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等化曲线的单声道唱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苹果项目开发流程 可调节等化曲线的单声道唱放

可调节等化曲线的单声道唱放

2024-04-18 1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了满足播放单声道唱片这种特殊需求,厂方把EQ-100的等化曲线部份分成两大方向来调节。分别是中/低频范围的曲线调整,从平直频应曲线开始,然后到200Hz、250Hz、300Hz、350Hz、400Hz、500Hz/12dB、500Hz/16dB、 300Hz/20dB(即是RIAA标准)和800Hz,一共10个频点调整。而另一个是从10kHz开始的高频滚降值调控,亦是从平坦频应开始,设有-2dB、-4dB、 -6dB、-8dB、-10.5dB、-12dB、-13.7dB(即是RIAA标准),接着是-16dB和-18dB,同样有10段不同程度的滚降曲线可供调节。从这两大范围音频曲线调校中,除RIAA曲线以外,分别拥有Decca ffrr(迪卡唱片公司),Columbia(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两大品牌公司的录音曲线,与及AES和NAB两大录音协会制定的曲线。另外,亦有1945年之前的美国和欧洲版78转SP唱片,和1945年之后的美/欧版78转SP唱片曲线,总共10条。上述的曲线位置清楚地刻印在旋钮两旁的面板上,使用时调整即可,甚是方便。

既然原有曲线选择已分别设定好10条,相信这样已能满足绝大部份单声道唱片的重放要求。那为何厂方要把这20段调节分成两组,再用两个旋钮作逐格转动处理,而不像普通唱放那样使用简单按钮开关?其实设计师唐木先生已考虑到以旋钮设计,让发烧友除了选择上述10条曲线外,还可按自已需要,使用这两个旋钮的撘配,来挑选出其它不同还原曲线。 这样的设计有两大优点:

EQ-100设有MM及MC各1组输入和1组输出,每组输入与输出都拥有左/右声道。尽管阁下安装的唱头是单声道,但经唱臂接驳的臂线都只会是左/右声道两组一起,如果单声道唱放输入只得1个声道给臂线连接,往往会因另一声道讯号接地县空而产生噪频Humming Noise。加上,EQ-100的左/右声道的输出讯号属并联连接,令使用立体声的放大器和喇叭系统情况下,都能以左/右发声来一起重播单声道唱片,不会只得右声道有音乐讯号,但左声道就没有这奇怪现象,这点EQ-100可谓心思熟虑。

至于MM输入阻抗也有3组可供选择,于面板右下角旋钮的MM位置是标准的47kΩ,向右旋转一级的VR-1为15kΩ、第二级的VR-2为10kΩ。这种独特的10kΩ数值是专提供给录音室和电台使用的Bachman type旧款唱头而设,现时市面上亦有不少在流传和销售。面板上还有一个很方便的选择开关,当打向下时,唱放就按照RIAA曲线还原,而向上时,讯号就交由两枚大旋钮所选择的档位处理。这样,用家只需拨动此按钮,就能立刻比较出经调校了的曲线与RIAA的区别。

放大电路设计上也绝不马虎,选用Burr Brown的OPA627和Linear Technology的LT1028两款一级的集成电路。零件上,EQ-100也用上不少发烧级补品,例如WIMA电容,TAKMAN电阻,大型环状变压器供电,能通极低电压的萧特其二极管Schottky diodes,还有ALPS旋钮及NKK开关等。至于静音按钮则秉承日本曙光的传统设计,采用与上级机型一样的日制OMRON,成为其产品的标志性设计。增益方面,MC输入,唱头内阻从5-200Ω范围计算能提供63dB增益,而MM输入则有40dB。输出电压为2V(RMS)最高达10V(RMS),而输出阻抗是47Ω。

外观上,唐木先生为了迎合喜欢听单声道唱片朋友的那种怀旧品味,将EQ-100刻意打造成黑色面板,黑色旋钮和反白丝印文字,加上装嵌了在机外围的日本手工打造的木壳,就像半世纪前音响产品的传统设计慨念,充满复古气息,与一般立体声唱放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是设计者的一份独特心思。另一特色是唱放的前脚是可伸缩设计,可使唱放面板向上倾斜摆放,除了令EQ-100有不同的外观角度,同时也可方便用家更轻易伸手到两枚旋钮调整。

音色表现方面,是一种准确而带有多少浓厚的中频感觉,聆听人声和弦乐相当讨人欢喜!当加添多一部作为立体声唱放使用时,拥有强烈的3D音场效果,音乐的层次感相当丰富。尝试过利用唱放的两枚均衡旋钮来修正一些70年代旧唱片,发觉有一定的改善,不少以往没有在意的音乐讯号都能正常地还原出来,就算有些近年录音的新唱片,经过还原曲线作轻微调整,音色平衡度都有所提升,音色更悦耳。庆幸的是,若果拥有此类曲线调节功能的唱放,最少都要花上超过20多万元以上才有望实现……现在只需要几万就能拥有,虽然,它不是无段式或者拥有更大范围的调节功能,但已有100个不同搭配的曲线选项,实属发烧友的一大喜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