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药学院鲁白教授团队揭示自闭症新机制,并据此开发出新型动物模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自闭症发展特征是什么样的呢 清华大学药学院鲁白教授团队揭示自闭症新机制,并据此开发出新型动物模型

清华大学药学院鲁白教授团队揭示自闭症新机制,并据此开发出新型动物模型

2024-07-14 19: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早发型神经发育障碍。ASD患者呈现出的三大核心行为:首先,社交互动困难,难以领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其次,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受损,语言理解力低下或语言发育迟缓;再者,重复和刻板的行为,如重复某些动作、物品的特定排列方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过度敏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ASD患病率已飙升至1%,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若未能在早期得到恰当的干预,可能导致终身残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日常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影响极大。许多ASD患者在成年后,欠缺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不得不依赖于长期的照顾。这不仅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迄今为止,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ASD。

遗传学研究表明有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ASD,但绝大多数ASD病人的病因不清,也没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已知与ASD相关的突变基因有:脆性X综合征中的FMR1基因、Phelan-McDermid综合征中的SHANK3基因,Angelman综合征中的UBE3A基因,等等。尽管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的ASD病人占ASD病人总数的比率不高,但这些突变基因的共同之处是都导致神经突触(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节点)的结构与功能异常。  

不少科学家根据上述基因突变构建了不少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都不能代表最为常见的非基因突变型ASD。有意思的是,这些动物模型几乎都存在突触缺陷,如突触数量的改变、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受损等。这些发现提示:大脑神经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很可能是不同种类ASD发病的共同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ASD发病的潜在诱因。例如,孕期感染、药物使用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突触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增加ASD的风险。这些因素本质上可能也是通过引起大脑神经突触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ASD的发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