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霸权发展的四个阶段:启发我们对当前中美发展的思考(转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国打败了荷兰了吗知乎 英国霸权发展的四个阶段:启发我们对当前中美发展的思考(转载)

英国霸权发展的四个阶段:启发我们对当前中美发展的思考(转载)

2023-12-03 2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13世纪至20世纪初的历史进行分析后,我们将英国霸权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确立期、拓展期、衰弱期。英国霸权发展的顺序与美国霸权的划分(详见本号《美国霸权发展的五个阶段》)类似,只是少了维护期。这主要是由于英国霸权的手段是殖民扩张,英国需要通过武力压倒与之争霸的对手,从而确立霸权。因此,当英国霸权确立之后,在军事上也就没有国家能与之抗衡。而美国霸权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二战后军事实力方面,美科技强于苏,而苏人员装备数量上强于美,美苏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在意识形态的驱动下,美苏进入冷战,也就导致美国霸权还经历了维护期。

这也意味着英国霸权仅存在于19世纪,而不是同时存在于18世纪和19世纪。前者的理论是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后者的理论是莫德尔斯基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因此,我们对于英国霸权的划分更倾向于沃伦斯坦的观点。

英国霸权的准备期即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期,从14世纪中期到于1651年英国内战结束;英国霸权的确立期对应英国与荷兰和法国的四轮战争,从1652年的英荷战争开始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霸权的拓展期对应英国的殖民扩张,从1815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大萧条;英国霸权的衰弱期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布尔战争。

一、英国霸权的准备期(14世纪中期-1651年)

与美国类似,英国霸权的准备期也经历了经济实力的准备、指导思想的准备(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准备(英国内战确立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地位)。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1、经济实力的准备

由于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因此英国经济包括早期的封建经济和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

(1)封建经济的发展

13-14世纪,随着农业耕种技术改进、城市发展,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商品经济的出现。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3-14世纪,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工商业的繁荣,许多地方出现了商品交易的市场,货币日益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主要的流通手段。领主和贵族们纷纷将劳役折算成等价值的货币,雇佣农民在自己的自营地上耕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得庄园制(农奴劳役)经济逐渐被具有市场性和开放性的货币经济分解。当时,英国农村已经成为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呢绒业的羊毛供给者。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14世纪中期已经出现萌芽,在15世纪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英国城市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集中的资本和自由受雇的劳动力的条件下,在手工业行会中产生的。[1]

到17世纪初,英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已经瓦解,农业越来越密切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封建的土地经营已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从封建贵族地主中分化出一个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他们在大规模的土地转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英国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工商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工业部门,如羊毛加工业、炼铁业、采矿业和造船业发展较快以外,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纺织业、丝织业、肥皂业等也建立和发展起来。而工业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人口的爆炸。黑死病之后(14世纪),英国人口触底反弹,经历了一次长时间的快速增长。1525年恢复到黑死病爆发前的230万,16世纪中期增至280万;之后人口增长进入加速阶段,1600年达到了400万,1700年达到了600万。“在长期人口增长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这给人一种人口爆炸的感觉。”[2]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这也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圈地运动(15世纪70年代后期起)

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巨大的市场需求,从15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19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

15世纪中期,领主普遍开始放弃自己的自营地,纷纷将自己的土地出租、转让和交易,在土地市场中,不仅是自有农民甚至农奴也可以通过私人的许可获得自由的土地。

15世纪末16世纪初,羊毛的价格进一步上涨,更加刺激了养羊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贵族将农田改为牧场饲养羊群,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演变成了以圈地运动为主的土地变革运动。最初贵族地主只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圈地运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后果:第一,它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农村中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农场。第二,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第三,农村中出现了一批与资本主义市场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利益,后来成为革命中的领导力量。

2)海外掠夺(16世纪开始)

英国的殖民扩张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其中16世纪英国的海外活动主要是掠夺,包括一般性的商业活动、海盗式的抢劫和奴隶贸易。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思想有关,后面会有涉及。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包括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

17世纪后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有三大变化:政府特许成立殖民贸易公司,且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垄断性贸易;建立殖民地;积极争夺殖民霸权。这与过去的海外掠夺有一定区别。

3)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英国的手工工场大约出现在15世纪前后,而中国的手工工场大约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7月)。但明朝并没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同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明朝的科技发明和应用。

2、指导思想的准备——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3]

正如美国霸权是在威尔逊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下推动的一样,重商主义的贸易扩张和殖民帝国理论构成了英国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赋予了英第一帝国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

17世纪来临的英国正处社会的转型期,面临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英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和变动,使英国社会日益形成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实力;而且更重要地体现在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复兴和膨胀。当16世纪英国民主国家得以巩固并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力图获得民族优势,便成为英吉利民族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民族意识发展的必然归属。于是,谋求现代意义的帝国即建立海外殖民地实现商业扩张的思潮、思想及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以重商主义思想最为独树一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商业资本意识形态,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的两个阶段。早、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尺度,增加货币是使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但是,它们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手段和方法上却有着相异的见解和主张。在早期重商主义那里,货币完全被理解为宝藏,因而应将货币完全储存起来。这种纯粹的“货币主义”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虽也把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但它主张加强货币的流动而不应储存,要使货币加快周转后而产生更多的货币。这里的货币已不仅是宝藏,而是被看作可以增值的资本了。因此,从理论来看,晚期的重商主义才与商业资本的思想体系最相适应,晚期重商主义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从而直接推动对外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资本的扩张。

重商主义殖民思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进程表明,无论是托马斯·孟,还是达维南特,他们都鲜明地揭示出贸易、殖民与国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们看来,英国国家的强盛根本源于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张即建立贸易帝国,而贸易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目标在于获取殖民地,形成以宗主国为核心的殖民贸易体系,并维护此体系的垄断性和排外性,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又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重商主义者大多富有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经验,他们的理论完全是现实生活和英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非空洞、抽象的理论论证;同时他们又大都身居朝臣,与国王、议会和政府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因而他们的主张和建议很容易对决策层产生各种影响,所以重商主义最终转化为英国的基本政策,成为第一帝国的基本标签并非偶然。

3、政治基础的准备——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地位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2-1651年)

英国内战又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642年8月至1651年9月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王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通过战争,封建腐朽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专制王权被推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这个为英国霸权提供政治制度的基础。

(1)新贵族和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部分行会的行东和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农场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封建专制王权不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成立新教反对封建统治的精神枷锁,但清教徒一再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通过议会形成了与封建专制王权对立的反对派,但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解散。

(2)封建统治阶级: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位为英王,称詹姆斯一世,从此开始英国历史上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1603-1714年)。在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统治时期,国王加强了封建统治,提倡“王权神授说”,多次解散议会,大肆迫害清教徒,千方百计搜刮民财,激起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满。

(3)三次英国革命:1639年,由于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并且修改英国国教祈祷书和祈祷仪式,引起苏格兰人起义,进一步引起国内矛盾,包括当年的“短期会议”,主要由于议会拒绝征税而被查理一世解散;1640年11月开始的“长期会议”,主要由于苏格兰人起义以及国内暴动逼迫查理一世重启议会,而议会借此猛烈抨击国王的政策,从而导致英国革命(内战)的开始。第一次内战以1642年8月国王离开伦敦后在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讨伐议会叛乱分子为开始,以1647年3月议会军攻占王军在威尔士的最后一个据点为结束。第二次内战以1648年2月保王党人在西南部发动叛乱为开始,以8月英国议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而告结束。第三次内战是1649-1651年期间英格兰与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战争,最终在伍斯特战役中以议会军的胜利而结束。

(4)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地位的确立:1649年2月,议会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确立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5)英国内战的对英国海军的意义:英国内战在英国军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是英国近代正规陆军创建之始。战争中创立的新模范军是新型的资产阶级军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陆军。新模范军在许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规军的特色:军费由国家预算拨款,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和官兵薪饷的支付;实行统一军服,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由总司令对全军实施统一的指挥,等等。议会颁布的强制募兵制是近代征兵制的雏形,它保证了新模范军有充足的兵源。

二、霸权确立期(1652-1815年)

由于美国霸权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美国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战略计划就可以很快确立霸权。

而英国霸权的手段是殖民扩张,英国需要通过武力压倒与之争霸的对手,从而确立霸权。英国的殖民扩张经过了4轮战争,其中第一轮是与荷兰的战争,后面三轮都是主要与法国的战争(1689-1815年间,英法为了争夺世界贸易霸权和海上霸权,进行了100多年的殊死搏斗)。经过这4轮战争后,在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的海洋霸主时代宣告落幕;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取得了毫无争议的海上力量霸权;到1763年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并签订《巴黎条约》后,英国真正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霸权确立期的战争脉络:(1)第一轮战争:三次英荷战争(荷兰的海洋霸主时代宣告落幕);(2)第二轮战争:法荷战争(法国强大)、大同盟战争(法国开始衰弱)、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取得了毫无争议的海上力量霸权);(3)第三轮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胜利,法国扩张)、七年战争(1763年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第四次英荷战争(伦敦取代成为金融中心);(4)第四轮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建立,法国强大)、拿破仑战争(英国真正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第一轮战争(1652-1674年)

发生于17世纪的3次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战争,总体而言主要是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而当时荷兰是海上霸主,英国海军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才有实力与荷兰争霸,下面先来介绍下。

(1)英国海军的发展

根据历史上的主要的节点,英国海军经历了武器的改良、作战方式的升级、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海军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而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则是确立了英国的海上优势。

16世纪上半叶,英国亨利八世发明了舷侧火炮,使得远距离作战成为可能。

16世纪下半叶,伊丽莎白女王任命半海盗式人物霍金斯为海上司令,由于他的改革,英国海军产生了新的作战方式,用远射程的炮战取代了面对面的肉搏。虽然伊丽莎白时代(1558年11月-1603年3月在位)被认为是英国海上力量迅速扩张的时代,然而这个历史时期英国的海外扩张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私人进行的,而非政府行为。……(而且)伊丽莎白并没有使英国的海洋事业继续下去。[4]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而确立了英国的海上优势,并积极加入海外殖民扩张活动。

17世纪初,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下,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1607年威尼斯驻英国大使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不列颠只有37艘战舰,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非常残破,不适合海上作战。数十年之后,这个数量会降到27艘。[4]

17世纪40-70年代,海军本身进行了一场“军事革命”(见前面“英国内战的对英国海军的意义”),海军在舰队的构成以及军舰本身的结构上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也提升了海军的战略地位,而英国海军在此次革命浪潮中也走到了各国的前列。17世纪中叶英国内战中,英国海军站在议会这一边,“他们打击王室的舰队,在海上阻击任何欧洲大陆国家对于英国王室的支援。在内战期间,英国海军得到了更多的作战舰只,海军的财政支持也得到了保证,同时海军也涌现出了一大堆优秀的海军将领。”英国内战议会的胜利对英国海军最大的影响在于,英国海军从此成为国家性的力量,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战略工具。[4]

(2)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荷兰意识到英国崛起,开始处处排挤打压英国。而英国则通过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予以还击,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因为元气大伤而丧失了世界海洋霸权;英国虽然失败两次,但《海航条例》得到了严格的执行,英国的海外贸易、航运业和海外殖民事业都发展了起来,使得英国确立了海上优势。

1)英国的崛起和英荷的矛盾升级

英国内战后,克伦威尔解散议会自任“护国公”。在军队方面,他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治军理念引入陆军,又筹措资金扩建海军,将原有的不到40艘战舰的英国海军扩编到120艘,英国海军已然成为整个欧洲不可轻视的海上力量。同时英国的陆军的规模也是空前的。

荷兰意识到英国崛起后,开始处处排挤打压英国,不仅宣布大幅增加英国商人关税,还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海鱼,并把水产品高价售卖到英国以牟取巨额利润。

这样的行径,使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空前愤怒,身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克伦威尔不能容忍荷兰人垄断全球贸易,因此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荷兰一向以商船多、体积大、效率高、组织完善而成为贸易中介国、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国的《航海条例》显然是对付荷兰的,打击它在英国对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这使得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斗争空前激化起来,荷兰反对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拒绝废除航海条例,这就导致了英荷海上大战。

2)三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1652年5月爆发于多佛尔海峡;导火线是英国攻击荷兰商船;英国的战略是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结果是荷兰投降,1654年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条例》,这使得英国的海外贸易、航运业和海外殖民事业逐渐发展了起来。

第二次:1665年2月爆发于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地区;导火线是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纽约,以及占领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英国受瘟疫(伦敦人口的1/4、约1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伦敦大火(导致伦敦城毁去2/3,经济损失超过800-1000万镑,超过与荷兰的两次战争费用)以及荷兰的奇袭(损失近20万镑)的影响,导致英国失败并求和;1667年7月,两国签订《布雷达和约》,英国放宽航海条例,并让出部分殖民利益给荷兰。

第三次:法国为了清除在欧洲建立霸权的障碍,英国为了挽回第二次英荷战争的败局,因此法国和英国达成秘密同盟。1672年,首先是法国对荷兰宣战,之后3月英国退出了与荷兰、瑞典组成的三国同盟,援助法国对荷作战。荷兰则以决堤的方式防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阻止了法国的陆上进攻;同时率65艘主力战舰向英国舰队发起猛烈攻击,打败了英国的海军。英国被迫停战,后来英王在国会的压力下,1674年与荷兰签订和约,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不过荷兰在之前的大战中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海外庞大的殖民地,逐渐丧失了世界海洋霸权,因此,荷兰在合约上将新尼德兰割让给英国,“海上马车夫”就此退出北美大陆,属于荷兰的海洋霸主时代宣告落幕。

2、第二轮战争(1672-1714年)

第二轮战争经历了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从一开始的霸权到后来霸权不复存在。期间还发生了光荣革命,使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君主制。

(1)法荷战争(1672-1678年)

法荷战争与第三次英荷战争同时,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法国发起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在欧洲建立霸权的障碍,最终法国获胜,开始称霸欧洲(陆上称霸),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号称路易大帝。

(2)光荣革命(1688-1689年)

1688年,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发动光荣革命,废黜詹姆斯二世,并迎接詹姆斯二世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由于威廉三世也是荷兰执政,意味着英荷两国迎来“共主时代”,荷兰将“海上马车夫”的接力棒交到了英国人手里;同时威廉三世接受了《权力法案》,意味着英国君主立宪君主制的确立,这使得英国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为走向强盛创造了条件。

1)英荷共主

在说英荷共主之前,需要提到1677年威廉三世与英国王位继承第二顺位的玛丽公主结婚,这意味着英国正式加入反法同盟。而1688年英荷共主,则是英荷同盟的标志,不过由于英荷共主的背景是“荷兰已经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同时荷兰卷入欧陆争霸的漩涡中,需要寻求保护;英国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极力想对外扩张”,因此英荷同盟实质上使得荷兰沦为英国的簇拥。因此,有观点认为,英荷共主其实是荷兰将“海上马车夫”的接力棒交到了英国人手里。

2)君主立宪君主制的确立

在考察了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后,可以看出,英国从一个欧洲强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强国并建立起世界霸权,最为关键的是,英国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而英国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就在于英国在不断地进行“制度性的创新”。从(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新型政治制度的创建、重商主义的殖民帝国、分化与整合中的社会结构、追求财富的新价值观中,不难发现英国在改造旧制度、创造新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5]

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后,君主权力逐步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上升,产生于议会的责任制政府也逐步确立起来。议会主权原则确立,对于此后英国向民主政治的过渡极为重要。英国所创建的这种新型政治制度,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英国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发展和海外扩张,为走向强盛创造了条件。

(3)大同盟战争(1688-1696年)

在此前第三次英荷战争,也就是法荷战争,路易重创了荷兰,使得法国在陆上开始称霸欧洲。正当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正在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路易十四决定借此时机,在德意志地区扩张其影响力。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察觉到路易的意图,于是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于1686年7月9日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扩张。

可是路易十四却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刚在东面战胜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机,先发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开对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战计划,“大同盟战争”正式开启。

欧洲各国对路易十四的举动感到大为震惊,深怕法国下一个目标会是自己,因此很快便站队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1689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和荷兰缔约了维也纳条约,其宣称共同对抗法国扩张,并以恢复欧洲旧秩序为目的,在其后一年半的时间里,英国、西班牙与德意志三个诸侯国——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相继加入,结果组成了反法大同盟。因为大同盟的结成,法国速战取胜的计划遇到阻碍,并且被迫在事前未做持久战准备的情况下打了一场长达9年的大型战争。

因为交战双方都没预期战争会持续这么久,因此均欲停战,所以当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伊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时,大同盟各成员国立即响应。1696年夏天,法国与萨伏伊单独签订了杜林条约。1696年秋天,法国与大同盟各国签订赖斯韦克条约,承认威廉为英国国王,把洛林归还给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莱茵河边的重要桥头堡菲利普斯堡还给德意志。大同盟战争正式结束。

(4)西班牙王室继承战争(1701—1714年)

大同盟战争后,法国与英国及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积怨并没因此而化解,结果四年后双方又爆发了另一场大战,亦即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第四场重要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没有继承人,引发法国波旁王室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最终导致一场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大战。战争实质上是为遏制法国吞并西班牙而再次独霸欧洲的局面。因而引发半个欧洲组成新大联盟对抗法国。

在战争之初法军占据主动。但在布伦汉姆战役被马尔博罗公爵遏制攻势,战争陷入持久战。后期,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

由于英国政治方针的转变,《乌得勒支和约》写入“势力均衡”这一概念,使得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恢复,奥地利保持大国地位;法国虽然霸权不复存在(菲力浦五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但保住了大陆强国。同时,英国也在和约中受益最多,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战略要地,并获得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迪亚和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取得了毫无争议的海上力量霸权。

3、第三轮战争(1740-1784年)

第三轮战争包括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胜利,法国扩张)、七年战争(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另外还包括第四次英荷战争(伦敦取代荷兰成为金融中心)。

(1)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乌特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出现“长达近20年的英法缓和”。但不久,英法又卷入1740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起因是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无男嗣,欧洲以英法为首的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而引发的战争。

英国参战的主要目标不仅在于遏制法国在欧洲的权势,而且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从而树立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但这场战争让法国战胜了,夺取了今天大部分比利时和今天德国西部一些地区,只是路易十五不要“过多土地”(原话是:我是法国国王,不是开店铺的),故意放弃今天比利时大部分地方。因此,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法国的霸权再次威胁到了英国。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

英法双方通过战场上的较量来一次“总的解决”已不可避免,这就导致了1756年七年战争的爆发。七年战争是英国走出欧洲、与法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决定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于英法双方来说都极为重要,谁能获得胜利,谁就能建立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谁就能垄断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坐到谈判桌前,与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这场战争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英国决定性地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以及在海外殖民地方面的优势地位,最终取代荷兰成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

(3)第四次英荷战争(1780-1784年)

第四次英荷战争起因于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理由,在1780年片面废除当初威廉三世所主导英荷同盟的各种条约,并发动了第四次英荷战争。英国靠着优势的海军,把军备废弛的荷兰彻底打垮,并掠夺荷兰丰厚的商队物资与殖民地。

1784年,战争随着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而结束,而荷兰因为国势与信用一落千丈,被迫依赖盟友法国作调停,帮荷兰向英国争取较好的和平条约。战败的骨牌效应越滚越大,此前一直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战后被伦敦取代其金融地位。

4、第四轮战争(1789-1815年)

第四轮战争包括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建立,法国强大)、拿破仑战争(英国真正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法国大革命又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及其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但一方面革命的理念使得对贵族特权的剥夺几乎是一种必然,进而演变成全国性的迫害,导致全国性的大混乱,贵族们纷纷逃亡外国,外国的各君主国结成反法联盟;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战争,政府取消税收福利,重新加税,使得公众不断反抗,而政府则接连倒台,无论是雅各宾,还是热月党,都无法解决问题。

1794年7月27日,法国爆发热月政变,自此大革命宣告结束。法国大革命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带来了10年的混乱,进而担负维持秩序的军人势力开始抬头,使得大革命后法国变得更加专制。1799年11月拿破仑消灭大革命的所有派别后,作为法国唯一执政者登上舞台;1804年12月拿破仑登基为帝,改共和国为帝国。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意味着法国再一次强大,并威胁着欧洲。

(2)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

拿破仑帝国建立后,法国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1815年6月),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结束。《巴黎和约》规定,在美洲,法国将加拿大、布雷顿角岛、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新奥尔良除外)让给英国,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从法国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和部分金钱补偿。《巴黎条约》的签订打击了法国在海外的势力,标志着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三、霸权扩张期(1815年-19世纪70年代)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迪斯累里,B.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

1850年前后,英国霸权达到了顶峰——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海军吨位几乎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

四、霸权衰弱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

霸权衰弱期始于英国的大萧条以及两次布尔战争,前者使得英国经济衰退,后者使得英国殖民帝国的解体。

1、英国的大萧条

始于英国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伴随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铁路建设债务链的崩溃,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1873-1896年,英国的名义物价一路下降至原来的50%,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大萧条给英国带来了失业率的上升和工厂的倒闭。英国的大萧条被看作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直接后果。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维持帝国的统治与权力,英国的精英分子就此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争论。

2、两次布尔战争(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布尔人是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探险时期,荷兰和法国清教徒迁往南非逐渐形成的新的族群。布尔指农民、农场主的意思,代表了这个新民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和职业分布。但由于历史原因,布尔人与强烈的种族主义关联,因此留存在南非的布尔人,如今的正式称呼已经演变为依据其语言命名的阿非利卡人。布尔战争被许多人认为是大英帝国衰退的起始。

第一次布尔战争,发生于1880年12月至1881年3月,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一次小规模战争,最终布尔人以极小的伤亡让英军遭受沉重打击。第二次布尔战争,是指1899年10月至1902年5月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英国人不论是兵力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占据优势。但在战争的前期,英军对布尔军队的战损比例依旧处于一边倒的情况,英军损失惨重,但布尔人却似乎并未损失多少人马,如此惨败让世界大跌眼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布尔人广泛运用了现代游击战术。虽然之后英国部署大量兵力最终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但英军消耗了大量军费,也受到西方世界的政治压力和抵抗,因此动摇了大英帝国的政治地位。布尔战争不仅重塑了大英帝国、重塑了整个国际地缘政治,同时也是世界外交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的重大转折点。

大萧条和两次布尔战争使得英国逐步丧失优势。(1)英国对世界工业生产的垄断地位,在“发达经济体的趋同”、历史现实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激烈竞争下逐渐丧失。(2)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地位的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一直领跑世界技术创新。但这些技术都是围绕煤炭与蒸汽动力设计的。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和电力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新动力,英国便因固守传统而落伍了。(3)长期的殖民争夺与殖民帝国的最终解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

五、总结

从英国霸权发展历程和上一篇分析的美国霸权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世界霸权的一些规律:一个国家要实现霸权,前提除了要有经济上的优势外,还要有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霸权的手段决定霸权确立的时间和难度;霸权扩张后一般会引发由于过度自由而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霸权衰落一般伴随着霸权方式的退步以及经济危机。

当前,美国正在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这与当年布尔战争后英国殖民帝国解体是类似的;加上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将逐步丧失优势。因此当前美国所处阶段类似于布尔战争后的英国。

而中国人均GDP还落后,而且缺乏自由主义(特别是政治自由),因此中国还不具备称霸的条件。

[1]姚爱爱.十四、十五世纪英国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72-74.

[2]闵凡祥. 英国世界工业霸权兴衰的宏观分析及其历史启示[J]. 中国图书评论, 2016, 000(001):27-37.

[3] 黄光耀.论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发展[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26(001):72-77.

[4]许中东. 英国海上霸权的创建与“日不落帝国”的形成[D]. 2011.

[5]刘金源. 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J]. 历史教学, 2008, 000(007):P.11-1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