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美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分析是什么 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法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24-07-02 0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何滨

【内容摘要】 媒介所建构出的形象会影响受众对社会真实的认知,而“新闻框架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础”。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以《费加罗报》2016~2018年的402篇涉华报道为样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研究该报在其涉华报道中如何进行新闻材料选择,揭示其建构的中国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中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的建议。

【关 键 词】 《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框架理论;中国形象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 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塑造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这四种大国形象。然而,在西方国家民众心中的中国形象与上述形象仍有较大距离。有调查显示,近七成法国人对中国形象持有负面看法。①这说明中国尚未被法国公众真正了解与接受。缘何多数法国人对中国形象持有负面看法?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本研究主要通过《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探讨法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形象。《费加罗报》创办于1826年,是法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也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日报。该报是法国有名的“质报”,读者以文化水平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级职员为主。与此同时,《费加罗报》不仅是法国的重要报纸,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也很有影响力。因此,笔者选择《费加罗报》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费加罗报》的涉华报道框架及其运用新闻框架所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阐释影响其中国形象建构的因素,为改进我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提供建议对策。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研究问题1:《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是什么?

研究问题2:《费加罗报》建构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研究问题3:《费加罗报》建构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框架理论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视角。该理论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的“框架”概念,经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又被美国社会学家吉特林引入传播学领域。框架理论已成为传播领域“自21世纪以来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最广泛的理论”①。

不同的研究者对媒介框架有不同的界定。本研究倾向于从“界限”和“建构”两个层面来理解框架。“界限”体现为新闻材料的选择层面,“建构”则体现为新闻材料的建构层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推论其情境(context)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研究对象不受打扰、研究过程可重复、定量方法、非结构程度高、描述媒介内容等特征。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题材、基调、主导框架进行量化分析。

2.框架分析法

在传播内容研究领域,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③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研究《费加罗报》涉华报道内容中的象征符号和表意元素等構成要素,从而归纳出《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具体新闻框架。

(三)样本确定

1. 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费加罗报》2016~2018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并出于研究需要,将研究时段分为2016年和2017~2018年两个部分进行取样,对2016年样本进行共时性研究,以揭示该报涉华报道的总体框架,对2017~2018年样本进行历时性研究,以考察该报涉华报道框架的演变。

本研究对《费加罗报》2016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完整取样,以便对该报的涉华报道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版的《费加罗报》纸质版,以“Chine(中国)”“chinois(中国的)”“Pékin(北京)”“Hongkong(香港)”“hongkongais(香港的)”“Taïwan(台湾)”“taïwanais(台湾的)”等关键词进行全面检索,检索出的相关报道经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本后全部纳入样本。所选取的样本以“篇”为单位,独立署名或独立标出来源的文章为一篇,最后得到的2016年的实际样本数量为266篇。

囿于时间,本研究仅选取2017~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主题的报道作为样本,研究该报这两类主题涉华报道的框架演变。本研究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2017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出版的《费加罗报》纸质版,以上述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的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相关报道经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本后全部纳入样本,最后得到的实际样本数量为136篇。具体来看,2017年涉华国际关系类报道样本为42篇,涉华国内政治类报道样本为29篇;2018年涉华国际关系类报道样本为38篇,涉华国内政治类报道样本为27篇。

2.类目建构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建构以下几种类目:

报道主题: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军事。

题材性质:正面议题、负面议题和中性议题。

报道基调:积极、消极和中性。

主导框架:矛盾冲突框架、责任归因框架、经济后果框架、道德评判框架和人情味框架。

3.编码与信度

本研究由作者本人作为编码员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检测——再检测”方法来测量信度,由此测量的重复率达到95%以上。因此,本研究符合信度要求。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报道框架共时性分析

1.报道主题分布

本研究在类目建构时将涉华报道主题分为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八大类,①并对所选取的2016年的266篇报道样本进行详尽的编码和归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经济主题在2016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的数量最多,占总量的47%。紧随其后的是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国际关系类报道比国内政治类报道略多,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9%和17%。社会类报道占比为9%。军事类报道占比为0%。由此可见,2016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呈现主题集中的特征,经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领域的报道占全部报道的比例超过82%。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正面的中国文化形象在《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是缺失的。

2.题材性质分析

上文揭示了《费加罗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予以凸显的主题。下面将对该报涉华报道所选择的新闻材料的性质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该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材料选择层面的倾向性,即什么性质的主题更容易被框选进其涉华报道框架中。

本研究将报道题材分为正面议题、负面议题和中性议题三部分。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负面议题的报道数量最多,有130篇,占比49%;中性议题的报道有110篇,占比41%;正面议题的报道数量最少,占比仅10%。由此可见,《费加罗报》更倾向于报道涉华负面议题,即负面性质的题材更容易被框选进其涉华报道框架内。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费加罗报》在报道哪些主题时更频繁地使用负面题材,笔者进一步引入主题变量对几大主题领域的题材性质分布进行研究。

由表1可见,在涉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和社会报道中,《费加罗报》倾向于选择负面议题。在这三大报道领域,负面议题的占比分别达到64%、80%和64%。其中,国内政治领域的负面议题比例最高(80%)。同时,在这三大领域的报道中,正面议题均被排除在外。可见《费加罗报》在建构政治类和社会类的涉华报道框架时在材料选择层面就进行了筛选,将反映中国社会积极正面的题材排除在“画框”之外,而“画框”之中反映出来的则是“问题重重”的中国。由此可以推断《费加罗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的新闻材料选择策略,即在报道中国政治和社会时倾向于选择负面的题材,以加深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3.报道倾向分析

“新闻标题发挥着操控观点的作用,是研究报纸意识形态立场的好素材。”①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报道的倾向与立场。因此,本研究将从新闻标题入手分析《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主题基调。

“报道的立场与倾向一般会通过词语的选择来体现。”②因此,本研究就《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新闻标题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此揭示该报对中国的主要态度与基调。本研究将基调分为积极、消极、中性三类。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2016年的266篇涉华报道中,有132篇的标题中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词语,占总数的50%。这些词语的使用容易使受众对中国产生负面的反应,由此建构出来的中国形象亦是负面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4篇报道的标题中出现具有正面感情色彩的词语,占全部报道的2%。此外,还有130篇报道的标题既没有使用具有正面感情色彩的词语也没有使用具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词语,约占全部报道的48%。据此可以推断,《费加罗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尽力避免积极正面的框架,同时凸显消极负面的框架。

从主题来看,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是《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消极倾向最為明显的两大主题领域。在国内政治主题领域,消极基调的报道数量多达34篇,占该类报道总数的75%。在国际关系主题领域,消极基调的报道数量有30篇,占该类报道总数的60%。由此可见,该报在建构涉华政治类报道框架时倾向于采用负面框架,以建构负面的中国政治形象和国际形象。

(二)报道框架历时性分析

1.主题分布比较

本研究对2016~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主题下的报道样本按具体主题分类标准进行编码分类,相关统计结果制作成如下表格,以直观呈现该研究时段内的报道主题及数量的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中国际关系领域的报道主题和数量均有变化。这与该研究时段内国际时局动态变化相符,表明该报在选择新闻材料时紧跟国际时事议题。虽然具体的报道主题呈动态变化,但中美关系、中欧关系、朝核问题、南海局势是该研究时段内《费加罗报》建构中国国际形象所凸显的主题。国内政治领域的报道主题则相对稳定,不同年份报道篇数略有差距,但与政治体制和人权相关的题材更容易被框选进《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框架中。这表明这两个主题是该报建构中国政治形象的主要切入点。

2.题材性质比较

上文对2016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题材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报道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时,《费加罗报》倾向于选择负面议题。下面对2017~2018年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费加罗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在材料选择层面的倾向性是否有所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国际关系类的报道中,负面议题的占比均超过六成;涉华国内政治类报道中的负面议题占比均接近八成。此外,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领域的涉华报道中,正面议题完全被排除。由此可知,《费加罗报》在建构涉华报道框架时在材料选择层面的倾向性未发生显著变化,以负面题材为主的新闻材料选择策略得以延续。

3.报道倾向比较

上文对2016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主题基调的研究显示,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是该报涉华报道中消极倾向最为明显的两大领域。下面笔者对2017~2018年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以纵向考察《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主题基调的选择策略是否发生变化。

笔者对2016~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类报道的标题基调进行统计后,相关统计结果以柱状图表示。

从图2和图3可见,消极倾向是2016~2018年《费加罗报》报道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相关议题时最频繁运用的主题基调。在国际关系类报道中,消极倾向占比均超过六成;在国内政治类报道中,消极倾向占比均高于七成。可见,在这三年中《费加罗报》以消极基调建构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类报道框架的策略得以保持,从而塑造出负面的中国政治形象和国际形象。

4.主体框架比较

弗瑞斯等学者将框架分为一般性(generic)框架和特殊议题(issue-specific)框架。一般性框架超越了具体事件或主题的局限,表现出鲜明的通用性和普适性。本研究运用一般性框架对2016~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类报道的主导框架进行研究,纵向考察该报涉华报道所采用的主导框架的演变,并得到以下图表。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2016~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类报道中以“矛盾冲突框架”为主导的报道数量接近或超过相应年份报道总数的七成。这表明该报在报道有关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议题时,主要“强调个人、组织、机构或者国家之间的冲突”。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虽然2016~2018年《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主题选择有所变化,但主导框架却保持稳定。究其原因,固然与西方新闻理念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这一框架的普遍运用能够服务于《费加罗报》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一个内外交困的中国”。

(三)中国形象分析

本部分采用甘姆森等人发展的框架分析方法研究《费加罗报》对中国形象的框架建构。甘姆森等认为,通过对新闻报道的修辞和叙事进行分析,能揭示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建构过程中可以识别的机制,进而用“诠释包裹”和“信号矩阵”等术语来说明对文本框架结构的理解和分析。①媒介话语可以被想象为一套一套的“诠释包裹”,一个“诠释包裹”有内在结构,其核心是中心组织思想,或称框架。梵·戈普对甘姆森的“诠释包裹”进行了改进,称之为“框架包裹”,建议通过再现矩阵中的每个框架包裹来重新建构框架。②

本研究首先从涉华报道样本中归纳出若干个框架包裹,即《费加罗报》建构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然后分析这些框架包裹所采用的新闻框架,其目的在于分析该报用什么报道手段来建构中国形象。

经过反复阅读《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样本,可以归纳出“专制的中国”、“扩张的中国”、“矛盾的中国”和“贪婪的中国”四种框架包裹。进一步分析这些框架包裹所采用的结构框架、隐喻、范例、警句等象征手法,可以发现深藏于《费加罗报》涉华报道之中的新闻框架。《费加罗报》通过这些新闻框架让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所建构的中国形象。

1. “专制的中国”形象

为建构“专制的中国”形象,《费加罗报》采用“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的新闻框架。这一框架主要隐含在政治类报道中。其主要内容是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权状况进行评判。在有关政治体制的报道中,《费加罗报》往往选择有关中国领导人的新闻进行负面解读,并运用“隐喻”等象征手法建构“中国是专制的国家”的形象。

2.“扩张的中国”形象

在这一框架包裹下,《费加罗报》建构的新闻框架为“中国觊觎争议领土,威胁地区安全”。这一框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加大地区冲突风险;二是美国联合域内国家制衡中国。

3.“矛盾的中国”形象

在这一框架包裹中,《费加罗报》所建构的新闻框架是 “前进中的中国被一系列社会问题所困擾”。这一框架主要蕴含在《费加罗报》涉华社会类报道之中。在这一框架内,《费加罗报》所呈现的中国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严重”和“司法不公正”两大主题下。

4.“贪婪的中国”形象

在这一框架包裹中,《费加罗报》建构出这样的新闻框架——“中国贪婪地攫取西方的市场和先进技术”。该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建构这一框架:一是中国向西方倾销过剩产能,威胁西方钢铁行业发展。二是中国加大并购西方优质企业力度,以攫取先进技术。在该报建构的框架中,中国经济转型受阻,升级需要借助西方的技术,因此采取“一种具有侵略性的海外技术收购政策”。

(四)影响《费加罗报》中国形象建构的相关因素

1.文化价值观

法国是启蒙思想和人权宣言的故乡。启蒙运动奠定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法国现代价值观的基础,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的影响。《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把人权和法治确立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对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使得法国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法国“总要标新立异,甚至好为人师,以民主、人权等伟大原则教导世界人民”②。

这种文化价值观因素影响着《费加罗报》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的建构。出于传递法国价值观的考虑,《费加罗报》在建构政治和社会领域涉华报道框架时多选择负面的题材,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人权、宗教自由等进行负面报道,将中国塑造为一个“专制的、侵犯自由人权的非民主国家”。

2.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影响《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框架建构的不容忽视的因素。比如,在报道中国政治时,该报选择的负面议题数量占比高达八成,完全将正面议题排除在外。在涉华政治报道中建构出“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具体新闻框架,既是为了固化受众心中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也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这种刻板印象。

3.“政治正确”

在法国,“政治正确”犹如一把言论标尺,不仅规范着媒体自由的“度”和“界线”,而且规范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政治正确”因素在《费加罗报》涉华报道框架建构过程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正面报道中国被视为“政治不正确”,该报在选择涉华报道题材时就以负面议题为主。对于为数不多的正面议题,该报在新闻材料建构过程中也以消极的基调予以报道。由此可见,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费加罗报》在涉华报道中尽量避免正面报道中国,即便不得不选择正面议题,也从报道基调等建构方式着手予以消极的呈现。

4.国家利益

一国媒体无论塑造本国形象还是塑造他国形象,基本动因都是出于维护本国利益和本民族利益以及媒体自身利益。①媒体以维护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新闻材料的选择与建构,直接将意愿体现在所塑造的他国形象之中。

虽然中法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和地缘政治上的疑惧,但是在人权领域、知识产权、反倾销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此外,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具体利益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点。因此,在法国,“政治家和记者为了法国企业家的利益,多宣扬中国威胁论,强调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②

近年来,法国政界和经济界主张要推动实现双边贸易关系“再平衡”。法国媒体也不断渲染中国“倾销”带来的威胁。最近几年,中国加大在法投资力度,不少中国企业成功并购法国的优质企业,这也让法国舆论感到担忧。可以说,正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费加罗报》建构出“中国贪婪地攫取西方市场和先进技术”的具体框架,以此警示政府要对中国保持警惕,以保护法国利益。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费加罗报》在其涉华报道中如何进行议程设置,归纳出其中蕴含的新闻框架及建构的中国形象,并探讨了影响其涉华报道框架的因素。

研究发现,《费加罗报》的涉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和社会领域报道中负面议题占比超过六成。该报涉华报道的总体基调以中性和消极为主。其中,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报道虽然在不同年份的报道主题呈动态变化,但以“矛盾冲突框架”为主导的新闻框架保持稳定。研究还显示,《费加罗报》通过表面的框架建构方式建构出“专制的中国”、“扩张的中国”、“矛盾的中国”和“贪婪的中国”等负面的中国形象。

(二)改进中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的建议

1.正确对待负面题材,积极引导舆论

鉴于法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题材为主,如果我国的媒体对负面题材避而不谈,从传播效果来看,会适得其反。受众会由此认为我国媒体只是政府的宣传机构,不具备公信力。一旦受众的这种认知得到固化,我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将很难有效果。因此,我国媒体在对法国进行传播时要正确对待负面题材,不能一味回避负面新闻。即便是负面题材,如果媒体主动地予以报道,并在报道中进行积极的引导,那么负面的新闻亦会起到正面的传播效果。因此,要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媒体就必须正确对待负面新闻,只有敢于发声,积极引导,才能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

2.以人为本,讲好中国故事

《费加罗报》在报道中国社会议题时往往采用 “人情味框架”,“展现人类的面孔、个体的故事”。从传播效果来看,运用“人情味框架”,不仅能够抓住并维持受众的兴趣,而且可以拉近受众与报道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前,我国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要着力展现中国人的面孔、个体的故事,这样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贴近受众需求,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3.实现在法国的落地,提高触达率

当前,我国媒体在法国缺乏有效的落地平台,这种现状使得法国民众多数情况下通过法国媒体来了解中国,通过法国媒体的报道来建构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因此,要提升中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需要实现中国媒体在法国的落地,使得法国民众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落地受限的情况下,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与法国受众的联通。

4. 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品牌

要提升中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公共關系活动必不可少。通过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可以增加法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途径。多年来,中国也积极对法开展公共外交,自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课堂)相继落户法国,但所起的效果有限,这与缺乏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品牌不无关系。因此,要提升我国在法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品牌。

(责任编辑:林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