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例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舞蹈武功动作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例6篇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例6篇

2023-10-01 21: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舞蹈 武功课 教学 思考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构建理想世界。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诗、乐、舞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先民最早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武功技巧的运用。舞蹈课的改革与发展也离不开舞蹈武功课的创新与发展。

一、舞蹈武功课的基本特点

1.审美特点

舞蹈武功课中,舞蹈武功技巧是中国舞蹈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段。武功舞蹈技巧的运用使得舞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舞蹈武功的表演中呈现的是较为复杂的动作和技巧。这种动作和技巧是按照立体空间进行轨迹的转移。在这种较高难度的动作中伴随着富有飘逸感的翻腾、转动、或者静止。这种动作的表演具有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具有柔美与飘逸的审美特点。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舞蹈表演中的武功技巧的展现,不仅可以塑造人物、表达内心活动还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得舞台效果鲜明而又具有冲击力,使观众在审美的同时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另外,在舞蹈武功中多展现的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情节与情感。在舞蹈武功中渗透的中华文化使得舞蹈更加具有文化韵味。也能对中华文化优秀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

2.训练特点

舞蹈武功课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对注重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的舞蹈动作都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训练的时候注重身体的反映速度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动静转换较为频繁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流畅与协调。另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于肌肉的控制力。舞蹈武功中所体现的“高、漂、美、新”正是舞蹈武功动作的神韵之所在。而这些技术都要通过对神经以及肌肉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来实现。在训练中还要具有坚强的毅力。舞蹈武功课对于学生的体力与耐力都构成不小的挑战,而训练的过程又是枯燥的。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

二、武功舞蹈课的发展方向

1.武功舞蹈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艺术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舞蹈武功课的实际教学和表演中我们发现,舞蹈武功课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与舞蹈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舞蹈武功课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缓慢造成的。这使得舞蹈武功课跟不上舞蹈发展的脚步。实际的表演中,会出现武功与舞蹈相分离的状况;使舞蹈的整体美受到影响。另外,武功中所包含的过于浓重的戏曲色彩也会阻碍舞蹈武功课的发展。因此,武功如果想被舞蹈吸收和运用并实现完美结合,就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武功舞蹈化。通过对武功舞蹈化的研究、探讨和实践使武功实现舞蹈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功舞蹈化是实现舞蹈武功课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武功舞蹈化的具体做法

(1)将武功的动作与舞蹈技巧相结合。如每个翻跟头的动作都应该有舞蹈动作的连接和身韵的体现。将相关的武功动作与舞蹈动作结合成组合进行训练。使得武功与舞蹈紧密结合,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将武功动作与舞蹈艺术、舞台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

(2)实现武功舞蹈化还要对音乐进行充分地运用。将学生的日常武功训练动作在音乐中完成,可以根据倒立、下腰、旋子、扫堂、小翻等不同的技术动作的特点搭配适当风格与节奏的音乐。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训练的枯燥还可以使武功与音乐形成有效的协调与配合。与此同时应该开设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音乐的情感与色彩。这对于他们将武功转化成舞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在注重武功舞蹈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强调对武功课的基础训练的重视。武功课的基础训练效果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展现。我们要将武功舞蹈化,前提是掌握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功底。否则武功舞蹈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舞蹈武功课也失去了灵魂,武功舞蹈化将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在坚实的武功基本功的训练基础上吸取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戏曲艺术等众多艺术形式才会使武功舞蹈化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舞蹈武功课的教学改革

1.根据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从创作题材到表现风格及表现手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这对舞蹈武功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武功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前舞蹈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科学规范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要根据舞蹈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舞蹈武功课的培养目标进行制定。

舞蹈武功课的教学计划要具有创新性。不能复制以往的教学计划,要体现出新的目标和新的理论高度。在吸取先进的舞蹈武功课的理念的同时结合本校舞蹈武功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就会使教学计划更有方向性也更有针对性。

2.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有效组织教学

在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就要根据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程训练的目标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舞蹈武功课的教学中可以将教学计划分成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不同层次的计划。甚至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将计划细化到每一节课。由于舞蹈武功课的特点,在武功技巧的训练上会出现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心理指导。使他们在训练中更有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具备舞蹈武功课训练所需的心理素质。

3.不断实现舞蹈武功课的综合化与科学化

舞蹈武功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在保留传统舞蹈武功课精华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优秀的内容和技巧。如舞蹈武功课可以吸收艺术体操、戏曲、流行街舞等艺术领域的优秀的舞蹈语汇。将这些优秀的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加工提炼与升华。使舞蹈武功课的形式与内容在保留原来特点的同时不断丰富。另外,舞蹈武功课的教学中还要在提高学生武功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艺术体能、艺术心智、实现多方面的综合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使得舞蹈武功课的教学理念更加先进,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舞蹈武功课的创新与发展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积极吸收先进理念的同时不断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为舞蹈武功课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2

舞蹈社团团结了许多热爱舞蹈的同学,举办活动自然风风火火。但是活动结束之后的活动总结可不能落下,要好好写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1舞蹈作为一门艺术,以它优美的舞姿诠释着本身的灵魂。院舞蹈协会作为舞蹈爱好者的乐园,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本着“舞动青春,芳菲自我的理念”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类舞蹈交流和艺术展示活动。力图让每个舞蹈爱好者都能够与舞蹈零距离接触,去体验轻舞飞扬的无穷魅力!--年下学期,我院舞蹈协会本着“以舞会友,共建河蟹校园”的宗旨,在校园内外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八月下旬师大交谊舞进修活动

为了加深协会成员的舞蹈功底,丰富协会的舞蹈文化、舞种类型,以及回校后对--级新生所要进行的教舞活动。我院舞蹈协会于本年度暑假——--年8月15日,到师大艺语舞蹈培训中心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交谊舞进修。

交谊舞进修各项情况总结如下:

1、在院舞蹈协会校外指导老师彭书敬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将交谊舞中的慢华尔兹、快华尔兹、伦巴、恰恰、吉特巴、布鲁斯、探戈、慢四等舞种学成完毕。

并加深了我们交谊舞基本功,将我们的动作标准化,花样丰富、复杂化了。同时,一并学习了牛仔、俄罗斯等欢快集体舞,学习收获颇多。

2、此次进修活动也使我们真正领略到了交谊舞的无穷魅力和优雅的气质,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强了我们对交谊舞的热爱,增加了我们对交谊舞的兴趣。

同时,在进修的过程中,我们协会内部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使彼此增强了默契,在快乐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总之,交谊舞进修活动不仅加深我们的舞蹈功底,更重要的是使协会的每个成员都有了进一步的沟通,为协会以后的发展做了坚强的后盾,为培养下一批舞蹈爱好者奠定了基石!

二、迎新舞会之20--俱乐部

为了迎接20--级新生的到来,感受大学的文化氛围,促进新生与上一届师兄师姐的交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我院舞蹈协会于20--年-月-日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快乐迎新之20--俱乐部”的迎新舞会。

舞会情况如下:

1、为成功举办本次舞会,我协会按组织形式分工细致地布置了舞会场地,以求舞会进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2、本次舞会内容丰富,新颖、独特,并穿插了猜灯谜等游戏,为舞会增添了色彩。

3、本次舞会每个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为协会各成员交流提供了另一个平台。

当然,本次舞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一些成员在跳舞时放不开、宣传力度不够等等。但通过协会所有成员的努力,使本次舞会打破了传统的格局,更加新颖,更加有特色。

三、交谊舞培训班教舞活动

为丰富我院校园文化,纷繁我院校园文化艺术舞台,同时也旨在推广校园社交文化,增强我院学生社交文化礼仪能力。我院舞蹈协会于本学期10月下旬予10级新学员正式开班授课。群体性、正对性地教授交谊舞培训课程。

教舞活动总体情况如下:

(1)教舞过程中的细节总结:

1、教课方式独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2、在规定课时将预计课程量及教授完毕后限度地让新学员跟着节拍实际运用所学舞步。

3、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2)教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学员到位情况一般,有些班次不能全到。

2、由于学校运动会及元旦节目彩排,有些学生未能及时赶到学舞。

3、教舞量稍大,学员接受、融汇有待加强。

以上几点都是本次教舞活动中发现的细节、问题,总的来说,本次教舞活动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把预期向新学员教授的舞种都教授完毕。所有成员在此过程中也收获了舞艺、收获了友谊。

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2时间过得很快,只是转眼,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圆满的完成了学校舞蹈、艺术教育教学任务。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下面是我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活动总结,请予以点评。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习是不间断的,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在平时有时间欣赏各类舞蹈的排练和队形等使自己在舞蹈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外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舞蹈组合练习,使学生对舞蹈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力求让我的舞蹈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些教后感、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舞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我利用课外活动编排舞蹈,让学生能够充分显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和大型的演出活动,我都能以我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对于舞蹈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对于舞蹈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舞蹈教学的特色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这一年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不能为此骄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把舞蹈专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3--中学舞蹈社团秉承“快乐音乐,魅力舞台,有你有我”的宗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舞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而达到了培养创新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社团给学生一片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天空。以下是这次舞蹈社团活动的总结。

一、活动概况

社团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循序渐进式安排。丰富的社团活动打造了舞蹈社团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在一个多月的形体练习活动中社员们能积极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和计划,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在社团的才艺秀展示中也衬托出了实力。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用身心去感受音乐形象,吸收音乐形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冶了情操。

二、社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发现社团的.活动组织还不是很完备,还不是很协调,在组织活动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延时。由于社团是由两个年级的同学组成的,在方方面面差别很大,要针对不同学生特别是个别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开展社团内部活动中,社员的热情被完全调动起来,经常收不住。这是今后重点需要克服与突破的。

三、社团活动所取得的效果

1、增进了同学们对音乐的交流。

同学们通过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增强了自己的才艺,再者通过学习舞蹈,对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我社建设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2、增进了我们社内社员之间的友情和凝聚力。

经过我社开展的一系列音乐类活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的同时,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并良好发展友情,也使我们社团的凝聚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我社以后组织其他活动的协调力。

3、锻炼了社团干事们的工作能力。

我社的骨干同学们通过在这一个多月开展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交流和实干能力,基本解决了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使自己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团队工作经验,也对以后开展其他活动拥有了更多的信心。

四、今后的打算和展望

增加活动的多样性,过去的一个多月我社团主要以基本功为主,今后将向其他不同方面发展。增强社团成员间的交流,计划在未来时间里增加社团活动内容和个人展示,并且更大程度地利用网络资源,以加强会员间交流,使社团更加活跃。

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4为提高我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分层次,抓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舞蹈社团在校领导的备至关怀下,进一步得到了完善,特别是这学期--舞蹈社团,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受益使家长满意。以下是这学期的舞蹈社团活动总结。

这学期,--舞蹈社团人数,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在我跟授课老师的协调下,研究出了部分方法,如以高年级带低年级、以老生带新生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人多不乱的学习效果。并且在一定课时结束之后,我们会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比赛,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还可以达到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社团开始之前,我对--舞蹈社团的授课老师进行了请教,了解到少儿--舞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动作外,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舞蹈是一个需要相互配合的舞蹈,所以,这学期,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相互协作能力。我在认真准确的了解了--舞蹈的特性之后,结合我校领导提出的教学精神,大胆的在社团中发展小组制度和团队比赛淘汰制度,这两个制度的实行,重分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团结协作精神,我这一学期结束时我发现,社团里的学生更加团结互助,并且有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不慌不乱,在老生和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去练习所学习的内容。我觉得这是本学期学生们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我社团学生在不耽误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比赛,并为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舞蹈比赛的初赛中,经过了两个月磨合的她们一举夺魁,为学校获得--舞蹈奖。并且在接下来的复赛中再次有出色的表现,又一次获奖,在这期间学生们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努力训练,在她们的眼中她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战,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学校的荣誉。这也正是我校德育工作教育、和--舞蹈的协作精神深入学生心中最好表现。

这学期我校--舞蹈社团培训虽然将要告一段落,但是我相信--舞蹈社团的团结协作精神,将会在我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随着我校的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更加深入学生心中!使她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舞蹈社团活动总结模板5不知不觉来到--中学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学校舞蹈社团也已经成立--年了。在今年的舞蹈训练中,我着重注意了在每一次训练前,都要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在愉快的训练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虚心地请其他教师过来观看,并且指出不足之处。现就本学期的舞蹈社团活动作一次简单的总结。

由于刚加入社团的新生基础不同,对于新生的训练就更要严格,而且要抓基础,强调基本功训练。主要有腿部训练、舞蹈组合训练、技巧训练、民族舞基本动作训练。为了参加市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舞蹈比赛,在训练过程中,每个表演动作、每个情节、细节都高标准严要求。

我对舞蹈社团的每一个成员都满怀信,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做到,不能在自己心理上降低了训练标准,不要迁就她们,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一味的板着一副冷面孔痛斥学生。否则训练强度再大也不会有提高。孩子会出现叛逆的心理。在训练中要把自己融入舞蹈音乐的情绪之中,尤其是关键时刻要耐心,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训练休息时间也可以和学生开玩笑、谈心,总之,要让学生舞得尽兴、开心。

由于孩子大多数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人数也多,基础还不牢固,说实话开始我真的没有信心,我也知道我的难度非常的大。但是没办法,我心理想就当是锻炼吧。没别的办法了。只有付出别人十倍的努力,才会有收获。我坚信!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人。

四年里,我与学校舞蹈社团风雨同舟,其中滋味有喜也有悠。喜的是:在我带的第一批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举夺的了--艺术节群舞奖的好成绩,并代表学校去--参赛并拿奖。忧的是我们的成绩之后没有更好的突破。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有学苗的素质问题,也有我作为指导师在选材、训练等方面的责任问题。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3

    马来遗产中心(MHC)于2005年6月由前总理李显龙正式创立,极大提升了国民对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自成立以来,它组织了大规模的马来舞蹈活动以帮助促进其艺术形式的发展①。

    要全面理解马来舞的特点,就得仔细研究这种艺术形式产生过程的本质、灵感来源与审美价值、表演的社会意义、不同文化团体之间的互动以及马来社区不同舞蹈团体的具体实践。

    一、新加坡马来社区的文化背景

    马来人指来自东南亚地区并定居在新加坡的一个较大的群体。不管是米南加保人、瑞将人、巴塔克人、马来西亚原住民、爪哇人、巴威人或其他海上游牧民族,他们都被认为是“马来人”。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移民的,大多数人没有亲戚关系,不像中国移民总是以宗族为单位帮助彼此移民。随着来到新加坡的众多移民,如米南加保人、瑞将人、巴塔克人、马来西亚原住民、爪哇人、巴威人或其他群体独特的文化特征逐渐褪色,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但是至少这些早期的马来移民共享相同的马来语和相同的宗教—伊斯兰教。作为一个少数族群和没有经济实力的主要社会群体,马来人没有几个能与芭蕾、欧洲音乐会、印度舞蹈及中国戏剧相提并论的表演形式。马来传统戏剧Bangsawan与它们相差甚远,并且没有舞蹈的呈现。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加坡马来舞蹈的演变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马来舞主要被非马来人视为“游乐园”里的一种娱乐形式。“舞厅”提供现场音乐和舞伴,有兴趣与她们共舞的公众只需支付很少的入场费就能入场。虽然这些舞者大多是即兴表演,但他们让公众了解马来音乐与舞蹈。不过倒是经常在马来社区的庆典上看见马来舞,在婚礼舞会上,在清理林地或在打渔季开始时,等等。

    与新加坡其他族群相似,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促进了马来舞和表演艺术的发展。新加坡在50年代中期推动了蓬勃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人们在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文学创作、音乐、戏剧和舞蹈中表达着自己,众多的文化团体、学生团体、艺术团体甚至工人的工会,都积极参与创建包括含有中国、马来、印度文化元素的“新马来亚文化”和“新文化”活动。

    一个新成立的文化机构Sriwana赋予了马来舞蹈新的生命。Sriwana成立于1955年7月24日,它的最初目标是推广Keroncong音乐,但很快就扩大其范围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马来文化组织。与其他马来人协会一起,Sriwana组织马来歌曲和舞蹈的舞台秀,这些慈善演出为交不起学费的穷人筹集资金,鼓励年轻人学习马来舞蹈。

    这段时间舞蹈的编舞形式以圆形、椭圆形和三角形为主。Sriwana意识到马来舞蹈要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就得寻求周边国家的专业帮助,邀请了印尼的Tengku Yuhanis和Liauw Tjen Yan(又名Liu Chun Wai)两名编舞师,他们对马来舞产生深远的影响。复杂的舞步和音乐风格有力地扩展了马来文化表演的范围。而后来自印尼的Supenah Somod女士和马来西亚的Zainal Abbas先生也加入其中,培训Sriwana有志向的年轻成员。

    三、国家文化的重要元素:60年代的马来舞

    1959年,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领导下获得完全自治,它急切地推出了积极的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方案。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高级领导人S.Rajaratnam回应了新加坡和马来亚人民想要创造一种“新马来亚文化”的号召,在他出任国家第一位文化部长期间,发起实施了许多旨在加快创造所谓“新文化”的项目,这些项目为的是动员华族、马来族、印族和“西方”文化机构在全岛共同举办免费演出,它们一方面鼓励马来团体更加频繁并精致地呈现他们的舞蹈,另一方面促进马来族裔与非马来族裔对跨文化的理解。Liauw Tjan Yan女士在新加坡期间,很多华族舞蹈爱好者学习了马来舞蹈,甚至在华族学校、艺术团体或工会的文化表演中,通常都是由华族人表演马来和印度舞蹈。马来舞蹈团体也是一样,在由文化部组织的表演中,他们将舞蹈融合了华族舞、印族舞和芭蕾舞的特色,愈加重视其他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1962年,Sriwana舞者为新加坡政府主办的东南亚文化节精心设计了新节目。在跨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Francis Yeo,一位于1963年由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培训的业余芭蕾舞蹈家编出了融合芭蕾舞步的马来舞“收获”,观众出人意料地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这更激励了Sriwana编舞家尝试更有创意的编舞。

    四、70年代草根阶层的马来舞

    除了Sriwana,也有其他一些马来团体积极参与推广表演艺术,这些组织包括:马来青年文学协会(Perkumpulan Seni Melayu),观察组(Pasukan Kawalan)和新精神(Semangat Baru)。同时,两个主要由政府支持的以促进基层舞蹈表演的舞蹈公司成立,并在国家职能层面上向外国政要展示新加坡的才华。1970年文化部成立非专职国家舞蹈公司,1971年成立专职人民协会舞蹈团(它在1968年时以非专职公司的性质成立),再加上每年举办的由教育部主办的青年艺术节和许多社区中心的舞蹈团,马来舞像新加坡其他的舞蹈形式一样,在十年中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其三位一体性(华族、印族和马来族特质)从此深入人心。

    在各族群普及“文化舞”的过程中人民协会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其积极的外扩计划将免费露天表演传播到岛上各处的组屋社区中。社区中心的关系网及其下属的舞蹈班/团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想学舞蹈的人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社区中心举办的舞蹈班只收取一点象征性的学费,事实证明,人民协会的附属组织通过这一成功的政策吸引了一千多人学习舞蹈,其中一些得到社区中心行政和财政支持的团体,在年轻且才华横溢的编舞家的带领下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多数青年艺术节上,很多学校的孩子们能够在表演马来舞、印族舞和华族舞时享受华丽的服装 和舞台灯光。这些虽然是常规的舞蹈表演,但也是重要的教育工具,以激发这些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文化认同。民族舞蹈三位一体的特点不断提醒学生们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

    如果马来舞蹈的普及是20世纪70年代的成就,那艺术的停滞是一种需要得到改善的顽疾。在那段时间,马来舞蹈表演的意味着在熟悉的形式里重复几个熟悉的步骤。马来舞固定的动作,音乐和装扮模式在反复表演时虽然是表达民族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但很难持续吸引观众的兴趣。幸运的是,此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1981年东盟表演艺术节和1982年广为宣传的新加坡舞蹈节举办以后很快得到改变。

    五、80年代新的学习资源

    1981年2月在雅加达举行的首届东盟表演艺术节是该地区的一次舞蹈盛会,它让舞蹈爱好者得到同时看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顶尖舞者的难得机会。

    新加坡年轻的马来舞蹈家和编舞家第一次看到来自印尼群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他们认识到他们可以利用马来舞蹈的丰富资源。五个晚上的时间里,艺术节呈现了来自27个本地舞蹈团的39件作品。跨文化的演出促进观众和参与者跨越民族的壁垒,并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进行互动。大多数编舞家和舞者在这次历史性的文化盛会上都处于他们的巅峰状态,各界强有力的支持给予他们自豪感,同时让他们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明显的是,相比其他的民族舞蹈,虽然马来舞的表演质量通过改良服装和舞步得到提升,但是大多数马来舞编舞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以后,他们开始积极寻找新的表达路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家大剧院舞蹈团、Sriwana、新加坡凤凰舞蹈团、人民协会和其他马来文化组织在不同阶段邀请了几位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编舞家到新加坡举办工作坊或培训计划,地方的编舞家也组织了儿童舞蹈比赛和舞蹈班。

    六、国家艺术理事会与马来舞蹈公司的专业化

    1990年11月28日,通信与信息部(MCI)信息司和社区发展部(MCD)文化事务司、与新闻司与其他相关的部门和法定机构合并组成信息与艺术部(MITA),MITA之后重组其法定机构和文化机构,建立国家艺术理事会(NAC)。1991年新加坡文化基金会、社区发展部文化司、艺术节秘书处和国家大剧院委员会合并。NAC推出了一项新计划,鼓励大量的业余艺术团转变为专业公司。

    七、结论

    马来遗产中心于2005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保护新加坡的马来文化遗产。马来遗产中心(MHC)董事会的一位成员(2007年6月-2009年6月)Osman Abdul Hamid,是由Sriwana的Nongchik Ghani先生培养的资深编舞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人民协会马来舞蹈团的关键成员,并于1995年被委任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舞蹈团的培训老师。他帮助启动MHC马来舞蹈项目,并得到马来舞蹈界的广泛支持。MHC重新点燃“gotong royong”式的旧式互助精神并蔓延到更广的社区,为新加坡人提供了解和欣赏马来文化和遗产以及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机会。

    新加坡马来舞的经验清楚地表明,如果社区认识到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种艺术形式将得到蓬勃发展。组织机构的支持是有帮助的,并将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资源,但最终是社区发挥的力量最重要。

    现在还不知道新加坡年轻一代马来舞编舞家们艺术实验将来的发展情况。无论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还是来自印尼的马来舞蹈,一定会继续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马来舞不仅与各种传统的仪式,如国庆、民族舞蹈节、青年艺术节、艺术节结合在一起,也与庆典仪式如婚礼派对结合在一起,演员和参与者在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紧密相连,这些表演的社会环境也展示并加强现有的社会关系。马来舞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马来人的身份认同,与印族舞及华族舞一起在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这幕大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为2012年中国贵阳·贵州大学“中国-东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12月3日-6日)会议论文。

    注释: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发展

伴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开设办理舞蹈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形式较为严峻的背景下,创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方式,必须要综合采取各种方面的教学措施,以此来提升高校舞蹈教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基础知识稳固、实践功底好的舞蹈专业学生。不仅如此,还应当重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满足当前市场竞争需要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全国各高校在舞蹈教育方面发展较为迅猛,虽然取得了规模性成就,但是在舞蹈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办学工作的实质和内涵,过于注重外在教学方式,忽视了舞蹈文化的传播。

一、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舞蹈教师误认为,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仅仅是为了培养高超舞蹈技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过于注重舞蹈技术,虽能够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以及舞蹈技能,但是在舞蹈艺术教育方面,缺少了舞蹈文化内涵教育,仅仅是停留着技能教学方面。舞蹈虽然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它集形体表现和情感表达于一身。[1]若是想完美的诠释舞蹈的精髓,单凭高超的舞蹈技术是不能实现的,还需要舞蹈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以及对舞蹈的理解,这就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强度。

二、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过于陈旧

当前高校在舞蹈教学课程设计方面,主要是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制定了培养计划,规定好学生每年的上课课程。在许多高校里边,因为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研究开发力度的不同,使得某些课程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也有所推迟。一旦同教务处协商无果,教师只能够通过减少某些教学课程来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不仅如此,许多高校将舞蹈视为选修课,在教学上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的既定质量。在教学手段方面,过于陈旧和单一,动作的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领悟教学比重少,即使是教学动作,也只是单一的模仿,机械化太强,缺少了对舞蹈教学艺术的理解,所以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2、舞蹈专业性人才少、师资教学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是否雄厚也影响了舞蹈教学质量。因为许多高校在舞蹈专业教学方面时间短,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相对较低,落后于其他学校的整体水平。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基本的教学工作的时候,还要承担其他类型的行政工作以及学校举行的宣传活动等等,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使其精力较为分散,业务技能提高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社会知识体系的创新,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储备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同新形势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3、教学模式比较古板、教学内容创新意识差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因为各种教学因素的存在,使得其教学模式更新慢,甚至沿用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如很多高校的舞蹈教学在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芭蕾基训、素质技巧、民族民间舞等课程的安排,授课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考试视频为授课教程。[2]同时许多舞蹈专业学生非艺术特长生,舞蹈学习起步比较晚,而且时间比较短,底子薄。教学模式没有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刻板单一,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三、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合理规划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计划犹如航海行驶的指南针,引领着教师、学生的方向,并起主导作用。[3]因此在高校教学工作中,需要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重视人才培养,摆脱传统的、空洞的以及形式化的教学规划。密切联系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设置、选择教学方式。因此,高校在开设舞蹈教学专业的时候,需要制定符合高校发展情况,为舞蹈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避免出现仅仅招生而不顾就业现象的发生。同时还需要紧密联系国内外时事动态,不断更新和创新教学规划,不单单注重升学概率,还需要注重学生毕业的就业率。

2、稳固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组建一支勤于耕耘、乐于奉献、苦于专研的舞蹈教育师资队伍,明确各教师职责范围,在个高校的舞蹈教育中拭目以待。[4]在教学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学工作人员,不单单是需要加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加强综合素养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以及工委会等应当积极协调,配合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待遇水平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为舞蹈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教学平台,为自身学习和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3、更新和改进教学模式,创新知识体系由于各高校舞蹈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要目标,因而,舞蹈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专业性、综合性兼顾。[5]在舞蹈教学工作之中,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审美、欣赏以及技巧学习贯穿始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四、结论

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出语言文字或者其它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沉的精神世界。”[6]由此可以得知,舞蹈是一门集动作、情感和时空于一体的艺术。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标新立异,不断创新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作者:何欣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赛.浅谈在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民间舞蹈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6(17):23-25

[2]郭茜.探源寻流移俗入教——对朝鲜族舞蹈教学的反思[J].戏剧之家.2016(17):89-90

[3]谢莹.浅谈舞蹈教学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J].戏剧之家.2016(17):120-122

[4]赵静.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6(17):210-213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5

宜春学院是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

学校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而今的宜春,风光旖旎,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明月山民用机场四通八达。

合并升本以来,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单科教育向综合性教育的转变。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后勤服务等方面均有质的提升。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本科、专科学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高安校区,共占地150余万平方米。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为教授。

学校共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60余个本科专业,拥有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2011年创办全省第一所服务外包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学、医学、农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学校秉承“大爱育人”、“面向地方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建有100余个学生社团,致力培养基础实、素质高、创新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比赛获奖800余项,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随着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我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考研、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学生考研率、就业率不断提高,特别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此外,学校还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

目前,宜春学院正沿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实力、同类高校中有影响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的目标阔步前进!

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艺术类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这两个艺术类专业是江西省高校最早兴办的专业。其主要特色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底蕴,有利于开掘学生的专业深度,扩大学生的专业宽度,延长其艺术生命。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拥有赣西民俗文化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以及“传播学”、“文艺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重点学科。这些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土壤。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教师74人,教授、副教授38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其中52%的教师拥有硕、博士学位。为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06年以来学院投入500多万元建设“现代传媒综合实验室”(2007年评为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电视、摄影、演播、录音、化妆、视听、广告等实验室。近两年又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视听室、形体房、画室,新添了摄影摄像等配套设备,实验室总面积已达790多平方米,实验室条件大大得到改善。同时,学院在省内外建有新闻传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合作基地。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与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高校保持专业交流和合作关系,形成专业发展互动。同时与省、市广播电视台保持业务联系,促进了专业教师专业实务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已具备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并充满活力的教学专业队伍。

“走进文传院,就是一家人”是学院的育人理念。学院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探究艺术人才培养新途径,坚持“笔头、口头加镜头”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新媒体和综合媒体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联系电话:0795—32029393202927 邮箱:[email protected]

播音与主持艺术

培养目标: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学科优势,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功底,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知识,并具有采、写、编、播能力,能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文艺和语言文字工作等新闻传播学、应用语言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报考条件:要求考生五官端正,男生身高170CM、女生身高160CM,发音器官无缺陷,无色盲、夜盲。

广播电视编导

培养目标: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文学、新闻传播学及广播电视艺术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并在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专业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系统、广告及文化传播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制作及主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报考条件:要求考生无表达障碍,无色盲、夜盲

三、音乐舞蹈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音乐舞蹈学院设有音乐学(师范类)、舞蹈学(师范类)、学前教育三个专业,音乐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声乐》为江西省精品课程。全院现有本科学生700余人,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副教授14人,有多名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部分教师先后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江西省劳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宜春学院职业道德模范教师”等荣誉、奖励。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注重艺术实践、注重人才培养。近几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文艺汇演、专项比赛中获奖多项。舞蹈《碗》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优秀学校组织奖;舞蹈《大山的声音》获“第四届江西艺术节”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舞蹈《大爱无声》获“江西省第三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舞蹈《酒.还是那酒》获“江西省大学生电视歌舞大赛一等奖”;舞蹈《去得!去得!?》获“江西省第四届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声乐独唱、合唱、小组唱也多次在全省声乐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音乐专业学生获“第二届江西钢琴艺术节钢琴大赛”专业组一等奖。

学院教学管理严格,教学手段先进。艺术教学大楼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拥有钢琴房150余间,200余平方米的舞蹈房各5间,音乐厅1个及多间电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军乐团排练教室、民乐团排练教室等。艺术大楼功能完备,设施一流,为教学、创作、实践、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学院学术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教育部立项重点课题一项,省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三部,教材十余部,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我院办学内涵。

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国际合作办学。在开展赴日本、香港对外文化交流后,我院与俄罗斯格拉组诺夫音乐学院“1+4”“4+2”合作办学项目是校际合作办学项目。“1+4”合作办学项目即中方应届音乐类高考生参加由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与俄罗斯格拉组诺夫音乐学院共同组织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者进入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习一年的俄语培训及相关专业学习,成绩考核合格者,进入俄罗斯格拉组诺夫音乐学院学习四年,取得中国国家教育部认可的该校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4+2”合作办学项目即考入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学生在校本科学习四年后,成绩合作者,可申请参加由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与俄罗斯格拉组诺夫音乐学院共同组织的考试,考试通过者可进入俄罗斯格拉组诺夫音乐学院读研究生,学制两年,成绩合格者毕业,取得中国国家教育部认可的该校专家学历和文凭(等同于中国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

联系电话:0795-3200628

音乐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舞蹈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四、美术与设计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美术学、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动画五个专业,其中美术学(教师教育)设置了油画、版画、中国画三个专业方向,环境设计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全国共48所试点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3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一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艺术教学大楼,以及美术馆、设计工作室、电脑工作室、数字动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版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国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手工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和先进的现代数字教学系统。

学院教师队伍学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有正副教授18人,、省级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设计艺术家40多人,师生作品入选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国际影展及各类、省级美展、书法展、动画展、设计展作品300余件,并获得各种奖项。毕业的学生有的已成为中国美协和省市美协会员,有的担任国内外设计、制作公司总策划和设计师,也有的创办艺术设计类公司。毕业生普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关注实际、倡导创新”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培养美术教师和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联系电话:0795-3200591

美术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学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美术创作、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和美术创作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品牌策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动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书法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书法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书法教学、创作、研究和鉴赏能力的书法教师与出版、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体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表演(体育表演)和运动训练三个专业,在校学生9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8人,硕士生导师3人,裁判2人,具备国家运动健将水平的教师2人,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的教师5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42%。部分教师先后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学院拥有功能设施齐全、技术条件先进的现代体育场馆,能较好的满足教学、训练、比赛的需要。

学院表演(体育表演)专业学生素质全面、专业能力突出,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国内各种赛事。在2011年江西省“南昌理工学院杯”学生体育舞蹈比赛获得金牌十七枚,银牌两枚,铜牌三枚;在同年里第十八届江西省体育舞蹈锦标赛获得金牌九枚,银牌十一枚,铜牌三枚;在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金牌七枚,银牌八枚,铜牌七枚;同年里参加全国第二十二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荣获金牌两枚的好成绩;在同年里参加全国青少年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暨全国学生运动舞蹈大赛荣获金牌九枚,银牌五枚,铜牌一枚的好成绩;在2013年江西省学生体育舞蹈比赛中荣获金牌六枚,银牌十枚,铜牌五枚。在2013年11月份华东六省一市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荣获金牌十三枚,银牌四枚,铜牌三枚。在2013年12月“中顺洁柔杯”第23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荣获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一枚。

在2008年世界健美操冠军赛中,教师林志文荣获六人操金牌一枚和铜牌一枚;在2009年10月“健力宝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华中赛区晋级广州总决赛中技巧啦啦操队获金牌;在2011年全国健美操联赛获三金一银;2011年江西省健美操锦标赛获两个铜牌。

联系电话:0795-3202065

表演(体育表演)

舞蹈协会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6

    艺术学者达里奥·德尔·布费罗曾这样描述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崛起:“40年代是电子艺术的时代,50年代是达达的十年,60年代是多元主义时期,70年代是电脑图像,80年代是影像合成艺术的高峰”。[1]7伴随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革新与艺术创新交互更迭的速度不断加快,一批专门支持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的艺术节事活动和专门研发新媒体舞蹈软件应用的专业实验室应运而生。其中,欧洲IMZ舞蹈影像节、美国舞蹈电影节、香港“跳格”录像舞蹈节等特色艺术节为各国新媒体舞蹈作品的展示、评价和推广提供了基础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舞蹈与科技实验室、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中国北京理工大学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研发提供了智力和技术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传播逐步形成了如下特征:

    首先,艺术创作类型与范围被拓宽,在跨学科领域出现许多新型艺术形态。例如,在美术与舞蹈的交融地带,产生了以互动表演、装置与行为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互动舞蹈项目;在影视与舞蹈的交叉领域,出现了专门为屏幕而存在的舞蹈实验短片。其次,艺术创作方式被颠覆并再造,跨界协作成为主要的新媒体创作手段。在新媒体舞蹈的创新实践中,艺术与媒体、科技,乃至生命科学的边界被不断地打破与重组,单一学科背景的艺术家已无法独立完成此类艺术创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甚至这样宣称:“艺术家已经没有权力了!因为传统艺术学院并不教科技,所以,他们不能利用科技方法来创作,这是主要问题,这也是为什么MIT媒体实验室能够特立独行的原因。重要的是,这是个科技和艺术共同携手创作的地方。”①

    而创作手段与创作技术的变革,也进一步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艺术家与传播者的传统边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普遍应用,使“人人都是艺术家”变成了现实。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舞蹈训练的艺术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编舞”等新型创意传播平台参与到专业化的新媒体创意实验中去。

    同样,一个没有专业电影导演、摄制训练基础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处女作迅速扩散开来。2012年2月以来,一部叫做《唯我独尊》(Solipsist)的10分钟实验短片以微博传递等形式在全球互联网上迅速窜红,并顺利摘得本年度美国斯兰丹斯电影节②评委会特别奖。这部结合舞蹈、服饰、戏剧等元素的实验短片,以新媒体“手工”操作的方式制造出了惊人的视觉效果,并借助网上“口口相传”的方式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诸多的同类案例告诉我们,新媒体时代特有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机制,将使传统的艺术生产-消费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新媒体策展,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实现跨界协同创新,赢得传播先机,已成为当今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系统的关键性成功因素。③

    一、走向体制化的“屏幕上的舞蹈”

    自玛雅·德琳的《一项关于为镜头编舞的研究》(1945年)之后,舞蹈艺术家、媒体艺术家,甚至是媒介技术工作者都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方式的舞蹈视频创新实践。这些适合未来新媒体展览、播映和传播的含有舞蹈创意元素的视频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屏幕上的舞蹈”。而在长期实践中,“屏幕上的舞蹈”已逐步形成演出空间的“屏幕化”、表演方式的“碎片化”和语言结构的“蒙太奇化”等创意实践特色。

    首先,所谓演出空间的“屏幕化”指的是,此类艺术作品的展演空间必须从剧场舞台空间转换为各种类型的屏幕。这就意味着,“屏幕上的舞蹈”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原则上不包括对已有舞台舞蹈作品的二度创作,④而是特指“专门为镜头/屏幕而创作的舞蹈”。着名媒体舞蹈艺术学者约翰斯·布林格(Johannes Birringer)⑤曾论证说,舞蹈的演出空间已进入一个“屏幕化”时代。通过“换舞台”艺术实验,部分先锋舞蹈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了“镜头”和“屏幕”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他们发现,经过镜头捕捉和计算机软件处理,舞蹈动作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被自由重组或再造,舞蹈的“时空力”元素因此而改变。

    其次,“镜头”的选择性功能使舞者表演元素呈现“碎片化”特征。为适应“镜头前的表演”,舞蹈演员要更加注重表情和局部动作细节的表现力。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虚拟舞者”和其它视觉元素也可以很方便地被用作“屏幕舞台”空间的特殊“演员”。例如,由戴维·欣顿导演、约兰德·斯奈思编舞的《鸟》(2000年)就是一个没有舞者却充满舞蹈动感的舞蹈作品,并因此而摘得该年度IMZ影像舞蹈节最佳屏幕编舞大奖。

    再次,蒙太奇手法使“屏幕上的舞蹈”在时空表达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在我国,第一部比较成熟的舞蹈短片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电视舞蹈专业毕业生康健飞、顾晶辉等人的《逐梦》(2006年,时长3分27秒)。该作品在全国“迎奥运”三分钟DV/动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钻木取火”和“触摸广告屏”等局部动作的特写镜头,结合现实环境中的舞蹈表演,将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北京共赴奥运盛会的故事“讲述”得惟妙惟肖。

    目前,“屏幕上的舞蹈”已成为国际上诸多专业舞蹈团体的“常规”作品类型,而不再是先锋舞者的一种实验工具。同时,拍摄剪辑技术及网络传输技术的普及,使很多舞者都可以很方便地创作出自己的舞蹈短片,并把它上传到网络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对于他们而言,“技术冲动”完全让位于“创意表达”,舞蹈创作的“换笔运动”已经结束。另一方面,原本以“合作伙伴”身份进入这场创新运动的媒体艺术家和技术工作人员,则开始转向技术难度更大的新舞蹈特效设计。

    二、“舞台上的屏幕”及其多元开放的创意实践类别

    在此,笔者仅以“屏幕上的舞蹈这种概括性的说法来描述各类现场的表演艺术实验与多媒体设计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就开始研究此类结合的多重可能性。到90年代,这类创意实践活动在“舞台多媒体特效”和“公共空间内的交互表演”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从整体上看,这类创意实践活动以交互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基础,追求的是“由电脑操控的声光影像系统与人体行为的结合”。[1]17目前,“舞台上的屏幕”已演化成为回归剧场空间的多媒体剧和进入公共空间的交互表演艺术项目等两个类别。

    (一)舞台多媒体特效设计及舞蹈多媒体剧的研发

    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辅助性舞台艺术方式,“舞台多媒体特效”已成为当今各国表演艺术家、媒体艺术家和技术工程师都愿意积极介入的一块新领地。与电影、电视及游戏中的特效相类似,舞台上的多媒体特效也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某些特殊声音和视觉效果。所不同的是,投影装置艺术在多媒体舞台艺术实践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纱幕、水幕等新型投影幕布材料的使用以及对传统投影幕布的异型设计处理,都为多媒体舞台特效设计者提供了施展其创意才华的基本空间。而多种视觉形象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某种结构或逻辑上的“空间蒙太奇”效果,则为舞台空间内多媒体介质交互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具有整体或称全息艺术效果的多媒体剧开始走向成熟。

    我国的舞蹈多媒体剧研发以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策划、制作的几部中小型实验多媒体剧为代表。其中,由美国媒体艺术家约翰·克劳福德、美国舞蹈编导里萨·诺格尔、中国舞蹈编导肖燕英等艺术家联合导演的舞蹈多媒体剧《北京影像》(2006年)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典型的多媒体剧。⑥

    该剧主要采用异型投影幕布及其主体视频内容交互作用的方法来营造“舞台特效”,并在成功营造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同时,让舞台上的投影和演员共同参与了“表演”。舞台左侧幕布以电子声效和抽象视觉符号的实时播放为主体内容,右侧幕布以依次播放的“胡同的北京”、“CBD的北京”和“798的北京”等三个原创舞蹈短片为主体内容。右侧主题舞蹈短片讲述了关于现代化北京的三个视觉意象故事,左侧实时播映的影音特效则在提示这三个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在现场表演部分,以简约服装和仪式化表演为特点的舞者视觉形象,则象征着生活在国际大都市北京的现代中国人。作品中,多重时空交错的多媒体舞台特效,不但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感受,而且也有效传递了主创者对时代背景下大都市北京的视觉印象。可以说,在多媒体剧《北京影像》中,“技术的革新”已被成功整合进了“艺术的创造”之中。

    此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还在学院沙龙舞台相继推出了《女阅》(2009年)、《舞者》(2010年)和《逆光@青春》(2012年)等三部原创中小型舞蹈多媒体剧,分别从整合传播、特效设计、艺术表达等角度对舞蹈多媒体剧进行了探索。尽管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从历史纵轴来,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在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本土舞蹈多媒体剧创作方面的递进式策划思路。可以说,从《女阅》对新媒体投影设计的局部实验,到《舞者》对投影内容与现场表演交互的结构性设计,再到《逆光@青春》以全效多媒体设计进行整体叙事的积极努力,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的这三个小成本制作,已经为中国式舞蹈多媒体剧创作提供了第一组完整的实验样本。

    (二)公共空间里方兴未艾的多媒体交互表演项目

    与舞蹈多媒体剧的“学院派”背景迥异,公共空间里的多媒体交互表演项目则因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而成为各国政府资助体系的宠儿。在这类项目中,策划人及导演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新或艺术表达,而是社会公众对艺术的参与问题。这种以交互技术为基本载体的“交互表演艺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