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苗疆】天下九黎 苗韵台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苗族银项圈图片大全 【夜读苗疆】天下九黎 苗韵台江

【夜读苗疆】天下九黎 苗韵台江

2024-07-10 1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方你型

幼女戴瓢形花帽,五六岁即蓄发穿耳,十六岁以后挽髻,按逆时针方向换成螺纹状发髻,置于头顶中央,髻后根部横插一油黄色半月形木梳,代笄约发,保持发髻稳固。便装时,包一块用浅蓝色方格布制成长的方型头帕,打结于梳子下方,很少露头发,耳戴圆形牛鼻或梅花形大耳环。盛装时,头包一块较硬的藏青色长方形头帕,讲究起角,起直线,帕的两角交叉于梳子上方,用针别住,起燕尾形,称为“富代给”。着银饰时,不包头帕,头戴银冠,前插银钗、银角(呈牛角状),右插银簪,后插银梳,头髻插满各种形状的凤鸟,花果等银花及珠链;颈带两三只项圈(链泡泡项圈,犁索项圈,六方项圈,实心项圈,猴子链项圈,环锁丝链项圈)和项链,高齐下颚,甚至隐住嘴巴。胸前配戴腰子形锁式“压领”,浮雕龙凤等图案。上装为大领半体衣(即胸前交叉式),袖短而大,卷袖,后摆略长于襟。袖、肩、领等部位用花饰。衣脚无花领略后倾,苗语称“沤坝”。老年妇女的便装,喜用平挑花,即以绿色丝线在蓝色或青色土布挑绣叶子或小花朵,形成纹样规则的连续图案,以作衣袖等花饰。老年妇女盛装,喜着幅小粗花和数纱平挑有几何图案的新装。青年女子则穿大朵大花,大幅大样,构成密集的段子花纹,银文和“领各介”,在最好的自织纹布上,用编线卷积成的花衣等。花饰色采以红绿色为主,喜红衣绿花,浅蓝衣菜花和亮铜片镶成的狗牙瓣,集编卷、缠绣、织花、平挑花、十字挑花、贴花等工艺于一身。银衣以数十件四方形、长方形、圆形的银肩片、银背角片、银泡、小银铃等在衣服相应部位纵横交错镶缀而成。银饰图案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和几何图形,腰束银花腰带。裙子为桶形百褶裙比各地均长,盖及脚腕,无花饰。盛装时,有的于百褶裙外还套上片式绣花的带子裙,即“带裙”,苗语称“库达”。裙正方围有围裙帕,宽约48公分,帕面饰有各种方块花鸟图案,多用几何纹样的织花或线条粗壮的绣花,老年人则用无花饰的素帕。手饰空心镂花手钏,实心雕花手钏和犁索手钏等,一般戴两副以上。腿饰,老年妇女冬季均饰青土布裹腿,夏季饰家织青布或购买阴丹士林布缝制成的夹袜,袜后跟绣一长方形花草图案,袜尖及袜帮挑绣鸟类图纹。年轻女子无论冬夏,大多赤腿或穿商店买来的袜子。鞋有布鞋、胶鞋和草鞋,布鞋以青布或缎子作面,鞋帮绣花,鞋尖勾鼻,布壳纳底,无跟。草鞋为糯稻芯编织的平头无后跟的勾鼻无跟拖鞋。

方你型主要分布在台拱镇、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效,革一的排生、台水,革东镇的养窝,宝贡乡的嘎丢、掌留、松郎,麻栗乡的麻栗、方陇、翁拜、养门等乡村。

方鸠型

女子头髻挽法与方你同。但头前方发髻翻出,形成一宽面,便于插银角或罩头巾时成平面。平时裸头,古时包对角折叠的长方形青帕,与方你型差异不大。约在1940年前后,开始包白色长方形花帕(帕多系商店买来),包后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两个帕角把耳盖住。盛装除花饰喜小幅小朵外,与方你型差异不大。便装为大襟左衽,并于襟的边缘和衣肩后部围钉一道栏杆花条,胸系花围腰,下着长裤,裤腿挑绣三道彩色花纹,工艺喜用十字挑花,贴花等,其余部分装饰与方你型相同。

方鸠型源出于雷山西江,民国后期,开始传入排羊等地区。解放后,向境内南部西部地区发展,主要分布于排羊,台盘大寨、台盘屯上、空寨、龙井、德眷白内,南瓦的的水寨,南垌:南瓦、交江、南江、南宫的交密、汪江、南宫、南牛养开、交下的交下等乡村。

方翁型

女装复杂多样,讲究发式。常用几束假发参与真发挽髻,髻两边挽成两个圆圈,称为“鹰眼髻”。右边横插一根龙头形银簪,髻内插有银钎或银花,髻后插大银梳。便装以红、绿、蓝、白、青等棉纱参丝线织成长方型花格帕包头(包时顺边翻转折三四折,约宽二寸。由前额向反时针方向围头一圈余,两头交叉后,用巾头翻折插进额前接帖处扎紧)。包后发髻和梳子均露在外。盛装不围头巾,而围银花带。银花带极讲究,以银子打成螳螂、蝴蝶或马等立体纹样,然后编挑起来,钉在一块白布上,插银凤,饰二两左右的大耳环。上装为大领右衽短服,外型与方你型相似,但袖与衣襟均较方你型短些,色彩有红蓝两种。便装以蓝色居多,而以深蓝色为主,适当以褐、紫红和黑等暗色与花纹的枝节相岔,或用于一些花纹中的小角上,在花纹的一些小角上或边缘等处用部分粉绿、淡黄、白、深蓝和紫红或玫瑰红等色,称为“欧涛”,意即亮衣。刺绣喜用散花线刺绣,平挑花、织花、堆花等方法。图案有几何图形和各种动物、花卉等,绣时多采用水云纹。织时采用几何图案形。纹样中龙、凤、象和狮等占了重要的地位。花饰及银饰中,有“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松鹤并蒂”等类纹样。方囊型银饰最为富丽,饰法与方你型、方纠型相同而比之丰盛。80年代后,年轻女子在白布衬衣的肩、袖、领等部位绣上红、绿色化饰,缝制成夏便装。常服多穿长裤,并在前后各围一张织满花纹的围帕,与暗底暗花衣配套。盛装着百叠裙,裙身分为两段,下段短并用夹层,打折也不一致;下段打两折,上段打三折;在上下段连接处嵌锡片,并用深红色丝线插围一路,裙 高亮而无花(裙子不合缝,为后围腰式,苗语称“裤坝”),长齐小腿肚。夏季赤足或穿凉鞋,冬季穿胶鞋或绣花勾鼻布鞋(鞋帮且两瓣合成,用青色缎子或丝绒制成并绣以花纹)。很少穿草鞋。解放后,清水江沿岸村寨的妇女便装时,除中、老年妇女穿 民族服饰外,年轻女子和儿童保留头饰,装束与汉族同。方翁型服饰分布在施洞、平兆、老屯,良田的黄泡、良田、景孝,四新的南哨、四新、旧州、坝场的阳屯等乡村。

方南型

妇女头饰与方南型稍同,将一块专制方形花格布帕顺边折后,朝顺时针方向(与方你型相反)包头一圈,把发髻大部分露出外面。但发髻挽得比方囊型大些,髻底略向后下拖。上装为大襟(无小领),左衽半体衣,较长,盖过臀部,领稍后倾。袖窄,冬季服饰袖较长,盖及手腕子。在裙子与衣角相接处,挑有三路横向细窄的红、黄、青彩色水纹,据当地口碑,上一路代表黄河,苗语称“翁仿”;中路代表长江,苗语称“翁育”; 下路代表大西南,苗语称“翁方纳”,意即家乡(三路的变形图案则是山林、田园、牛羊、村庄、人物等,都与苗族古代迁徙史上的三大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裙子前面围有花裙帕,与裙同长,裙带有五彩丝穗。腿缠红,黄色编织的绑腿由踝部往上缠至膝部,呈环状形,并在缠齐小腿前留有一五彩丝穗,看去就显得脚上的分量很重。脚穿绣花鞋,不拔鞋跟。女童装最具特色,夏季衣袖无花,在肩部横钉约二三公分宽的两条纱绣花条,有的钉成十字形;冬季的夹衣有背部附以一块数纱绣成的几何纹样花块,约占有背部的三分之二,称为“欧降”,十五六岁后就不穿了。嘎东型的便装与方囊型区别不大,银饰没有方囊型和方你型富丽,一般戴两三对手钏,两根银链和两根银项圈,一对耳环,一把银梳,一两只银雀。式样与方囊型和方你型同。刺绣主要采用挑花和织花的方法,纹样大都属几何图形。方南型服饰是指以革东为代表的服饰,在台江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南宫乡的交宫村。

方白型

男性老人留发,挽小髻,青年人多于头顶留一圈约0.2米的短发,喜包长约4.8米,宽约0.5米的长头巾,包时一圈圈的缠得整整齐齐,形如一小斗笠。喜用银饰,有细条银链和手钏,腰挂银牙签。上装为无领大襟右衽短服,盖及肚脐,腰束自织的青、白相杂的花格腰带,长约2.7米。老年人裤脚很大宽约0.4米,年轻人稍窄些,一般0.27米至0.4米。冬季裹腿,夏季穿草鞋。解放后,男子便装与汉族略同。

妇女挽云髻,头帕与围裙帕相同,只是花带窄些。包时,自额前向脑后将发髻包住,结扎于脑后,帕脚拖到背部。劳动时,将帕脚翻搭在发髻前方,带穗垂于额前。妇女上装为大襟右衽短服,无领无花,长盖过腹部;袖窄长及手腕,后摆较长,盖及裙子下缘,当后围帕用,称“尾巴衣”。裙子盖过膝部,无花。前附藏青色无花围裙 帕,帕上方两角钉有一根花带束腰,打结于背后。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裹脚为藏青色窄布,长两尺许。平常穿 草鞋或赤足,布鞋极少见。解放后,已穿上胶鞋或凉鞋。方白型盛装时,不包头巾,发髻全露于外,佩戴银冠,银凤尾。耳缀鸡爪耳环或牛鼻索耳环。颈饰一两支泡丝项圈、项链。胸配银牌压领。服饰的特点是刺绣极少,衣裙均无花饰,较为简便,惟有丝织的花带作束腰的围裙帕和头帕之用。花带色彩主要是玫瑰红、粉绿、金黄、青、白等色,花纹全以白色出现。纹样大都属“蕨叶”、“勾勾”和“窗子格”三类,与交下,翁脚等地花饰相似。方白型 主要分布在翁脚的方白、翁书、松葩、细登等村寨。

方秀型

男性老人头饰均与方白型略同,年轻男子与方你型无大差异。女子挽盘髻,罩长方形青布头巾,呈上尖下宽三角形,髻后插弯月形木梳,耳环与方囊型同。盛装不包头帕,银饰较少,头部饰的“银牌”与方白型同。银梳与方你型同,手钏、项圈、银链与各型无异。上装为纯青色大领右衽衣,衣襟为白布镶边,衣服基本无刺绣,只在岔口处和后摆的两角边缘以红、绿、黄三色丝线交叉挑些“狗牙瓣”,该型服饰与方白型同。盛装时束花带五六根,显示其技艺。青色百褶裙长齐小腿,缠青色窄长土布裹腿,赤足或穿草鞋。解放后,有的在袖口镶一块用蓝色丝线挑花的白布,穿时露在外面。方秀型主要分布在方秀和翁脚的翁脚交、翁脚南。

方黎型

男装与各地类型大同小异。妇女头包宽约10厘米,长约3米的藏青土布,并在布的一边顺边叠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发不打髻,有的用网子套上,盘于头顶后即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10厘米高,有的头帕外方还打上一层网套。帕外端通常是绣有3厘米宽的花饰,并附上67厘米长的各色丝穗,作插头用。年轻女子便装多包从市场买来的花头帕。盛装不包头帕,插银簪、银笄,戴银冠,耳饰大花环或梅花形耳环。项圈系圆扣,由一细小的项圈把圆扣穿连起来,圆扣上有花纹与各型相异,独具特色。项链、手钏与各型同。妇女上装为大领右衽半体衣,较长,盖及臀部;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但穿时拉齐,袖子比一般地区略大,宽约21厘米,穿时折一小折,衣脚附上一条约10厘米宽的织花,从前襟经岔口伸向后背,后背中央有一小段,领花一般宽12厘米左右,胸部花饰宽15厘米左右,领稍向后拖,倾斜度不如方你型大,该型刺绣较多,盛装与便装均有花饰。区别在于花饰多寡及工艺的粗细。解放后,夏季便装不用刺绣,系从集市买青蓝布料按传统式样缝制而成。刺绣方法以“打子”为主,兼以“堆花”、“挑花”和“织花”等。纹样大多采用水云纹,内容以花草为主,鸟、蝶等次之。色彩以绿色和红色并重,黄色极少。着半长裙,盖及小腿肚。常服穿素裙,盛装裙脚附以一圈约7厘米宽的织花。便装围裙帕系青色布制成,无花饰;盛装为有花饰的缎子布料。冬季裹腿,系用藏青色窄布制成,较各型长(长约4米,宽约1.5厘米),包时讲究堆叠,鞋有花鞋、素鞋和草鞋。解放后,多穿胶鞋和凉鞋。方黎型主要分布在革一、大塘和台盘的平水、南尧、箕簸和棉花坪等乡村。

翁芒型

男装与各型大同小异。女子挽云髻,外缠长方形藏青色头巾,包法有两种:一种是顺边折,折后约宽7厘米,围头一圈,束于脑后,再用一根青棉线在帕外绕几圈,系紧头帕;另一种包法与方鸠型的交下、排羊等地相同,不同处为以青棉线系头帕。两种包法均让发髻和梳子露在外面,耳戴直径为45厘米的圆圈耳环,环下吊有指头大的灯笼形或蝴蝶形银花。上衣为无领右衽短服,盖及腹部,袖窄,长及手腕。衣襟上戴铜扣,着细百褶短裙,裙脚至裙腰共长30厘米左右,周长152厘米左右,可围身一周余。平时穿两条,盛装穿六七条,穿后衣服盖去大半,现出10厘米左右的裙 脚,前围花裙帕,约50厘米,宽40厘米。翁芒型花饰主要在围裙帕、腰带、裹腿、背带和童帽上,主要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挑花方法,以白色丝线或棉线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挑花。童帕采用贴花,花带、腰带和裹腿采用织花,现出彩色丝线花纹,纹样平常以条纹为主,附上一些小方块图案。腰带和花带偏重红色,裹腿偏重暗灰色,有冬夏之分,冬季的裹腿帕长约190厘米,宽约35厘米,只围一转,包后均用花带捆扎;夏季的裹腿帕长约110厘米,宽2.5米,红色重,两端有很大的穗须,系于腿后,穗须下垂赤足或穿无跟草鞋。解放后,有些少女便装与方鸠型的交下略同。翁芒型主要分布在交下的翁芒、白邦、岩板,南宫的大田角、掌皆归等村寨。

后哨型

男装与各地类型大同小异。老年妇女用青布裹头,中青年妇女先用一张深色暗花布或白布裹头,然后用明亮的紫色土布包裹,现用浅色的手绢从后往前捆扎,头顶露出发髻,髻上横插银簪。少女头戴平顶花帽,帽顶有折皱,帽中央留有大拇指般小孔,孔周留有数根寸许彩色丝线,帽子边缘绣有多道彩色花边,以红色为主。盛装头戴银帽银花,耳戴小耳环,胸挂数幅银项链,腰扎银带,手饰银镯。老年妇女上衣领襟相连,下着齐小腿折皱裙 ,前后各围两张青色土布围裙帕,冬天包青布裹腿。中青年及少女便装与盛装差异不大,上装领襟相连,胸襟交叉,腰系两张青色土布围裙 帕,四根彩色带头垂吊于身后,长约尺许,下着百褶裙 ,裙脚绣有多道细窄红、黄、紫色花边,盛装穿绣花鞋或胶鞋,便装赤足或穿草鞋。后哨型,仅有革一乡的后哨村穿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