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脱欧报道 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2024-07-01 0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A 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Brexit Images across British Media DOI: 10.12677/ML.2022.104085,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445  浏览: 815  作者: 张乃心: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英国脱欧;多模态;视觉语法;Brexit; Multimodality; Visual Grammar 摘要: 基于Kress & van Leeuween的图像研究理论框架——视觉语法对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进行分析。英国脱欧图片来自于新闻网站和https://scholar.google.com/,图片将有助于揭示民众和媒体的态度并剖析图片背后深层含义。本篇研究旨在揭示英国脱欧图片是如何用来表达不同态度的,以及英国脱欧图像中暗示了哪些意识形态。 Abstract: Based on Kress & van Leeuween’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mage research—Visual Gramma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rexit” pictures reported by the British media. The Brexit images, taken from news websites and https://scholar.google.com/, will help reveal the attitudes of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and the underlying meaning behind them.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how Brexit images are used to express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what ideologies are implied in Brexit images. 文章引用:张乃心. 英国媒体报道下的“英国脱欧”图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668-6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85

1. 引言

2013年1月23日,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首次提到英国脱欧公投;然后,在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民对公投进行了投票,并正式决定他们的国家应该离开欧盟。直到2019年3月12日,英国议会再次对修订后的“脱欧”协议进行投票,该协议仍未获得通过;最后,英国于2020年1月31日正式宣布退出欧盟。“Brexit”一词,意为“英国退出欧盟”,就这样出现了。经过多年的奋斗,英国将成为第一个在加入欧盟43年后退出欧盟的独立国家。这一事件在英国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各种媒体的热议。最重要的是,英国脱欧在国内外引起了主要在国际关系、经济、政治和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兴趣,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分析英国脱欧形象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本篇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文字作剖析,而是进一步对于脱欧图片的建构进行阐释,研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Kress & van Leeuven的视觉语法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英国脱欧图片。基于Halliday的三个元功能假说(观念功能、人际功能、文本功能),通过视觉语法中的三个含义来描述图片中的字符和地点等视觉符号,探索图像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1]。一方面,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以视觉语法为工具对英国脱欧图片进行分析,为英国脱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其意义在于讨论英国脱欧媒体报道中的图像所表达的赞成或反对态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这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国与欧洲的关系以及英国脱欧后的地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结合视觉语法,揭示新闻图像中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关系。基于上述目标,本文针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1) 英国脱欧新闻图片是如何描述的?

2) 英国脱欧的新闻图片暗示了哪些意识形态?

2. 理论背景

2.1.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将社会生活的所有事件和活动视为人际语言交流的现象,而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是话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仅限于对书面和口头语言的研究,还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觉转向”。批评话语分析由Kress & van Leeuven (1996)出版的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所提出 [2]。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已从漫画、广告、电影海报、网页等静态多模态语篇扩展到影视产品、电视采访、演讲、课堂等动态多模态教学 [3]。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包括多模态和批评话语分析两部分。多模态意味着交流和表达总是依赖于各种符号模式,包括语言 [4]。Kress & van Leeuwen (2001)提出,多模态是指在设计符号产品或事件时使用多种符号模式。在语言学中,特别是在语篇分析中,多模态分析通常用于表示语言、图片、声音等不同交际资源在文本和事件中的具体应用。Kress & van Leeuwen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在与交流的非语言元素相关联时,才能充分研究话语。多模态作为一种新的模态,已经从原来认为语言是唯一创造意义的场所转变为强调语言乃至其他符号资源的特征和用法 [5]。

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批判方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种研究类型,始于《阅读图像》一书。该书论证的基础是,他们认为韩礼德的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文本功能)不仅限于语言系统,还适用于图像、声音、颜色和排版等社会符号分析。因此,作者参考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语言元功能 [6],提出了图片分析框架,认为图片可以反映三种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7]。

3. 分析与讨论

英国脱欧图片分析将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通过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图片进行分析;第二,通过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对意识形态进行社会学解释。

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100张精选的英国脱欧图片中的9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分析,包括网上发布的新闻图片和漫画。例如,谷歌学术,新闻网站、必应等。每张图片都以其原始颜色呈现,因为在视觉符号学中,意识形态编码的潜力可以通过颜色和视觉元素的安排来加强 [8]。选定的图像遵循以下两个规则。1) 每张图片必须来自英国正规的新闻媒体网站或有影响力的推特;2) 英国脱欧对英国的影响的相关图片

3.1. 英国脱欧图片中视觉语法的解读

Kress & van Leeuwen基于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文本元功能这三种元功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这些功能扩展到视觉图片领域,并构建了相应的图片语法体系,创造了视觉语法分析的理论框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节使用该理论来分析以下图片。

3.1.1. 图片的再现意义

根据图片,Kress & van Leeuwen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这两种类型的主要符号是感知图像中是否形成某个矢量。叙事意义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心理过程 [9]。

Figure 1. The UK and EU

图1. 英国与欧盟

Figure 2. Blender

图2. 搅拌机

如图1所示,描述了这样的画面:两名衣着英国和欧盟国旗的老人站在高空平衡板上,站在高空平衡板一端的英国打扮的人正在踢开另一端穿着欧盟旗帜的吸烟者。两个穿着国旗衣服的老人都象征着自己的国家,所以这里衣着英国国旗的男人代表英国,而衣着欧盟国旗的吸烟男人则代表欧盟。根据文字符号“你总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补充,可以看出该图像代表了英国在未来脱欧后面临的不稳定的局势。图片中有一个矢量构成一个叙事图片。它是由“英国人”对“欧盟人”的单方面凝视构成的。图中,“英国人”专注于“欧盟人”的背部,想要将他踢出平衡板。显然,“英国人”与欧盟国旗之间的视线构成了一个向量矢量,属于叙事再现的动作过程。“英国人”是行动的执行者,“英国人”和“欧盟人”之间的矢量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英国迫切希望离开欧盟,尽管分离后国家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未来将面临未知的困难。而文字则代表了作者并不赞同英国的做法,抨击了英国并没有考虑这个冲动决定的后果,他将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图2中,三个穿着不同的商人正冷漠地盯着巨型搅拌机。搅拌机上显示的“Brexit”字样象征着英国脱欧对世界金融的影响巨大,而搅拌机容器上显示的“fx market”则代表了外汇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混乱。图片中有三个矢量构成一个叙事图片。它由三个男人对搅拌机的单边视图组成,图片中三个穿着不同的男人代表受外汇波动影响的不同职业,但是他们对此却无能为力。很明显,这是英国脱欧后外汇市场的一个心理叙事过程。受英国脱欧影响的外汇市场是一种现象,而这三个人则是感知者。双方产生的动态过程表达了英国脱欧后金融方面继续扰乱外汇市场,使得英国及国外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英国脱欧后现状的严重不满。

3.1.2. 图片的互动意义

正如Kress & van Leeuwen所说图像的人际意义体现为一种互动,是图像中两类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参与者(人物、地点和图像中描绘的事物)和与之互动人或物相互动。正是因为二者的交流引导了图片所表达的态度和立场。图片作者和观看者看待图片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动的,允许发送和接收信息,

Figure 3. The boat of “Brexit”

图3. 脱欧之舟

Figure 4. Project fantasy of “Brexit”

图4. 脱欧幻想

Figure 5. The realities of “Brexit”

图5. 脱欧现实

而后者是被动的,只接收信息。换言之,创作语境不同于接受语境,图片只是一种表征,代表着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接触、距离和视角三个要素上 [10]。

首先,根据图3、图4和图5中的“接触”元素分析,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均没有眼神接触,他们只是提供给观者客观的东西,因此他们都是提供类图像。如图3所示,该男子正在凝视带有“England”字样的竹筏,参与者和观众之间没有眼神交流,向观众展示了男人对英国字样竹筏的分离感到震惊和困惑,这象征着英国脱离欧盟。因此,这张图片只给观众展现出一个事实,即欧盟对英国脱欧感到难以置信。图4和图5则展现了对于幻想和现实的对比,图4中的男人想象着坐在“脱欧”号飞船上,一边唱着歌,一边举着英国国旗,闭着眼睛享受着这一刻。而图六中的人则展现了脱欧的现实情况。英国站在一座快要沉没的孤岛上,周围有四只名叫“贸易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混乱局势”鲨鱼围绕着“英国”旋转。男子并没有和观众有任何互动,而是看着右手边的箭头。这两张对比图只为观众提供了男人对于脱欧后的美好幻想和离开欧盟的实际阻碍。

其次,图片交互意义的第二个维度与镜头的距离有关。图片的帧大小决定了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的社交亲密度 [11]。这种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亲密距离(只显示面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膀);个人长距离(腰部以上);社交近距离(整个人);社交距离(整个人及周边区域)和公共距离(四到五人的区域)。图四属于社交距离拍摄 [12]。由于具象参与者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并且具象参与者周围有一定的背景区域,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换句话说,漂流人与观者之间存在着较远的人际关系。图4也属于社交距离拍摄,而图5属于公共距离拍摄。他们的构图主要以人物与环境的结合为主,尤其是人像比例较小,更注重整体叙事,而人物与观者的关系也较为疏远。

最后,观者和图片中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视角”来构建,图片的拍摄视角往往表达了表征参与者的主观态度 [13]。绝大多数图像是具有水平和垂直视角的主观图片。一方面,水平视角表示图片观看者与表征参与者是疏远的关系,正面视角给观者带来同理心,倾斜角度表示冷漠感;另一方面,垂直视角代表了图像观看者和代表表征性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俯视视角代表观者的优势地位,水平视角代表观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人际关系,仰视视角代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图3和图4从水平角度看是倾斜的,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冷漠感,说明这两个图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英国脱欧的现状。同时,作者也希望观众能够客观地了解英国脱欧的现实。图6基本采用正面的角度,可以看出观者对图像描述的事实有相同的感受,对作者的创作作品有相同的看法。也就是说,观者也认为英国脱欧面临着贸易、经济、失业等各个方面的困扰。从垂直角度来看,图3使用了水平视角,这表明图像的观者和参与者是平等的。作者只是陈述事实,没有主观抬高或贬低脱欧局势;图4使用向上的视角,这意味着参与者处于强势位置。从图片内容来看,参与者对英国脱欧后的形势过于乐观,反映了参与者过度自以为是和傲慢的态度。图5的构图视角与图4正好相反。俯视图表明观看者处于强势位置。事实上,英国在脱欧后面临多重障碍,忠实地反映了脱欧的现状,表明了英国的悲惨现实,与幻想形成鲜明对比。

3.1.3. 图片的构图意义

多模态语篇的构图意义主要体现在布局上,即文本内容的空间序列,通常是对于图片整体的观感。 通过体现信息值、显着性和框架三个相互关联的构图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图片表示的意义和交互意义是如何关联的,它们是如何融合形成一个完整意义的 [14]。

Figure 6. Brexit delay

图6. 脱欧延迟

Figure 7. Brexit dilemma

图7. 脱欧困境

首先,图片元素在图中的位置被赋予每个区域唯一的信息值 [15]。具体来说,按照横轴方向划分,左边区域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根据垂直方向划分,图片上方的数字代表理想信息,而真实信息显示在图片下方;主要信息显示在图片的中心,而不太重要的信息显示在边缘位置。如图6所示,图片左侧是两个拿着“Brexit”字样的门的男子,这是已知信息;前窗贴有英国国旗的卡车位于图像右侧,为新信息。从表象的意义可以看出,两个人扶着车门向汽车相反方向走的动作象征着“延迟脱欧”,而汽车则象征着“英国”。因此,在“推迟脱欧”与“英国”的关系中,“英国”处于弱势地位,但与推迟脱欧的客观事实无关。图 八呈现了中心和边缘的构图结构,代表英国政府的特蕾莎·梅(Theresa May)和坐在特蕾莎(Theresa)对面的穿着苏格兰短裙男子代表着苏格兰人民,位于图片的中心,这种突出重点的布局让人很容易抓住图片的核心寓意。

其次,显着性是指图片元素对观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的吸引,这是通过取景、大小和色调来实现的。如图7所示,图片以深蓝色为主要背景,衬托出了中间的绿色英国地图,最大程度的吸引读者注意力。背景中的深蓝色与绿色英国地图、国旗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地图非常突出。图片中的颜色反差有利于将观者的视线集重在英国和苏格兰对于脱欧的不同观点,其中地图,国旗和人物构成了对于英国脱欧所面临的分歧。此图片用于正视图,颜色对比传达了突出的重点和意图。

最后,框架是指通过图片中是否存在框架结构来连接或分割,分别反映被分割图像之间的联系。如图6所示,黑白格线将图像分成两部分,使得左右图像分离,表明脱欧与英国的对立关系,说明英国离脱欧越来越远,英国本身和欧盟都促成了英国脱欧延迟的事实;图7中,大海将英国陆地和欧洲大陆分开,这也表明英国急于离开欧盟的现实写照。

4. 结语

本研究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英国脱欧图片进行了研究,从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大方向进行了描述,表达了图片中的动作和事件的走向。从互动意义来看,多数脱欧图片属于叙事类图片,仅仅提供相关信息;从互动意义来看,从接触,距离和视角三方面分析图像,通过不同方式来展现作者的态度;最后从构图来看,不同的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不同,来吸引观者的注意,从而引发思考。从视觉语法层面分析图片的建构,用西方思维了解大多数英国媒体的态度,更能全面地对脱欧事件进行分析。在这几幅图片中,所有作者都表明了对于英国脱欧反对的态度,不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生活方面,对于脱欧后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大多数媒体通过诋毁英国政府的声誉来表达对英国脱欧的反对、愤怒和不满。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Edward Arnold, London. [2] Forceville, C. (1996)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 [3] 潘艳艳, 李战子.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9-59+168-169. [4] Kress, G. (2001) 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al Semiotics. In: Cobley, P., Ed.,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and Linguistic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67-68. [5] Hart, C. (2016) The Visual Basis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and Multimodal Methods. Discourse & Society, 27, 335-350.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16630896 [6]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London. [7]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8] 潘艳艳, 马如坡. 国家安全话语的多模态分析——以警察形象宣传片为例[J]. 话语研究论丛, 2018(1): 51-64. [9] 潘艳艳. 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的发展综述[J]. 外国语文(双月刊), 2020, 36(1): 35-42. [10] Goodwin, C. (2000) Action and Embodiment within Situated Human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32, 1489-1522. https://doi.org/10.1016/S0378-2166(99)00096-X [11] Johnson, M.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177847.001.0001 [12] O’Toole, M. (1994) 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3] 田海龙, 潘艳艳. 从意义到意图——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1): 23-33. [14] Flewitt, R. (2011) Bringing Ethnography to a Multimodal Investigation of Early Literacy in a Digital Age. Qualitative Research, 11, 293-310. https://doi.org/10.1177/1468794111399838 [15] 李战子, 陆丹云. 多模态符号学: 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 2012(2): 1-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