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时间 《1640

《1640

2024-06-06 20: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英国革命与英国立宪制度的确立

一、发生原因

城乡资产阶级的兴起是英国革命最主要的原因。宗教、财政问题等相对次要。

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不仅包括城市资产阶级,还包括采取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乡绅(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介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中小手工业者和商人)。

 

二、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的宪政冲突

英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是这场冲突最初是以宪政冲突表现出来的。

1. 英国政治传统的特殊性

a.英国具有《普通法》

b.英国有强大的议会

c.英国缺少常备军,国王很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

 

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大陆国家大多采用《罗马法》,但《罗马法》对于英国的影响很小。英国采用《普通法》,它是从习惯法中发展出来的。《普通法》保留了“王在法下”,如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擅自征税;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任意抓捕臣民等政治原则。英王的王权受到《习惯法》的约束。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掌握着征税权。而“征税权”恰恰是制约王权的王牌。

因为英国与欧洲大陆相对隔离。欧洲大陆各国君主因为常年战争,因此需要维持一支常备军。英国由于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受到外部入侵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和平年代居多。这就使得英王缺少维持一支常备军的理由。

上述三大理由决定了英国王权必然受限制,所以英王经常通过协商、说服而不是强制的方式达成自己的目的。议会是国王同社会各阶层合作的平台。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为伊丽莎白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善于同臣民沟通,善于以亲民的形象示人。所以在她统治时期没有出现大量的政治问题。实际上伊丽莎白时代问题已经相当眼中,只不过由于她高超的政治技巧化解了。

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财政问题:因为近代主权国家的形成需要钱去建设,议会却不给予伊丽莎白征税权。尽管伊丽莎白一生简朴,但死后仍然留下了一笔巨额债务。伊丽莎白本人非常简朴,与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不同。亨利八世因为推行宗教改革没收了大量教会地产并出卖,得到了一大笔财富。这笔财富使得亨利八世与教会的矛盾并不尖锐。但是  伊丽莎白时期已经基本上没有可供出售的地产,所以伊丽莎白以吝啬著称。伊丽莎白请客吃饭要对方付钱,可见政府财政之艰难。

宗教问题:伊丽莎白尽力实现了英国的宗教和解。但是清教徒仍然坚持在国会内部进行改革,清除天主教因素与影响。詹姆士一世上台后,宗教冲突又再度复燃。

1603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上台后,英国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2.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理论

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国的政治传统,受到欧洲大国绝对主义政治思想影响,他不仅信奉绝对主义,还相信君权神授。詹姆士一世在继承英国王位前于1598年写作《自由君主制的真正法则》:自由君主是不受议会、教会、法律制约的、能任意行驶权力的君主。詹姆士一世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臣民的意识。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国王是上帝的代表,是国王创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创造了国王。绝对主义君主制观念再加上詹姆士一世本人不善于变通,随着斯特亚特王朝统治的建立,专制王权同议会之间的矛盾就加剧了。

查理一世时期,绝对主义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3.查理一世(1625—1649在位)的绝对主义统治

a.强行借贷

b.无议会统治时期

c.船钱

d.劳德大主教的宗教划一政策

查理一世于自己的父亲不同,詹姆士一世讲“君权神授”只是说说而已。查理一世不仅说,还将“君权神授”的理念付诸实践。

查理一世继位后继续宣传“君权神授”。白厅宫国宴厅天顶画的是詹姆士一世在天使的引领下走向天国,意为詹姆士一世是人世间的神,用以宣传“君权神授”思想。

随着查理一世的统治麻烦也就越来越多。最初是自己父亲的宠臣白金汉公爵(1592—1628)后来也成为自己的宠臣。此人比较好战,在查理一世即位之初就发动了对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打仗钱财的来源便成为问题?1626年为支付英国对法国的战争开支,查理一世采取了强行借贷的方式。即不经过议会通过而任意征税,凡是拒绝缴纳者,便加以迫害。在1627年3月发生了“五爵士案件”,五位爵士因为拒绝缴纳“强迫贷款”被捕。

强行借贷的钱款大部分都已经征收上来,但是却打了败仗。战后查理一世需要更多的钱用于战争,不得已召开议会。1628年,此次会议上查理一世为获得35万英镑的额外进账,勉强签署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权力请愿书》: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随意征收捐税,包括强行借贷和捐赠;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随意捕人;和平时期不得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中驻军。

此次会议除了要求签署《权力请愿书》之外,还要求严惩白金汉公爵,因为他的失误加重了人民负担。查理一世为了保护自己的宠臣,当议会提出惩办白金汉公爵时,查理一世下令解散议会。有一个海军中尉为此非常愤怒,于1628年将白金汉刺杀。此事件反映了查理一世与臣民之间的矛盾异常的尖锐。

1628年议会和白金汉公爵事件使得查理一世得出一个结论:议会是不可靠的。所以从1629—1640年,查理一世便不在召开议会。英国历史进入无议会统治时期。

自1629年,查理一世的统治方式开始发生转变。①放弃白金汉公爵的好战政策,战争少,花费自然就少。②开源。查理一世利用特权,包括出售专卖权、提高关税、提高监护权收入[明强1] 等。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查理一世的财政得以运行下去。

1634年查理一世同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签订条约:支持西班牙反对荷兰的战争。为了给西班牙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需要资金。而且同时又不能对民众挑明自己要资助天主教国家反对新教国家。为了得到这笔钱,查理一世征收“船钱”。在1635年查理强迫人民都要缴纳原来只向沿海城市征收的“船钱”。

英国人民对查理一世征收的“船钱”的合法性提出质疑:①按照惯例,“船钱”只有在战时才征收,现在并非战争时期。②“船钱”的征收范围过去仅仅限于沿海地区,而现在推进到全国各地。此事件激起了人民的愤怒。

自1635年之后,“船钱”在英国国内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麻烦问题。也可以说“船钱”是导致英国革命的直接原因之一。拒交船钱的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英国革命的另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劳德大主教的宗教划一政策。)

1633年查理一世任命劳德大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明强2] 。劳德属于国教派内部的高教会派:主张在教义、礼仪和规章上大量保持天主教的传统。要求维持教会较高的权威地位,因而得名。对应的是低教会派:反对过高强调教会的权威地位,故称。观点比较倾向于清教徒。

劳德大主教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后推行宗教划一政策。首先是恢复部分天主教仪式,让英国民众感到罗马天主教复活。然后迫害清教徒,禁止出版有关清教内容的小册子。迫害清教徒最典型的事件是1637年6月,清教徒威廉·普林尼、伯顿、巴斯特威克因为出版有关清教内容的小册子被“星室法庭”判处监禁,还割去了他们的耳朵。劳德大主教的激进做法引起了大批清教徒的不满。有些清教徒为了 寻找信仰自由,逃亡美洲殖民地。

三、英国革命的爆发和基本过程

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的起义(外因)

主要事件:

·1640年4月“短期国会”召开

·1640年11月“长期国会”召开,英国革命开始

·1642年8月22日,内战爆发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

·1645年1月,组建“新模范军”

·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次年6月攻占王党大本营牛津,议会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1648年12月6日,普莱德清洗

·1649年1月30日处死国王,不久宣布共和。

 

苏格兰自1603以后与英国共用一个国王,但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独立的议会和教会组织。查理一世采取劳德大主教的宗教划一政策,其范围不仅包括英格兰还有苏格兰、爱尔兰。要求   苏格兰人采取英国人的礼拜方式。但是苏格兰是加尔文教徒占据支配地位的地区,是一个长老式的王国。把高教会派的礼拜方式推行到  苏格兰时引起了强烈的反抗。

内战之前查理一世运用种种特权来维系自身的财政平衡。但苏格兰人为反对劳德大主教的宗教政策而发动起义,苏格兰的公约派[明强3] 军队于1639年攻入英国国境。苏格兰人民的起义成为压垮查理一世脆弱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查理一世为了筹措镇压苏格兰人的军费,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开已经停止11年的议会。但是议会召开后不仅拒绝查理一世所需经费的议案,反而提出了议会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查理一世气愤之下,于5月初将议会解散。因为这届议会存在时间不足一个月,因而被称作“短期议会”。

此后,面对着伦敦一万多人要求召开议会的签名请愿书;贵族也要求召开议会以及1640年10月同苏格兰签订的停战协定所需数额巨大的赔偿款。查理一世不得不于1640年11月3日重新下令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议会利用查理一世镇压苏格兰起义的困境,强迫国王做出许诺:无议会统治时期征收的“船钱”是非法的;撤销星室法庭[明强4] 和教会的最高法庭;撤换并严惩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等。这些要求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

1641年国会又通过了《根枝议案》。《根枝议案》是人们向议会提出的一个请愿,被议会以微弱的优势通过。英国民众仇恨罗马天主教,罗马主教制度是是罗马天主教的遗留。所以请愿书想把罗马天主教连根带枝彻底铲除。此法案废除了英国的主教制度。

此时的查理一世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让步,但是议会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①要求通过《民兵法案》,议会掌握军队[明强5] 。②议会要获得任命国王大臣的权利。查理一世对此表示拒绝并且非常愤怒。

1642年1月,查理一世悄悄离开伦敦,于当年秋天来到北方。他集结了一批王党分子。并于8月22日在诺丁汉的山顶升起王党军旗,宣布讨伐议会叛乱分子,英国内战开始。这次内战最根本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同落后的封建经济之间的矛盾。

议会

·地域:控制着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东南地区。这里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人员:依靠资产阶级新贵族;独立的手工工匠、农民等。议会党人剪短发。

王党

·地域:控制着英国北部和西南地区。这里是封建制度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基本社会关系:领主和依附农民。

·人员:“王党人”被称为“骑士党人”。因为王党保留了中世纪的骑士遗风。戴假发,配长剑。

尽管议会党人控制着英国经济最发的地区,可征税有钱。但议会军在早期遭受了很多挫折,以至于王党军占领了牛津,并把牛津作为王党的大本营,直接威胁伦敦。1643年低,全国有五分之三地区处于王党占领之下。

议会军在长期的溃败之后,终于在1644年7月的马斯顿荒原之战中击败了王党军取得胜利。这背后并不是完全依靠议会自身的力量。议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苏格兰人谈判,并于1643年9月签订《神圣同盟和约》,规定:每月给予苏格兰3万英镑,承认苏格兰人在苏格兰建立独立的教会。议会军由此与苏格兰人在马斯顿荒原之战中联手打败议会军。这是英国内战期间很重要的战役。

马斯顿荒原之战中,克伦威尔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铁军”。克伦威尔本人也名声大震。

议会军在内战初期的失败暴露了一个问题:即旧式军队难以战胜国王。旧式军队的弱点在于:①议会军的高级将领如埃塞克斯伯爵、曼彻斯特伯爵等旧式贵族与王权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战斗中的表现不如克伦威尔等人坚决。②军队成员仍如旧时是临时招募的。士兵既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议会军在接受接连失败后开始考虑改组军队。改组军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克伦威尔。改组方式:

①  换军官。1643年初议会通过“克己法[明强6] ”,规定议会两院的议员必须放弃他们同时担任议会或军事职务中的一项。那些担任高级将领的议员如埃塞克斯伯爵、曼彻斯特伯爵等都解除了军职。总司令改由费尔法克斯担任,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副司令克伦威尔手中。

②  军人专业化。因为过去的临时军队战斗力极差。措施是于1645年1月,组建新模范军。这是一支职业化的常备军,在过去英国历史上很少有的。军队的成员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并且具有坚定的信仰。克伦威尔曾言:“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士兵大都为新教徒,从社会结构上多是中、小资产阶级,并不是一般平民。

1645年6月,纳比斯战役中议会军击败王党军。次年6月攻占王党大本营牛津,议会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通常把1642年至1646年攻占牛津称作第一次内战,议会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当议会军取得胜利时,议会同军队又产生了矛盾。议会上院通常由贵族构成,下院由乡绅构成,代表大资产阶级、乡绅利益的议会同军队主力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是不一致的。在早期两者可以合作,但是后期两者利益诉求逐渐发生分离:

矛盾一:宗教。《根枝法案》取消了主教制度,那之后建立何种制度?议会主张建立长老制。加尔文的日内瓦神权共和国就是由选举出来的长老与牧师组成委员会来管理教会。因为乡绅等人认为宗教领域也是需要秩序的,不能完全无权威。    军队中的约曼农和独立的中小商人,这些依靠个人奋斗起家的民众认为:教会就是教徒的自愿结社,应该由全体教徒直接管理,不需要长老[明强7] 。这一派称作独立派。

矛盾二:如何处置国王。如何处理国王本就是一个问题,到1648年就更成为一个问题。因为1648年春,王党分子在南威尔士、肯特等地发动叛乱。查理一世利用这次机会与苏格兰人达成交易:允许  英国建立长老制教会并承诺复位之后镇压独立派。因此1648年8月,苏格兰军队攻入英国边境,同当地的王党分子共同行动。1648年开始了英国第二次内战。

第二次内战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苏格兰人和王党军都不是新模范军的对手,几个月就结束了战斗。第二次内战使得军队认为“这个国王是绝对靠不住的,是背信弃义的,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只要查理一世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查理一世必须处死。

议会则主张继续与国王谈判,迫使查理一世在接受议会要求的前提下,让查理一世复位。

军队与议会围绕着“宗教问题”、“如何处置国王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1648年12月6日发生了普莱德清洗。克伦威尔派了一队士兵到议会,把主张同国王谈判的议员全部赶走。剩下的是可以同克伦威尔合作的。清洗后议会中剩下的议员大约有200人左右,被称作“残余议会”。在残余议会中长老派大势已去(上院只剩下16人),独立派占据统治地位。

1649年1月30日,在军队的压力下,残余议会以叛国罪处死查理一世,不久宣布共和。

 

四、共和国和护国公制

·克伦威尔与其在1649年的表现

·共和国时期(1649—1653年)英国的对外战争

·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残余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称  护国公。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英国王政复辟

 

1649—1653年是残余议会同军队共同执掌政体的时期,但实际权力掌握在克伦威尔手中。它既是议会的议员又是军队将领。

克伦威尔出生于亨廷顿一个普通的乡绅家庭,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因为父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乡打理家族事业。他于1640年4月和10月先后当选为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议员。克伦威尔本人   饱受争议。1647年平等派的一位作家在自己作品中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伪君子;但当时然有人认为他是拯救英国的英雄。近年来的新观点是:克伦威尔作为独立派中的一员,奉行宗教宽容政策。他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集中到军队中。认为教会是教徒的自由结社,不受强权干预。但是这种宽容唯独不对天主教。

克伦威尔本人具有复杂性。克伦威尔谈的是宗教信仰自由,他还把这种自由推进到社会经济领域。克伦威尔的士兵很大程度上有些大杂烩,如反对国王的宗教狂热分子等都收入其中。此外还有社会积极分子,国内教材中比较多的讲到平等派、掘土派。平等派就是他们要把自由的思想推进到社会领域。平等派的平等是指所有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有财产资格限制。对此克伦威尔本人则反对此观点,认为这会动摇新兴资产阶级刚刚所取得的社会地位和建立的社会秩序。

当1649年春平等派在英国各地积极开展行动时,自称为“真正平等派”的掘土派运动也在伦敦附近展开。掘土派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的使用土地。他们不仅要求取消私有制,还占领了伦敦附近圣·乔治山上的公有地和荒地,进行集中开垦耕种。这是克伦威尔所不能容忍的行为。1649年共和国刚刚建立不久,在原来的同盟中出现了这样一些激进的人,克伦威尔毫不留情的镇压了平等派与掘土派。

1649年—1653年共和国时期,是英国对外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期。英国之所以在此期间取得辉煌胜利的原因有二:

(一)革命能把人的潜力、理想主义发挥到极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共和国)人们都情绪高涨,斗志昂扬。这往往是革命军在最初能打胜仗的重要原因。

(二)克伦威尔出色的军事才能。

征服爱尔兰。爱尔兰在1641年爆发了反对英国的民族起义,战争规模很大并残酷。1649年8月克伦威尔亲率大军征讨爱尔兰。到1650年占领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英国革命相对温和,但是英国同爱尔兰的战争却非常残酷,如屠杀守军和居民。 克伦威尔占领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后,将土地分给了跟随自己的士兵和资助这次远征的人。后来爱尔兰的大部分土地都落入英国人手中。

1650年克伦威尔又亲自率军征讨苏格兰。经过一年的作战,彻底打败了苏格兰的军队。1654年,克伦威尔下令将苏格兰合并进英国,取消苏格兰议会。另外在英国议会中给苏格兰代表30个席位。克伦威尔在处理苏格兰问题上没有像对爱尔兰那样残忍,因为他们都是  新教徒。

英吉利共和国的领导者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贸易的优势,于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从而引发英荷战争。双方于1652年开始战争,最终英国取得胜利。1654年4月荷兰不得不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被迫承认《航海条例》,英国的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1653年在英吉利共和国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克伦威尔解散了残余议会,称为脱掉共和外衣的而赤裸裸的独裁者。为何会采取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也是颇具争议的问题:

 

第一种解释:个人野心。对外战争带来的成功使得克伦威尔过于膨胀,他要取得更大的权力。

第二种解释:不是处于克伦威尔本人的野心,而是形势所迫。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这种解释。尽管英吉利共和国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是英国内部支持残余议会、克伦威尔的统治基础逐渐衰弱。由于处理了国王,残余议会、克伦威尔同保王党人、英国国教妥协的途径不复存在。同时保王党的不满与企图分裂情绪日渐发酵。即使在残余议会中也有少量的长老派议员不甘驯服,时常发表指责克伦威尔政策的言论。除此之外,克伦威尔镇压了平等派与掘土派,失去了下层民众的支持。

第三种解释:宗教原因:此时克伦威尔手中有两个筹码:①信仰;②军队。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虔诚并狂热的清教徒,他一直在从事着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把英格兰变成一个圣徒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暂时把法律习惯放置于一边于不顾,相信历史会证明一切。从宗教角度解释克伦威尔走向独裁统治的动机。

我个人认同趋向于现实的第二种解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克伦威尔等人感到有必要集中权力,用强权消灭不满和分裂因素。于是1653年克伦威尔解散残余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称“护国公”,中央有护国公,每个郡立一少将管理。

护国公制维系到1660年。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任护国公。克伦威尔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把军队团结起来,但是克伦威尔的儿子却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到了1660年,英国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南下,推翻了护国公制。

蒙克推翻护国公制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议会。不仅恢复了残余议会,还把长期议会仍然存在的议员全部召集回来开会。通过会议决议的方式对国家的未来做出选择,恢复的议会一致决议“王政复辟”。把被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从国外迎回。1660年5月25日,查理二世回到英国。

 

五、英国革命的意义

英国革命是反对查理一世的个人独裁统治开始,发展到处死国王,宣布共和;再到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最后迎回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内战好似绕了一个圈。所以英国革命有何意义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一)挫败了斯图亚特王朝企图在英国建立绝对主义制度的企图,捍卫了英国的宪政传统。查理一世是在做了一系列承诺之后才被英国人所接受。查理二世于4月4日在荷兰发表了“不列达宣言”,主要内容:①承认英国内战期间发生的财产转移。如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教会土地不予变更。②宣布宗教自由,停止宗教迫害。③除了    参与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对其他反对过国王政府的人不予追究。

因此,虽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但是革命之后的查理二世却与早期的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大不相同。查理二世比较能够接受种种建制。在欧洲普遍走向绝对主义君主制时期,英国内战遏制了绝对主义君主制在英国的发展。

(二)查理二世的“不列达宣言”保护了英国革命两项最重要的果实:信仰自由和承认内战期间发生的财产变化,对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经过革命国王同议会在财政问题上达成谅解,有利于英国财政的近代化。在英国内战期间,议会成为行政首脑。为了支持这场战争议会要征税,议会开始意识到国王征税的重要性。因此在王政复辟后,议会在批准赋税时比过去慷概了许多。国王也做了妥协,过去是凭借特权获取收入,国王也逐渐放弃。据历史学家统计,内战前国王收入的四分之三是依靠议会以外的特权收入。内战后政府的财政  几乎全部是依靠正常议会的税收。1649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借款。英格兰银行对于财政现代化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英格兰银行。英国成功的将征服的债务同过去国王的私人债务变成了国债,而不是由过去一样国王政府独自承受。是英国财政国家的兴起。同时也消除了国王同臣民之间因“财政问题”发生矛盾的隐患。

六、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

·复辟时期议会同国王的争端

·詹姆士二世的亲天主教政策

·1688年,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率领荷兰军队在托尔湾登陆

·议会于1689年2月提出“权力宣言”,10月制定“权力法案。

查理二世在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遵守了他发表的“不列达宣言“,回到英国后只处死了直接参与查理一世事件的11个人。也对克伦威尔象征性的采取暴力手段,将其尸身挖出,上吊。除此之外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报复行动。

但是不久议会同国王的争端再起,原因就是—宗教问题。查理二世本人有天主教的倾向,但是他做的比较好,只是临死之前才皈依天主教。所以查理二世在位期间并没有因为个人信仰问题给国家带来  麻烦。查理二世于1685年去世后,按照王位继承法其弟詹姆士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詹姆士公爵是一个公开的天主教信徒。对于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公爵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产生了严重分歧。因为没有什么比“天主教”让英国人更加讨厌的了。在英国人的记忆中,天主教一无是处。英国人要迎来一位天主教国王,这是无法令人接受的事件。

在1679—1681年召开的一届议会中,有些议员连续三年提出剥夺詹姆士公爵王位继承权的议案,但最终都没有通过。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激烈,形成了辉格党语托利党。

辉格党[明强8] (意为不法之徒):主张詹姆士公爵排除在继承权之外。

托利党[明强9] (盗马贼):主张詹姆士公爵有王位继承权。

詹姆士公爵在1679—1681年召开议会讨论他是否有继承权时,他本人已经快50岁。托利党人认为詹姆士年事已高不会再有生育能力了。詹姆士死后,第一顺位继承人是荷兰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的  妻子、信奉新教的玛丽。这样英国仍然是一个新教国家,詹姆士二世(1685—1688年在位)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托利党人之所以支持詹姆士继位,是不想与王权斗争太过激烈,不像辉格党人在王权问题上态度那么鲜明。

1685年詹姆士公爵继承英国王位,史称詹姆士二世。他上台后推行的政策使得英国社会各界人士包括辉格党和托利党在内普遍不安。

首先他违背查理二世时期制定的《宗教考察法案》,该法案为禁止天主教徒掌权,所以严禁天主教徒担任公职。但詹姆士二世无所忌惮,任命罗马天主教徒担任军事领导或政府部门重要官职,并到教会和大学中任教。

其次在1687年4月4日发布宗教宽容宣言,给予包括罗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基督徒信仰自由。

即使如此托利党人也没有采取反对行动。一直到1688年6月,55岁的詹姆士二世老来得子,同时婴儿受洗为天主教徒。这样就打破了托利党人的让新教玛丽继承王位的打算,于是联合辉格党人发动政变。由当时7位英国最有影响的政要签署了一封密信,送给在荷兰的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二世女儿玛丽和她丈夫奥伦治公爵威廉三世,邀请他们到英国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1688年11月,威廉三世率领荷兰军一万人在德文郡的托尔湾登录,在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直驱伦敦。詹姆士二世出逃法国,政变成功。通过这次政变解除了天主教的威胁,但是议会还要对这位新国王施加一些限制。

 

1689年2月,议会邀请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执掌英国。但是同时向他们提出了“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得随意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也不能同罗马天主教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了这些要求继英国王位,史称“威廉三世”。

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权利法案》。虽然是过去条款的汇集,但是它用一个正式的文体固定为法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在“权利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展了议会的权力,为议会主权打下基础。一般认为英国的立宪君主制要追溯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明强10] 。  

 [明强1]国王对于未成年的封建主有监护权

 [明强2]坎特伯雷大主教是国王之下最高的宗教首领。

 [明强3]    苏格兰人为了进行反抗选出了一个常设代表团,并起草了《民族公约》宣称不接受新的宗教法规和新的祈祷书。

 [明强4]    设立于亨利七世(1485—1490)时期,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办具有反叛倾向的大贵族。

 [明强5]军队在政治发展与博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明强6]    因为当时议会军中的高级将领大多是旧式贵族,此做法比较体面的解决了该问题。

 [明强7]    基督徒皆教士论: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只能通过信仰获得上帝拯救,那么一切苦修和善功都是多余的,作为人与上帝联系的媒介——教士与教会也是多余的。真正的基督教会应该是基督徒的结社,要革除教阶制与繁琐的宗教仪式,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信仰面前一律平等。

 [明强8]    英国辉格党(Whig)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党。“辉格”原意指“强盗”,是苏格兰人的责骂语言。该党标榜实行“自由的、开明的原则”,反对君主制,拥护议会制度,辉格党人在宗教观点上多属各种教派的新教徒。19世纪中叶,辉格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改称自由党。

 [明强9]    托利党为英国政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保守党。托利党人参加了1688 年的“光荣革命”。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后的半个世 纪中,托利党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在野地位。18世纪中叶, 托利党成为以土地贵族和上层英国国教徒为核心的政治派别,代表着英国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1760年,逐渐成为执政党。在法国革命时期,一批温和的辉格党人转而支持在w.皮特(小)领导下的新 托利党。工业革命后,托利党逐渐向资产阶级保守主义转变,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该党在教会和国家 关系、保护关税政策和反对天主教问题上仍然保持旧偏 见。到19世纪中叶r.皮尔内阁时期,托利党发展成为保 守党。也有人认为,托利党是于1833年改称保守党。

 [明强10]    1689年当时有一部分人经历过1640—1660年英国内战。相较于英国内战的杀戮、流血,此次政变相对温和。1689年当时的英国人首先称此次政变为“光荣革命”后流传开来。

    尽管英国内战为光荣革命打下基础。光荣革命未流一滴血,但效果选超第一次革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