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少将潜伏25年,出卖25个抽屉绝密情报,却因一垃圾桶暴露身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军方职位 苏联少将潜伏25年,出卖25个抽屉绝密情报,却因一垃圾桶暴露身份

苏联少将潜伏25年,出卖25个抽屉绝密情报,却因一垃圾桶暴露身份

2024-07-08 1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59年美苏冷战期间,两方都在对面安插着间谍,同时也会加强自己这边的人员监督,防止情报泄露。

但让苏联没想到的是,他们之中有一个美国间谍,甚至一待就是25年,期间传出了很多的美国情报,因此甚至还影响了中美的关系。

那么,他为何会选择成为美国间谍呢?隐藏极好的他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参考消息、新浪军事网】(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被拒绝带儿子出国看病

一个平凡的起因,却引发了一场间谍大戏。1961年,当时已是苏联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上校的德米特里·波利亚科夫,遭遇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打击。

他3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重症,虽然家境还算可以,但医疗费用高昂,仅手术费就需要40万美元。

眼见孩子病危,波利亚科夫万分着急,向上级斯克里亚罗夫将军求助,但莫斯科方面狠心拒绝了出国就医的请求。

在当地根本无法医治孩子的病,无可奈何的波利亚科夫,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在自己面前一点点失去体温。

波利亚科夫悲痛欲绝,对这个令人失望的体制彻底失去了信心。作为一名身经百战、屡立功勋的老兵,他怎能被这样的腐朽制度所蛊惑。

于是,在11月的一次招待会上,他毅然决然地联系上了美国国务院工作人员,要求牵线与FBI接头。

如果不是忍无可忍,怎么会产生如此孤注一掷的决心,毕竟之前波利亚科夫的工作也是非常不错的。

1921年,德米特里·波利亚科夫出生于乌克兰西部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他就怀揣着当兵的梦想,立志有朝一日能够穿上军装,为国家效力。

青春年少的他未曾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将在钢铁的洗礼中实现。1941年6月,纳粹德国狞笑着开启了对苏联的战略进攻。

从此,波利亚科夫和全体苏联人民一同卷入了那场残酷而不人道的卫国大战。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下,这名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

凭借过人的勇气和远见卓识,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屡次荣获勋章。

战争胜利后,波利亚科夫没有就此满足,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苏联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开启了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间谍生涯。

他先后奔赴纽约、缅甸、印度等地,深入敌后从事情报工作。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甚至还一度担任过负责中国情报的格鲁乌中国部的负责人。

推动中美缓和进程

作为苏联军方的王牌间谍,波利亚科夫长期在世界各地执行各种秘密任务。他参与过多次危险的间谍行动,经历了无数生死交织的场面,因此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同时,由于职位特殊,他也掌握了大量关于苏联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高度机密情报。然而,一次家庭悲剧发生后,波利亚科夫对长期效力的苏联政权彻底失去信心和向心力。

经过反复权衡,他最终做出了"叛逃"的决定,决心投靠美国一方。1961年,波利亚科夫最终采取行动,主动联系上了美国中情局,成为了一名隐蔽的"内线"间谍。

从那时起,他开启了长达25年的间谍生涯。美方给他的代号先是"高顶礼帽",后改为"波旁"。

凭借着无线电发报机等先进的间谍设备,波利亚科夫用高超的技艺,源源不断地向美方传递情报。

他主要出卖了大量关于苏联军事部署、武器研发、战略计划等高度机密,以及许多苏联特工的身份信息。

这些内部情报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波利亚科夫的"背叛"行为,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走向。

他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情报,让美国方面对苏联的真实实力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进程。

正因如此,美国中情局将他视为"王冠上的宝石",是他们在整个冷战时期最宝贵的间谍资产之一。

“间谍之王”落下帷幕

1979年,当时苏联安插在美国中情局的间谍汉森传回一条重要信息——波利亚科夫可能存在问题。

当时,波利亚科夫已在格鲁乌工作多年,表现一直无可指摘,并晋升为少将军衔。苏联方面对此线报虽然重视,却也不敢贸然行动。

他们谨慎地对波利亚科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秘密观察,却始终未发现他向美方传递情报的直接证据。

次年6月,格鲁乌将外地工作的波利亚科夫召回,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苏联仍无法对他实施逮捕。

之所以找不到波利亚科夫传递情报的蛛丝马迹,原因在于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

美国中情局对这名重要线人格外重视,为了避免他暴露,专门为波利亚科夫设计了一款短程双向通信设备。

每次需传递情报时,波利亚科夫先将内容输入该设备,然后在途经美国大使馆周边时,只需按下按钮,预录信息即可被发送到使馆的基站。

正是凭借这种隐蔽高效的方式,波利亚科夫成功传递了大量机密情报,而苏联却无从查证。不久,波利亚科夫提出退休申请,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离开工作岗位后,他过起了普通老人的生活,若非意外,恐怕他的叛变身份将永远无迹可寻。但命运又怎会如此眷顾他?

不久后,美国中情局东欧处处长埃姆斯竟然背叛美方,被苏联收买,向苏方提供了包括波利亚科夫在内的多名线人名单。这一切于是被无情曝光。

苏联虽然掌握了波利亚科夫的叛变线索,却没有立即行动,而是静待8年之后的1988年3月,才秘密派遣大批克格勃特工前往波利亚科夫的住所将其逮捕。

后来在当月15日迅速处决了这位冷战期间美国最大的间谍线人。至此,波利亚科夫的传奇一生画上了残酷的句号。

面对诱惑成为间谍

在波利亚科夫最终暴露的关键时刻,美国中情局东欧反间谍处处长埃姆斯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埃姆斯出生于1941年,家中有着特工底蕴,父亲就是中情局特工。

顺理成章,他也加入了中情局的行列,先后在土耳其、墨西哥、意大利和苏联等地执行任务。然而,埃姆斯的工作表现一直平平,酗酒更是他的通病。

因此,中情局认为他无法担当重任,最终只能安排他出任反间谍处长一职,实则是无关紧要的虚职。

当时,美国在苏联境内已经布下了庞大的间谍网络,掌握了大部分苏联特工的情报,反间谍工作基本无足轻重。

埃姆斯自知自身能力有限,加之被派住这般边缘岗位,他意识到事业前景被困住。于是,工作越发不专心,酗酒成瘾更是有增无已。

1984年3月,埃姆斯接到前往苏联驻美国大使馆的任务,旨在观察是否有外交官或特工存在可利用的弱点。

美方当时显然忽视了埃姆斯自身明显的弱点,这份任务无异于将他这块"肥肉"直接送到了苏联人面前。

果不其然,苏联人很快发现埃姆斯是一个良好的策反对象:事业不顺、酗酒成疾、刚离婚、人生处于低谷。

他们趁机跟埃姆斯谈话,告知他实则拥有过人天赋,只是尚未被发掘。受此恭维,埃姆斯备受鼓舞。看准时机,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于是展开了策反。

面对诱惑,埃姆斯起初犹豫不决,毕竟一旦被捕,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在苏方6个月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为苏联服务的潜伏间谍。

为表诚意,埃姆斯透露了3名美国在苏联的线人身份,作为交换他索要5万美元报酬。拿到钱后,埃姆斯起初觉得无比兴奋。

然而,几天后一名因为帮助苏联而被捕的美国海军军官事件,让他深感恐慌,但已经回不了头。

因妻子被逮捕

1985年6月,埃姆斯第二次会面时,将自己掌握的所有间谍线人名单和7磅重的机密文件,全部交付给了苏联人,并获得相应的高额报酬。

次年,他被派往意大利工作,与苏方接头更加便利,大量情报被他继续泄露,报酬也高达200万美元。

埃姆斯的叛变行为,使美国在苏联的间谍网遭重创,中情局不得不展开内部调查。

为了掩护埃姆斯,苏联安排克格勃高级将领尤尔琴科"叛逃"美国,让埃姆斯主审,并故意透露重要情报,赢得中情局信任。

但数月后,尤尔琴科逃回苏联,携走了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招募的间谍。就在此时,波利亚科夫被苏联逮捕,事态再次令美方坐不住。

由于埃姆斯工作低调,中情局调查初期并未将他列为重点对象。直到发现他新婚妻子挥霍无度的奇怪开支,不符合埃姆斯收入水平,调查人员才开始对他产生怀疑。

接下来的全程监控发现,埃姆斯账户存在大笔可疑资金往来,时间点往往与他和苏联人会面暗合。

1992年9月,调查人员在他家垃圾桶内发现撕碎的便利贴,拼凑后发现了10月1日会面信息,终于当场捕获全过程。他们还入室调查,恢复了电脑数据,获得更多关键证据。

1994年2月,埃姆斯被正式逮捕,他交代曾导致10名CIA特工被处决,1人自杀。他因叛国罪被判终身监禁。

如果不是新婚妻子花钱过于挥霍,让他陷入经济困境,或许他不会轻易听从苏方诱惑。对此埃姆斯也难掩些许后悔,但一切迟已无可挽回,只能在狱中终老。

结语

间谍的工作虽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职业路也常是曲折凄惨。即便现下和平年代,各国仍在暗中较量角力。

在当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多国家开始注重通过外交谈判等和平方式来化解分歧。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多加注意,以防万一。

参考资料:参考消息——苏联隐藏最深军衔最高的“鼹鼠”新浪军事网——苏联少将作为美国间谍潜伏26年 曾间接促进中美建交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