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及所辖县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自治州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域吗 处州及所辖县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处州及所辖县名究竟是怎么来的?

2023-07-11 1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处州,是丽水市域历史最悠久的州级政区。

  因何在浙西南设置处州?处州及所辖十县经历了怎样的建置变迁?回溯处州(丽水)政区变迁史,我们将穿越历史时空,感知处州的千年文脉,感动先辈的筚路蓝缕,也唤起心中的乡愁记忆……

处州府境总图(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地图重绘)

处州:以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瓯江的中上游,浙西南的崇山峻岭和山间河谷,瓯越人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山川阻隔、地形闭塞,这片土地成为浙江最晚开发的地区之一。

  这里先后是越国、闽中郡、东瓯国、会稽郡的辖境。西汉时期,闽越国攻击东瓯国,汉朝发兵救援,后迁徙4万多东瓯部众于江淮之间,致使东瓯故地人口骤减。因此到了东汉建安四年(199),丽水市域才出现第一个县级政区——松阳县。19年后,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南部地置遂昌县。松遂两县的设置,就像扎根的藤蔓,不断向大山深处开枝散叶,逐步形成后来的处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中原地区一些世家大族和百姓,纷纷举家南迁,浙西南山区成为一处重要的“避难所”,他们的到来也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松阳设县390年后,丽水市域出现了一次更高规格的政区设置——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置括苍县,以处士星见于分野为名设处州。处士星也称少微星,意为贤德之人才。可想而知,当年设处州,是希望这方土地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这个时期,处州管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4县,辖境包括今丽水、温州、台州市域范围,治括苍县,州治设在括苍山麓(今莲都区古城村),今丽水市域设州级政区始于此。隋开皇十二年(592),改处州为括州。隋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辖境不变。唐武德四年(621),改永嘉郡置括州,同年置括州总管府。唐武德七年(624),括州总管府改为都督府。唐贞观元年(627),废括州都督府。唐上元二年(675),分括州永嘉、安固2县置温州。可以说,从589年至675年的86年间,处州、括州是浙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政区等级最高、辖境范围最广。这是处州辖境的一段高光时刻。

  此后,括州、处州陆续分置县级政区。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及婺州永康县置缙云县。唐景云二年(711),分括苍县置青田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唐乾元元年(758),缙云郡复改称括州。唐乾元二年(759),分遂昌县、松阳县置龙泉县。唐大历十四年(779),避唐德宗李适(音:括)名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分龙泉县置庆元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处州为处州路。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置云和县、宣平县,分青田县置景宁县。至此,奠定处州十县(丽水、松阳、遂昌、缙云、青田、龙泉、庆元、云和、景宁、宣平)政区格局,至清末,历时459年未变。处州也成为浙江省11个府中,辖县最多的府。

  明清时期,处州府属温处道。1911年9月,处州光复,成立处州军政府,隶浙江军政府。1912年撤销处州府,由省直辖。1914年,处州十县隶属瓯海道。1916年撤销瓯海道,由省直辖。1917年复属瓯海道。1927年废瓯海道,由省直辖。1932年起设行政督察区,先后属第十一、第十二、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成立浙江省第七区专员公署(驻丽水县),辖8县;遂昌县、青田县分别划入第三区专员公署(衢州)、第五区专员公署(温州)。1949年10月,省第七区专员公署改称丽水区专员公署(简称丽水专区)。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所辖8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1963年5月,复设丽水专区,原辖县划归丽水专区,今丽水辖区行政版图确立。1968年11月,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9月,撤销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5月20日,撤丽水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地级丽水市,辖莲都、龙泉、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景宁9个县(市、区)。

  千百年来,处州(丽水)州县政区屡有变迁,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受国家时局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时短短二三年便有调整,因此本文只作简略溯源,不便详述。

  处州始置以来,先后用过处州、括州、永嘉、缙云、安南等州郡路府名,其中“处州”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州级政区名。由于后来地市级政区命名时,没有使用处州之名,这个古地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什么没有使用处州,没有确切的来源。坊间传闻认为处州“不好听”,其实这完全曲解了处州的文化内涵,是没有根据的。值得欣慰的是,至今丽水一些机构或市政设施还沿用“处州”,如处州中学、处州公园、处州大道等,可见“处州”在丽水人心中的分量。

隋永嘉郡等政区图 

丽水:曾是处州的州郡路府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置括苍县,设处州。括苍县名源于括苍山,因山上多栝树而名。括字最早从木,后统一从手。丽水之名,最早见于唐初,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占据浙江期间所作的区域调整,分括苍县为括苍、丽水二县,这是“丽水”第一次以县名出现,县治设在碧湖资福。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被唐朝平定,唐武德八年(625)撤销丽水县,并入括苍县。

  唐大历十四年(779),为避德宗名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为丽水。丽水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丽阳山。《读史方舆纪要》载:“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二是来自好溪。《元和郡县志》载:“丽水本名恶溪(好溪),以其湍流阻险,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以为县名。”

  丽水位于处州区域中心,是出入浙闽赣、连接温台婺衢之要津。瓯江上游之水在此汇聚,是处州十县的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处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唐至明,由括苍县、丽水县先后分置缙云、青田、云和、宣平4县。1949年10月,丽水县为丽水区专员公署驻地。1950年4月,县府迁驻碧湖镇。1952年5月,县府迁返城关镇。1958年、1960年,云和、景宁两县先后并入。1961年6月,县府迁驻云和镇。1962年复置云和县,丽水县人民委员会迁返城关镇。1986年3月,撤丽水县,建县级丽水市。2000年5月撤地建市,丽水地名为地级丽水市所用,县名改为市辖莲都区。

  莲都区名,是从808个社会征集地名中产生的。因丽水城“众山环簇,状如莲花”,雅称“莲城”。也因丽水历史上曾是处州的州郡路府治所,为“万山中一都会也”,故取“莲都”为丽水市辖区之名。

松古平原 兰雷伟 摄

松阳:处州建县历史最悠久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今台州)西南部置松阳县,县治在今古市镇。松阳县名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地处长松山之南(阳)。二是此地多松杨二木。三是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需81人合围,腹中空,可容30人坐。四是因县东南大阳及松树名。

  唐武德四年(621),于松阳县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县并入松阳县。唐景云二年(711),分松阳县复置遂昌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改长松县为白龙县。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1952年1月,松阳县划入衢州专区。1955年3月,松阳县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11月,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30日,恢复松阳县,属丽水地区。

  松阳建县至今已有1824年,不仅是处州建县最早,也是浙江较早建县的地方。为什么松阳是丽水地区最早设置的县呢?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松古平原是丽水地区最大的产粮区,自古有“松阳熟,处州足”的说法,因此松阳成为丽水地区较早开发的地方,具备了建县的经济、人口等基础条件。二、外来开发途径首先进入松阳。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其《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认为,处州的设置与北来移民开发途径密切相关,开发处州不是来自瓯江下游的温州,而是来自钱塘江上游的衢州。北方移民从衢州、龙游向南迁徙,翻越仙霞岭,进入松阴溪,再沿溪而下。松阳建县后,向东而南发展,逐渐分出丽水、龙泉等县。由于地理阻隔,温台沿海与处州之间的“鸿沟”,直到隋唐以后才慢慢互相接近。因此,从政区建置的渊源来说,松阳是处州之“母县”。

遂昌:以平昌山而得名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8),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今龙游一带)置遂昌县。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改遂昌县为平昌县,因县治东15里的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而得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平昌县复改为遂昌县。隋开皇九年(589),罢遂昌县,属处州。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子通复置遂昌县。唐武德八年(625),遂昌县并入松阳县。唐景云二年(711),复置遂昌县。唐乾元二年(759),分松阳、遂昌县置龙泉县。明成化七年(1471),分遂昌八、九都,与金华、兰溪、龙游县部分地置汤溪县。1949年,遂昌县划属浙江省第三区专员公署(同年改称衢州专区)。1955年3月,遂昌县改属金华专区。1963年遂昌县划归丽水专区。

  遂昌地处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是钱塘江和瓯江的发源地、分水岭。这里四府接壤,八县相连,群山连绵,重峦叠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遂昌成为文化交融之地:好川文化遗址,记录了4000多年前钱瓯上游的文明印迹;春秋战国时期,东瓯国与姑蔑国在此交错辐射;明末清初,闽西赣南客家人迁入遂昌……

  郡县治,天下安。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后,历朝历代对县域治理都极为重视。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将官吏派往各地任职,并考核其治理成效。在遂昌古代官吏中,汤显祖无疑是最知名的。他在遂昌任职5年,推行劝课农桑、重教兴学、轻刑宽狱等仁政举措,受到百姓爱戴。

  由于遂昌的独特地理环境,1935年春,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建立了王村口苏维埃政府。这是土地革命时期在遂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政区建置,在浙西南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缙云:以缙云山而得名

  唐万岁登封元年(696),划括州括苍县东北部、婺州永康县南部置缙云县。因境内缙云山而得名。唐天宝元年(742),括州改为缙云郡,缙云县属缙云郡。唐乾元元年(758),缙云郡复改括州,缙云县属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改括州为处州,缙云县属处州。1939年6月,缙云县的湖中、龙门、润川、金峰、双峰等5乡划归新设置的磐安县。1952年1月,缙云县划入金华专区。1953年潘潭乡划入磐安县。1962年5月,缙云县溪港、陈岭、安岭3公社划归仙居县。1963年,缙云县划归丽水专区。

  为加强治理效能,确保政令畅通,历朝历代都将“官道”建设与政区设置同步推动。在中国古代疆域版图上,大大小小的官道,就像毛细血管,连接起各级政区,发挥着地方治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军事防御等作用。

  缙云位于处州的东北部,是连接处、婺、温、台四州的重要枢纽,也是浙南地区通往京城和内地的必经之地,具有承上启下、贯通南北的关键作用,区位十分重要。因此,千百年来,当地政府和沿途民众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官道及山道。其中,以括苍古道和苍岭古道最为重要。

  括苍古道连接丽水和缙云,是温、处两府通向北方的主要通道,被称为“通京大道”。古道依山而建,沿途相隔一定距离便设有驿站、铺舍。政府负责建设养护,沿途地方乡绅也会牵头组织民众出钱出力,铺路建桥,并立碑表彰善举。

  苍岭古道西起缙云壶镇,东至仙居,是处、婺、台三州之交通要道,史称“婺括孔道”。苍岭古道地势险要,是严防要地。1557年,明抗倭将领阮鹗率兵扼守苍岭,抵御来犯倭寇,倭寇败退。古道也是一条盐道,挑夫们将台州沿海熬制的食盐,一担一担地挑过苍岭,运往内地,俨然是浙南的“茶马古道”。

青田:以盛产青芝草而得名

  唐景云二年(711),分括苍县置青田县。青田之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有多种说法,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南朝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载:“青田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二是历代史书载:太鹤山下田产青芝得名“青田”,别名“芝田”。县治设在青田山下。

  明景泰三年(1452),分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仙上里等地,置景宁县。1948年7月,青田县南田、黄坛、西坑、三阳、岙里等5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归文成县(1946年12月,中华民国行政院核准划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设文成县,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谥号“文成”作县名)。同年永嘉县的温溪、贵岙、黄坦、霞嵊4乡和林福、界坑2乡一部分划归青田县。1949年青田县划属省第五区专员公署(同年改称温州专区)。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公社除上八奇生产队外划归永嘉县。1963年青田县划归丽水专区。

  政区不仅是地理单元,也具有人文属性。在古代,一般以县级政区名作为籍贯,行使社会管理功能。同时,籍贯还包含个人身份信息,在社交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出门旅行、交往办事,必先自报籍贯:如南阳孔明、常山赵子龙。因此,籍贯成为一个地名符号,与每个人如影随形,并内化于心。

  籍贯为何如此被重视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还承载一个县域的历史、文化、民俗、价值观、生活习惯等大量信息。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百姓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人情交往过程中,与乡邻结成了互帮互助的地缘乡情。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表彰刘基的开国功绩,下旨给其家乡青田县减轻税赋。这个减赋故事,被青田百姓一直传颂,无形中增强了对县籍的认同。长久以来,当地形成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地域观念。青田侨胞漂洋过海,闯荡世界,靠的也是这种乡情。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籍贯已逐渐被淡化。但它依然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帮助人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从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青田侨胞不远万里,也要回国寻找自己的“根”。

龙泉:以欧冶子铸龙渊剑而得名

相传春秋时期,欧冶子于剑池湖铸龙渊剑,得名龙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越州刺史独孤屿奏分松阳、遂昌县置龙泉县,县治设今龙泉市城区。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龙泉县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剑川县复改为龙泉县。南宋庆元三年(1197),划龙泉县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1990年12月26日,撤销龙泉县,设立县级龙泉市。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处州十县好龙泉”的说法。这既有龙泉人对家乡的“偏爱”,也有外地人对龙泉的夸赞。以龙泉的历史文化底蕴,“好龙泉”实至名归:一、龙泉青瓷和宝剑举世闻名。宋元明三代,尤其是南宋之后,龙泉窑开始大量外销,成为世界性商品,为国家换回了巨额财富;龙泉宝剑是中华名剑,历史悠久,彰显锻制技艺的顶级水平。二、龙泉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富。历史上涌现出何执中、何澹、叶绍翁等文化名人。宋朝一朝,龙泉出了248位进士,占处州同期进士总数的1/4。龙泉还保存较好的千年古城格局和风貌,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好龙泉”的知名度,也为后来的撤县设市“加分”。上世纪90年代初,龙泉作为山区县,在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在全省较早获批撤县设市,实属不易。据时任龙泉县委书记林华刚回忆,当时省地领导多次来龙泉调研指导,支持和鼓励龙泉撤县设市。时任省委书记铁瑛认为龙泉有自身优势:龙泉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过去就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的说法;当时龙泉在丽水地区中发展较快。在多方努力下,从上报到批复,龙泉撤县设市只用了2年。

庆元百山祖 程昌福 摄

庆元:以皇帝年号而得名

  南宋庆元三年(1197),划龙泉县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以庆元年号为名,县治设濛洲(今松源街道)。明洪武三年(1370),罢庆元县入龙泉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分龙泉县复置庆元县。1958年11月,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县。1973年7月,分龙泉县复置庆元县。

  庆元建县,不得不提建县功臣——胡紘(今松源街道坑西村人)。由于庆元“处浙东之极”(当时地属浙东路处州龙泉县),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时任工部侍郎胡紘与当朝宰相京镗为友,于是相商奏请朝廷建县。不久,以宋宁宗年号赐名“庆元”。可以想象,若没有胡紘的“近水楼台”,努力争取,庆元建县过程可能会更加漫长。

  说来也巧,就在庆元置县的三年前(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今宁波)。此后,两地长期同用“庆元”一名,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不过庆元县名沿用至今,而庆元府(路)名使用了170年后,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回明州府。

  庆元地处浙闽边陲,县域的东南西三面凸入闽北,是距离省城、府城最远的县。且这里位居江浙之巅,是瓯江、闽江、赛江的分水岭,地形崎岖复杂。因此这里极易成为割据势力争夺的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审知势力夺取吴越国龙泉县松源乡一半(今福建省松溪县、政和县部分乡镇),吴越国王钱镠派兵抵卫,守住松源乡另一半(今庆元大部)。

  遥想当年,庆元远离政治中心,且县境大部分水系流向福建,朝廷为何要在此建县呢?应有两方面考量:一、开发途径以及人口流向、方言、习俗等主要来自吴越。这也是钱镠不远千里,派兵抗击闽国的原因。二、犬牙相入原则的运用。为维护中央集权,历代统治者一般会从方便治理的角度,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将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作为政区边界;又会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使政区边界与山脉、河流走向不完全吻合,以便控制偏远地区,防止割据势力坐大。

云和:以浮云、元和二乡名尾字而得名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辟远难治”为由,奏析丽水县浮云、元和2乡置云和县,兼取二乡名尾字而得名,县治在鲤鱼山南(今浮云街道)。

  处州十县中,云和的建县历史以及人口、面积,均靠后位。但近年来对云和门前山、显圣湾、独山等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好川文化和夏商时期的遗存以及西周早期的墓葬,说明当时这里已有很高的生产技术水平。

  政区变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上个世纪,云和曾有两次较大的政区变迁。

  一是云和作为临时省会。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的3年多时间,云和作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共计2万多人迁入云和县城工作生活。1942年8月3日,日寇向云和和松阳交界的方山岭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三天三夜,最终击退日寇,取得了“方山岭大捷”,成功保卫了临时省会云和,振奋了全省军民抗日信心。

  二是云和并入丽水县。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援建的瓯江水电站计划上马(坝址位于青田县城西门,库区上游到云和小顺,淹没青田、丽水等县,移民13万人)。为了水电站建设,1958年5月,撤销云和县,并入丽水县。1961年6月,丽水县人民委员会迁驻云和镇。但是不久,中苏关系交恶,1962年3月,国家决定停建瓯江水电站。1962年6月,划丽水原云和、景宁2县辖地复置云和县。这个时期前后只有4年左右,但从这段政区调整中,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

景宁: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青田县西南五百余里,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奏分青田县柔远乡之仙上里、仙下里、连云里和鸣鹤乡之曳练里、真固里、在下里、在上里、升天东里、升天西里置景宁县,取“景泰缉宁”之义而得名,县治在今鹤溪街道。1960年1月,撤销景宁县,并入丽水县。1962年6月,划丽水原云和、景宁2县辖地复置云和县。

  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畲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是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当时,景宁并非中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为什么在景宁建立畲族自治县呢?主要有四方面因素:一、畲族迁入景宁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永泰二年(766),畲族祖先带领族人从福建罗源迁入景宁,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1953年8月,中央民族委员会派调查小组赴景宁县东弄村等畲族村进行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12月8日,中央统战部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少数民族。二、畲族人口占比高。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原景宁县域畲族人口16020人,占县域总人口的10.02%,畲族占比超过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福建省福安县(该县畲族人口近6万,占总人口9%)。三、畲族乡设置有基础。在设立自治县之前的1984年3月,设立漈头、外舍、张春、大均、郑坑、北溪6个畲族乡,具备了民族自治的乡级建置基础。四、恰逢1984年5月新颁《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天时”,加之景宁人民齐心的“地利、人和”,催生了景宁畲族自治县。

宣平:存续506年的古县

  明景泰三年(1452),兵部侍郎孙原贞以“宣慈等乡远离丽水县治难以管理”为由,分丽水县之宣慈、应和2乡及懿德之北乡置宣平县,取“宣寇平定”之意而得名,县治鲍村(今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属处州府。

  宣平位于处州北部,仙霞岭与括苍山的余脉会聚于此,宣平溪自北而南流入瓯江,滋润着两岸的河谷平原,盛产出中国三大名莲——宣莲。清顺治《宣平县志》序言盛赞宣平桃源气象:“途过曳岭,村落鸡犬,平旷衍夷,童叟牧樵,古朴敦质,大有桃源风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脉深厚。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宣平曾出了状元1名,进士33人,其中明嘉靖内阁首辅徐阶、清乾隆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最为有名。这里民风淳朴,待人好客,民间流传“宣平老实”的地方评价。民国《宣平县志》记载:“此地人民憨厚老实,和睦相处,不惧艰辛,吃苦耐劳,以俭为荣。”由于历史上宣平从丽水县分置,该地风俗、饮食、方言等与丽水颇为相似。

  新中国成立后,宣平县境经历数次变迁。1952年1月,撤销丽水专区,宣平县划入衢州专区。1955年3月,撤销衢州专区,宣平县改属金华专区。1957年10月,宣平县登云乡大应等3个村划入金华县。1958年4月11日,撤销宣平县,并入武义县、丽水县,其中柳城、上坦两区16个乡镇划入武义县,曳岭区5个乡划归丽水县。1960年竹客公社塘后等4个大队划给遂昌县(今松阳县四都乡)。至此,这个存续506年的县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回溯处州千年历史,虽历经多次政区变迁,但总体保持了处州(丽水)政区格局。政区稳定,意味着奠定了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赓续文脉,留住乡愁。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丽水也正在加快建设山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我们要从千年处州的政区沿革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讲好处州故事,助力市域发展,探寻共富密码,展现新时代丽水之美。

文章来源:丽水日报、市民政局, 王巧荣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