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我国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是 【教育关注】我国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教育关注】我国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6-29 0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战略部署,其中“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作为重点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重点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组织知名专家、业界精英和优秀教师,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二是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三是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本文依据上述两办文件内容要求,选取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数字化建设五个方面国家层面的推进与做法进行现状分析,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分析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核心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课程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我国职业学校课程建设过程较为复杂,20世纪80年代施行的是以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主导的教学课程建设逻辑,课程只是作为教学内容。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确立了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标准制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目前已建立起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习管理规范、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五位一体”的国家标准体系。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要求,编制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专业目录;发布了230个中职专业和347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5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51个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三个方面,2011年223门高职高专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累计占国家精品课程总数的30%左右。2017年,教育部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有22门专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2020年,教育部认定99门高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年,确定了1160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职业学校核心课程建设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一是核心课程开发数量少,与职业教育1349个专业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二是核心课程开发仍处于应需应对阶段,对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数量目标、内容要求等,缺乏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对核心课程的开发形式,如数字化核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的应用与推广,也在探索实践中;三是在核心课程开发路径上,如何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要求,实现核心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形成联动、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这些都是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及问题

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是从整体上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符合职教教学规律的师资队伍,它涵盖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是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问题,实现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我国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一是政策推进,持续提升“双师”素质,不断优化“双师”结构。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到2022年中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已超过50%。二是设立专项,加大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部署要求,到2022年底,已立项建设364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00多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600多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模式逐步建立,教师团队能力素质全面加强。三是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全面铺开。目前已公布202家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17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其中依托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的基地有118家。已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布两批共计537项教师实践项目,教师参加培训数量超过2万人。

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团队作为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其组建模式、特点规律、运行机制等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二是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作用发挥不够,如模块化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结合开发优质课程等,大部分团队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核心与中坚作用还未形成;三是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的方式途径还处于探索阶段,团队建设中,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还较缺乏。

(三)优质教材建设现状及问题

教材是国家事权。加强教材管理,提高教材建设水平,打造优质精品教材是职业学校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优质教材建设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新形态教材的开发、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奖项的评选三个方面。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职教20条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编写与遴选工作,首批遴选7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开发则是适应信息社会对教学呈现方式的创新需要。职教法规定,国家鼓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并可以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职教20条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组织院校和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发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等成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主流模式。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评选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优秀教材400种,其中特等奖3种、一等奖80种、二等奖教材317种。获奖教材覆盖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各类型、各层次,19个专业大类均有教材入选。这些教材代表着优质教材的质量水平。

优质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优质教材的开发数量与质量不足,无论是国家级成果数量还是新形态教材开发数量,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专业教材中思政内容的融入与结合不够,存在两张皮或生搬硬套的现象,与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的工作要求相比存在差距;三是教材更新存在一定滞后性,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教材内容不及时,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教材动态更新不及时;四是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创新性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相呼应,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

(四)实践项目建设现状及问题

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律,开发实践项目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实践项目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职教20条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均提出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0个左右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而《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并进一步明确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2021年8月,教育部职成教司确定215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021年9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印发《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专项培养计划分领域规划、分区域布局、分批次实施;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可以看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是一种高规格、充分利用新技术、发挥多功能的新形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对其建设目标、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功能作用等还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社会、职业学校等各利益主体在使用过程中磨合博弈、调整适应;而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尝试,对其工学交替、育训并举的学徒培养培训模式,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的形式,校企合作开发优质课程及数字资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等实践教学场所都需要探索创新。

(五)职业教育数字化推进现状及问题

2022年3月,教育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内容,成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数字化推进工作包括数字校园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教师数字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软硬件建设、平台建设制定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做出顶层设计。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要求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研制校本数据中心建设指南,指导职业学校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遴选300所左右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2022—2023年教育部启动两批职业教育数字校园试点工作,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至此,90%以上的职业学校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85%以上的职业学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汇聚了专业教学资源库1173个,在线精品课6700余门,视频公开课2200余门,覆盖专业近600个,215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分布全国,用户覆盖全国各省份,并惠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数字技术支持教育复课,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截至2022年11月22日,203个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共收录网络课程近20万门。2010年至今,教育部已连续12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等赛项设置,引导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职业教育数字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力度还不够,包括校园网带宽、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等建设仍较为滞后,支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多功能、共享型资源平台建设在政策、资金、软硬件开发等方面亟需加强;二是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监测等方面两张皮现象严重,信息使用效率与效益还有待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量不够,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紧跟专业所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对接产业数字化改造所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缺乏;四是职教教师适应数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亟待改善,教师对数字化时代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了解不深,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不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还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建设。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职业教育基于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适应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提升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规模快速发展,到内涵建设为重点,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深化阶段。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对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出新要求,职业学校进入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明确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的目标任务

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目标任务上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服务政策发展目标,即紧扣两办文件要求,聚焦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特别是在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数字化转型的优质成果,在推进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二是立足于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立足于职业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与办学特色的形成,组织力量,研究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的内涵要素、指标体系、提升路径、保障措施等问题,形成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的施工表、路线图,指导整体职业教育加快办学能力提升。

(二)制定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的原则要求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的基本思路,坚持政策导向与守正创新相结合、聚焦目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系统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重点工作部署要求,育人为本,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聚焦办学的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办学条件;突破创新,聚焦办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步实施,重点推进,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促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能力提升的双向联动和良性循环。

(三)确立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近期重点任务

一是聚焦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数字化建设五个重点内容存在的资源数量不足、质量水平不高、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制度机制不健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集中攻关,设立若干专项计划,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建立起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的标杆与样板。二是开拓创新,试点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的特色内容。例如,核心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结合与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开发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优质教材建设中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间的遴选与使用,新形态教材对传统教材的改造与创新,教师团队建设中职教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与内容,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的实施;优质实训基地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职业标准、先进技术的融合与更新,实训基地中教学与培训的结合;数字化能力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应用与职业学校数据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四)设立不同能级要求的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重大计划

1.固本计划:改善办学条件

聚合多方资源,持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省市县各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积极解决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不足、建筑面积不够、教师配备不达标等问题,实现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出台政策鼓励市县区域内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偏低的中等职业学校采取合并、集团化办学等形式优化布局。不能达标地采取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或终止办学。

2.帮扶计划:加强区域统筹

加强区域统筹,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省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各类资源,统筹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和功能分工,统筹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和权限,保障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发展。搭建区域职业教育协作的合作平台,构建区域职业院校间紧密型共同体,实现发达地区职业院校面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探索职业学校跨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推进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共建共享,落实新增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倾斜政策,整体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

3.引领计划:搭建协作平台

发挥行业作用,搭建产业教育协作桥梁。职业院校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产业资源,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实习基地等形式,促进产教融合。适应社会变革和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批适应性强的专业、开发一批适应性强的课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确保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编辑:苏晨辉

初审:罗国钊

终审:李文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