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几个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是西方国家吗知乎视频全集 关于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几个问题

关于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几个问题

2024-06-30 08: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七十年代,是苏联以进攻的态势推行其全球扩张战略的十年。苏联以它空前膨胀起来的 军事力量为后盾,一面同西方搞“缓和”外交,使战后苏联和西方关系出现了一个苏联领导 集团最得意的所谓“缓和”时期,一面在西方当时难以做出有力反应的地方,如安哥拉、非 洲之角、南也门、印度支那以及阿富汗,接连搞了几个大的扩张行动,把第三世界一些国家 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现在苏联又在利用两伊战争和黎巴嫩冲突兴风作浪,企图从中渔利。 它还支持其娄罗在非洲、中美州等地区搞干涉和颠覆。把苏联的这些行动同它一贯加紧扩军, 努力争夺对美国的军事优势;大力挑拨美欧、美日关系,企图瓦解西方联盟;仇视中国人民, 猖狂反华等政策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苏联领导人推行的这种野心勃勃而又狡猾诡谲的、给 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的全球扩张战略的大致轮廓和特点。

         一 苏联推行的是一项以称霸世界为最终目标的扩张战略计划

        对于苏联是否有一项全球扩张战略问题以及苏联在世界各地的行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人士之中不是没有争论的。然而,人们却都清楚地知道,苏联领导人公 开宣称他们的目标是用他们的“现实社会主义”战胜“一切反动派”,要所有国家和人民“迟 早走上”苏联的道路。苏联在行动上也是努力运用他们拥有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 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的。我们根据苏联领导人二十多年来产特别是近十年来扩充军备的事实, 以及他们在欧洲,在从非洲到中东波斯湾、到东南亚这一弧形地带,在远东和拉丁美洲的扩 张行动的事实,可以有充分根据地得出一个结论: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 连续性,是按照一个总的战略构想行动的。它的这项战略计划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相互 联系着的方面:

       (一)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苏联称美国是它要努力加以攻克的“最后的”“主要的反动堡垒”。二十年来苏联全力在军事上、经济上赶超美国,力图取 得对美全面力量优势。苏联领导人以牺牲人民的消费为代价,拨出庞大的军费搞扩军备战, 争取在常规兵力和战略武器等方面都超过美国。他们在世界各地直至美国的传统“后院”同 美国进行争夺,把苏联的力量打进一切能打进的国家和地区,削弱美国的阵地,把从实力上 和意志上压倒美国看做是它扩大势力范围,实现世界霸权的首要条件。

         (二)争夺欧洲始终是苏联全球战略的重点。苏联一向把欧洲置于它“注意的中心”,认为 “世界政治的许多重要线索都是从欧洲伸出或伸向欧洲的”。1二十多年来,苏联从政治、经济、 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加强对东欧各国的全面控制,它一贯致力于排除西方的种种阻挠,要西方承认它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它在东欧驻扎重兵,不断加强在欧洲南北两翼的军事部署,取得 了在欧洲的对西方的军事优势地位,对西欧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压力。与此同时,苏联实行“缓 和”政策,用欧洲“和平、安全与合作”引诱和麻痹西欧国家,破坏和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力 量,使西欧逐步丧失对美国保护伞作用的信任,涣散美欧联盟,妄图使西欧长期处于软散状 态,便于它各个击破。苏联还大力发展同西欧的经济联系,捞取实惠,并力图把西欧一些国 家套住,软化它们的对苏态度。近些年,苏联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有所加强,某些西欧国家的 领导人对苏联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是苏联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在东方,苏 联对日本也实行大体相似的政策,只是对日本有时比对西欧更加蛮横。近两年在北方四岛派 驻地面部队,在苏联大陆和太平洋加强针对日本的陆、海、空军和导弹部署,对日本实行军 事高压加经济拉拢的政策,以达到软化日本,使日本“中立化”的目的。

        (三)在第三世界各个地区,特别是在中东、波斯湾地区,进行侵略扩张,建立新的战略 据点,打通两大洋,实现其南下政策。苏联的扩张遍及全球,只要有隙可乘,它都要积极插 手。而扩张的着重点在中东、波斯湾地区。这里是它南下战略的核心地区,是苏联谋划已久 的扩张对象。赫鲁晓夫在五十年代就馋涎欲滴地要摘伊朗这个“熟透了的苹果”2了。近二十几年,苏联对中东、北非、西南亚地区插手之多,下本钱之大都是很突出的。在第三世界国家 中,苏联给予“援助”最早的国家是阿富汗。二十多年苏联给予这些地区的“军援”约二百 五十亿美元, “经援”约—百二十亿美元,占苏对整个第三世界“军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经援”的百分之七十五。苏联对这一地区如此重视,其目的就是南下从东面对西欧进行侧翼 包围。近些年苏联在这一地区扩张接连得手,正是它多年来有计划地重点经营的结果。 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也是苏联南下政策的一部分。苏联支持并借助越南的地区霸权主 义活动,控制印度支那,进而向东盟国家渗透,以图打通两大洋咽喉通道马六甲海峡的计划, 实现其亚安体系的设想,完成其全球战略部署的一个中间环节。这是苏联在亚洲的主要战略 目标之一。

        (四)建立对中国的战略包围,遏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苏联在其邻近中国的地区屯驻大 量军队,并在中国一些邻国建立军事据点和基地,在太平洋地区增强其海军力量,妄图对中 国搞战略包围。反华宣传和派遣特务的破坏活动从未间断。此外,苏联还竭力挑拨世界各国 同我国的关系。妄图阻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并削弱和破坏世界反霸阵线。 当然,这里所说的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计划,是指苏联的长期的战略总方针和苏联领导 人达到这一目标的决心,并不是说苏联有一个预定不变的扩张日程表。应当指出,:由于苏联 的扩张是损害别人的利益,侵犯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威胁别国人民的安全的,世界各个国家 和人民必然要加以抵制和反抗,从而打乱它的扩张计划,或迫使它改变行动策略。苏联领导 人今天的处境就是这样。现在苏联对西方采取新的“和平攻势”,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 上大谈和平与裁军的“诚意”,要扩大“信任”,重建“缓和”,就是为了扭转它的被动局面,以便更有利于推行它的战略计划。

        二、苏联实行全球进攻性战略主要是它的军事实力膨胀的结果

       苏联领导人早就怀有扩张意图和霸权主义野心。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它的扩张意图和。 霸权主义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向美国的 优势和霸权地位挑战,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基本态势。苏联的这种进攻性全球战略主要是由两 个基本因素促成的;

        (一)苏联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增长,苏美力量对比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六十年代, 苏联的主要经济指标同美国相比都相差甚大。那时,苏联的社会总产值不足美国的—半,工 业产值也只有美国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几乎没有一项重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美国。到七十年 代,苏美差距已大大缩小,工业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百分之八十,并:有许多项工业产品绝对 产量(包括按人口平均产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在苏美力量对比最重要的军事 领域,变化更为显著。从六十年代的苏联全面劣势,变成七十年代初苏美力量大体相当。 苏联利用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时机,大大加快了扩军步伐,一面加紧常规军备,特别是把海 军从——支基本上近海防御力量,变成一支相当强大的远洋作战力量;一面全力发展战略核力 量,仅用几年时间(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就使战略核导弹的数量从占美国的三分之二达 到同美国大体相等,并在以后几年里在数量上超过美国百分之五十以上。苏联的潜艇导弹的 数量也在—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赶上美国,并于七十年代中期大大超过了美国。现在,苏美军 事力量虽然仍基本保持着均势局面,但苏联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并在某些暂时落 后于美国的方面紧追美国。观察苏美军事力量对比的优劣,经济、军事力量本身及其潜力大 小固然很重要,但是还要考虑双方对力量支配、运用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各方把力量投入争夺 焦点地区的距离和速度等因素。在这方面不能否认目前苏联处于有利地位。苏联认为,一个 国家的军事潜力除取决于其人力物力外,还取决于其动员能力的大小、行动果断与否,领导 强弱等“极为重要的因素”。3这表明,苏联领导人认为,他们对其人民和军队的控制和动员 能力是优越于美国的。

        苏联还看到,在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由于患“越南战争后遗症”,出现“新孤立主义”,同时 整个西方由于受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的困扰和慑于苏联的军事威力,对苏绥靖主义思潮抬头。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大搞扩张和“缓和”两手外交,不仅促成了“欧安会”的召开,而 且搞了几个大的扩张行动,把它的全球战略部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苏联认为,美国 等西方国家“已无力实现其对外政策计划”,“不得不在法律上和实际上完全承认战后的欧洲 现状”4,而苏联和它的“大家庭”已经成了“现时代的中心”,“牢牢地掌握着国际舞台上的主动权”。苏联还断言,在新的力量对比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不管是谁上台,都不得不同苏联“和平共处”。二十六大前夕,葛罗米柯发表的一篇文章最清楚不过地说明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是建立在它的实力增长的基础之上的。他说,苏联现阶段的国际活动是基于它对国际力量对比做出“富有洞察力的评价”的。他认为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交,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 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出现了按苏联的意志“改造战后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良好条件”。他列举 了七十年代苏联在扩张和“缓和”等方面取得的大量进展后指出,“到七十年代牛期国际形势 发生了明显的好转”,“苏联的对外政策纲领在七十年代后半期……”取得了重要成就”。5

        (二)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和殖 民主义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统治;以及由于其他历史的和民族的原因,在这里存在着不少矛盾和纠纷。苏联利用这些矛盾进行插手,或是以“援助”的方式,或是以直接干涉的 方式,或是利用雇佣军和代理人,支持矛盾的一方反对另一方,或是暗中支持双方互相削弱, 造成受“援”者对苏联的依赖,以便于它把自己的力量渗透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应指出,在 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中由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出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常常采取目光短浅 的政策(如在阿拉伯国家关系以及阿以矛盾方面,在南部非洲民族独立问题上,在南北经济 关系问题上以及拉美某些国家的问题上),引起这些地区国家人民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不 满,给苏联打着“天然盟友”和“反帝、反殖”旗号进行招摇撞骗造成可乘之隙。

        此外,西欧、日本、美国之间经济矛盾和竞争加剧,以及它们在对苏政策和对某些发展 中国家的政策不断出现分歧,也给苏联推行其扩张战略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苏联霸权主义扩张战略既有深刻的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根源,又有上述有利于 它推行扩张战略的条件,因此苏联的全球霸权主义扩张战略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近十几年的 历史证明,苏联的对外政策策略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处境和需要而加以调整,但它的基本战略 方针却很少出现重大的摇摆和变更。他们经过权衡,在他们认为有把握的地方和有利的形势下 采取果断行动,一旦决定干,就不大可能在外界的压力下轻易退却,更不可能将抓到手的果 实退出来。苏联领导人是一些迷信实力的强权主义者,他们看准机会,看透了西方主要对手 的弱点,就敢于冒险,敢于一意孤行。在阿富汗是如此,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三、苏联扩张战略的几个突出的特征

       苏联的一切侵略扩张行动都是打着“社会主义”和“支持”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旗号进行 的。迄今这种手法还有相当的欺骗性。苏联的霸权主义有一个暴露和被识破的过程。除去这 一点以外,十多年来的事实表明,苏联的扩张战略还有几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一)军事力量是苏联扩张战略的主要支柱。在苏联全球扩张的三个方面:对“大家庭” 成员的控制;同美国的争夺和对西方的威胁;在第三世界谋求扩大势力范围,都是以它的军事 力量为基础的。他们在东欧各国驻扎大量装备精良的军队,是维持其对这些国家霸权统治的 基础。苏联主要依仗其军事威慑奉行进攻性战略,一步一步地削弱美国,瓦解和软化西方。 他们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则以“军援”开路,造成受援国对苏联武器和零件的依赖,取得施加影响和压力的能力和地位,他们派遣军事人员帮助训练军队,控制一些国家的部分军事指挥 权,有时甚至使用雇佣军或本国军队,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侵略。

        苏联领导人认为,在他们的扩张行动中,只要拥有压倒主要对手美国的威慑力量,就可 能使美国由于怕战而缩手,就可能使西方各国在采取行动时犹豫不决或出现矛盾和不协调, 就可能迫使对手不得不接受苏联扩张的既成事实。因此,苏联把争夺对美国军事优势放在其 全部内外政策的最优先地位。现在,苏联在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均势之后,正争取全面超过 美国。事实证明,苏联绝不象勃列日涅夫表白的那样,也不象某些西方人士所轻信的那样,似 乎它只谋求均势,不想取得优势。实际上,在核军备方面,苏联领导人所谋求的是在对峙中能 够镇慑对手、在实践中能够战胜对手的优势。他们在六十年代就批判和否定了核战争中没有 胜利者的观点,认为核战争和历来的战争一样, “胜利将属于在装备上、理论上和土气上最 有准备的一方”。苏联军事教材也明确指出,苏军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基本军种、基本武 器和作战方法方面经常保持对敌优势”,“军事技术上比敌人占优势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 素”。正因为如此,苏联—刻也没放松争取全面优势的努力,它继续保持比美国更高的军费, 更快的扩军速度,不放弃在中欧的超过北约的十五万人的兵力优势,并且要保持和巩固欧洲 战区核力量的优势。

         (二)“缓和”是苏联达到其扩张目的和巩固其扩张成果的重要手段。苏联在全球扩张中, 依靠军事实力,准备战而胜之,同时力争不战而胜。为此,制定了所谓“缓和”战略。“缓 和”是苏联领导人经过老谋深算而制定的一项既有利于增强实力又能获得宣传好处,既有助 于扩张又可避免同对手发生重大军事对抗,投合西方某些人的害怕战争的心理,为西方许多 人所乐于接受的政策。苏联宣称,“缓和”是它处理同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的“准则”,但是, 同时又声明,“缓和”并不意味着“保持世界政治现状”6,“缓和”不能妨碍它“支持”各国的 解放斗争。他们还扬言“哪里想妨碍各国人民为争取社会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缓和 就在那里结束”。7可见,苏联的“缓和”只是为了束缚别人的手脚,对它的扩张行动没有、也 不允许有任何约束。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不同,“缓和”是勃列日涅夫集团掩盖他们进 攻性政策的手段,是他们的进攻性扩张战略的组成部分。苏联承认,“缓和”使他们发展更快 了,他们用“缓和”获得了西方对欧洲战后现状的承认。诚然,西方也在利用“缓和”向苏 联的弱点进攻,企图以“缓和”约束苏联的行动,也以违背缓和谴责苏联的侵略扩张,但是 苏联的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它可以几乎不受国际国内舆论的掣肘,而自行其是。事实表明, “缓和”并未阻止苏联扩张的步伐。同苏联搞“缓和”和经济联系,也未能约束苏联和套住苏联, 相反,有的国家倒是在“缓和”和“经济合作”中被苏联套住了,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有 效的政策和行动。

        (三)苏联的对外扩张战略以争夺战略要地、战略资源和战略通道为主要目的。近些年, 苏联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中东、波斯湾地区,利用阿拉伯国家的分歧制造分裂,取得了一些 进展。现在又在直接入侵阿富汗之后,企图扩大战果,待机向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白 进逼;在东南亚,苏联力图借助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力量控制印度支那,进逼东盟各国;在南 部非洲,苏联插手民族解放运动,已把它的势力扩展到几个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了苏联进一 步在南部非洲开展争夺战的前进基地。苏联在上述几个地区的行动是相互关联的,其首要目 的是完成它从西经南到东的南下战略布局。

        争夺战略资源,近几年在苏联战略中的地位明显地突出了。苏联是一个原料资源自给能 力很强的大国。苏联把扩张矛头指向资源产地,首先是为了控制并在必要时切断西方经济赖 以生存的中东石油来源、南部非洲矿产资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置西方于受制于它的地位。这 一步骤可能引起的双方力量的消长以及战略地位的变化,对世界局势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这些地区的丰富战略资源,对苏联本身的意义也在增加。它的某些重要战略原料,如 铝、锡、钨、铀、橡胶、磷酸盐等也在不小程度上依赖进口。取得战略原料可靠而稳定的供 应地,或者垄断和控制某些原料的世界市场的供求,也是苏联扩张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苏联要在它的势力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建立一个以它的社会经济模式为样板的国家体 系,以利于它对这些国家的全面控制。苏联先在东欧一些国家实现了这一目的,并把这一进 程推广到亚洲(蒙古、越南)、拉丁美洲(古巴)等地。现在又大力在第三世界其他一些国家 宣传和实行以它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和蒙古为榜样的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要这些国家实行 不顾客观条件的国有化和合作化,建立所谓“先锋党”,甚至派出大批人员帮助建党、训练军 队和保安人员,硬要人家实行同苏联一样的警察统治制度。苏联领导集团指望用建立同样的 政治、经济制度、同一类型的党和意识形态,作为束缚这些国家的绳索,把这些国家逐步纳 人苏联的“—体化”体系。苏联还用条约形式把这些国家同苏联的关系固定下来,使它们更 难于脱离苏联的影响和控制。迄今苏联的这种做法虽然不都是成功的,它在一些国家遭到了 失败,甚至在它的后院东欧这种统治也不那么容易长期维持下去了。但是,从苏联现在的理 论宣传和实际行动看,它丝毫不想改弦更张,仍在变换花样,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努力,甚至 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直接干涉和直接控制的手段了。

         四、八十年代,苏联扩张战略的严重危险性

        在进入八十年代的时候,苏联对世界和平最严重的挑战,就是它武装入侵一个不结盟国 家阿富汗,并在这个国家进行长期大规模侵略战争。它表明,八十年代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较之它六十年代入侵捷克、武装挑起中苏边界冲突,七十年代利用代理人或雇佣军对主权国 家进行武装干涉来说,其侵略性和冒险性已大大增加了。目前,波兰随时都处于苏联武装干 涉的威胁之—下。就目前形势看,八十年代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可能促使苏联采取冒险行动:

        首先,苏美正在开始一轮新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苏将尽全力维持比美国高的军 事预算,比美国快的扩军备战速度,努力争夺对美国的军事优势。卡特政府后期和里根政府上 台后,为扭转军事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的发展趋势,决定大幅度增加军费。苏联领导人回答 说,他们绝不允许美国取得军事优势,要“加强苏联的防御能力”8。据报道,八十年代,在 战略核力量方面,苏可能将目前拥有的洲际导弹全部更新为新型重型导弹或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大力发展新式巨型“台风”级核潜艇。在中程核式武器方面,予计到八十年代中期,苏 将用SS一20全部替换老式的SS一4和SS一5导弹。苏联还将加强其海空军的某些比美国薄 弱的环节,巩固其常规力量的优势。可以予见,八十年代,在同美国的全球争夺中,苏联将 进一步凭借其军事力量,选择美国和西方的薄弱环节,对西方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攻势。这 对世界无疑孕育着极大的危险。

       第二,苏联将加紧推行其南下战略。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不顾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和阿 富汗人民的强烈、抵抗,至今仍不断增派军队加强对阿富汗人民的镇压,并正伺机向别处伸手。 在两伊战争中,苏联脚踩两支船,向两家提供军火,乘机同叙利亚签订了“友好条约”,既 想利用这场冲突转移人们对它侵略阿富汗的视线,又想利用两伊的困难,讨好它们,削弱它 们,破坏美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乱中渔利,把它伸到阿富汗的手再向南伸。苏共二十六大 表明,苏联仍将大力插手中东问题的解决,破坏美国主持的戴维营进程。苏联在利用中东地 区的矛盾时,有可能在该地区制造新的麻烦,从而增加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发生对抗的危 险性。

        第三,苏联对波兰局势进行干预的危险严重存在。波兰事件标志着东欧各国人民要求改 革苏联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并用以控制它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模式,摆脱苏联对他们国家的霸权 统治,建立独立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历史证明,苏联霸权主义 是绝不会容忍波兰及东欧各国人民走独立自主道路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和镇压。 另一方面,历史也证明,波兰以及东欧各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是苏联用什么办法也压不下去的。 看来八十年代在波兰事态影响下东欧其他国家的变革潮流也有发展之势。但是,它将采取什 么方式发展,苏联将容忍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对付,以至武装干涉,将取决于世界各种因素 的演化。

        第四,八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有继续下降的可能。苏联的经济困难已引起苏联人民的不满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今后几年内,苏联经济状况改善的前景相当渺茫。这可能促使苏联领导人用对外冒险的办法解决和转移人民对其统治的不满,还应指出,苏联在入侵阿富汗之后,一再为其行动制造理论根据,声称,入侵阿富汗“是执行列宁的遗训”9,并且扬言,今后当发展中国家的“革命成果”受到“威胁”时,苏联仍将像出兵阿富汗那样来“提供军事援助”10。这些宣传虽有为其侵略行为辩解之意,但也说明,苏联领导人确实怀有今后继续采取这种行动进行侵略扩张之心。

        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苏联在战略上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是它推行霸权主义全球 扩张战略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首先,苏联的经济困难很大,力量相对不足。勃列日涅夫承认, 八十年代苏联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还在增加。苏联同美国新的一轮军备竞赛正在开始,这对 苏联经济将是更加沉重的负担。苏联领导人既想取得和保持对美国的军事优势,搞扩军备战; 又想实现增加国内消费的诺言,平息人民不满的如意算盘,是难以实现的。

       第二,苏联后院 ——东欧不稳,越来越不易控制。东欧各国要求独立、摆脱苏联霸权主义控制的斗争是对苏 联强加于东欧各国的苏联模式的挑战,是苏联霸权主义在东欧统治的危机。波兰事件不仅对波 兰本身,也对东欧其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可能波及到苏联本身。它的发展和影响的扩 大,可能给苏联帝国本身的命运造成重大影响。苏联如果对波兰采取武装入侵,势必要付出比 迄今为止的一切武装干涉都要高得多的代价,因而它不得不谨慎从事。这说明,苏联在东欧的 霸权统治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的觉醒,可能使东欧各国由苏联的战 略基地和力量补充,变为苏联的战略弱点,成为对苏联扩张行动的牵制因素。

       第三,苏联的 战略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其扩张危及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安全。它不仅同美国直接争夺,而 且威胁西欧、日本;它不仅在第三世界广大地区侵略扩张,遭到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和 谴责,而且坚持反华,与中国人民为敌。苏联是在全球扩张,四处树敌,世界广泛的反霸 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它推行霸权主义的必然结果。

        第四,苏联侵占和控制的地方越多, 战线越长,包袱越多。它为了让古巴为它的扩张充当打手,每年都要给予大量经济补贴;对 越南苏联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本钱;在阿富汗,苏联不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武器负担,而且 每年要付出数千人的兵力损失。这些不能不使它本来就处于困境的经济更加困难。

        所有上述这些苏联的战略弱点,都是它难以克服的,是有利于世界各国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斗争的重要有利因素。因此,苏联的霸权主义全球扩张战略不是不能对付的。 只要对它的侵略扩张作针锋相对的揭露和斗争,它在哪里扩张,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援那 里的人民顶住它,牵住它,增加它的困难,使其前进步子受阻,就能够打乱和挫败它的战略 部署,推迟以至制止世界战争的爆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