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龙传统的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舞龙舞狮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舞龙传统的发展

中国舞龙传统的发展

2024-06-24 0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远古时代开始,舞龙活动就开始出现了,并且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从中国舞龙传统发展历史来说,恐怕没有哪个朝代比汉代更加重要。因为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记载有:

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舞龙六日……以壬、癸日为大黑龙。

此文中出现了“舞龙”一语,对舞龙的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但从中能够知道的是,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五至九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

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龙祭祀中体现出来,也就是所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或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

除求雨之外,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东汉张衡《西京赋》里记载了生动的“鱼龙曼延”之戏:

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昷昷。舍利飏飏,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杏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

沂南画像石墓有个乐舞百戏图。从图上看,左为杂技表演和乐队,右为戏车和马戏,而“鱼龙曼延”之戏处于画面的中部,表明这是百戏中的主要节目。

其中,龙、鱼、豹、大雀从右向左耸踊舞动,龙在最前面。鱼龙曼延之戏处于乐舞百戏图的中心,并以龙为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龙舞的重视。

《汉仪》记述的百戏场面更大,舞龙也更壮观,龙长八丈,比沂南画像石刻的龙长得多,不可能由一两个人舞,必须有一队人协力合舞,其形式应当和后来的舞龙相近。在舍利兽、比目鱼的表演之后,舞龙以恢宏的气势,把演出推向高潮。

舞龙活动在汉代开始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家强盛,艺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王朝与四方诸国交往甚多,在接待四夷使者时百戏大规模演出,也有耀武观兵之意。

此外,当时的汉王朝盛行神仙方术和广为宣扬的神灵怪异,因此在表演艺术中由人装扮或操纵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灵动物,这就是汉代的乐舞百戏中“像人之戏”的来源。

在这些“像人之戏”里,最受欢迎的就是“鱼龙曼延”了。在百戏盛行的汉代,鱼龙曼延作为百戏中的精彩节目而备受重视,也就是舞龙的前身。

汉代是舞龙显性发展时期。从汉代开始,中国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经历了魏晋后,舞龙被北朝的皇帝当成了保留节目。隋代是中国古代舞龙活动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过南北朝多年的割裂和战乱之后,一统江山的隋代天下太平,平安享乐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弥漫开来。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盛大的场面。

从演出的内容来看,隋代的舞龙与汉代的鱼龙曼延之戏非常相似:都是先由舍利兽的戏舞开场,激水、鱼嗽水或喷雾,化为八九丈长的黄龙,黄龙起舞,下面的节目都是绳技,演出时配以音乐,等等。

到了唐代,舞龙又迎来史册上辉煌的一页。唐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舞龙运动以发展的契机。这种情况被诗人描绘得十分生动,如兵部员外郎李约的《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处于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们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诗中对于旱情的描写虽然寥寥几笔,却很传神。

诗中的“箫管迎龙”几个字,透露出此时的舞龙求雨,已经和从汉到隋的“百戏鱼龙”很不一样了,是一种具有独立表演性质的龙舞。

当然,龙和雨似乎天生就是紧密相连的,求雨时作龙、制龙、舞龙,是很古老的传统风俗。只不过唐代时农业获得了大发展,舞龙求雨的风俗也随之获得了生机。

这种情况渗透到唐代宫廷的重大祭祀活动中,每遇旱情,朝野都会采用舞龙的方式祈祷上苍降下甘霖。最盛大的莫过于朝廷主持的“烛龙斋祭”。张九龄曾经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描写祭祀的场面之盛大:

精意允溢,群灵鼓舞。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雨我原田,亦既有年。

烛龙煌煌,明宗报祀。

唐代时的舞龙运动发展水平应相对较高,因为唐代舞龙已经有了不少自身的变种,“烛龙”大概仅是基本舞龙形态的变化之一。

宋代又是深刻影响后来整个舞龙艺术的一个朝代。但是,作为舞龙活动来说,在宋代民俗艺术中虽有发展,但主要特征则是继承。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对正月舞龙表演的盛况做了准确描述,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虽然这首词没有具体描述宋代鱼龙之舞是怎样的,舞中有没有神妙的动作变化,但它确认了宋代鱼龙之舞的存在。

凤箫鼓吹,连绵不绝,月色之下,鱼龙舞长夜。新年除夕的盛况,人们尽情尽兴的情态,美丽的元夕月色,都在词家的笔下跃然而出。其中,“一夜鱼龙舞”中的“一夜”,点明了表演者和观赏者们尽兴至极,欲罢还休。

到了元明两代,舞龙活动的内容更加繁多。诗人阎尔梅在《丙午元宵》一诗中写道:

八宝龙灯舞万回,灯光趵璨百花台。

八宝龙灯在元宵节期间演出,想必盛况空前。这首诗歌所描述的百花台,点明了元明时期的舞龙活动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祀的活动目的,而彻底转变成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

清代舞龙在表演上追求形神兼备,特别强调回旋婉转之态,讲究飞腾冲天之象。所以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龙灯赋》里说:

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

不则潜而入海兮,照水国以夺犀。

以种类看,清代舞龙是中国舞龙活动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从清代舞龙种类之多也可以得到证明。以上诗句已经点到的有火龙、烛龙、龙灯,此外还有“竹龙”。清人吴锡麟有专门的《竹龙》诗曰:

岂是葛陂化,金鳞闪几重。笑他骑竹马,又欲舞仙筇。赤手一群扑,青云何日从。叶公能好此,婉转叹犹龙。

舞龙的娱乐性、审美性的特征在以上诗句中传递得十分清晰,而这恰恰是清代舞龙对于中国古代舞龙的极大贡献。

阅读链接

传说,当年龙娃在龙潭峡谷,任兴之所至,事事成功,于是受到鼓舞,最后竟然冒险到天上为人间偷来了天书,因此触怒了玉皇大帝,惹下大祸。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龙娃归案,龙娃手拿天书和二郎神奋力相争,把天书抖落了一地。二郎神一怒之下杀了小白龙,弃刀于地,把散落的天书收拾起来,提着小白龙的头回天庭复命去了。

后来,女娲听说小白龙冒死为她的子民而殉难,大为感动。于是,就收了龙娃的无头冤尸,唤回他的冤魂,封它为“无头冤神”,把他安放在山崖下的石洞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