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芒种节气的主要特点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2024-04-05 14: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

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

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每年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每年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每年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带是如何造成的。为此,我们要从梅雨期间高、低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气过程。

梅雨期的地面形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当它进入中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不会在一个地区停滞下来。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特别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气南下。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争雄,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这条雨带的影响,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这条雨带在短时间里也往往有比较小的南北摆动。当冷空气加强时,它稍微南移;当暖空气加强时,它又重新北抬。当这条狭窄的雨带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摆动时,雨带附近的地区就会出现时晴时雨的天气。在这条雨带上,还不时有一个个降雨强度比较大的中心出现。在降雨中心经过的地区,常常会出现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实际上,这条降雨带也就是冷暖空气前锋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气象广播中通常说的"锋面"的产物。不过,这种锋面与一般的锋面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这种锋面特别稳定。它不仅不象"冷锋"、"暖锋"那样有明显的移动,而且与一般的"静止锋"也不同。通常,"静止锋"在一个地区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则三、四天。但是,梅雨锋在长江流域活动的时期,却正是东亚广大地区大气运动发生两次跳跃性变化之间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冷暖空气长时间相遇在长江中下游,并且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处于拉锯状态。致使这条锋面及其降雨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特别稳定,从而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了持续的阴雨天气;第二,梅雨锋的南北两侧冷暖空气性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空气的湿度上,即南边来自海洋上的空气湿度较大,与北边的干冷空气迥然不同。而锋面两侧空气在温度方面的差异,要比其他季节的锋面小得多,冷空气过境之后,没有明显的降温;第三,它的降雨区在南北方向上很狭窄,不象冬春季节的锋面那样有十分宽广的雨区。但其降水强度,却要比别的季节强烈得多。由于这些特点是梅雨期间所特有的,因此,气象界把这条锋面称为"梅雨锋"。

古诗词中的我国四种地方性气候浅析

古诗词中的我国四种地方性气候浅析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 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专业从事高考地理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 邮编054001.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由于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年中在特定时段总会出现某种特定的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气候,这些特定的天气过程在古诗文中也能觅到其踪影。 一、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家家雨”极言梅雨时节雨水之多。 在我国,每年初夏的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梅雨,其范围北至淮河,南至衡阳、福州一线,西至云贵高原东缘、三峡以东的广大地区。 梅雨天气是江淮地区所特有的,它的出现和大范围的雨带南北移动密切相关,梅雨天气就是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所致。初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渐加强,暖湿气体从海上进入大陆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一条长条形雨带,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后,冷暖空气势力相当,相互对峙,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即江南地区初夏时节的梅雨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阴雨连绵,相对湿度大,风力较小,日照时间短。人们普遍感觉潮闷,物品易发霉,故又称“霉雨”。触景生情,往往唤起不少文人雅士的无尽愁思。“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成为传诵佳句。 正常梅雨期平均为30天,约从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但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梅雨来去时间、雨期和降水量都会出现反常情况。有些年份梅雨早来晚去,雨期过长,降水过多,称为“丰梅”。如宋代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 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该诗真实的反映了“丰梅”对农民下田劳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些年份,梅雨晚来早去,雨期过短,降水过少,梅雨不明显,,甚至形不成梅雨,称为“少梅”或“空梅”。这种现象在古诗词中也有体现,如:宋代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改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中的梅雨时节“日日晴”就是典型的“空梅”现象。梅雨时节多阴雨连绵天气,诗人能够遇上“日日晴”的好天气,肯定心情舒畅,于是可以“小溪泛尽却山行”。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华西秋雨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是指大巴山脉,泛指巴蜀之地。“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巴蜀秋雨量大,积水涨满了塘池。 进入9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少雨期,可长江上游周围的地区,如四川、重庆一带,却细雨霏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秋雨”。每年的9月份来自南海和印度洋上的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

中国特殊天气

华南准静止锋: 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 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贵州高原“天无三日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天山准静止锋 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梅雨: 我国雨带受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五月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加强,使锋面雨带推进到华南沿海;六月份,副高北抬至南部沿海,锋面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可是,北方的大陆气团还有一定势力影响雨带继续向北推进,使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时间较长,形成较长时间的降水,谓之梅雨。 伏旱: 七月,副高加强并西伸北进控制江淮地区,北方的大陆气团减弱,锋面雨带继续向北推进到华北和东北,而江淮七八月因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而形成伏旱。 台风: 是西北太平洋的热带(不含赤道海区)、副热带海区形成的低压,形成气旋;后气旋加强,形在台风。 沙尘暴: 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沙尘暴形成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年24个节气顺序 一、24个节气的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先后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 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三、依次介绍每种节气 1、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1] [17] [32-33]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

黄梅时节雨纷纷的原理

【文章标题】解析黄梅时节家家雨 【文章缩略图】 【知识结构】 “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江南水水乡特有的风光,代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江淮地区5-6月份连续阴雨的现象。 这种现象与地理中的锋面系统密切相关,我们从锋面雨角度来解析为何偏偏是黄梅时节呢?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通俗的讲,就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主要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准静止锋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时,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在这期间,冷暖气团同样是互相斗争着,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使锋面来回摆动。我国主要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和天山准静止锋。

无论是冷、暖锋还是准静止锋大都会形成降雨天气,这种雨隶属于锋面雨,是降水四大类型之一。清明雨就是属于锋面雨。 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称锋面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所以又把锋面雨称为气旋雨。锋面有系统性的云系,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云都能产生降水的。 锋面雨主要产生在雨层云中,在锋面云系中雨层云最厚,又是一种冷暖空气交接而成的混合云,其上部为冰晶,下部为水滴,中部常常冰水共存,能很快引起冲并作用,因为云的厚度大,云滴在冲并过程中经过的路程长,有利于云滴增大,雨层云的底部离地面近,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易被蒸发,很有利于形成降水。雨层越厚,云底距离地面越近,降水就越强。

所以,冬去春来,温暖潮湿的东南季风转强,与干冷的冬季风交汇,形成降雨带,由于双方交锋有反复僵持,所以,雨带也忽南忽北,在某地区徘徊,逐渐向北方移动,从岭南到江淮一带,再到华北、东北。江淮一代的梅雨就是这样形成的。刚好此时又是梅子成熟时节,所以又叫“梅雨”。 【练一练】 江淮准静止锋与昆明准静止锋比较() A.形成原因相同 B.天气特点相同 C.冷暖气团的源地相同 D.形成的天气特点持续时间长短相同 【答案】 B 【解析】无论是江淮准静止锋还是昆明准静止锋都会形成连续的阴雨天气。

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现就古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一下,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 一、讲大气现象 1、大气逆辐射。 (1)大气逆辐射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2)大气逆辐射弱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3、垂直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黄梅时节家家雨的下

黄梅时节家家雨的下 黄梅时节家家雨的下一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的下一句是:青草池塘处处蛙。 原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意思是: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这句话出自赵师秀的《约客》,原文如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词注释】 (1)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 (2)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3)处处蛙:到处是蛙声。 (4)有约:即为邀约友人。 (5)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诗词翻译】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诗词赏析】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翻令诗意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优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作者简介】 赵师秀,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诗派”一代诗风。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晚年宦游,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逝于临安,葬于西湖。

初夏江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初夏江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初夏江村 明代:高启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译文: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身着轻装足踏轻软的鞋漫步在江沙,柳树后面隐藏而不显露处有几户人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野鸭在江水上戏水,莲叶微微晃动,微风轻轻吹过,燕子拂过桐花飞翔。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村边渡口恰好横卧着一艘打渔的船,树林外面时常听到缫丝和纺纱的声音。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此时恰逢黄梅时节到来,一场雨后,归来的路上处处有清脆的蛙鸣声。 注释: 轻衣软履(lǚ)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轻衣:轻便的衣装,此处指夏日的装束。软履:轻软的鞋。暗:隐藏而不显露。 水满乳凫(fú)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定:定准,一定。乳凫:初生的水鸟,也指水鸭。疏:稀疏。 渡头正见横渔艇(tǐng),林外时闻响纬车。 渡头:渡口。纬车:缫丝的纺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黄梅时节:指梅子黄熟的时候,这时天气多雨,故有黄梅雨季之称。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生动细腻、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色调明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水乡初夏风光图,读来不觉令人欣然向往之至。 首联“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写江边的人穿着轻便的衣装和轻软的鞋子,在江边沙滩上漫步,发现前面树木葱茏、竹树环合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定会住着几户人家。 颔联“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一句写水中,一句写岸上,乳凫翻动莲叶,飞燕穿拂桐花,写得细腻生动、真切自然,极富于美感,一下便把人们带进了初夏的江南水乡。 颈联“渡头正是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两句诗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诗人将诲笔由近景的描写转为远景的绘制。远处的渡口横着打渔的船,使人想到渔家生活的情趣;树林之外不时传来缫丝车响,又令人想到今年蚕丝丰收的情景。因此,这里已不是一般的'写景了,在写景中,可以让人想见江南水乡人民安居乐业、勤奋劳作的生活情景。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这是诗的尾联,交代了此时的季节正是“黄梅时节近”,点出题目中的“初夏”,而“雨余归路有鸣蛙”,又点明了这是“江村”,诗末点题,更见情趣盎然。一个“归路”,又使得诗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诗一开头交代“轻衣软履步江沙”,到此点明“归路”,前后呼应得自然,至此诗篇结束,可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极其成功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黄梅时节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二是自始至终流露着诗人热爱乡村的思想情感,但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借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渗透出来。三是注意章法和描写角度的变化,结构远近搭配,岸上水中错落,灵活而多变,而诗首尾的照应,也使诗的结构更显得严谨。 【初夏江村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芒种节气的天气情况怎样的

芒种节气的天气情况怎样的 芒种的天气情况 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贵)(指阴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 一般来说,在芒种后期,从我国的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诗句要属《千家诗》中,赵师秀《约客》一首最为著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根据《长江中下游气候》一书中有关入梅日期的统计:一般武汉是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得早几天。但降水日数很少的年份也出现过,气象学上把这段时期没有连续性降水的情况,称为空梅。梅雨之后是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期,如果空梅,这一地区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夏旱。 芒种期间,华南汛期虽说处在晚期,依然会有大暴雨。正常情况,一般先进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

区,入梅后如同华南一样,该地区的主汛期开始,时有暴雨发生,山区地区需要警惕局地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有城市排除积水、农田排涝和抢救遇难群众,都会列如应急预案之中。 历史上1954、1991和1998年,梅雨期间的暴雨都引发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今年5月发布的洪涝灾害统计,1998年因洪水死亡4150人,损失人民币2550亿元。当然这种情况的形成,一定是冷暖空气势力都较强,势均力敌所致。 另外,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养生要注意什么 1、饮食宜清淡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季的饮食宜清补。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

黄梅天气的谚语

黄梅天气的谚语 关于黄梅天气的谚语 导语: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梅雨天的谚语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 "腊月里多雪,水黄梅" "寒水枯,夏水枯"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 "春水铺,夏水枯"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 关于梅雨天的诗歌 以“梅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今载籍中寥若晨星。而对“梅雨”的文学记载,又绝大多数出自古典诗词,尤显中国古典诗词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这段时间里,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进入梅雨季节后,江南一带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一会儿阴雨绵绵,雨点飘洒着钻进雨伞,湿了行人的头发衣衫。一会儿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从变黑的天空倾泻下来,地上很快积成水洼,浸透了行人的鞋袜。即使不下雨的时候,也是让人闷热潮湿,身上热乎乎湿漉漉地特难受。怪不得,有人说,江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尘暴天一样令人讨厌。然而,梅雨季节的充沛雨水对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农业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时间段。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怀着一种褒贬喜怨的复杂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对待梅雨的`心态似乎远比今天的我们洒脱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一些诗词对梅雨更有了

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对黄梅天并不讨厌,反而以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欢迎它的到来。如: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蘋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宋·谢逸《千秋岁》)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雨细梅黄,去年双燕还归。多少繁红,尽随蝶舞莺飞。(宋·赵彦端《新荷叶》) 梅黄金重,雨细丝轻,园林雾烟如织。殿阁风微,帘外燕喧莺寂。(宋·无名氏《声声慢》) 被古代文人称为“贺梅子”的宋代词人贺铸,以他《青玉案·横塘路》中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享誉天下。且听,要问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烟似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绵绵不断的迷蒙细雨。贺铸的词连设三喻,是一种复合的景色。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飞动的絮。雨,是梅子黄熟时节下个不停的、如雾如烟的雨。不尽穷愁,惟见烟草、风絮、梅雨如雾,多美的意境!而这也正是梅雨的气候特征和美学意义。 梅雨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雨期长,雨量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柳宗元曾写过一首《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唐诗宋词的一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如: 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宋·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宋·戴复古《游张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宋·张九成《雨》) 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诗句中窥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梅子、酸梅。记得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又酸又涩,难以入口。现在梅子鲜食者少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们爱吃的话梅。有古诗曰:

芒种前后会下雨吗

芒种前后会下雨吗 芒种前后会下雨吗 芒种节气,在每年的6月初,这个时候正是一年的梅雨时节,因此雨量充沛。芒种节气,我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江南地区进入梅雨,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通常从大暑节气期间开始,我国北方地区才进入全年雨水最多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秦岭-淮河是南北方雨多雨少的交接,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急剧减少。 芒种雨水多吗 芒种时节,或许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期。在芒种这天过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吟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除了少数北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我国各地基本都会有降雨。 芒种之后江南地区进入什么季节 梅雨季节。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丙,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黄梅时节,是我国江南地区对每年芒种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的称呼,梅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因为在那个时候江南地区的梅子正值黄熟期,天气多绵绵阴雨,故又称作黄梅天、黄梅时节。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黄梅时节,人们要注意留心天气预报,当潮湿空气来袭时,记得紧闭家中窗户,不给窗外湿气潜入的机会。其中,防潮最重要时段是每天早晨和晚上,这两段时间的空气湿度比午间更高。 黄梅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防止病从口入。要注意把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此时湿气较重,人们可多吃些祛除湿气的食物。 黄梅时节天气潮湿,衣物被褥洗净后需要彻底晾晒后再入柜贮存。家具要及时清除表面灰尘,可适当放一些干燥剂来保持干燥,适时让家电进入待机状态,驱散电器内部的潮气,也可用电吹风对着一些家电如电视机、电脑等外壳的小孔吹风,驱散电器内部的灰尘和潮气。 室内防潮,最简单又经济的方法就是利用石灰。用报纸把生石灰包成一包,就有明显吸潮作用了,等发现吸潮效果没了,再换一包。 芒种养生注意事项

黄梅时节雨纷纷(共8篇)

黄梅时节雨纷纷(共8篇) 黄梅时节雨纷纷(一): 黄梅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是什么时节啊!、 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时节. 就是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江淮入梅时,接下来将是一个月左右雨不止的日子,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这个时候应该是农历的五月,而不是三月. 黄梅时节雨纷纷(二): 比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的问题。【甲】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国香径独徘徊。 1.甲、乙两首诗词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节景物甲黄梅时节(或初夏)乙花、燕 2.仔细评昧甲、乙两首词,并简要分析两位作者在面对自然界的景物时不同的心境。 【黄梅时节雨纷纷】 1.甲:(家家)雨、(处处)蛙。 乙:春天(或暮春)。 2.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或闲逸、散淡、恬淡自适); 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

黄梅时节雨纷纷(三): 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雨滴梧桐夜秋长;清风细雨湿梅花分别说的是哪几个季节啊 清明时节雨纷纷;早春三月还很汵. 黄梅时节家家雨;初夏时节闷热中. 雨滴梧桐夜秋长;晚秋入冬寒风吹. 清风细雨湿梅花;令冬化雪冷死人 黄梅时节雨纷纷(四):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的是我国()地区一段时期的景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的是我国()地区一段时期的景观,此时阴雨连绵,持续一个月左右,正值()成熟时节,所以称之为“()”.其原因是() 【黄梅时节雨纷纷】 江南,梅子,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都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黄梅时节雨纷纷(五): (2023•保定模拟)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12-13题. 12.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与气候

古代诗词中的地理-天气气候篇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5.“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6.“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7.“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8.“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