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街坊一群人和一本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老宅房价多少钱一平 一个街坊一群人和一本书

一个街坊一群人和一本书

2024-06-29 00: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2号街坊老宅一角。

查氏老宅成地标。

本报记者 叶永春

实习生 徐璟杰

早上8点许,雷打不动,会出现在家门口生煤炉的,必然是老丁;8点半,已有大老远赶来的老苏州在等着开门的,必然是骆、顾两位师傅开的美发店;午后,几人闲坐,或咖啡或茶,看街角人往来,话四季变迁的,必然是查氏老宅……走进姑苏区32号街坊,满眼所见是一幅姑苏市井图。这回,有人将这幅图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汇集成了一本书。

日常

周三早晨8点半,姑苏区瓣莲巷,一间小小的店面前,姚阿姨早早地就在等着了。她是一大早从葑门赶来的,只为找顾师傅烫个头发。每周三找顾师傅烫一烫头发,是她20多年来的老习惯了。

顾师傅大名顾铭华,同骆卫忠合开的美发店,持续经营了20多年。更早的时候,他们俩在国营理发店从学徒做到出师,还获得过“职称”,后理发店改制,他们依然干着老本行。吸引老苏州们老远赶来的,是这家店里的老苏州味道——如今看来旧式的美发工具、化妆品,当年就是新潮。而最令老苏州们念念不忘的,还是两位师傅的老手艺。

“有位老顾客搬到苏州工业园区去住了,行动不方便,还定期坐着轮椅让他的孩子推过来,就为了理个发。”在骆卫忠看来,老苏州们对他和顾铭华开的这家理发店的偏爱里,还藏着怀旧情结。

于是,怀旧的人在小小的美发店里相聚,洗头的、剪发的、烫发的,以及尚未轮到还坐在长椅上的,都不着急,彼此间聊一聊家常,共同演绎着这家小美发店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浓缩在403米长的瓣莲巷内。实际上,在405米长的庙堂巷,不到400米长的富郎中巷,以及500多米长的剪金桥巷,乃至整个32号街坊,不妨任意推开一扇门,门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相同气息的日常。

这种日常,还吸引着已经搬离的人们,陆续回来看一看。因而,在剪金桥巷查氏老宅,“常回家看看”,成了各奔东西的老邻居们时不时举办的聚会活动。

对很多老街坊而言,这样的日常,串起了他们的人生。

口述

“常回家看看”聚会活动的发起人查嘉麟,如今不仅是老邻居们常回家看看时要打个招呼的人,还是不少外来游客慕名拜访的“网红”。查家从清同治年间迁居苏州,在剪金桥巷已延续六代,如今查氏老宅,已是32号街坊的地标建筑,门口挂着简介牌,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还可听到语音讲解查氏老宅的往事。

对查家与32号街坊的关系,查嘉麟还有口述版。在他的印象中,从前的剪金桥巷,比较有名的是柴业和壅业,剪金桥巷沿学士河的人家,大多以这两个行当为生。而查家迁居苏州后,买下了现庙堂巷口的房子,后来又从庙堂巷扩大到盛家浜,房产连着有三块。老宅的朝向,由西向东,依次是花厅(书房)、大厅和轿厅。老宅北侧富郎中巷西口,原来都是“七子山顾”顾允若的房子,而顾允若房子对面的老宅,祖上是东山过来的大户人家。

瓣莲巷的陈龙则记得,瓣莲巷里有户严家老宅,家里是在上海开钱庄的,老宅里原有三个天井,铺地是洋灰,雕刻有蝙蝠和花卉,非常精美。而他家金砖下面是隔空的,人走在上面,会有回响,后来宅院大改,只剩最后一进,难见原貌了。巷子里的另一户石家,同样是在上海开钱庄的,后来石家房屋被征用,陆续更换住户,还发生了不少故事。

西支家巷原户主阮美云的回忆堪称惊心。她听上一辈的老人说,她所住的老宅原是无锡荣家的房屋。抗战期间,房屋还遭到了日军飞机轰炸,如今只留下西侧的房屋是原来荣家的,其余为后期建造。不过这段记忆她并不是特别清晰,加上老一辈相继离世,所述内容她已无法确认了。

书写

记忆中难以确认的信息,在历史资料中获得了证实。从去年起,《道前风雅——32号街坊的人文历史》编委成员徐欣晔入驻32号街坊,开始了对街坊长达8个月的走访。其中有近2个月的时间,他在翻阅旧报纸及古籍史料,只为将老街坊们的口述史同当年的文字记录相对照。

32号街坊,由剪金桥巷、养育巷、干将西路、道前街四条道路框出的一片民居街坊,多存古宅。街坊中分布横向六条巷子,东、西支家巷,瓣莲巷,庙堂巷,盛家浜,富郎中巷以及南北向的游马坡巷、余天灯巷、小粉弄、郎中里,西侧与剪金桥巷交会串联,东侧接养育巷。街坊中多存名人宅邸、私园等,如庙堂巷22号,为最近刚开放的畅园。此园传为清代王姓道台的园子,1918年为律师潘承锷所购,是两进的小园林,闹中取静,园内池边有株白皮松,据说是曾经看护这个园子的一位园丁所植,如今已亭亭如盖,而那位园丁尚健在——这是一段人与树对畅园共同的记忆。

再次来到32号街坊,徐欣晔记忆犹新,每走一步都有故事,时光在他的深情讲述中似乎穿越到了百年前。“小粉弄,之前这里有条小河浜,河道从北侧的盛家浜拐过来,小粉就是鸡头米,学名芡实,民国时填没河浜……这里是庙堂巷16号,有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份房产档案和地籍图为证,户主都是杨必,而杨必就是杨绛的妹妹……这里是瓣莲巷恒德堂李宅,原来西侧的花园也是李家的,边门开在剪金桥巷,另有一块界碑,上世纪80年代墙倒了,花园成了一个公共空间……这里是曹沧洲祠(实为曹氏行医处)东侧,现在已是一块草坪,以前这里紧挨着曹家是个庵堂……”

街坊、遗存、轶事、望族以及传说,关于一个街坊、一群人的可说而未能说完的事,由《道前风雅——32号街坊的人文历史》记录了下来,尚未被记录的故事,显然还有很多,正等待着被挖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