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花浓缩提取工艺技术与功能食品研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叶精油提取工艺流程图 枇杷叶、花浓缩提取工艺技术与功能食品研发

枇杷叶、花浓缩提取工艺技术与功能食品研发

2024-06-19 07: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技术开发背景和必要性

枇杷叶和枇杷花均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皂苷、三萜类化合物、多酚、黄酮、多糖等,都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关于枇杷叶、花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为含量测定指标控制其质量。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规定,批准枇杷叶作为新食品原料(卫计委发布关于批准番茄籽油等 9 种新食品原料的公告( 2014年第 20 号))。至此,枇杷叶可作为新食品原料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因此,枇杷叶具有良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是很好的药食同源的物质,具有良好的食疗或是辅助治疗的功效,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就目前食品行业特点及类似食品原料加工形式,枇杷叶主要可以作为代用茶或是枇杷叶饮料及其浓缩汁浸膏产品形式来进行生产加工。同样地,这些产品食(使)用起来也是不太方便,且效果有限。

生物活性物质在不同商业领域尤其是制药、化学和食品工业中不断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最合适和标准的方法来提取植物材料中的活性成分。合适的提取方法有助于提高目标成分的得率和保持其活性。枇杷叶的提取物主要有水提物和醇提物,而提取方法主要有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方法。常规方法通常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并且建立在人工操作基础上,劳动强度大且高度依赖操作者,因而重现性差。常用技术包括液-液萃取、固-液抽提和索氏提取等,多数基于所使用不同溶剂的抽提能力,使用加热和/或搅拌。为克服常规提取技术的缺陷,已开发的非常规提取方法的目标有增强选择性、自动化、降低有机溶剂的消耗量以及提高提取效率。非常规提取技术包括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固相提取、固相载体的液-液提取、高静水压提取、基质固相分散提取、逆流色谱、加压液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亚临界萃取。然而,非常规提取技术往往会提高设备成本、增加操作难度、提取量小而难以在生产中应用推广。本项目针对枇杷叶、花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三萜酸、黄酮和多糖)的性质,采用常规的索氏和固-液提取法,结合超声或微波辅助提取法,选择乙醇和水作为溶剂,分步提取获得三萜酸、黄酮和多糖。在此基础上采用大孔树脂、正相反相层析等分离技术及减压浓缩,得到不同纯度的富含三萜酸、黄酮和多糖的枇杷叶、花浓缩提取物。

枇杷叶、花浓缩提取物研发成功后,将能充分利用枇杷生产过程中修剪的枝叶和疏花,使之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提取物。该提取物可用于医药中间体、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的基料,将产生非常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宁海一市全镇白枇杷种植面积12000亩,投产8000亩。其优质果售价30-50元/ kg,极优果10元/个,经济效益高。当地百姓及周边的众多农户看好宁海白枇杷产业,纷纷开始种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其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可利用的枇杷叶、花资源量逐年增加。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市枇杷产业的发展,提高枇杷叶、花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开发科技水平,为医药保健和食品行业提供优质的功能性配料,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技术创新需求主要内容

(1、针对不同功能因子(三帖酸类、黄酮类和多糖等)的理化特性,采用不同溶剂(乙醇浓度、水)浸提工艺,使得枇杷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分步得到提取。

(2、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和梯度醇沉技术分别得到较高纯度的三帖酸类、黄酮类和多糖提取液。

(3、采用减压浓缩、喷雾干燥或真空干燥方法分别得到较高纯度的三帖酸类、黄酮类和多糖粉剂。

项目通过研发预期得到枇杷叶、花主要功效成分浓缩提取工艺技术1套,开发枇杷叶、花提取物及其功能性固体饮料产品2-3只

3、研究开发前期基础

本公司目前针对该课题已经成立独立的研发小组,并与拥有该设备的科研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对项目的前期进行初步的探索,目前可按预先计划进行。

所需达到的技术目标

1、硬性指标(如:具体参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枇杷叶、花中三萜酸、黄酮类物质和多糖提取总得率在30%以上,三类提取物的纯度均在70%以上,固体饮料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在25%以上,并完成产品的中试生产与示范。

2、选择性指标(如:在可接受成本范围内的指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1)全自动化处理联合分步提取枇杷叶、花中的三帖酸类、黄酮类和多糖物质,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和梯度醇沉技术得到高纯度的提取物。

成果形式(项目完成后要求技术输出方移交的成果形式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要求)

  生产工艺1套、样品2-3件、企业标准1份、研究论文2-3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