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安: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先驱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伦入侵的影响 李廷安: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先驱者

李廷安: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先驱者

2023-06-06 2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齐 悦

  李廷安生于忧患时代,他的人生境遇与民族危亡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深深卷入现代中国的变革潮流中。他站在公共卫生角度分析国计民生问题,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先驱者。

  求学岭南,就读“协和”

  1898年12月,李廷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小榄镇,少年时期先后求学于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预科。

  1917年,协和医学院在北京成立。李廷安深感我国人民体质羸弱,每每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遂立志习医。1920年,李廷安自岭南北上,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

  协和医学院汇聚了当时第一流的医疗卫生学者,李廷安在这里学到了最前沿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知识。他学习刻苦,且业余时间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博得了诸位师长的赞许,成为协和医学院第三位“文海奖”得主。在当时,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文海奖”,每届仅授予一人。

  毕业后,李廷安在“协和”任教,1927年被选派至哈佛大学深造。出国前,李廷安途经上海,用一个月时间帮助上海卫生局局长胡鸿基设计了初步的公共卫生方案、培训卫生警察、建造卫生设施,其深刻的思想见解和高效的工作作风给胡鸿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9年2月,李廷安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出色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拿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学位,并获得赴英国考察的机会。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国内公共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胡鸿基第一时间想到这位青年才俊,要求借调李廷安担任上海卫生局第四科科长。李廷安遂放弃英伦之行,回到上海卫生局工作。

  上海卫生建设的总规划师

  1932年10月,胡鸿基因车祸离世,上海卫生局局长职位出缺。凭借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业绩,李廷安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众多名流极力推荐李廷安继任,上海市长吴铁城又是李廷安的广东同乡,对他开展工作极为支持。李廷安荣膺新职,舆论一片支持。

  日本侵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给上海的公共卫生建设造成极大困难。“闸北、江湾、吴淞、殷行、彭浦、真如等区,沦为战地。清道工作均已停止,以致粪秽狼藉,且暴露尸体,足以滋生疫病。”

  李廷安就任后,亲赴吴淞考察,在海滨医院旧址上着手重建吴淞卫生事务所。事务所由上海卫生局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运作经费由双方分担,运作模式仿效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主要承担维护环境卫生、诊疗疾病、预防接种和卫生教育等职能。

  此外,上海卫生局和上海医学院合作建立了高桥卫生事务所,致力于改善地区环境卫生和医疗条件,深受当地人民欢迎。自事务所成立后,高桥地方的婴儿死亡率从40%降至4%。

  在强化区级卫生管理的同时,李廷安还主持设立诊疗所,作为辅助措施。鉴于上海市内私人诊所收费昂贵,非一般市民所能承受,卫生局于沪南、闸北、吴淞、江湾设置免费诊疗所4处,配备免费诊疗车2辆,为市民免费提供体格检查、疾病诊疗、接生等服务,便于平民百姓获得及时治疗。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人口集中,华洋杂处,厂房林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成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心。为进行防疫宣传,李廷安敦请卫生专家、名医名师,在电台播音演讲疫病的传播原理、危害及预防治疗方法。他还以上海卫生事业领导之名发表《敬告市民书》,动员广大市民关注疫病预防,保护身体健康。

  春夏之交为霍乱疫病高发季,为防患于未然,上海卫生局组织注射队分驻要道,免费为市民注射疫苗。但当时市民卫生观念淡薄,对防疫并无概念,对注射疫苗有所抵触。卫生局遂开展各类卫生宣传,张贴简单易懂的卫生海报,派出医护人员向学生、工人进行卫生宣讲,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

  上海市内缺乏规模宏大的医院,300万市民仅拥有不到5000张病床。在任期间,李廷安致力于兴办各类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并以医院为依托,扩充上海各区的卫生事务所和卫生试验所,开展各种医疗诊治及卫生建设活动。

  抗战西迁:医界精英的使命担当

  1937年“八一三”战役爆发后,日军的入侵打破了李廷安建设上海卫生事业的蓝图。他与上海各界人士组织战地救护队与难民医疗队,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制订救济大纲与防护训练计划,为伤兵医院聘请医生,积极开展救死扶伤工作。

  日军视李廷安为眼中钉,密谋刺杀他。1937年10月末,形势越发险峻,李廷安化装为妇女,在两位保镖陪同下乘船离开上海,经香港转入广州。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李廷安和同事们辗转来到西南后方。在颠沛流离中,面对国仇家恨,李廷安以身为医学专家和卫生行政事务领导者所承担的使命为重,亟思发挥专长,以报效国家,抵抗外侮。

  1939年1月,李廷安被任命为战时防疫总队队长,主持战时防疫工作。

  在此期间,李廷安还担任中国军队营养改进研究会主任。营养问题关系到士兵体魄与军队战斗力,士兵每日所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磷、钙、铁的科学参考量应是多少?李廷安站在救亡图存的高度,以公共卫生专家的视角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他根据研究结果,并参考国际联盟的数据,确立了中国士兵的营养标准。

  抗战时期食料供给困难,李廷安研究发现,当时中国士兵营养不良,以动物性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三者之缺乏最为显著。李廷安研制出一种营养补充品,制成小块饼干,分送各战场。饼干体积极小,但含有丰富的营养素,且易于运输,便于士兵携带。后方或阵地若有烹饪条件,则士兵每日加食一枚;战斗紧张无法烹饪造饭时,士兵每日食数枚,即可保证每日营养所需,而不致减少战斗力。

  1941年,李廷安创办中央卫生实验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中央卫生实验院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卓越的医药卫生研究机构,由公共卫生、妇婴保健、心理卫生、化学药物等多个科室组成,汇聚医界精英,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和人员培训工作。

  1942年秋,李廷安重返大学校园,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公共卫生系主任。他创建了预防医学研究部,并亲自指导研究生。

  这时,成都华西坝汇聚了五所著名大学,成为除西南联大之外,大后方的又一处著名高教基地,谓之“华西坝五大学时期”。其中,华西协和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皆为医学院校,三校的公共卫生教师联合组建了公共卫生委员会,以便集中管理各校的公共卫生教学资源。李廷安被公推为该委员会主席。

  服务乡梓:广东医疗卫生中心的崛起抗战胜利,百废待兴。但李廷安于1945年确诊肠癌,自知时日不多,遂谢绝了行政院院长宋子文请他再次出任上海卫生局局长之邀,毅然返回广州,将人生的最后两年半时光贡献给了故乡。

  1946年1月,李廷安从成都回到广州,筹建广州中央医院,同时被岭南大学聘为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院长兼博济医院院长。

  战后的广州,医疗事业相当落后,医学人才更是匮乏。李廷安认为,广东得风气之先,是人文荟萃之地,应有一个与北平协和、上海同济、湖南湘雅齐名的医学院,也应建设与战前南京中央医院并驾齐驱的广州中央医院。

  有感于此,李廷安上任后提出,要将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全世界医学组织建立联系”的医学院。他还致函立法院院长孙科,表示要把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建成为国内最好的医学院,以孚孙中山先生之英名。

  李廷安紧张而有序地推进广州的医疗卫生工作。他深知,一流的医疗水平取决于一流的医学院和医院,一流的医学院和医院取决于一流的人才。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格魅力,李廷安诚邀四方英才,服务中央医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其中有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儿科专家钟世藩(钟南山院士之父)、病理学家秦光煜、泌尿外科专家卢观全等名医名家。广州中央医院的迅速崛起与广东医疗卫生、医学教育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这批人才的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卫生署在南京、重庆、广州、天津、兰州分设中央医院,肩负“示范使命”,成为国内五大医疗中心。李廷安对广州中央医院的创建倾注大量心血,医院地址选购、人才引进、资金筹措、设备购置……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他积极争取联合国善后救济署、美国医药助华会、卫生署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筹措经费,并接收日寇投降缴交的物资,作为建院之用。

  在惠福西路被日寇炸毁的废墟上,广州中央医院建起来了,并开办了卫生学校。卫校开办之初,李廷安只领到卫生署拨来的有限的经费,但他精打细算,谢绝铺张应酬,延聘有民族气节的复员人员,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实处。

  1946年12月,广州中央医院开门应诊,次年1月开始接收住院病人。在李廷安的主持下,无论是临床诊疗还是行政管理,广州中央医院都能与国际接轨,病历几乎都以英语书写。此外,医院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广州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医药费实行减免优惠,为贫民提供医疗保障。

  李廷安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广州中央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1947年,广州中央医院有185名卫生人员,215张病床,居广州各医院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中央医院改组为广东省人民医院。

  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是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及从事革命活动之地,在广东和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抗战期间,医学院不断搬迁,导致人员、设备、图书流失严重。抗战胜利后,李廷安迅速召集人才重新管理医学院,他们修建房屋、补充设备、购置图书、添聘教职员,使这座华南名校焕发着民族复兴的勃勃生机。

  李廷安整合广州的医疗资源,以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为核心,把广州中央医院、博济医院、夏葛医学院设为附属医院,同时纳入肺结核疗养院和麻风病院,构建了一个拥有1000余张床位的华南医学中心。

  与此同时,李廷安大力发展医学教育,组建了华南公共卫生培训中心。广东省卫生局、广州市卫生局、各医学院和护士学校也纷纷加入其中,为华南各省培训公共卫生人才。

  经过李廷安及其团队的努力,1947年,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的三所附属医院跻身“中国最好的十五家医院”行列。1948年,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已达“国内一流或最佳水平”,广东地区的临床医疗与医学教育有了很大提升,广州成为华南地区医学中心。

  1948年5月,李廷安手术后癌症复发,卒于广州任所,享年50岁,治丧于博济医院礼堂,殡仪数里。《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给李廷安博士的献辞》社论,称赞李廷安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真正的先驱者。李博士为人坦率、精力充沛和热心,具有作为一个科学家、领导者和朋友的一切可以值得敬仰的品质。”

  (作者系文史学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