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舞龙兽 舞出古文明(组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舞龙舞狮还有舞什么 岭南舞龙兽 舞出古文明(组图)

岭南舞龙兽 舞出古文明(组图)

2024-07-12 0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行

  舞龙、舞狮、舞鹰雄、舞麒麟、舞貔貅、舞蜈蚣……岭南先民一代代动作相传,创造了独特古文化

  过年了,岭南乡村到处都在舞龙、舞狮、舞鹰雄、舞麒麟、舞貔貅、舞蜈蚣……从城里跟随大人回乡下的孩子会问:这么多的动物舞,都是哪里来的?老人们说:以前老家有许多树林,树林中有很多动物,所以家乡有很多动物舞蹈。

  远古岭南,是自然万物生活的天堂,人们与动物相伴,由图腾崇拜、由庙会娱乐……数百年演变流传,形成民间动物舞蹈,一种对远古文明的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方法、技艺、巧思,是巧夺天工。它存在于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手手相递之中。岭南龙兽舞,一代代人以动作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篇章。

图:老艺人在侯王殿舞醉龙 本报记者林桂炎摄

  1 百越部落聚群“龙”

  中国龙舞110种,36种出自广东

  我们来看两个信息:其一,在华夏历史上,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叫百越族;其二,民俗专家叶春生说,中国龙舞110种,其中36种出自广东。这令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岭南古称百越,意指越族部落之多。在这群龙聚首的百越王国里,每个分支族裔都有属于自己的龙图腾,都有自己的龙舞。岭南先民创造的文化,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

  陆丰滚地金龙,宫廷到民间一传17代

  春节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组来到陆丰市大安镇南溪村时,全村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足见滚地金龙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村委会主任黄智攀和村文化站长李忠,忙着把滚地金龙得过的奖杯摆了一桌子,有15个之多。

  说话间,就在祠堂前的地坪上铺起了地毯,又把龙衣铺在地毯上,这条龙是爬在地上舞的。舞龙头的是黄智亭,20年前参加过国家艺术节,拿过大奖。他伏下身体,钻进龙衣,捧起龙头;舞龙尾的是黄钦胜,他一爬进龙尾,两个人变成了一条卧地龙。龙头开始在地上慢慢摆动,龙身渐渐扭成一团。突然它倏地往前一蹿,变成一条神采奕奕的游地长龙。只见龙头时而昂首前进,时而回头顾盼。它眨眨眼,伸伸舌,晃晃耳朵,犹如真龙降临。围观的人们精神大振,拼命鼓掌。那龙得到鼓励,一圈一圈在地上打滚,又平地往上一跃,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

  黄钦胜是舞龙队的队长,龙舞的第16代传人。他说,村人舞滚地金龙的传统,源于南宋。当时族中有个人在朝廷当负责娱乐节目的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就把家乡的龙舞向皇帝绘声绘色地推荐。皇帝大感兴趣要看演出,大臣马上召集家乡人训练。本来龙舞是跑动的舞,但是考虑到皇帝位于九五之尊,是坐在高处往下看,需要新创一套适合从俯视角度来观赏的动作。于是,这位大臣就创造了伏地而舞的龙舞———滚地金龙。滚地金龙在南溪村传了17代,目前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程序。

  2005年11月,黄钦胜带队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节,拿了金奖回来。现在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到处去演出,目的是把滚地金龙的影响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图:滚地金龙的最大特色就是表演者必须长时间与地面接触。这是不是一种对于土地的崇拜?本报记者宋金峪摄

  湛江人龙舞,“扣人”成龙东方一绝

  2005年12月24日,湛江东海岛。

  一个很威风的汉子站在康皇庙前的大榕树下,那人就是人龙舞的龙头。

  “我叫陈二。”他说。“你好高大!”“1米84。”“当龙头很爽吧?”“应该爽一些。主要是我个子高大,体力好,身上挂得住三个人。”“挂三个人做什么?”“一个人挂在身前扮龙舌,两个人坐在肩上扮龙眼和龙角。我们只要出去比赛,全部拿金奖。”

  领队庄达光说,耍人龙被称为东方一绝。现在全队有75个人,正式表演时全部都要上场。“不过”,他说,“解放前,至少有一百多人上场,人搭人,那个才壮观呢。”

  威风锣鼓敲起来,庄达光往陈二身上绑小孩。第一个孩子约五六岁,老庄把孩子抱起,孩子两腿一夹,夹住陈二的腰,老庄把一堆红黄绿道具加在小孩身上,孩子就变成了一条龙舌头。接着,老庄又把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抱上陈二的两边肩头,两个孩子被打扮成龙眼和龙角。这陈二,身上挂了三个人,气不喘,步不摇,两眼放光,煞是神勇。

  陈二打扮好,队员们迅速在他身后排成一行,人人肩上都骑上一个孩子。老庄一个手势,孩子们齐刷刷往后倒,双手扣住后面大人的头颈,顿时形成一条人龙。

  锣鼓声激烈地敲响,龙头陈二开始跑动,弯弯绕绕把人龙带进了康皇庙。进得庙来,陈二摇晃龙头,扮龙舌、龙眼和龙角的孩子默契配合,作出各种拜祭动作。然后,龙头回转身朝庙外冲去,后面龙身人扣人,奔跑呼号次第冲出。这是用人的身体结构的长龙,沉重的脚步、粗犷的怒吼、野性的冲撞,人人满面涨红,青筋暴凸,肌肉鼓动,他们围绕场地盘旋出龙的形态,作出穿云、卷浪等等动作,场面震撼人心。

  是什么人发明了这种化人为龙的舞蹈?本报当地通讯员莫菲曾经作过调查。他说,东海岛人的祖先,一部分是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的渔民,另一部分是南撤的明军。逢年过节或逛圩街,大人让孩子骑在肩头,父子嬉戏逗乐。久而久之,这种父子间的游戏演变成了多人参加的人龙舞。一代代人都是以动作相传,完全没有实物和文字留下,因为舞龙只用鼓,从来不用任何道具,除了一条裤衩。

  莫菲提供了一份资料,是关于人龙舞申请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策划案。他们希望被批准参加开幕式或闭幕式,创意是搞一条由2008人联结成的巨长人龙。

  东海岛没有海龙王,却有一条非常威风的人龙,这是一件确确实实的事情。

  中山醉龙舞,成了专利和商标

  这是2006年1月6日傍晚,我们在中山市长洲西村寻找根叔,他家祖孙三代是醉龙舞的第三、四、五代传人。天色完全黑了,根叔在厅堂起舞。他手捧16斤重的木龙,“嘿、嘿、嘿”地舞得虎虎生风,每个动作都结结实实,不带一点花架子。

  去年7月以来,醉龙队每天晚上都要做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训练。78岁老龙头根叔当教练,先教武术基本功,然后才教舞醉龙。这支以武会友的醉龙队伍,除了根叔年纪大,个个都是粗壮结实的小伙子,他们半年多来参加了30多场大型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博鳌文化论坛和全国文化馆长会议。不久前,醉龙队还在广东省民间艺术节上获得金奖。根叔说:“流下的汗都有100斤啦。”

  根叔舞的木龙,是最古老的一条,供在黄家祖宗牌位之下。它用楠木雕成,全身火红,龙角挂红布,插金花。根叔说,以前村里有20多条木龙,文革中都被当作四旧毁坏。有一天,根叔路过废料堆发现了这条木龙,他当即用一条麻袋把它盖起来,悄悄带回家中。中山本地文物工作者甘建波先生考证过,这条木龙是明朝遗物,属猪嘴龙。

  从资料上看,这里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存在过涌猎文化。五千年间,龙图腾的造型逐渐演变,由早期的蟒蛇形状,渐变成木龙的“狮鼻鲢口,剑角虎眼,马齿獠牙,蛇身鲤甲,鹫脚鹰爪”。

  长洲眼下正举办村级文化艺术节,节日延续的时间长达半年,舞醉龙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节目。他们还为醉龙申请了专利和商标,很少有人专门为民间艺术做这种事情。

图:廉江竹园村灰尘飞扬舞鹰雄 本报记者邓勃摄

  2 岭南舞百兽,

  思想少禁忌,富于创造力

  澄海舞蜈蚣,舞出新思维创造力

  春节期间,澄海西门村人舞蜈蚣。蜈蚣既能伤人,也是入药的益虫,这很能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村人陈成锦与石文勇闲着无事,爬在地上研究蜈蚣的成动作,创造了舞蜈蚣的游戏,经过发展演变现在“蜈蚣”已长达22米。

  这是典型的岭南人的思维方式,既然能够舞龙舞狮,为什么不可以舞蜈蚣?岭南人思想少禁忌,富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经过一百多年来的演变,蜈蚣舞就变成了庙会游戏的项目。

  遂溪舞醒狮,名播四方创世界纪录

  在为期两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中,遂溪文冲村的醒狮队是唯一要给队员发工资的经营型醒狮队。

  田边种武堂前,20多个拿工资的舞狮少年威风凛凛。广场上,是醒狮队外出表演的大排场———锣鼓大阵和高台梅花桩。背景有三面大旗,居中一面堆绣彩旌上有“中国广东湛江”6个大字;左边一面红色大龙旗,绣“创世界吉尼斯纪录”;右边一面黄色大龙旗,绣“赴法国巴黎、澳大利亚表演”。

  一阵威风大鼓敲过,精彩的高台醒狮表演开始。只见一只白狮出场,在梅花桩前微伏身段,左潜一步,眼毛扑动侧头凝思;右潜一步,尾巴微摆抬头窥视。再又伏下身来,想一想,看一看,身形步态,都是表情。这就是开场的“探桩”,能够从狮子的身形动作表现出喜、怒、哀、乐、惊、疑等情绪,是南狮的最大特点。

  全套动作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是狮子要向前跳跃三米七,两个人舞狮人的绝妙合作,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难度动作。

  杨敖,龙狮团的团长,他打的鼓震得心脏怦怦跳。“我们嘛,一年演出200多场,个个月有演出。团里50多人,都发工资,少的450元,多的2000多元,上高台舞狮的都拿最多的数。”杨敖说。2002年,省群众艺术馆的杨明径馆长传递给杨敖一个信息:北京要请广东一支醒狮队去参加大型文化活动。他立即报名参加。那次机遇抓住了,从此一炮打响,他们被北京看中,连续三年进京演出,又邀请他们去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的“北京文化周”活动,还去了澳大利亚。他们名声叫响了,外来邀请不断。

  遂溪县的文化局长陈土旺告诉记者,现在全县有255支醒狮队,有1万多人会耍狮子。去年11月遂溪举办首届醒狮节暨庆祝“中国醒狮之乡”命名周年,全县有500头醒狮同时起舞,有的村没有得到演出任务,自己出钱也要参演。10万人看演出,盛况空前。

  廉江舞鹰雄,情节武术屡获金奖

  春节期间,别的地方舞狮舞龙,唯有廉江大舞鹰雄。

  廉江县良垌镇新华社区竹园村,是广东省命名的“舞鹰雄之乡”。梁宝琛是鹰雄队的队长、舞鹰雄的第三代传人,有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的称号。

  什么是舞鹰雄?梁宝琛说,鹰是山鹰;雄是传说中的吉兽,为龙头、麟身、凤尾、鹿蹄。这两种动物,一为禽,一为兽;一为现实中有,一为理想中有,象征了驱邪镇妖、迎祥纳福的英雄气慨。所以舞鹰雄是武术和舞蹈的结合体,是当地山民用来驱邪祈福的。

  说话间,舞鹰雄开场了。先是两头雄出场,它们的造型类似醒狮,由两人合演。接着,由两个人扮演的两只鹰也出场了,他们身披带鹰头的羽衣,在场地中同鹰雄嬉戏。鹰和雄的动作是武术的,矫捷而野性;它们一会爬高坡,一会翻跟斗,接着就进入最为惊险的阶段:两只鹰飞跃上5米多高的木杆顶端,肚皮压在顶端处巴掌大的木板上,运起气功伸展四肢,时而作凌空飞翔状,时而作俯冲飞啄状,一招一式都极有爆发力……

  渐渐就看出了端倪:舞鹰雄其实是武鹰雄,是一种有情节的武术表演。

  竹园村300多人,三分之一会舞鹰雄。从五岁小孩,到88岁老人,几乎每户都可以露一手。这种人人参与的热情,令竹园武术鹰雄团六获省级金奖。

  在当地中小学里面,舞鹰雄的普及率很高,竹园武术鹰雄团每年演出,都有学生参加。学校编了乡土教材,每个周五和周六晚上,男孩子们都来到村的武馆光武堂,学武功和舞鹰雄。在武术方面,已有三个学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不代代相传,是对祖宗犯罪”

  为什么农村中的动物舞蹈特别多?

  梁宝琛想了想说,在他小时候,家乡全是树林,林中有老虎、豹子、狐狸、狼等等凶猛动物,他很小就听过老虎伤人的事情。他的爸爸、爷爷,祖祖辈辈都打猎,种田,学武术,舞鹰雄,过得很快乐。那时人少,动物多,凶禽猛兽既是人的对头又是伙伴。老祖宗畏惧它们,又欣赏它们,认为它们是有能力的吉祥动物,可以辟邪驱恶,保一方平安。他们研究禽兽的动作,编成鹰雄舞,作为游戏和敬神的舞蹈,每当喜庆佳节,都来舞一番,祈祷得到鹰雄的保佑。

  梁宝琛从抽屉翻出一堆手抄本。这些都是关于舞鹰雄的手写本,有的是记录先人传授动作的资料,有的是他新创的动作示意图,有的是他撰写的研究心得。他说,传统的舞鹰雄是没有文字资料的,都是上一辈教给下一辈,传男不传女,如此代代相传。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农村又可以重新舞鹰雄。他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他做了一件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为舞鹰雄整理文字资料,还一笔一划描下动作示意图谱。梁宝琛说,以前担心政治的原因,现在担心自然生存环境改变了,天上没有雄鹰了,地上也没有猛兽了,年轻人都不熟悉动物,当然更不懂如何表现禽和兽。“我都有50年没见过什么野生动物了,更不要说年轻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把舞鹰雄传给年轻人,就是对祖宗犯罪。”他说得义不容辞。

  ·群龙百兽篇·

  文/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东海岛的人龙舞,如果百多人来舞就很壮观。可是男丁在外打工,一时聚不齐人,村民临时搭起四节龙来玩一下 本报记者邓勃摄

  关于龙舟说唱

  在所有与动物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唯有龙舟说唱不是舞之蹈之,而是歌之吟之的。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龙,左手挂小锣小鼓,一边吟唱,一边敲打,很有一番韵味。这种说唱形式曾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乡镇,内容涵盖了众多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它具有民间文学、古典文学、民俗学价值,它的音乐具有广州方言地区民间音乐的特有韵味,被吸收成为粤剧唱腔的常用曲牌。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说,我们可以抢救文本,但演唱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标志。佛山粤剧博物馆存有2000多种说唱本子,如龙舟说唱、木鱼书、南音、粤讴等,它们躺在那里睡大觉。最关键的是,会唱的老艺人屈指可数。台山、东莞、佛山有个别老艺人会唱,都七十、八十、九十岁了。不能带徒弟的话,起码要赶快把录音和录像搞出来。

  为什么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国务院于2005年3月发18号文,要求各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2005年4月7日批示:“我省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根据国办通知精神,我省应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和保护工作,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用三年时间普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省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了首批7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审查工作,现已上报省政府待审核批准并正式公布。国家文化部于春节前公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广东27项),目前公示已经结束,将于近期正式公布。与此同时,正式启动全省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时间为3年。

图:遂溪黄略镇龙湾村,狮在舞,牛皮鼓在颤动 本报记者邓勃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