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的各种反应,该怎么应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灸悬灸视频 艾灸后的各种反应,该怎么应对?

艾灸后的各种反应,该怎么应对?

2023-12-28 2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I导读:艾灸以其方法简单、疗效突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火,艾灸养生馆在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但这并不代表人人都可以随意操作。在艾灸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反应,包括不良反应,需要专业医师对症灵活处理,才能起到预期疗效。本文便详细地介绍了艾灸的各种反应及应对措施,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艾灸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作者/林永青 韩红艳 赵百孝

艾灸疗法是针灸治疗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效果显著,并在一些病种上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

与针刺相比,艾灸疗法方便、简捷、易学,一般来讲,艾灸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但灸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患者体质不同、疾病不同,其反应也不尽相同。艾灸的反应多种多样,有些是良性反应,有些是不良反应,有些则是机体正气恢复的表现,也是正邪斗争的反应。

总体来看,有穴位和病变的局部表现,有机体和疾病的整体表现,也有二者的综合表现。以下对临床出现的各种反应现象和原因逐一加以分析,并探讨针对不同反应的应对措施。

一、体表和穴位局部反应

艾灸治疗过程中,体表和穴位局部的反应是常见反应之一,这也是临床常用来判断艾灸疗效的依据。艾灸时体表和穴位局部的反应表现主要有穴位皮肤出现红点、红白相间点或成片潮红,甚或出现水气、水泡等;体表皮肤出现皮疹,皮疹可分布在施灸穴位或身体其他部位;部分患者可出现施灸局部剧烈疼痛,也有穴位深处出现响动等现象。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气,手摸起来有湿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筒施灸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现象,艾条悬灸较少出现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经相对足够,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高希言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艾灸后皮肤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即是一次治疗的充足灸量。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患者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1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另外,在施灸过程中或者灸后第2天,施灸穴位表面会出现小水泡,出现水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表明一次“施灸过量,时间过长”,这种情况可以减少施灸的次数或缩短一次施灸时间;另外,出现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气较重,发水泡是机体正气恢复、祛邪除病的过程,所以这种水泡的出现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疮,所以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晋隋时期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南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出:“凡灼艾得疮,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认为只有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不出现灸疮的患者,多采取加大灸量、增加壮数、局部热敷,并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等方法以促使发疮。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正常的灸疮水泡内是白色或略带黄色的透明液体,如果水泡内液体混浊黄稠说明是灸疮感染。对于水泡的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从下方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预防感染。

如患者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中面部或身体上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则罢,不退或加重则可加灸曲池、大陵穴。

当施灸时局部穴位皮肤灼痛,原因可能是艾灸火力较大,此时可减小灸火或增加灸材和皮肤之间的距离。其次,艾灸时患者感觉疼痛也可能是取穴不准确造成的,此时需要再对穴位准确定位。

另外,艾灸时患者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当然,也有些疾病在初灸时很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局部皮肤适应了灸感,反而又不痛了;也有的疾病本身症状就很痛,在初灸时疼痛明显,当灸一定时间之后疼痛即减轻,这是疾病好转的表现,如带状疱疹,疱疹本身症状皮肤灼痛,初灸时灼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灼痛减轻,当灼痛感减轻甚至不痛时表明一次施灸量充足,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有时在施灸过程中,特别是在施灸一定疗程之后,患者会感觉在穴位深处有响动,这是达到一定灸量之后,长久积滞的经络得以疏通的表现。久病和难治性疾病,多在患者体会到穴下深处有响动之后明显好转。

二、艾灸反应对疾病的影响

部分患者在初次施灸或施灸一定次数之后,反而出现疾病加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施灸之后,人体的正气已被激发,但经络还未疏通,正邪斗争加剧,反而出现疾病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标志着人体正气的恢复,机体有能力抗邪了,这种情况如果坚持施灸疾病就会好转。另一原因是疾病不适合用艾灸治疗或取穴配穴不正确,此时需要重新辨证施治。

另外,艾灸治疗过程中,病变部位也常会出现多种反应。比如有的在病变部位出现动感、痒感,是病变向愈的一种表现。马少群等在灸治慢性咽炎临床中发现,当灸到一定疗程之后,患者会觉得咽部有动感、痒感,但又觉得舒适,和咽炎本身的痒不一样,这是疾病向愈的表现。

三、灸感反应

灸感反应是施灸过程中,患者自我感觉到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各种热感、痒麻感、蚁行感、冷感、传导感应等。高希言称这样的一系列感应为灸感,又称艾灸得气,这是判定一次艾灸时间的依据,当灸感消失也就是达到了透灸的效果,对提高艾灸疗效有很好的作用。

陈日新等称这种感应为艾灸热敏化反应,热敏化反应即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这种现象的特征:

第1是透热,灸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第2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

第3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第4是局部不(或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

第5是其他非热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这些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陈日新和高希言观点相同,热敏化反应是气至病所、提高艾灸疗效的关键。近年的热敏化临床研究证明,在艾灸过程中出现穴位热敏化反应,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应该在此反应出现时在此穴加大灸量,直至这种反应消失。

四、其他反应

在患者接受整体施灸时,常先表现出消化系统的反应。如患者感觉腹内气流走动、肠蠕动加快、腹中鸣响、矢气、打嗝等,这些都是患者腹内大气运转的良好表现,即腹气运转,中焦气机通畅。中焦是承上启下的位置,中焦气机通畅有利于全身气机的调畅。往往在患者感觉腹内气机运转之后,疾病很快有明显的好转。

另外,整体灸治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些大小便异常的反应。在灸治一定疗程之后,患者小便中会出现白色沉淀物,这是排泄积滞、病邪消散的征兆。

另外患者常会大便增多,有的呈黑色球形硬便,有的呈黑色柏油样便,有的呈白色黏脓样大便,也有的呈水样便,这些是患者肠中积滞通开、湿浊通下的表现,这些积滞和湿浊聚于体内是人体致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当这些积滞被排出之后,患者的精神体力会明显恢复,食欲也大增,疾病明显好转。

笔者临床也发现,当灸治慢性或难愈性消化系统疾病时,多数患者会经过腹内气机和大小便的不同反应变化过程。

五、不良反应

艾灸的不良反应较少,只有少数患者于灸后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过敏等现象。部分患者初灸时有头晕症状,特别是初灸百会穴时头晕症状明显,这是因为患者经络不通,瘀滞严重,所以初灸时,火性炎上或积聚于上引起头晕,这种情况可减少灸量,同时,继续灸2-3天后观察,头晕症状减轻或好转则可继续施灸,并可逐渐增加灸量,但如果头晕加重,则先灸人体下部穴位,待下元灸通之后再灸人体上部穴位。

部分患者平素体质是胆火盛,胃阴虚,平时胃酸过多,这类患者灸足三里穴时会有口苦胃反酸的现象,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可灸阳陵泉代替足三里。

有部分文献报道了艾灸过敏的个案现象,指出艾烟引起的相关过敏症状主要有扁桃体肿大、咽痒、目痛、咽鼓管痒和昏睡,有时还有胸中发热或烦躁等症状,中止艾灸治疗或离开艾烟环境后过敏症状消失。

减少艾灸过敏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尽量减少艾烟量。若施灸过程中,患者出现异常反应,如头晕眼花、乏力较重、胸闷、心慌、出冷汗等,反应剧烈,须及时就医处理。

综上所述,艾灸的反应多种多样,有凭视觉可发现的患者体表皮肤和穴位局部的反应,有通过患者感觉的灸感和疾病反应,这是艾灸的正常反应,多属于良性反应。

此外,也有少数患者接受艾灸治疗会出现艾烟过敏等不良反应,对于这种现象要对症采取措施,尽量在艾灸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期刊《中国针灸》,作者/林永青 韩红艳 赵百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