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荆芥,你却只用来解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荆芥穗煎鸡蛋 这么好的荆芥,你却只用来解表

这么好的荆芥,你却只用来解表

2023-11-02 1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正合《本草汇言》所云:“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

病案举例

患者吴某某,女,38岁。

主因“流涕、喷嚏、鼻塞反复发作3年,加重1周”于2009年7月30日初诊。

患者3年前受寒感冒后反复出现流清涕、喷嚏、鼻塞,遇冷风即发作,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用抗过敏药物及中成药效果不著,近1周症状加重,伴头痛、咽痛,咳嗽,咯黄痰,纳眠可,大便偏干。

舌红,苔薄白,脉浮滑。

中医诊断:鼻渊,证属肺经风热,肺失清肃;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以轻清宣肺、佐以养阴。

处方:

荆芥穗后下9g,牛子10g,蝉衣10g

桔梗10g,浙贝母10g,玉竹12g

枇杷叶15g,薄荷后下8g

炒苍耳子8g,白芷6g

双花15g,芦根20g,生甘草6g

7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8月10日

服用上方后,患者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原方继进7剂以巩固。

按:

鼻渊患者,中医治之,首分虚实,本例患者病程已逾3年,肺阴已伤,然就诊时正值夏季,纵观舌脉症,仍存肺经风热,肺气失宣之象,故路老以轻清宣肺为治则,并佐以养阴。

荆芥穗为荆芥的花穗,辛香清芳,轻灵流畅,疏里达表,清利鼻窍,《滇南本草》有云:“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成分有具良好的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路老以之配牛蒡子为君,取其轻透之性以宣散肺经风热。

2.开发郁结,透散伏邪

路志正教授认为,荆芥辛温发散,具有风药发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从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内湿、内热,郁火。

《内经》言“火郁发之”,即顺应火之炎上升明之性,运用升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法,使郁火发越于外。

此内生之邪,非风药不能取效,荆芥辛散、走窜,善宣通,又入肝经血分,故可开发郁结闭塞,流畅气血运行。

病案举例

步某某,男,25岁。

主因“胃脘胀痛反复发作4年余”于2007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4年来胃脘部胀痛,伴胃酸,呃逆,泛酸,2007年1月10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纳可,口渴欲饮,眠差多梦,二便尚调,腰部酸痛,头部时常出现毛囊炎,口腔易发溃疡。

舌体胖,质暗淡,边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弦小紧。

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内有郁热,夹有湿邪;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以发散郁火,清热渗湿。

处方:

防风10g,荆芥穗后下10g

藿香后下10g,焦栀子6g

生石膏先煎30g,丹皮10g

黄连6g,茵陈12g,枇杷叶15g

生谷麦芽各20g,炒枳实12g

砂仁后下6g,六一散包20g

7剂,水煎服。

二诊:2007年2月25日

服前方7剂,胃脘胀满基本消失,腰痛服药2剂后大有缓解,现仅觉腰酸,健忘,多梦,饮食尚可,大便稍干,日一行,小便尚可。

舌体胖,质暗,苔薄白,脉细弦。

再拟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调治,药后随访,患者诉诸症改善,病情平稳。

按:

胃脘痛之病因多缘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致失调等因素,此例患者为年轻男性,平素饮食失节,湿热内生,阻碍中焦气机,发为胃痛之证。

首诊取泻黄散之义以清泻脾胃伏火。

“火郁发之”,泻黄散原方中取防风一味风药以疏散脾经伏火,

路志正教授加入芥穗,取其轻清升散之力,与防风相合以增强疏散脾胃郁火之效,二者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使湿热、郁火发散而出;

二诊时,实邪渐去,而呈现脾肾两虚之象,故以健脾益肾,和胃降逆之法收功。

3.调理气机,升发清阳

凡风药皆有宣发作用,可调节一身之气机。

路志正教授认为,脾胃居于中州,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脏腑之气的交通相济,全赖中焦脾胃的斡旋作用。

肺之宣发,心之温煦,肝之调达,都与脾主升清有关,而荆芥作为风药,其升发之性有助于推动脾的升清作用。

同时,脾胃的升清降浊,又有赖于肺肝二脏的调节,因气出入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肺之宣降、肝之疏泄皆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

而荆芥之轻清升散,既可促进肺气的宣发,调节卫气,宣发外邪,又可升发肝胆,以资春生之气,梳理肝阳,使其不受遏郁。

诚如李东垣所言:“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某,女,43岁

主因“头晕反复发作近30年,加重4年”于2004年7月23日初诊。

患者自幼年起即出现头晕,每于夏季出现,近4年头晕加重,四季均有发作,夏季尤甚。

伴头痛,头昏头沉,自觉反应迟钝,无耳鸣,头晕甚时恶心,外院查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经骨髓穿刺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给予相关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但仍时有头晕发作,纳可,眠可,大便量少。

舌瘦,质紫暗,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治以益气养血升阳

处方:

炒芥穗9g,川芎10g,当归10g

炒蒺藜12g,白芍12g,熟地12

炒枣仁15g,茯苓18g,半夏10g

升麻6g,柴胡10g,炒枳壳12g

佛手10g,甘草6g

7剂。

2004年8月27日复诊

诉头晕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乏力,气短,倦怠,纳眠可,大便1~2d1次,胃中有烧灼感嗳气频繁。

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细滑尺沉。

既见效机,前法原方续进,上方加:太子参12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去佛手,7剂,水煎服。

药后随访,患者诉病情稳定,头晕偶有发作。

按:

本案患者病程已久,呈现一派气血亏虚之象,路志正教授以“荆穗四物汤”之义治之。

此方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头晕之虚实寒热诸证,同乎头痛一治法也。其有因血虚,宜用荆穗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荆芥穗也”。

“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及”,荆芥入厥阴血分而解郁和血,且穗在于巅,可引血分药上行至头,配四物以养血活血,配升麻以升发阳气,配柴胡、枳壳、佛手以疏肝理气,使逆乱之气机,归于平衡,且与补气滋肾补血之品配伍,使补而不塞滞、不碍胃。

诸药配伍,相得益彰。

4.疏风祛湿,活络止痛

早在《内经》中即有“风能胜湿”之说。

路志正教授认为,风性善行,走窜力强,可宣散湿浊,且可搜剔经络,无所不至,使稽留之湿邪无处藏匿,又可防湿浊与他邪相兼为病,故凡湿邪困阻,而见四肢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者,皆可应用风药,而荆芥乃疏风圣品,故多用之。

病案举例

魏某某,女,24岁。

主因“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8个月”于2004年5月19日初诊。

患者8个月前于产褥末期感受风寒,渐出现头、颈、背、双膝、双踝关节疼痛,呈针刺样疼痛,久坐后易发作,休息平卧时较少见,按揉局部后痛减。

关节不肿,伴恶寒,有时腰酸痛。

食欲欠佳,胃脘不适,泛酸,眠差多梦,二便正常。

舌尖红,苔根白腻。脉细滑小弦。

中医诊断:产后痹,证属气血不足,风寒湿外侵;

西医诊断:关节痛待查。

治以补益气血,袪风散寒去湿。

处方:

生黄芪15g,当归10g,生地12g

赤白芍各10g,片姜黄10g

山甲珠10g,红花9g,秦艽12g

海桐皮15g,荆芥9g,防风10g

防己10g,地龙12g,川牛膝10g

7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5月26日

患者药后关节疼痛大减,胃纳改善,既见效机,原方加桑枝20g,再进14剂。

药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患者诉进上方20余剂,症状改善,病情平稳,目前于当地医院继续调治。

按:

此案患者为产后受风、受寒,从而出现关节疼痛,然其苔腻脉滑又提示存在湿邪,故治予益气养血,疏风祛湿。

因患者形体消瘦,复时值天热,故治疗时佐入清热之品,以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为底方,加入桑枝、秦艽、地龙、海桐皮祛风湿止痹痛,荆芥,防风共为风药,二者同书,以增强祛风胜湿之力,实为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法。

从上述病例可见,荆芥一味,在不同的病案中,路老用之,各有侧重,使其散风、轻透、升发、祛湿之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荆芥作为风药中的温润君子,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

它与理气药相配,可助气机疏达;

与理血药相配,可使气血流动;

与清解药相配,可促宣发清散;

与祛湿药相配,可协芳化疏通;

与补益药相配,则可升运清气。

此外,路老在煎服法中强调荆芥后下,意在增强其效,防止久煎致其有效成分挥发而失效。

看完路志正教授运用荆芥的经验,你是不是不在将荆芥局限于,疏风解表,透疹消疮了呢?

临床中,您有什么独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