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开启2022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州古建筑设计师 苏州古城“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开启2022版

苏州古城“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开启2022版

2024-07-11 1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月9日。姑苏区怡园历史街区,过云楼的天井里,蜡梅盛放,玉兰绽新。一群特殊的客人停留在过云楼的正门旁,在一段仅两三百字的简介前驻足。透过历史的缝隙,他们将用审慎的眼光为苏州古城的保护打分。——这一天,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议举行。20多位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为苏州古城“会诊把脉”。

  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认为,苏州古城保护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也因此更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更新改造,人们的生活要改善,居住的品质要提高,基础设施要更加现代化。需要去做的不仅是传承还有创新。比如以前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如何对它们进行创新合理的改造,就需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方案。再如苏州恢复和重建了很多园林,不仅改善了整个城市的景观,也是城市文化的发展与新生。

  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40年来,苏州不断升级更新“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的概念,在把握好古城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平衡点的同时,让一个“活的古城”既有诗意又充满烟火气。

  规划先行打造“苏州经验”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实践在全国起步最早。”据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就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并且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今,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其中的核心。1986年6月,苏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的同意批复。这么多年来,苏州先后编制了多轮城市总体规划,历版规划中,古城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古城保护与更新始终是苏州城市建设的首要内容。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率先在规划中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在近40年建设发展过程中,苏州的古城保护始终坚持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形成了国内最系统、最完备的保护规划体系。

  此外,苏州还汇集多方智慧,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了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古城地下空间深化提升研究工作营、古城更新政策与路径研究工作营等工作,借助专家团队和设计团队的力量,打造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工程。

  2019年起,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筑学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并由苏州市资源规划局组织承办了“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邀请两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业界顶尖专家团队齐聚苏州,共同研讨古城复兴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在2020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上,工作营的设计成果还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立足于古城“微更新”“微改造”理念,在2021年第三届工作营中,设计团队设计的两个地块——苏州原工艺品公司旧址以及海红坊潘宅,都通过高水平设计和产业植入,将项目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苏州特色的综合性城市更新样板。这其中既有苏州“文人造园”传统的新时代传承,也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让历史与现代交融,更有国际国内古城保护理念的交流与争鸣。

  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3年来,苏州坚持不懈发挥工作营平台作用,在建筑设计、项目落地、活化利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苏州本土文化元素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塑造平江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全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提供示范。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史。作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中国首个加入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的城市,姑苏古城也是全国唯一的在原址上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跨度超2500年。著名的苏州籍学者顾颉刚有言“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姑苏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代苏州《平江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姑苏城历史城区内划定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26处保护地段以及221处历史建筑,基本保持了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而在阮仪三眼里,苏州古城保护规划做得最好的一点便是历届政府都把总体规划铭记在心,并且对于专家提出的专业性意见,积极听取并落实到位。同时,在古城保护更新进程中,各路建设者们认真细致的态度也令人印象深刻。“苏州的城市建设者们冷静、细心、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他们就像做‘双面绣’一样精细,这也是苏州对于古城保护的一项重要财富。”

  在未来的工作上,阮仪三认为,除了需要资金支持以外,还需要对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以及历史传统进行更加潜心研究,并逐步发扬光大,继承好“双面绣”精神,使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

  以点带面侧重“渐进更新”

  “先研究试点、再总结经验并分阶段逐步推广。”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苏州探索渐进式更新范式的理念。一直以来,苏州都十分重视古城整体保护,保护对象也在不断丰富,多个方面的专家已联手对姑苏区内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全方位普查工作,并建立了保护对象名录以及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在保护方式上,则注重“以点带面”。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古城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方针指导下,在古城容量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将古城区科学划分为54个大小不等的街坊,分街坊进行整体保护和更新。

  据介绍,各街区的保护规划可以凸显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特色,有效落实名城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支撑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永续发展。从古建老宅修复到观前、盘门、桃花坞等历史街道、历史片区的风貌整治;从山塘、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再到街坊整体改造,均为分阶段、逐步推进,从而避免了大规模快速推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条平江路,半个姑苏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姑苏城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文化载体。其保护更新活化的过程,前后历经十多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对建筑、桥梁等一系列物质遗产进行分类保护,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又重点进行了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空间环境整治,还维护了原有社会结构,激活并传承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山塘历史街区也是渐进式活态保护的典型。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全长3600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修筑,已近1200年历史,至今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山塘历史街区共进行了四期分段修复,从风貌整治到街区空间节点设计,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更好地展现了姑苏山塘市井生活以及文化底蕴。山塘街的保护原则严格遵循 了“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和“分级分类保护”,并且一直在“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保护性修复。

  以用促保催化“古城苏醒”

  如今姑苏古城中,独具特色、成功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正越来越多,它们既为人们提供了追忆历史、感受生活的空间,也为古城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介绍,苏州古城内古建老宅众多,为了更好地修复保护并活化利用,苏州此前发布了《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吸引社会力量出资出力,让老宅焕发新生。

  老宅活化利用,潘祖荫故居当属范本。西接临顿路、东连平江历史古街的一条安静小巷深处——南石子街5-10号,即是潘祖荫故居,由苏州文旅集团古建公司负责项目整体修缮利用。项目一、二期打造了集旅游文化功能为一体的苏州文旅花间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为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兼具主题书店、古建保护文化交流、收藏展示、会议活动功能。四期为苏州历史古建筑遗产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及书店配套工作间,用于苏州古建筑修复及保护研究及展示。

  “苏州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来做建筑遗产的保护,是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也是引领未来苏州古城保护、江南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提到这座古宅如今活化利用的成果,苏州文旅集团古建公司主要负责人如是表示。

  除了一大批老宅子的活化利用以外,还有一些项目的引入,则盘活了非民居空间。位于十梓街苏州大学西门外的博习医院,是1883年美国人创办的一所西医医院。目前,项目打造了省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植入以教育和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在博习医院旧址开设的HUB1884众创空间大本营,是集创业、生活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一站式孵化服务。在众创空间内,有一批来自科技、教育、互联网、金融、文化传媒等领域的精英,既是助力创业团队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同时将这座苏州古建筑提升为国内一流的年轻人创业平台。

  古城“活”起来,还体现在各色创意里。随着近年来网红打卡点的不断推出 ,苏州以“水韵江南,风雅姑苏”为主题发布了“宝藏姑苏”网红打卡地图。该图推荐了江南小剧场、网红咖啡店、活力夜生活等高品质文旅打卡点80多处,还提供了主要景点、轨道交通等公共旅游服务信息,深受旅游者以及“新苏州人”的喜爱。

  苏州在历史老建筑活化利用方面佳绩频出,让古建筑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活化出新“故事”,成为彰显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如今,古城建筑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苏醒”,带人领略古今融合之美。

摘自2022年3月3日《苏州日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