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苏州古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吴门桥派出所所长是谁 大运河上的苏州古桥

大运河上的苏州古桥

2024-06-27 0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明代杨循吉《吴邑志》中写道:“《春秋传》称‘吴城邗沟,通江淮’,盖吴王夫差北伐齐时所开,出师由此河以通江北也。”,据说,这是大运河江南段的雏形,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工程最大、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河道总长1011公里,沿线8个省市、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被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样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则是镶嵌在大运河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水天堂,水域占总面积42.5%。大运河苏州段贯穿了作为大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城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

水是苏州的生命之脉,而桥是水乡泽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白居易曾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形容苏州的水与桥。苏州现有城区运河故道、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水道等15处运河水工遗存,其中上津桥、下津桥、吴门桥、灭渡桥、宝带桥、以及吴江的安民桥、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德桥等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中,宝带桥作为苏州7个遗产点之一还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申遗名录。

01

宝带桥

宝带桥(老照片)

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宝带桥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横跨澹台湖及大运河交汇处,是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的一座多孔古石桥,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16~819)。

隋唐时候的大运河被称为“漕运河”,以运送漕粮为主要目的。苏州为唐代“十大雄州”之一,是贡税重地,运河澹台湖一带是苏杭水上交通必经之路,为保证漕运顺畅、加快漕粮赋税北上,亟需广驳纤道。据载,唐代苏州刺史王仲舒带头捐出自己腰佩玉石宝带来发动集资,并亲自主持建桥及纤道,为纪念此事取名宝带桥。一说此桥因形似宝带而得名。

宝带桥 (网络图片)

宝带桥历经六次重修,今桥沿袭明代正统年间重建的形制与规模,桥长317米,面宽4.1米,共有53孔,桥孔之多为国内古桥之首。桥体联拱低平,更为稳固,桥面高低起伏,富于变化。拱中央三个大孔,船只由此通过。桥身平坦宽阔,便于挽舟拉纤和行人过往。桥堍两端还有石狮、石塔、石亭。整座桥气势雄伟,似苍龙浮水,如长虹卧波,与宽阔的运河水面相得益彰。明代诗人王宠诗云:“春水桃花色,星桥宝带名。鲸吞三岛动,虹卧五湖平。”

上世纪80年代,运河改道工程将河道北移近百米,宝带桥不再承担水上交通功能。但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运河的历史,成为大运河上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02

吴门桥

从盘门城楼俯视水关桥、吴门桥(网络图片)

同样,地处古城西南隅的吴门桥也是运河上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它位于春秋古城门盘门的城楼南侧,为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始建于北宋时期。现桥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 ,由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桥身长过66米 ,拱高近10米,拱券跨径16米,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吴门桥外形古朴典雅,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桥体用金山石砌成,两端接以整块铺设的长条石步阶。站在桥上看风景,但见运河水流潆洄,河岸两边风光旖旎。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政府外交使团马戛尔尼一行沿大运河途经苏州,对吴门桥印象尤为深刻,还专门为此桥作了一幅绘画。

吴门桥——苏州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

(馆藏图片)

吴门桥曾承担着进出苏城的重要水运工作,来往船只频繁,难免引起碰撞,导致航运堵塞。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运河苏州段整治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此工程全长9.3公里,西起横塘大庆桥,穿过横塘市河,经新郭、龙桥,至宝带桥。这次整治解决了大运河苏州段的水运压力,增强了运河的运输能力。但盘门、胥门、阊门一带因水运带来的商贸繁荣亦受到了影响。

03

枫桥

枫桥(老照片)

苏州历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画家徐扬的宫廷画长卷《姑苏繁华图》里就突出描绘了这两处的景致。自隋唐以来,阊门外的枫桥就是江南漕运的枢纽站。漕粮在枫桥汇集,船队编组后,浩浩荡荡沿大运河北上。大运河从枫桥向东流转汇于阊门,十里河岸都是商铺酒肆。

20世纪50年代初的枫桥和铁岭关

(馆藏图片)

唐代学者陆广微所撰《吴地记》中记载:“吴门三百九十桥,枫桥其最著者。”枫桥位于苏州西郊寒山寺旁,跨越在运河之上,是一座月牙形的单拱石桥,原名封桥,因这里旧时设有粮卡,每到晚上就封锁河道,禁止别船通行,由此得名。自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枫桥声名远扬,遂改为今名。其始建年代已难考定,后世多次重修又毁于兵燹。今桥为同治六年(1867)重建,长近40米,宽近6米,跨度10 米,为花岗石单孔石桥,两侧桥柱镌刻着劝人为善的诗句。苏州民谚中有“枫桥塘上听米价”“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等说辞。可见枫桥在百姓生活中曾经的重要地位。

04

万年桥

改建前的万年桥(馆藏图片)

明清时运河改道,沿胥江形成了繁华的枣市街商市,南北舟楫云集于此,成为米粮丝绸各种物产的集散港。胥门的万年桥也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有诗云:“湛湛胥江贾舶聚,万年桥上万人行。”

明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苏州府志》中,就提及胥江上有座万年桥。据说此桥十分宏伟,桥栏雕刻精美,琢以各种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仅石狮就有百余只。到了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为应家乡江西分宜百姓将清源古渡浮桥改建石桥的诉求,亲赴江浙考察桥型采购石料,到了苏州见到此桥赞口不绝。当时苏州官府为了奉承严嵩,便拆除此桥,将石料献给严嵩。于是严嵩在分宜也建了座万年桥,还撰写了篇《分宜县万年桥记》。而苏州胥门自此以后二百余年无桥。

大运河万年桥段临水民居 (馆藏图片)

直至清乾隆五年(1740),由苏州知府汪德馨主持集资重建一座三孔型石桥,桥堍立一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日本侵华期间,日军为方便自己车辆进出胥门,便将万年桥的石阶和牌坊拆去。1944年,日军货车驶过桥面,不堪重负的万年桥轰然坍塌。建国以后,万年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上世纪70年代在万年桥北侧新建一座94米长的五孔钢筋混凝桥,取名红旗桥,即现在的姑胥桥,从此取代了万年桥成为胥江上主要通道。2004年万年桥再次重建,又改为三孔石拱桥。虽几经波折,“万年”之名,仍寄托了人们长长久久的美好寓意。

古桥如同遗珠散落长河,虽然它们只是大运河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侧影,但也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运河两岸多少过往的历史,记录着岁月的繁华盛景和沧桑变化。它们是守住了历史记忆、记载下了乡愁的活档案。

精彩评论也是优质内容,快写下你的感想吧。

获点赞最多的前三名评论,可以获得“过眼烟云——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丛书之《过云楼书画录再笔》。

精彩内容,别忘了点“在看”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