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一句“达瓦里希”,令无数俄罗斯人感慨,这其中有何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解体苏军怎么划分 普京的一句“达瓦里希”,令无数俄罗斯人感慨,这其中有何含义?

普京的一句“达瓦里希”,令无数俄罗斯人感慨,这其中有何含义?

2023-05-22 1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8年6月8日下午,中国“友谊勋章”首次颁授仪式在京召开。

仪式号角响彻整个金色大厅,中国领导人郑重将勋章佩挂在普京胸前,两国元首亲切握手,场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俄罗斯联邦国歌演奏完毕后,普京致答谢词,他表示,感谢中国能将首枚“友谊勋章”颁授予我,我深感荣幸。我将珍惜这枚勋章,并同中国领导人一道,致力于俄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演讲期间曾提到“达瓦里希”这个词。这个词刚说出口,现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便陷入深思。

尤其是那些佩戴着荣誉勋章的老兵,反应更为强烈,无不潸然泪下。

“达瓦里希”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普京为何要提起这个词?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探寻一下这段“被遗忘的超级强国”。

苏德大战

1941年6月22日,300万德军在1800多公里国境线上,对苏军发起全面进攻,苏德战争一触即发。

为达到预期效果,德军制定了缜密的战略计划,史称“巴巴罗萨”计划。

随着德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方面立刻号召全国参军,一时间,影子师势力成倍飙升,苏军主站兵力从原本的260万升至500万。

与此同时,苏联军工业日益壮大,海陆空三线装备丝毫不亚于德军。

按照常理,苏军严防死守,完全可以抵挡德军攻势,将其拒之门外。

但由于斯大林连续的军事误判,致使这场平分秋色的战斗,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首先,彼时的德军正在全力攻打英国,斯大林认为,希德勒不愿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不会贸然进攻。

所以直到开战前,苏联还在给德国出售大量的军事资源。

其次,在德军大举进犯前,斯大林将大量士兵部署在边境线周围,想要起到恐吓德军的效果。

但德军却不为所动,直接采取两翼合围的歼灭战术,让这些突出的苏军沦为刀俎,任人宰割。

再者,前线失利后,斯大林本可以命令大部队撤离后方,恢复元气。

但他却执意要求苏军死守阵地,即便是拼光家底都在所不惜。

就这样,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战役、基辅会战连连败退,苏军损失惨重,整个西南方向的守军尽数阵亡。

面对接二连三的惨败,斯大林逐渐认识到错误,他连忙改变战略,采取三线阵地联防的模式。此招一出,德军攻势瞬间慢了下来。

进入10月,苏联地区连降大雪,道路被完全破坏。作为防守方,苏联囤积大量辎重,能够以逸待劳。

但作为进攻方,德军的情况却十分恶劣,一方面,他们要面对极端的恶劣天气,另一方面,后期补给系统随时会崩溃。

11月28日,德军中央军抵达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村,距离莫斯科仅有20公里。遗憾的是,德军补给断供,战力大减。

反观苏联军,通过全国征兵号召,苏联士兵总数攀升至220万。在这样的前提下,德军暂停攻势,被迫后撤。

巾帼不让须眉

风雨飘摇的年代,总有人前赴后继。

苏德战争期间,出现过不少英雄人物,他们不畏牺牲,不畏艰险,不畏困苦,只想着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那颗矗立在克里姆林宫上的红星。

卓娅·科斯莫杰勉斯卡娅就是万千英雄中的一员,虽然有着妇女和孩童的双重身份,但这并没有成为她退缩的理由。

卓娅

1941年11月初,浩浩荡荡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突破封锁线,挺进莫斯科周边地区。

因为大部分男性都赶赴前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军攻占这些地区毫无压力,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面对如此情形,绝大多数人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沦为德军枪下亡魂。

但卓娅却不愿如此,为阻碍德军进攻,她准备给予德军重创。

这天深夜,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她通过重重阻碍,来到德军马厩周围。

抵达目的地后,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火石,快速点燃并投放在德军马厩内。

火星和草堆接触的瞬间,便燃起熊熊大火。

对此,德军兵分两路,一部分负责灭火,另一部分负责抓捕纵火犯。

顺着脚印,德军士兵一路疾驰,在不远处的山坡上抓到卓娅。卓娅被俘后,德军不仅对她的身体进行摧残虐待,还给她灌输苏联即将战败的思想。

但卓娅却不为所动,她朝着德军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联,解放全人类!”

酷刑没用,思想灌输没用,气急败坏的德军只得将卓娅处死。

翌日清晨,莫斯科南部郊外的村庄。

德军士兵高举着喇叭,让所有村民到指定集结点集合。出于对侵略者的忌惮,村民们纷纷前往。

在广场中央,卓娅衣着单薄,被五花大绑的扔到处刑台上。

11月的莫斯科异常寒冷,卓娅泛起可怕的紫色,全身瑟瑟发抖。

即便如此,德军将领仍多次践踏着她,并反复质问道:“你到底认不认罪,认罪的话就不用处以死刑?” 对此,卓娅眼神坚毅,高喊道:“达瓦里希,请继续抗争!”

达瓦里希是俄语,意为“同志们”,是苏联时期特有的称谓。同志这个词意味着一个光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公民,它意味着建立人民在联盟中的友谊。

这个称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但在法西斯侵略者看来,却是一文不值。

眼看着卓娅没有认错的想法,德军立刻将麻绳套在她的脖子上,并在她的脚下放上一个高高的木箱。

在众目睽睽之下,德军踢开了支撑卓娅的木箱,随着绳子越勒越紧,她停止了呼吸,离开人世。

死前,她曾多次喊道:“达瓦里希,继续战斗,达瓦里希,继续战斗……”

卓娅虽然牺牲,但她的事迹却感染了所有的苏联军人。三个月后,苏联军强势回归,他们打退入侵者的进攻,重新夺回莫斯科城担控制权。

战争结束后,苏军找到卓娅的尸体,并将她安置在山上。

斯大林得知此事后,向她追授苏联英雄称号。需要知道的是,她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称号的女性。

达瓦里希永存

卓娅是英雄,是苏联老一代人记忆中的“达瓦里希”。

按照常理,她将备受尊崇,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象征。

但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1991年,一名叫做若夫吉斯的记者发文称:“卓娅年少时曾患有重度精神病,她壮烈牺牲的照片是摆拍。

此时苏联即将解体

她真实的身份是斯大林为减少人口派来的杀手,她放火烧掉的不是德军马厩,而是莫斯科郊外平民的房屋。

这篇报道罔顾事实,颠倒是非黑白,但却引起无数人的追捧。

短时间内,污蔑卫国英雄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将矛头对准卓娅,对准马特洛索夫,对准拉夫里年科夫。

“妖风”的侵袭下,即便是苏联的建设者列宁都难逃毒手,他们将列宁称为德国间谍、社会主义的毒瘤、俄罗斯文化覆灭的始作俑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英雄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成为俄罗斯人避之不及的“祸患”,年轻一代的人更是无法从历史中找到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瓦里希这个词逐渐成为中性词,再到后来,无人提及,被众人遗忘。

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为改变这段扭曲的历史,重振人民心中的“达瓦里希”,普京举全国之力为这些战斗英雄洗刷冤屈,恢复他们的荣耀。

普京此举唤醒了俄罗斯人心底沉睡的民族荣耀,让他们回想起1917年11月7日的夜晚,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把整个人类社会震得天翻地覆。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发动革命,建立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自那以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浮现在公众视野,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超级强国初现峥嵘。

时至今日,苏联早已成为历史,作古已有三十载。

但它的精神永存,它的意志永存,那一声声“达瓦里希”同样存在,不会被世人遗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