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人特征 苏联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苏联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2024-07-02 08: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联工业化过程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因而它的经济结构也具有一些特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以来的近30年间,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有科学技术进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由苏联的经济战略和投资等一系列具体经济政策引起的。目前苏联的经济结构,对苏联当前和将来经济的发展都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特点、长处和弱点以及变化的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一、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近20多年来,苏联经济结构发生了以下主要变化:

  1.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等三类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国民收入构成看,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比重缩小,商业服务部门比重略有增加。例如:1958年工业(包括建筑、运输、邮电业)提供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人的64.3%,1978年上升为68.2%。农业所占比重从1958年的24.2%,下降为1978年的17.4%。商业服务部门比重从1958年的11.5%,略上升为1978年的14.4%。

  从三类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上看,比例变化也呈现了这种变化趋势。例如:在三类部门全部从业人员中,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从1950年的32%上升为1978年的48%。同期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48%下降到21%。商业服务等部门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从20%,略上升为31%。

  在其它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则有些不同。商业服务部门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工业的比重则保持稳定或下降,而农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以美国为例,在国民收人和从业人员中在商业服务部门所占的比重1950年分别是47%和43%,到1977年上升为58.2%和60.1%;工业所占的比重1950年分别是45.5%和45%,到1977年下降为38.9%和36.2%,农业所占的比重1950年分别是7.5%和12%,到1977年大幅度下降为2.9%和3.7%。西德、日、法、英等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上述对比表明苏联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虽有下降,但它所占的比例仍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高的多。在服务业中,从业人员比重虽比过去增大,但仍比其他发达国家低的多。在工业中这一比重比所有其他发达国家都要高。

  2.近15年来,工业中甲类工业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高年份的水平,即74%上下。这一比重比主要发达国家都要高,美国在战后重工业比重界有个别年份(1967)才达到70%以上。

  在甲类工业中,许多部门产品产量比重下降,但电力和化工部门的比例则上升。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比重上升得最为突出。而消费品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亚产值1965年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6.7%,1978年上升到26.8%。同期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分别从25.2%和18.5%下降为16.8%和16%。在消费品的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下降,文化生活用品比重上升。

  3.苏联原材料和燃料开采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比重仍较大。近30年来由于机械工业比重增加,采掘工业比重相对下降一些。如1960年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比例为91.5比8.5。1978年两者之比为92.4比7.6。采矿业占全部工业的5.3%。这一比重比其它发达国家要高得多。

  4.苏联燃料动力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比重迅速上升,煤炭比重则大幅度下降。1960年石油在燃料动力结构中的比重为28.9%,到1977年提高到43.7%。同一时期天然气从7.9%上升为23%,而煤炭则从53.9%下降为27.2%。这一情况说明,近20年来苏联燃料动力结构有较大的改善,效能高的燃料开发速度加快。

  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在其它国家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若干因素,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在苏联经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也与其他国家有某些共同性。

  例如,近年来由于增加农业投资,苏联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农业中的劳动力减少,但这种减少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建筑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造成的。目前农业中经常感到劳动力不足特别是农机手缺乏。苏联农业中占用的人力比西方高得多。这是由于农业长期落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程度和动力装备率都低。到198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动力装备率预计只能达到28马力,大大低于西方国家。1978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美国的25%。另外,,苏农产品的运输、清理、干燥、饲料初加工等尚在农业中占用部分劳动力;而其他发达国家这部分作业已转人工业领域。

  科学技术进步也是改变部门结构的共同因素。苏联近20年来,比较强调科技进步,促进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如仪表、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石油化工迅速增,长从而使重工业内部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由于新型材料和代用材料较为广泛应用,加上苏联资源开发的困难,采掘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即采掘工业比重缓慢下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有一些变化。即耐用消费品和文化生活用品比重增长,食品工业的比重下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些重工业部门生产了相当部分耐用消费品和文化生活用品后出现的。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消 费品结构的变化进程比较缓慢,服务部门还很不发展。

二、苏联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长处和弱点

  苏联经济结构的变化,集中反映了重工业居统治地位,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压倒其他一切部门的特点。这是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是服务于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的结构。在这种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的发展一贯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消费品和农业的生产或被忽视或被迫压低。在重工业中与军事工业有关的部门,如机械制造业、金属加工、仪表、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技术获得迅速的发展。1950一1978年全部工业增长了10倍,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 增长了29倍,化学和石油化工增长26倍多。预计到1980年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在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将超过30%。到1980年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最终产品将近50%用于军事目的。机械制造业中,按价值计算生产的飞机和舰船有三分之二以上,冶金产品的五分之一,化工产品和能源的六分之一都是用于军事。从1972年起苏联军事上使用的金属纯重量每年增加8%。虽然苏联金属生产占了世界第一位,仍感品种数量不足应用。军事上的消耗大,浪费多是其原因之一。苏联电力、化学和石油化工以及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三个部门1980年产值将达到工业全部产值的41%。三个部门虽然占有这样高的比例,苏联报刊和经济领导人仍经常抱怨这三个部门发展赶不上需求。

  苏联这种军事性的畸形的经济结构,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一贯执行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侧重发展国防工业的工业化方针。在投资分配上,过分集中于重工业部门。1918一1955年工业投资占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39%,其中甲类工业就占了34%,乙类只占5%;而农业只占全部投资的12.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利用这种经济结构,继续加强军事工业的发展。在1956一1978年的几个五年计划中,甲类工业的投资仍然保持古全部工业投资30.6%的高水平。1976一1978年仅机械制造业一个部门的投资即占全部工业投资近25%。农业投资增加了,比重上升为18.2%,但乙类工业投资比重仍停留在5%的低水平上。这种投资政策,使经济结构更适应其推行军事扩张的需要,因而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化。

  目前苏联已形成的经济结构有其一定的长处。首先在于这种结构为过去30年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提供了条件。由于甲类产品大部分用于自身消费(占80%以上)和用于军事,这使甲类工业部门经济周转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资源、资金、劳力允许的条件下,可使一些部 门迅速发展,并以较短时期赶上或缩小与最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例如:1950年苏联的发电量、石油、钢铁、水泥产量分别相当于美国的22%、14%、30%、26%,到1978年分别达到了50%、136%、120%、165%。

  这种结构的另一个长处是在必要时能够迅速地进行工业改组,组织起更为强大的军事装备的生产能力。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1945年苏联只有1,200万吨钢,1亏900万吨石油,38,000台机床的能力,却生产了坦克、自动火炮、装甲汽车3万多台,飞机近4万架,各种口径的炮近12万门,轻重机枪近45万支,步枪和自动步枪近500万支。

  据西方估计现在苏联每年生产3,500辆坦克,生产能力达35,000辆,军用飞机3,400架,生产能力达42,000架。舰艇20一36万吨,生产能力达40万吨。3Q一50架中远程轰炸机,150一200枚洲际导弹,6一8艘弹道导弹潜艇。一旦发动战争,将能组织起比现有能力大得多的军火装备生产能力。

  苏联经济结构还有一个长处,即重工业内部部门比较齐全,原料燃料自给率较大,因而比较易于调整采掘和加工,工业和能源之间的对比关系,保证经济的增长。以燃料动力和工业增长的对比关系为例,1950年燃料动力结构中,煤炭居第i位,产量(折合为标准燃材)占燃料工业的66.1%,石油占17.4%,天然气只占2.3%。_1951一1955年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煤炭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以后逐年下降,至1978年下降为0.3%;如果燃料动力以煤为主,则不能适应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五十年代末苏加速了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步伐,使能源结构大为改观。到1960年,石油在各种能源中的比重上升到28.9%,1970年其比重上升到第1位,1977年达到43.7%。天然气的比重也上升为23%。在这期间,苏联加速开发东部地区,这对改变能源结构,保证经济的增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苏联经济结构也有巨大的弱点,这就是经常性的比例失调,工农业以及工业内部结构有 许多不合理之处,造成长时期的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

  第一,苏联经济中采掘部门和原材料、燃料部门所占比重大,这成为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目前苏联初级原料开采占世界开采量的三分之一,燃料和能源生产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类部门占用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75年整个采掘工业产值占工业全部总产值的8%,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的9.8%,但固定基金占了全部工业固定基金的21.4%。燃料动力部门1976年占全部工业固定基金的近30%。根据苏联固定基金部门间平衡表的资料,石油开采工业,每1,000卢布的总产值,基金占用量达3,049.4卢布;在煤炭工业中,基金占用量达1,359.1卢布,而汽车工业中,这一指标仅为360.2卢布,石油加工工业为341.7卢布。

  由于苏联经济结构中固定基金密集部门比重大,加上近年来原材料、燃料开采条件恶化,开采费用不断增加,如1959一1978年石油成本提高46%,天然气提高1倍,铁矿石提高36%;尤其是由于富矿减少,需要选矿的矿石比重从1950年的37%,提高到1980年的86.6%,因而增产矿石的投资“八五”计划期间每吨为61卢布,“十五”计划时期达到102卢布,所有这些都成为经济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1961一1975年整个社会的基金产值率下降了23%,1971一1977年又下降了13%。经济效率低下也反映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慢于基金装备率的增长。1961一1970年基金装备率增长了8.2%,社会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6.1%,1971一1977年前者增长了7.1%,后者仅增长了4.2%。

  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效率低下也反映在苏联进出口结构上,1978年仅燃料和电力出口比重就占出口总额的35.6%,而进口比重最大的则是机器设备等产品,1978年占进口总额的42%。

  第二,由于苏联经济结构中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大大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部经济的增长。农业每逢歉收,轻工业和食品工 业就停滞或下降。1972年和1974年都是农业歉收年,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从上一年的8.3%和8.9%,下降为4.8%和5.4%。

  机械制造业由于很大部分为军事生产服务,为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设备很少。1970年为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提供的设备只占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全部产值的0.9%,1975年只达到0.8%。为农业提供的机器设备1970年只占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产值的2.4%,1975年只古2.5%。由于农业和轻工业的相对落后,苏联居民的个人收入和社会消费基金虽然有所增长,但消费品的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每年要进口大量消费品应付困难。仅1977年苏联进口商品结构中,食品和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即.占全部进口总额的36.3%。勃列日涅夫虽然企图以重工业部门多余的生产能力生产消费品来解决畸形经济结构带来的困难,但这些部门多数是生产耐用消费品,工业产值较高,在乙类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1978年占乙类工业总产值的28.2%,所以这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满足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问题。

  第三,经济结构所造成的低效能也反映在社会物质资源极大的浪费上。这种浪费主要是由工业内部投资结构,原材料生产结构,设备以及工艺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由于投资用来发展的原材料工业多是传统的材料,如钢铁工业等部门。而投资于发展新型结构材料部门不够。因此,用材消耗大,浪费多。例如,冶金工业生产粗钢比重较大,而精轧钢材比重小。苏联钢对成材之比为1.44比1,而日本为1.16比1。如苏达到日本成材水平,每年可节约3,000万吨钢。1976年苏生产的型材比美国少四分之三,生产的板材多是厚的和中厚的。合金钢增长也缓慢。苏生产代替钢的塑料也很少,1975年平均每吨钢只有24公斤;而发达国家1970年已达55一70公斤,每吨塑料可代替4一5吨钢。

  苏联切削设备多于锻压设备,切削工艺多于冲压和精密铸造。1978年苏生产的冲压设备只占全部金属加工设备的18.9%。因此,大量金属被切成碎屑,每年全部金属的28%(数量达几千万吨)成为废料。

  较大比例的落后工艺,也带来燃料消耗惊人的浪费。1976年苏每亿度电所消耗的标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的标准燃料比日本高140.3%,每吨铁所消耗的标准燃料比日本高164.6%。1976年仅在热能、电能、焦炭生产和石油加工中,就损失了4亿吨标准燃料,占全苏燃料消费量的30%。1976年苏联标准燃料消耗与国民收人之比为1吨标谁燃料比375美元。而美国这一指标为608美元,日本为1140美元。

三,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今后变化的趋势

  苏联国民经济结构能否改变和完善,取决于许多因素。就工业来说,苏联今后科学技术进步速度,扩军备战的水平,社会和个人消费的变化等都影响工业各部的比例关系。在过去的15一20年中,工业部门发展最快的是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化学和石油加工工业、电力工业。但这些部门与美国相应部门比较,都是差距比较大的部门。例如:1978年苏联的发电量只相当于美国的50%,化纤相当于美国的28%,合成树脂和塑料相当于美国的20%。

  从再生产条件看,电力是工业动力的基础,化学和石油化工是发展先进原材料的部门,机械制造业是以先进机器设备装备各部门的部门。苏联无论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还是进一 步发展军事实力着眼,这三个部门在八十年代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在下两个五年计划中都将给以最优先的增长。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普遍采用,这些部门的从业人员不会有更大的增长,但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占有更大的份额。

  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决定于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的进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以及农工一体化发展情况。如果苏联保持对农业较高的投资,农业装备程度将得到提高;畜牧业综合机械化如发展顺利,整个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 所提高。但是由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发展速度都高于农业,同时原属于农业的农产品运输和初加工的一部分转入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从业人员和总产值所占的份额都将进一步下降。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中的从业人员转向其他部门,将引起居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逐渐流人城市、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城市的住房,公用设施,服务行业也要相应的增加。但是由于苏联整个经济结构不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谋利益的经济结构,而是服务于发展军事工业,推行霸权主义的经济结构,因此,社会服务部门将不会有 巨大的发展。

  苏联的运输业在经济结构中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铁路运输近几年来由于过于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率。最近几个五年计划苏联对铁路运输的投资很少,只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2.6%。随着苏联原材料和能源产地的东移,运输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在今后10一15年中运输业将有较大的增长,修建“贝阿”铁路就是这一措施的开端。

  苏联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的保证上。苏自己承认“廉价能源的时代已经结束”,能源“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短缺”。今后苏联将在能源政策上作重大改变,总的方向是提高天然气和煤的产量,增加原子能发电能力。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 蕴藏量,煤的藏量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产量1979年达4,070亿立方米,过去的10年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着;根据这个速度,到1990年,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相当于石油。

  由于煤炭的开采和运输条件限制,在近年内以煤代替石油和天然气是作不到的。苏计划露天开采廉价煤,就地发电,以高压输电线输往消费地区。苏还制订了一个发展原子能电站的计划,从1980年起欧洲部分电力生产增长额都要靠原子能电站提供。目前正在设计建造的原子能电站总功率达2,500万千瓦以上。因此,可以预计苏联能源结构中的天然气、原子能发电、煤炭和水力发电的比重将上升。而天然气和原子能发电的比重上升得可能更要快些。

  在苏联经济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工农业两大部门,以及工业中的甲乙两类的比例。在可预见的将来,苏联的经济战略、技术政策、投资方向,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苏联军事扩张和全球争霸的野心越来越大,它的军事实力决不满足于对美国的均势,而是要夺取优势。因此,甲类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苏联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将继续沿着原有的趋势加强。经济结构的军事化和畸形化及其弱点可能变得更为 突出。经济结构的局部完善是可能的。例如:重工业或轻工业内部调整得更加合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设想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变得更为合理,改变其固有特征是不可能的。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研究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