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舒曼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舒曼乐曲的特点 克拉拉·舒曼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

克拉拉·舒曼钢琴曲创作特点分析

2024-07-13 0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克拉拉·舒曼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之一,擅长艺术歌曲、钢琴独奏曲、室内乐创作,其中,钢琴曲在其音乐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代表作品《浪漫曲》op.11、op.21、op.22以个性化的风格、娴熟的技法构建出独特的音乐风格特色,彰显出克拉拉的音乐特征以及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风格作曲家的创作异同。基于此,文章通过对《浪漫曲》op.11、op.21、op.22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创作特征三方面展开分析,探寻克拉拉·舒曼的音乐表现特征。

一、作曲家概述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9世纪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著名德国钢琴家兼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妻子。她的父亲佛列德·维克是莱比锡有名的钢琴老师,母亲玛丽安娜是莱比锡著名的演唱家。在克拉拉 5 岁时父母离异,随后其与父亲维克一同生活,并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1830 年,克拉拉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地进行长达三年的巡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扬,声名大噪。

作为音乐作曲家,克拉拉共创作了50多首作品,例如,少女时期创作的《op.1四首波罗乃兹舞曲》《op.2华尔兹式随想曲》,婚后时期创作的《op.12三首歌曲》《op.15赋格式四重奏》《f小调前奏曲》,其中23首为有编号的作品;作为钢琴演奏家,她为人们带来了上千场音乐会,在近70年的舞台演奏生涯中,向世人展示了19世纪欧洲为数不多的女性音乐家的魅力与毅力。

二、创作特点

(一)曲式特征

《浪漫曲》op.11创作于1838年,她与舒曼相爱却不能相聚,只能通过书信表达爱意与思念。此时的克拉拉既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同时也煎熬于父亲的阻挠,因此于巴黎之行,写下了情感浓郁的op.11 no.1 ;op.11 no.2 是克拉拉思念舒曼所作,表达了渴望和急迫的心情,被称为“忧郁的小浪漫曲”;op.11 no.3 原名为“田园生活”,风格平和舒缓,这首浪漫曲题献给罗伯特·舒曼,舒曼也表示赞扬,并写信回复道:“在作曲方面,你我心有灵犀,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来自我的灵魂。”《浪漫曲》op.11以如歌的夜曲风格作为基调,以恋人舒曼为创作灵感。op.11 no.1的曲式结构是较为常规的再现三部曲式,3/4拍的行板,A段在忧郁的?e小调中轻柔拉开序幕,悲伤的音调反复流转。中部转入关系大调?G大调,主题得到升华,而后在A1段中回归平静的?e小调;op.11 no.2的曲式结构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惯用的回旋曲式结构,4/4拍,整首作品调性在g与?B关系大小调中转换,形成激动的快板;op.11 no.3的曲式结构为再现三部曲式,4/3拍,A段采用的是?A大调与展开部的f小调形成明显的色彩对比,再现部又重返?A大调对主题动机进行再次强调,旋律轻松愉悦。

《浪漫曲》op.21是以舒曼和勃拉姆斯两位作曲家为灵感,并将此曲献给勃拉姆斯作为两人友谊的见证。整部作品忧郁又稍带诙谐,以颇为激动的色彩为基调。《浪漫曲》op.21的no.1是4/4拍的行板作品,以a小调为主,中段转入关系大调F大调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头与勃拉姆斯的《op.1叙事曲》颇为相似;op.21 no.2是较为短小精致的单二部曲式,4/2拍的旋律富于跳动,首部采用F大调,紧接着转入平行C大调,最后采用A段落的素材回归至F大调结束;op.21 no.3的结构是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8/3拍,首部为g小调,展开部转入同主音大调G大调,再现部又回归g小调与首部相呼应。

《浪漫曲》op.22是克拉拉婚后的创作作品,是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的室内乐。op.22 no.1为?e大调的不完全再现复三部曲式,再现部并未重复使用相同的旋律,而是采用了呈示部的节奏和主题;op.22 no.2是规模较大、带有对比中段的g小调转同主音G大调的三段式结构,作品风格俏皮活泼;op.22 no.3与 no.2颇为相似,风格充满洋溢与热情,以?B大调为主,中段转入G大调的再现三部曲式。

音乐是人类为实现对其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克拉拉《浪漫曲》op.11、op.21、op.22的曲式、调性、结构来看,克拉拉善于运用大小关系调、同主音调、平行大调的创作手法营造作品氛围,使乐曲的情感性、哲学性、音乐性得以增强。同时,克拉拉也惯于运用三部曲式结构,淋漓尽致地展现创作时的悲伤、欢乐、彷徨、期待等矛盾的情感要素。此外,与同时期的音乐家相比,克拉拉·舒曼的浪漫曲呈现出稳定、有规律、有章法的音乐风味。

(二)和声及旋律特征

丰富的和声色彩、织体以及配合其他因素是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的重要手段。克拉拉·舒曼的《浪漫曲》op.11、op.21、op.22在和声旋律方面彰显出其作曲才华和音乐表现力。在作品《浪漫曲》op.11中,克拉拉充分采用大量变化和声以及复和弦刻画其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曲目开头采用的是SⅡ和弦变化色彩,同时又使用重属七和弦为音乐增添紧张色彩,不稳定的和声色彩增添了悲伤、忧郁的情绪,使乐曲情感更为扑朔迷离,这样的创作手法既推动了和声的进行,又传达出作曲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复杂。

除了采用丰富的和声,克拉拉还善于运用多样的和声织体形成自我情感语汇,在《浪漫曲》op.21中,便大量运用了复调写作手法,持续的低音铺垫衬托着高音旋律抒情流畅地展开,中音声部级进式呈现,塑造了饱满立体的音效。这一乐段中多个声部的汇合,展现了克拉拉创作技巧的丰满性、层次性以及细腻、婉转的作曲风格。

除了多个声部的复调和声织体是其创作特征,伴奏式和声织体也是《浪漫曲》op.11、op.21、op.22的和声织体特征之一。例如,《浪漫曲》op.11中,左手低音以?e小调的分解和弦为琶音式伴奏织体作为高音声部的背景衬托,平稳流畅地突出高音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塑造出抒情悠长的音乐形象。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乐节奏在烘托气氛与刻画音乐形象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浪漫曲》op.21中可以看出克拉拉对节奏的流畅把握。例如,克拉拉惯用流畅而连贯的级进式半音阶上行十六分音符,用以刻画焦躁、激动的内心,表达她面对丈夫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时的无奈与担忧。再如,短小、跳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搭配活泼诙谐的旋律为作品增添了明亮、美好的色彩,象征着作曲家内心喜悦的细微变化,展现了克拉拉技巧与情感水乳交融的音乐创作特征。

此外,旋律富有歌唱性与幻想性也是《浪漫曲》op.11、op.21、op.22中显著的特点。克拉拉在创作时采用了大山型、波浪型等乐句以及级进式的写作手法,使作品生动刻画出忧郁、欢乐、抒情、悲伤等不同的情感。如《浪漫曲》op.22可以看出她对旋律的精准刻画,采用短促的节奏与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形成波浪型乐句,增添旋律律动的同时使乐曲更为灵动,这种不经意的灵动诙谐正是作曲家细腻内心的写照。再如,采用跳进式下行与级进式上行相搭配,使旋律松紧有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张力与活力,句子内部结构也得到了平衡。

克拉拉·舒曼《浪漫曲》op.11、op.21、op.22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织体等各要素使音乐主题相互呼应、紧密相连,丰富的和声色彩、富有张力的节奏、传统的曲式结构、平稳的转调都是《浪漫曲》op.11、op.21、op.22的艺术表现特征。克拉拉委婉细腻与多层次的创作技法丰富了音乐的纵向线条与横向线条,庄严、内敛的旋律深刻表达了作者柔软又坚硬的内心情感,赋予该作品以鲜明的色彩。

三、作品创作特征

(一)音乐构思与动机分析

纵观克拉拉·舒曼的《浪漫曲》op.11、op.21、op.22,其不仅具备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特征上还有别于同时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从形式上看,克拉拉·舒曼《浪漫曲》op.11、op.21、op.22以短小、精湛的小曲组成。例如,在《浪漫曲》op.22中创作者采用较大篇幅刻画no.1 与no.3 ,而在中间又插入仅64小节的精巧乐章,突出了克拉拉细腻的音乐构思。从音乐动机上看,克拉拉还喜爱用同音反复的旋律型强调主题动机,歌咏性的旋律体现其对生活、爱情、人生的思索,优美的旋律与钢琴内部清晰的线条交织,塑造出飘逸、温婉的形象。正如英国美学家威廉·荷加斯所说:“人的全部感觉都喜欢多样,而且同样讨厌单调”。此外,克拉拉在音乐中还采用级进式的旋律动机和多声部线条呈现出音乐的所思所想,低声部的平缓进行与高声部的级进构成内在冲突,突破了同音反复动机的乏味。多声部音乐线条承担主题动机的变化,彰显着克拉拉个人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音乐创作手法

音乐创作手法既是作曲家作曲技术的体现,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情感表达的影响下,克拉拉·舒曼的《浪漫曲》op.11、op.21、op.22的音乐创作手法更多服从于她自身的情感表达。

调性布局是音乐创作的基本逻辑之一,也是乐曲情感基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同的调性使用既显现出克拉拉·舒曼的生活经历,也突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从调式调性的安排布局上看,《浪漫曲》op.11、op.21主要采用小调,《浪漫曲》op.22则采用大调。克拉拉婚前思念舒曼时期创作的《浪漫曲》op.11,以?e小调铺垫整首作品的基调,营造出既浪漫又忧郁的色彩,柔和的小调既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又展现了恋爱中的细腻柔情,呈现出克拉拉对爱情的期望与态度。以舒曼和勃拉姆斯两位作曲家的友谊为灵感的《浪漫曲》op.21,虽然同样以小调为主,但不同于op.11调性的稳定,该曲是以a小调为主,中间转调进入F大调、平行C大调、G大调,最后落在g小调结束。该曲频繁地在关系大小调、平行大小调之间转换,意在展现舒曼和勃拉姆斯两位作曲家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婚后所作的《浪漫曲》op.22则一改传统作曲方式,采用大调式作为乐曲的铺垫,音乐热烈而富有戏剧性,暗示着克拉拉·舒曼幸福的婚后生活。

音乐创作离不开对节奏的构思。在克拉拉·舒曼的《浪漫曲》中可以看出,其擅于借用生动的节奏刻画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如,短小灵动的节奏体现了她少女时期的纯真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等时值的节奏型勾勒出创作者平稳乐观的心态。

四、结语

克拉拉·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女性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浪漫曲》op.11、op.21、op.22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着手进行分析,从表征系统至内在系统的全程音乐本体阐释,剖析作品本体的内在结构、和声织体以及蕴含的内在逻辑、内在特征。从音乐的旋律、节奏、主题、调性等各个方面,探究了克拉拉·舒曼《浪漫曲》op.11、op.21、op.22中蕴含的音乐创作特征。从曲式结构上看,《浪漫曲》op.11、op.21、op.22采用的曲式结构是具有平衡性质的三部曲式结构,彰显了克拉拉·舒曼稳定、有规律、有章法的作曲风格。从和声旋律色彩上看,其善于运用多变的和声构建自我情感的突破,在铺垫整个和声色彩基调的同时,又巧妙设置极具张力、矛盾的和声打破原本的平静,而后搭配与之相契合的和声织体、形象化的节奏等,彰显出克拉拉.舒曼热烈的音乐表现力和呼之欲出的情感表达。尽管克拉拉·舒曼的音乐创作之路坎坷曲折,其创作思维也颇受影响,但人生经历也为其构建了丰富的音乐情感语汇与鲜明的演奏风格,她的音乐细腻又不失大气,柔情又不失刚强,精湛又不失个性。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钢琴创作中,足以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光辉。

参考文献:

[1]向婷,易泽英.女性与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3):146-151+8.

[2]刘晓玉.舒曼音乐创作中“克拉拉动机”诠释[D].沈阳音乐学院,2023.

[3]朱晓宁.浅探克拉拉·舒曼的钢琴生涯[J].戏剧之家,2020(20):91.

[4]谭子丰.从克拉拉·舒曼的钢琴学习方式及教学理念引发对当今钢琴教学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18):63-64.

[5]黄克琴.不朽的音乐之魂 克拉拉·舒曼[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6][德]莫尼卡·施蒂克.克拉拉·舒曼[M].杜新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7]何宽钊.一种中国式审美现代性——论现代民乐室内乐的审美趣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6):84-91+10.

(作者简介:李成程,女,本科在读,西南大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 肖亮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