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与饥荒》:环境史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花园口决堤事件真相揭秘 《洪水与饥荒》:环境史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

《洪水与饥荒》:环境史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

2024-07-15 19: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洪水与饥荒》:[美] 穆盛博 著/ 亓民帅 林炫羽 译/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 2021-1 /

文/云海

1.“以水为兵”

河南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又称中原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20世纪初,平汉和陇海铁路纵横贯穿河南,并在郑州交错,让河南拥有了更大的军事重要性,使得河南成为抗日战争期间激烈的战场。1938年初,已消灭了中央军、占领了南京的日军,开始进犯河南徐州,并计划向西进攻郑州,然后利用铁路枢纽,从郑州沿平汉铁路向南进攻国民政府临时首都武汉。

为了给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争取时间,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毁坏黄河南岸大堤,企图“以水为兵”,减缓日军西进的攻势。最终国民党军队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凿出决口,随后花园口涌出的洪水横扫河南东部地区,加上夏季的暴雨,让日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陷入泥泞,进而使日军直到1938年10月才攻陷武汉。决堤同时也造成了河南和附近几省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这就是抗战期间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

美国颇负盛名的中国史专家MicahS.Muscolino(穆盛博)在《洪水与饥荒》(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一书中,讲述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该书从战争生态学的角度,对1938年花园口决堤及其后续事件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

2.花园口决堤的生态后果

“以水为兵”的计策延缓了日军的攻击,但穆盛博指出,该计策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其实得不偿失,黄河的战略改道在动荡的战争时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据战后调查估计,这场洪水造成河南东部32%的耕地、45%的村庄被淹,河南、安徽、江苏80多万人死亡,近400万人口沦为难民,黄河还沉淀了约1亿吨淤泥。战争期间的洪水导致黄泛区的人工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此后,中日双方都致力于将水利管理军事化,动员了当地大量劳动力和资源,修建黄泛区的水利工程,试图通过操纵黄河流向,把洪水挡在自己的控制区之外,并将其引向对手。但是,中日军队草草修建的堤坝无力控制黄河,1938年至1945年,黄河大堤在河南多处地方数度决口,“失控”的黄河持续改道,给河南及附近省份带来灾难,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

事实证明,想要有效地操纵黄河为军事战略目的服务注定是徒劳的。军事系统耗尽了地方的能量,使得地方无法从战争诱发的灾害中得到恢复。双方为了战争和控制水道而抽调人力物力,使得原本就稀少的资源更加无法用于修复农业生态系统,这导致了黄泛区的生态灾难。

3.战争、洪水与饥荒

在书中后续的六章内容中,穆盛博还讨论了军事活动对能量的榨取与河南饥荒的形成,两次难民浪潮及其对迁入地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日军事战略导致的生态结果差异,难民返回与黄泛区重建等问题。

第二章至第五章考察了黄泛区难民在战争引发的生态灾难下的生存策略,并解释了导致河南饥荒发生的战争生态因素。灾后许多豫东的灾民靠开采和贩卖供取暖做饭的生物燃料谋生,从而加剧了河南和华北地区的资源短缺,部分难民则通过穿越前线走私货物获得了新的生计。还有成千上万的河南灾民流入陕西黄龙山地区,在国民政府安置和动员下开发荒地,却付出了牺牲树木和其他自然植被的代价,并侵犯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对于1942-1943年河南发生饥荒原因,作者引入战争的生态过程作为变量。国民党军队摧毁黄河大堤的战略破坏了水利基础设施,加上1941-1942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和蝗灾的影响,使粮食产量锐减。然而,军队对于粮食的消费却有增无减,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线地区,河南不得不为军事活动供应大量的能量和资源,最终导致了饥荒的发生。而饥荒为“军事寄生”的华北国民党军队的最终垮台埋下了伏笔。

书中最后两章还讲述了战后河南黄泛区的重建。1946-1947年,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助下,花园口的堵口工作得以完成,黄河回归故道,洪水从大部分泛区消退,加速了农业生态恢复,大批难民返回了河南的黄泛区,使得重建破碎的环境基础设施成为可能。最终,在人类的劳动和投资下,河南泛区的农业产量在1952年恢复到了战前(1937年)的水平。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云海书评”,欢迎订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