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丨于海勃:《中西舞美创作比较+“舞美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舞美设计师 讲座丨于海勃:《中西舞美创作比较+“舞美问题”》

讲座丨于海勃:《中西舞美创作比较+“舞美问题”》

2024-07-12 04: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于 海 勃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戏剧电影系设计教授

英国舞台美术协会会员

美国演艺设计师工会注册设计师

中国国家外专局特聘高端外专

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美术综合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于2019年5月6日-6月1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举办。

2019年5月15日下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戏剧电影系终身教授于海勃老师,以《中西舞美创作比较+“舞美问题”》为题,从演出体系、创作准备阶段、创作实施阶段和演出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中西舞美的创作比较并与学员们分享了一些常见舞美问题的个人体会。于老师中肯地为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学习方法。他首先强调,学习是双向的,要善于在“比较”中学会发现与思考。同时还要注重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对历史与当代的观察,为自己的创作定位、把脉。

演出体系

院团制/独立制作与非商演/商演

国外的演出体系基本分为商演与非商演两大类。二者主要的区分在于两点,即演出剧目的数量与场次。非商演(相对应我国的专业院团体系)一般按每年演出季推出若干台演出剧目,每一场演出的场次也相对固定;而国外的商演(相当于我国的旅游演出)则每次只做一个剧目,演出场次也不固定,只要市场需求就会一直演下去。由于这两个原因,二者对市场与艺术的追求差别明显,这些差异也必然会影响到演出制作。在舞美创作方面自然也会有所体现:一般来讲,商演(如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相对求稳,也比较注重大众口味,因此,尽管设计与体现完美无瑕,但却常常少了些大胆的突破;而反观非商演,如英美两国的著名国家级院团,甚至省级保留剧院,则往往兼顾探索与发展的使命,因此有时会见到非常大胆、甚至令人惊艳的舞美制作。以下商演作品主要为历届托尼奖的获奖作品,它们基本上代表了当代主流舞美的审美趋势与最高制作水准。

1987年,John Napier《悲惨世界》,所用车台和转台的次数达到了70多次。

1988年,玛丽亚·本乔森最著名的设计《歌剧魅影》中的大吊灯。吊灯的运用堪称动作舞美的经典(随着帆布揭开,伴着音乐飞向观众席,用吊灯的转换把时空和整个舞台情景带入到巴黎歌剧院辉煌的时期)。

2006年,《昏昏欲睡的陪护》的设计,风格回归传统。

2007年,Bob Crowley《乌托邦》,设计强调干净、理智、深邃、极简主义的意境。

2008年《八月风暴》,又回归到“第四堵墙”的传统设计风格。

2009年,话剧《三十三变奏曲》,该剧以表现主义、隐喻象征的手法进行设计,通过镜子来转换现代与过去。

2010年《美国白痴》,舞台上杂乱、无序、动态、开放,以现代手段给人一种动荡不安之感。 

2011年《战马》,带来舞台上的一束新风,演员控制道具直接参与了演出。

2015年《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第一次在主流话剧舞台上使用大量视频。

平日里要多关注非商演体系中舞美作品,特别是国际上的著名院团,如英国的三大皇家剧院(莎/歌/芭蕾)、国家剧院、美国的林肯中心及五大旗舰剧院等等。在那里往往可以看到突破常规的亮眼设计。

英国国家剧院,《尤金.奥涅金》极简主义的空旷舞台。

英国国家剧院,《科学怪人》,明显受到当代装置艺术的影响,天空布满了灯泡,在形式上和戏剧结合的内容上都令人感到惊艳。

英国国家剧院《机器》,灵感来自于芝加哥地铁的钢架,整个舞台强化了金属的质感。办公室、住宅、法庭,均是在铁架子主体形象下完成, 剧情变化和舞美形式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准备阶段

宏大叙事/面/采风/方案审查与

点和线/Research(案头研究)/预算

在准备阶段,国内外在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两个方面有很大不同。首先,从创作理念来看,主要为“点”与“面”的不同。国内的设计往往注重宏观叙事,考虑宏大而面面俱到,而国外创作普遍注意细节,强调细节的深入和精美,方向明确,改动的幅度与次数也相对较少。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与外国馆的设计比较,五彩缤纷的中国馆,上下五千年,文化遗产面面俱到,但除了水晶石的那副《清明上河图》外,其它内容几乎很难给人们留下长久的印象;反观英国馆的设计,那是一个里面装有20万颗种子的蒲公英形状的建筑,主题是“送给中国人民一颗种子”,美好愿望的象征。主题单纯,形态优美,给来自世界的观众与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纽约时报在报道这次盛会的文章中所选取的唯一照片就是英国的“种子馆”。国外很少安排采风活动,主要是经费原因,在国外同行看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奢侈。但采风也存在一些效率方面的问题,如大量的参观与座谈对实质上的创作所起的效果有时并不明显。而国外设计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创作思路,自主安排资料的准备。准备中应该避免一些问题,譬如,资料的质量决定了创作的结果;照片是最可靠的历史依据,唯一可以替代照片的是博物馆里的油画;千万不可将那些过于主观的插图类素描作为严肃的创作依据。

《临刑前的少女》保罗·德拉罗什画1833。画中的场景为设计师提供了无数惊人的细节,包括环境·服装·道具,甚至光线的强弱与氛围。

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种粗糙与主观装饰意图过强的视觉资料。

实施阶段

汇报制度与制作会制 国内演出的级别越高,审查次数越多,修改的次数也越频繁。国外一般演出没有这一环节,导演有最后决定权。制作会议制是各部门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确保集体创作的重要保障。在这一阶段中,主创成员与制作团队各部门都有足够的时间阐述各自的理念,对有冲突的环节进行有效的沟通。进场前定期召开制作会,通常是一周一次,会前将讨论内容事先通告,会后有会议记录发给各部门备案,并在下次会议上进行跟踪检查。

减法与加法 

制作效果能为原设计添彩,是“加法”;反之,制作水准未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就是“减法”。每一位设计师都期待“加法”,希望自己的设计意图能够被完美地、不打折扣地呈现在舞台上。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设计的最终体现都或多或少地会与原设计方案产生一些差距,造成一些遗憾。尽管原因各有不同(如经费问题,时间,采购问题,经验问题等等),但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制作质量,包括制作技术团队对设计的理解和消化。

制作质量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制作流程与制作标准上,制作流程中包含设计与技术的有效沟通,当然也要求设计师提供明确的技术要求,即整套制作图纸与说明。

制作有关键二要素——工人和工具,但在比较中我们发现,在国内制作环节中雇佣的大量缺乏专业训练的短期工人——“场工”,以及制作工具与工艺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标准舞美车间平面布局

小型舞美车间

华纳置景间一角

华纳绘景车间

演出管理

科学、严谨、高效、安全

演出的管理主要体现为科学、严谨、高效、安全,绝对不能出事故,因此工具、工作方法以及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斯维加斯水上演出《梦》

后两张是水下的防护措施,照片中是氧气站和水下管线。在水下有专人把氧气管塞到演员嘴里。所有的电线和管道,都是用软材料包起,以防演员碰到。

拉斯维加斯演出《KA》

中间的台子由纽约麦克米兰矿山机械厂制造,中央舞台70吨重,可旋转360度可以做各种动作。高难度的动作需要有很多次专门的技术合成。最后一张图下方是一个气垫,可快速30秒钟充起,30秒收起。台子在充气时被绳网拽起。不用时,绳网撒气沉在地下室存起来,都是以秒来算。

《超级碗半场秀》由模块化舞台组成,要求7分钟装台,7分钟拆台。所有模块现场快速拼接,惊人的工作效率。

提问环节

1、在大歌剧的设计中,大型车台换景可能对于剧院要求较高,那戏是如何选择剧院?对于大歌剧,经费要求大不大?您能谈一下国外的流程吗?

于海勃:歌剧的经费肯定不便宜。所有剧目都会根据经费来安排场地,大型歌剧由于经费充足一般都会选择技术设备条件好的大型歌剧院。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譬如我刚才提到的伦敦西区和纽约的百老汇音乐剧,在这里的商业剧目往往都是先确定一个剧场,然后再投入经费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改造,但这里的剧场一般都很陈旧,即便改造后的空间也很局促。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狮子王》在伦敦演出的剧场就会在舞台空间的利用上想办法,如布景的立体存放、压缩后台空间等。客观上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除了制作图之外,还要有专门绘制一套布景“迁换图” (Shifting Plan),标明每场布景未上场前的停放位置。另外,巡演时会专门做若干套巡演版的简化布景。

2、在国外既做电影美术又做舞台美术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于海勃:跨界设计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电影设计,目前美国最好的是纽约NYU大学,它培养电影和舞台设计的两栖设计,很多人从那出来之后进了好莱坞。专门培养舞台设计的老牌传统学校(如耶鲁戏剧学院和卡耐基梅隆)的毕业生也有不少在从事电影设计,并有许多获得奥斯卡的大咖。如今的舞美设计要有多方面发展的准备,我本人的经历也是这样,你们同样也将面临多种选择,我不同意过早地定位自己的工作范围。

3、于老师,据我了解如今国内剧团里有些岗位如制景员和装置员,大多为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剧团体制改革之后,剧团技术层面没有老师带,国家也没有对此进行引导和政策性的规划,想听一下您有没有从其他地方所借鉴的关于国内技术呈现方面好的研究方法?

于海勃:这件事牵扯到舞台工人培养的体制问题。在设计师的培养上我们是与国际接轨的,有舞台设计专业的院校据说已有近百所,但我国却似乎没有一所类似“蓝翔”的中级专科学校来专门培养为演出服务的技术工人。在美国的许多三类院校就有开设许多培养一技之长的专业,服装造型或舞台技工等。如今强调工匠精神,鼓励做一名“大工匠”。不但“传承世家”与“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不能断,而且也需要建立许多舞美界的“蓝翔”。

撰稿:张弛

审稿:叶皛

拍摄:张译月

编辑:张译月

责编:卫荣

媒体合作平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