁卢五个火力输出中心组成的一列防御工事体系,阻断了从南方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其中,火力输出中心共有49个工事,大多数是中型机枪掩体,有一个或两个射击口,也有一些反坦克掩体。和KW-布鲁塞尔防线一样,凯斯特要塞区也配备了单独的观察狭缝。并由长达35公里反坦克屏障保护着,抵御着敌人的装甲部队,然未发生战斗守军就接到了撤退命令,被全线放弃

K2号碉堡,凯斯特要塞区的组成部分

从nieuwport到Knokke的部分海岸线上,比军还建造了13个坦克炮塔掩体,装备有法国APX-2B坦克的炮塔(一门47毫米火炮,一挺机枪)。这些炮塔是比军1936年订购的25座法国炮塔的一部分,目的是为其骑兵师制造两个排的本国缝合装甲车。当议会认为比利时不应该拥有进攻性武器时,这个计划被搁置了。大部分的炮塔都被用作掩体安置在海岸线上。这条细细的防线由阵地火炮支持,即在无屋顶混凝土岸防炮台的两个170毫米炮台和两个不受保护的120毫米炮台,然而随着比军的大规模撤退命令未发生战斗就被全部放弃,图为德军第234步兵师的士兵在比利时沿海防线坦克炮塔掩体处休息,这个炮塔位于奥斯坦德郊区海岸。

从纳木尔到列日的默兹河流域,比军建造了 70个保卫渡河口的掩体。一个中型机枪掩体(一挺或两挺重机枪或一门 47 毫米反坦克炮)守卫着沿河的每座桥。掩体被设置在西岸,以便攻击从东向西而来的德军单位,最终被全线突破。

比军机枪掩体设计较为独特的地方

二战比军大多装备一战德军遗留7.92毫米MG08重机枪与MG08/15重机枪,为便于重机枪快速在掩体内部署和转移,机枪掩体射击口配备了一种叫做沙多姆支架的特殊装置,使机枪手能够快速地将重机枪置于稳定的射击位置并能迅速转移。

首先,折叠7.92毫米MG08重机枪的三脚架或是轻量化版本MG08/15重机枪的两脚架,然后把枪放在沙多姆支架上,拧紧螺纹固定收起来的三脚架或两脚架将重机枪固定在支架的主轴上,这样一来重机枪就立刻形成了机枪掩体为其规定的对向射击口的射击位置以及射界,并配套一个板凳让机枪手便于以射击口的高度观察射界内的目标并避免长时间站立导致身体疲劳射击口沙多姆支架俯瞰图   A——  一个有螺纹的轴,枪的滑车被固定在这个轴上。B——机枪本身。C——固定MG08/15重机枪两脚架的孔洞

 然而沙多姆支架有个缺点是只能MG08和MG08/15重机枪使用,不具备盟军武器通用性,这给盟军守卫的机枪掩体造成了困难,这使得英法军队只得将其拆除并用沙袋在射击口处搭建临时平台,才能使用自己配备的机枪射击

反坦克掩体用比军47毫米反坦克炮及其特殊的掩体支架,支架安装在特制轨道上以吸收火炮的后坐力,很像18世纪的船只火炮。这是布鲁塞尔军事博物馆里重建的反坦克掩体内部。火炮和支架都是二战时期原品,但复原中没有瞄准系统,因为已经没有相应的瞄准系统存世

反坦克掩体用60毫米反坦克炮自动退壳系统,退出的弹壳被自动扔进左边的箱子里,然后通过专门的通道结构活动到炮舱下面的一个特殊舱室里收集。

很多掩体设置有手雷投掷口,如果掩体被敌人近身可以通过手雷投掷口丢出手雷大规模杀伤已经近身的敌人,防止其攻击掩体薄弱环节摧毁掩体,下图二图三为手雷投掷口内外实拍,投掷口外处专门的钢百叶窗式格栅已经遗失

碉堡还设有紧急逃生口以便在德军攻破掩体后快速逃生,装甲门为改善碉堡通风效果有一扇百叶窗式的外门,如果需要可以将内纯装甲门也关上像很多混凝土永固掩体一样出入口封死

综上所述,比利时人在1940年5月之前建立的各种防线和阵地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但这并不会误导人们认为它们毫无价值。列日要塞区是一个恐怖的障碍,它的四个现代堡垒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与马其诺防线相媲美。是德军在列日北的阿尔伯特运河上的突破决定了列日要塞区的命运,而不是其防御的内在价值。KW-布鲁塞尔要塞区、纳木尔要塞区、安特卫普要塞区和根特要塞区因为德军在更南方的默兹河和色当的突破下被迫全面撤退。加之比利时的领土范围使得其在德军伞兵大规模空降后彻底失去十分有限的纵深范围,为保全有生力量只能全线撤退,此外,比利时战前防御工事的主要弱点是它们没有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战略概念,而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列日要塞区对于一个如此靠近德国边境的阵地来说很强劲。但阿登地区的轻型防御工事并没有真正的用处。阿尔伯特运河阵地过于薄弱,比军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安特卫普-纳木尔-吉维特防线在瓦弗尔和纳木尔之间出现了一个30公里的大洞。最后,从纳木尔到法国边境的至关重要的区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使得德军形成了通过比利时绕过马其诺防线突袭法国的又一大闪电战战绩,同时也反映出比、法军高层战略人员思维观念落后,仍停留在一战阵地掩体拉锯战思想,未发现阿登地区复杂的地形对闪电战的打击作用,虽然比军阿登猎兵师一团二营五连二排独自阻击了德军闪电战王牌部队第二装甲师8个小时,共推迟德军整体攻势24小时,为比利时军民撤离本土争取了6%的时间,被隆美尔称为绿魔,但比军整体决堤般的溃败是有目共睹的,也成了战争初期同盟国最惨痛的失败之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